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P13

  ..续本文上一页乐幸福再三忆念回味。在追忆中产生“渴望重温昔日旧梦的强烈贪执”。

  有些人的快乐撒手而去,自己以前所享受的快乐已经灰飞烟灭、消失殆尽的话,那么对快乐、幸福再三地思念、回味,在追忆的过程中渴望重温昔日旧梦。意为希望再享受以前他所享受过的经历,比如有些昔日富裕的人,已经沦落到贫困潦倒的地步,这个时候他心里特别希望重温以前的美好生活。我们有时候也是这样,今年夏天到来的时候,如果你到耍坝子的地方去,“以前上师在的时候我们多么快乐,如果再来一次那样的场面多好。”很多人都会生起重温昔日旧梦的贪念,但实际是我们的贪恋所致,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执著,这种念头是不存在的,这也是一种对快乐的追求。这是从快乐方面进行剖析的。

  从痛苦方面也可以照样分析:

  相反,人们对痛苦却是畏惧退避、视若仇敌。如果痛苦不招而至,就会产生希望痛苦没有出现的愿望,继而对远离痛苦产生强烈的渴求之情。

  除了有些真正的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的化身,遇到痛苦的时候不一定想避免,不一定把它看成敌人那样对待。作为一般的凡夫人来讲,上至皇宫里面的皇帝,下至沿街乞讨的乞丐,所有的人都对痛苦唯恐避之不及,欲获得快乐。

  如果没有得到痛苦就特别欢喜,希望最好永远不要遇到。

  如果痛苦没有出现,就会产生没有痛苦是多么的可心如意,千万不要让痛苦降临到我头上的切切之情。

  如果痛苦没有出现,就会认为没有痛苦多么好!我们有些凡夫人两三天没有生病,便感慨不生病是多么好,多么快乐。昨天晚上我睡得很好,就在想如果每天晚上都这样多好,千万不要再让疼痛来到我的身体上。但实际上这也是执著,是不可能的事情,众生的业力现前,佛陀来了也是不能救护、不可逆转的。因此,一般的凡夫人有这些贪执的所有根源就是我们的实执,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我想以后应该讲《大圆满虚幻休息》,我们把所作所为和一切事物看作虚幻,如果没有大的实执,恐怕所有的亲朋好友全部死了也不会哭泣,亲朋好友, 全部都变成了国家总统也会觉得无所谓,短暂的人生当中此类游戏和戏论肯定是正常现象,因此心相续当中不一定产生极端的痛苦和快乐之感。可是我们现在对万事万物的态度,该执著有的东西根本没执著为有,不存在的东西反而执著为存在,我们全部都已经发疯了,为什么寂天菩萨说呜呼痴狂满天下呢!

  比如说从了义的角度说众生全部具有如来藏,我们却颠倒地认为众生没有佛性。本体都不存在的我、痛苦,反而执著为存在。本来存在的因果不虚、三宝的加持,我们都认为不存在。所以我们众生真正跟精神癫狂的人没有什么区别。

  尤其是凡夫人,很多经典中将凡夫人比喻成精神癫狂者,为什么这样呢,原因是我们这些人,有的东西执著为没有,没有的东西反而执著为有,因此我们特别痛苦的时候应该观察它的本性。不应该痛苦!没有什么可痛苦的!你觉得特别快乐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可快乐的!

  稍微有一些境界的人很稳重,比如我们耍坝子,大家特别开心的时候,他也保持一颗平常心,去跳一跳、换一身衣服没有什么精彩、快乐的,他的父母死了,该特别痛苦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可痛苦的,所有的众生只不过是暂时集聚一堂而已,所有的家人和亲友只不过是暂时的一种迷乱现象而已。

  自己的心保持在一种稳固的境界当中安住,这也是一种修行的境界。

  如果快乐痛苦都没有纠缠自己,就会产生安于现状、患得患失的执著之情。

  凡夫人在没有快乐和痛苦降临的时候,就会一直处于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中,害怕得不到或害怕失去快乐,怕痛苦降临到自己头上,所以只有真正闻思修行的人才会断除生活上的执著。

  简而言之,无论兴衰荣枯的何等现象出现,人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贪婪执著所羁绊。这些现象都是追求今生世间八法的典型事例。

  当你或快乐或兴盛或穷苦或富贵的时候,不管出现什么状况,都会被各种各样的贪婪所控制,尽管贪婪的方式可能各不相同。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世间八法?世间八法中快乐的典型事例应该是以上所讲的。当我们特别痛苦的时候,实际上是心里希求世间八法的快乐的心态相当严重,当我们觉得特别快乐的时候,说明心里希求世间八法的快乐念头占绝大多数,所以自己应该观察。所有希求世间八法的快乐之心,高僧大德们也觉得非常难以断掉,因此作者在此也作了一些破析。

  那么,如何才能驾驭自心,让以上的情况不复出现呢?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分析,使得世间八法的快乐之心不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出现,有没有良药和办法呢?应该是有的。

  热比旺修云:“檀香斧头同等时,即可称为离贪者。”

