..续本文上一页了不起,以此标榜自己是大成就者,然后自己欢喜若狂地享受是不行的。你应该在知道它的过患的同时,没有欢喜心也没有忧伤心的心态来享受是有特殊开许的。
并时时刻刻思索我们在前面再三宣讲,以后还将反复论证的诸多过患,进而生起猛烈的厌离心,千方百计、黾勉不倦地尽力将一切受用抛弃。
并且时时刻刻都该思维,现在我手里虽然有钱财,但这有着诸多的过患。
昨天我看了华智仁波切的传记,是根桑秋扎写下来的。华智仁波切圆寂的时候有足够十几天的口粮,一个法衣和钵盂。当时藏地的生活很贫穷,但我确实很羡慕他的境界,因为华智仁波切确实一生中宣讲财物的过患,他自己也特别知足少欲。
根桑曲扎说华智仁波切还没有圆寂的时候有一次这样说过:“如来芽尊者圆寂的时候要求旁边的人提醒他“你要到东方去”,这样助念。我的上师如来芽尊者都需要这样助念的话,其他人更不用说,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提醒我到清净刹土去。”当时根桑曲扎说:这可能是上师在世时给我的教言,因为华智仁波切经常开极乐法会,他想:他肯定到西方去,如果上师圆寂的时候我在世,我一定要提醒他。后来华智仁波切生病,真实要圆寂的时候说要坐起来,坐起来以后一边入定一边弹指,马上要趋入圆寂,此时根桑曲扎已经想起来上师曾经交代过的话,心里面想应该说“华智仁波切往西方去”,但却不敢说。他在传记里说:“我心里很想,道理上也懂,以前上师提醒过我,但是不敢说,一直没有说。”他写得特别有趣,因为根桑曲扎的表达能力很不错,写得特别好。后来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他前往东方现喜刹土去了。
我可能在这里讲这个公案与课题没有什么关系,现在是在讲财物的过失,我们前面再三讲过,后面还要反复论证财物的过失,心里一直思维。应如前所讲的一样,反复思维财物的过失,因此应该以厌离心想方设法将财物和受用舍弃。
如果不能做到,比如为了佛法而不得不享受这些受用,佛陀也曾开许:如果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必须享受这些妙欲,若能时刻提起正念,并以发菩提心摄持等方式行持,就没有过咎。
如果实在做不到这一点,但是能真正为弘法利生起到很大的作用,再三抉择,如果对佛法有大利益,去享受也没有过失,佛陀也开许过。
但是我们昨天也讲了,如果依靠现代化设施可以为弘法带来很多方便,譬如现在我们的状况,如果没有利用电器,老弱病残的人都要去上师面前听课,恐怕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只要对众生有利,在佛法上用再多财物也可以。昨天很多发心的人说:“上师您老人家讲完了以后,我准备把电脑扔在水里面,我从此以后再也不想接触它了。”不能一概而论,只要对佛法有利是可以开许的。在古代,法本都是手抄本,听说寺院里有一个《大圆满前行》的法本,都特别执著,需要一匹马的价值,我以前也讲过。现在依靠现代化的设备,在很快的时间中可以理出法本,所以你们把所有电脑扔掉是不行的。但是像昨天所说的那样,如果依靠它,可令自相续中的贪嗔痴蔓延就没有意义。不管是电脑还是其他的任何财产都同样,反复思维,为了佛法而应用是开许的。
但是名义上是为佛法,扬言听课必须用电脑、电视,这样不行。前一段时间有些道友想化缘买电视机,我根本没有在电视里面演讲《开启修心门扉》,我对电视是很讨厌的,为什么呢?很多年轻人在电视面前肯定坐立不安,肯定按捺不住想看的意乐,不要说年轻人,就连只念阿弥陀佛的、老眼昏花的老年人,可能一边擦着眼屎,一边还要看着电视。这样下去我们宝贵的光阴就全部被抢夺了,特别可惜,因此在寂静的地方最好没有这些散乱的条件。
如果对众生有利,我们做一些光盘也是有必要的——为了众生的利益!