  热比旺修这样教诫说:檀香和斧头同时出现在你的身体上的时候,你没有嗔心和贪心的话,这叫做所谓的离贪者,这是佛经中有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佛以前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对他来说,他亲生的儿子罗候罗和经常对他造违缘的提婆达多一点也没有差别,就像自己的左眼和右眼一样来对待。有人用斧子砍他的身体和另有些人用檀香粉来涂抹他的身体,对他来说两人同等无别。

  我们可能不是这样,有人恶语中伤的时候,就对此人恨之入骨,另一个人给你供养大量钱财,就对他慈悲摄受,说明他不是离贪者,反而是具贪者,真正的离贪者根本不会产生任何痛苦和快乐。别人对你恭敬供养,怎么样款待,也对他没有执著,别人怎么样害你、打你、骂你、说你,也根本不会有丝毫的嗔恨心,这就是圣者的境界。我们有时候猜想某人是不是圣者,别人骂他说他,他根本不还口,这个人很了不起,是不是圣者、离贪者。平时我们谈话中也有这种情况。

  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人十分谦恭地用檀香粉为其身体的一方涂抹也不会生起愉悦;而在身体的另一方,被人用斧头无情地砍劈,也不会生起恼恨。

  印度的檀香粉是最上品的涂抹粉,用檀香粉来涂抹自己的身体也不会对此人生起欢愉之心,在身体的另一方有人用斧头劈,也不会生起怀恨。

  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则不论今生出现成败利衰等何种场面,都会对世间八法持平等一味、如如不动之心。

  你今生中如果到达这样的境界,无论是事业上或者在修行中的成败利衰,你的心还是如如不动,不被世间八法的风所动。

  原来台湾出的一个我的介绍书里说我不为世间八法所动,我特别生气,这对我是最大的毁谤,因为不被世间八法所动的境界是相当高的,我不要说世间八法,世间一法都动得摇摇欲坠,马上要倒下去,如果一个人赞叹就高兴得会跳起来,如果一个人稍微说一点不悦耳的语言,就动摇得不是一般,心也动、语言也动、身体也动。所以有些人说我不被世间八法所动简直就是过分的赞叹。

  我也看过其他的一些上师的介绍,弟子也写了很多不如理的介绍,这没有必要,不用口里说动不动,看行为和听他的话就了了分明了。你今天毁谤他,明天他在课上肯定语言已经开始动了,心也动了,当你赞叹的时候,他心里特别高兴,可能吃午饭也很有兴趣。

  所谓不被世间八法所动的境界是高不可攀的,因此对一般平凡的人不要有“不被世间八法所动”的称呼。真正不为世间八法所动就是达到这种境界:有人对你供养赞叹、用檀香粉涂抹你的身体和一个人拿着刀子和斧头砍你的身体,你对这两个人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达到这样境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称这个人是不为世间八法所动的高僧大德。因此,这是较高的境界,自己也不要认为自己可以不为八法所动,也许不为八法所动却被其他的风所动了。

  因此,作为我们这些初发心者,即使从内心深处没有生起如此真实无伪的境界,做不到亲怨平等,也应调整自己的内心,抛开一切欢喜忧愁的分别妄念,专心致志地观修串习,这一点尤为关要。

  我们作为初发心者,虽然难以达到远离世间八法、不为世间八法所动、亲怨平等的真实无伪的境界,但调整自己的内心,抛开一切欢喜忧愁的分别妄念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初学者,心的相续中有很多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习气,我们难以做到像以前真正的高僧大德那样不被世间八法所动的境界,但是我们做不到也永远不去调整、不去挑战也不合理,即便做不到,仍要调整自己的内心,抛弃对亲朋好友生欢喜心、对自己仇恨的怨敌生嗔恨心的念头,尽量断除没有意义的分别念。

  修行人要像《入菩萨行论》里面所讲的平息世间八法 ,恐怕很多凡夫人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懂得过失,然后又懂得断除的功德,这样我们心的相续中会逐渐串习。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转变为好人,只不过暂时性格难改,难改的性格不能长期、一味地纵容。

  希望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尤其是闻思大的论典是相当有必要的,《俱舍论》、大中观、大因明,懂得这些论典对世间的希求自然而然会淡漠。刚来的有些人,世间八法的念头特别重,但是遇到了很多大乘的甚深论典,世间八法的念头可以说逐渐减少。因此,作为凡夫人应知道分别念的过患,然后去串习。《萨迦格言》中也讲:“往后应有远目光,忍苦耐劳不放逸,勤学稳重机灵者,即使奴仆亦为官。”如古语所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如果因为佛法的缘故,而使世间人垂涎欲滴、苦苦寻求的妙欲以及受用等不期而至,就应当于深明其过患的境界中,既无欢喜,也无忧患地享受。

  如果为了弘扬佛法,在弘法利生方面有一点利益的话,对于世间人的口水都要掉下来的、特别羡慕、特别希求的财物,你不是精勤地希求,却自然无勤获得的话,那么你该知道财物的过患,没有欢喜心也没有忧伤心来享受是可以的。

  有些法师财源滚滚,世间人特别羡慕,感慨自己是个活佛、堪布多么好,我挣钱一点都不容易,而你老人家只要三个月到什么地方去,回来的时候就财产丰盈了,真的特别羡慕。

  那么你老人家应该怎样对待?一方面要懂得论典中所说的财物的过失,如果没有懂得,自以为…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土教言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