此处也讲到了,如果对于财富,一方面时刻以执著财物无有实义的正知正念来摄持,另一方面不是口头上说,而是真正为了众生的利益,佛陀是开许的,没有过失。但是口头上说为了众生的利益,心口不一,肯定没有意义。
这里主要是讲述享受财产方面的过患,因此,我们修行人应该像古代的修行人那样知足少欲,没有眼花缭乱、乱七八糟的事情是修行过程中最向往的。我们学院到目前为止,二十六七年的办学以来,比其他的环境在闻思修行上有一定的力量,其他乱七八糟的琐事也几乎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中,我们坚持一天也算是对佛法做出一分贡献。对我们的管理,某些道友心里可能有不服的地方,如果有,我也在僧众面前忏悔。
但是总的来讲,还是愿意让你们变成好修行人,不要随着世间变成一个特别可怜的修行人,因为很多人抛弃自己的家庭和工作来这里剃发出家,不是容易的事情,既然你已经变成了修行人,应该懂一点经、律、论,行为如法,这样的修行人特别有希望成材。
目的是为大家好,并不是强迫有些人、为难有些人,连这方面的念头都没有过,但如果你们觉得有也无所谓,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满足所有的众生是谁也做不到的,我也没有这个想法和要求。
2004年2月8日 第33节课
昨天我们讲了如果用菩提心摄持,享用财物也是开许的。
杰钦波尊者云:“我们若能像仲敦巴格西那样念诵他时常复述的舍弃今生的偈颂,至少也能仅仅以词句的方式来对治,从而断除世间八法。”
我们在第一品中讲过仲敦巴格西,可能大家对他有印象,尊者把陈旧的上衣脱下来,袖子搭在两肩,有时候从柏树丛里出来,念诵《亲友书》中断除世间八法的偈颂,有时候他还念诵“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
这里的意思是单单我们以这样的词句对治烦恼也是很难得,现在的人整天为求名求利奔波,我们不是求财富者,而是求解脱者,不要被名闻利养束缚。
所以这位格西特别希望像仲敦巴那样,格西讲:我们不要说心里时常能对治,即使心里不能对治,经常用仲敦巴的偈颂检点自己、要求自己、衡量自己是多么好!通过这种方式来断除世间八法。
在座的修行人心里面都想变成真正的好修行人,但确实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烦恼非常深重,自己不能自主,有这样的情况。尤其是看了噶当派的法门以后,更体现出很多修行人的不如法行为,真正希求解脱的人有多少?被名闻利养所束缚的人又占多少?所以,自己是真正的修行人还是相似的修行人,究竟包括在哪一类人当中,自己应该观察。
宗喀巴大师也云:“以此善行为例而获致,三时所属自他之善根,但愿一切生生世世中,若与胜妙菩提相违逆,追逐向往之利及名声,眷属利养威望等乐因,祈愿刹那亦不得成熟,一切唯成无上菩提因。
宗喀巴大师教导我们发愿回向的方法,应该怎么样发愿,怎么样回向呢?
比如说我们造了转绕经堂、转绕坛城或者闻思修行、讲经说法等等善行,三时中自他所做的一切善根都应该发愿和回向,以三时所摄的一切善根,但愿我生生世世中与获得菩提果相违的追求名闻利养之心刹那也不要成熟。如转绕坛城后回向: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善根回向无量众生,愿此善根在我生生世世中不要成为名闻利养之因。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也说过,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在日记中也提到了,他们想获得成就,哪怕在咒骂别人的时候都说:“愿你财富圆满,愿你名声很多,愿你威望很大……”以此来诅咒。我们骂人的时候说的却是“愿你家破人亡,愿你一切毁坏。”所以现在希求名闻利养的修行人真的不是如法的修行人,希求名闻利养作为凡夫人来讲很难断除,但名闻利养是与菩提相违的,我们很多人发愿发不来,回向也回向不来。
我和慈诚罗珠堪布有同感——有能力的时候应该去对一些老乡说说,最少让他们修持善法的时候首先发一个菩提心,最后回向的时候不要回向短暂今生的发财、获得名声、身体健康、家庭祥和等,这是非常短暂、鼠目寸光的行为。尤其我们是依止大善知识的佛教徒,作什么善根肯定会回向的,我们见到佛像、佛塔或者朝拜神山时,善根肯定要回向、发愿。
藏人认为朝拜拉萨的觉沃是一生中的重大事情,但是他们历尽艰辛,风尘仆仆到了那里以后,发愿说:请觉沃尊者加持我,让我早一点返回家乡。这样还不如不来,你千里迢迢到了那里,目的是什么?应该发善愿。的确以前不像现在一样交通方便,要徒步很久,路上的疲劳艰辛和食物的贫乏,到了那里时可能又想家,实在不愿意再长久驻留。在他们的心目中,觉沃可以赐予一切悉地,所以在他面前发愿,愿拉萨觉沃一定要加持自己很快返回,这样不好。
以前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中也有类似的公案:在古代,一个专门用机器来织布的人亲自见到了天尊,帝释天问他需要什么样的悉地,他说:“我只要身体的前面也可以织布,身体后面也可以织布的要求,你能否赐予我这种悉地。”他认为织布对他来说是所有工作中最重要的,因为他要做很多的布,但是他只有身体的前面可以织布,背后却不能,所以他希求这样的悉地。
因此,不难看出有些人回向不来,发愿也发不来。宗喀巴大师的发愿文大家应该牢记。
应该发愿生生世世不要现前与菩提果相违的名闻利养,祈愿刹那也不成熟,我们发什么愿肯定会如是成熟的,因此,发愿时,祈愿刹那也不要成熟与菩提果相违的名闻利养。所做的一切善根成为菩提的因,这是我们应该回向的。所以这次我们听《开启修心门扉》很有必要,很多人听了以后遇到上师、佛像、佛殿的时候肯定会发愿的。
我曾经也说过,法王的法体还在时,你们好好发愿,这种时候发一刹那的善愿都成为菩提之因,如果你当时发不究竟的愿就没有多大意义。譬如现在汉地寺院中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发的愿特别可笑,他们点一支香问讯三遍,如果你悄悄地在他旁边听,会听到:我的生意搞得好一点,…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