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幸福再叁憶念回味。在追憶中産生“渴望重溫昔日舊夢的強烈貪執”。
有些人的快樂撒手而去,自己以前所享受的快樂已經灰飛煙滅、消失殆盡的話,那麼對快樂、幸福再叁地思念、回味,在追憶的過程中渴望重溫昔日舊夢。意爲希望再享受以前他所享受過的經曆,比如有些昔日富裕的人,已經淪落到貧困潦倒的地步,這個時候他心裏特別希望重溫以前的美好生活。我們有時候也是這樣,今年夏天到來的時候,如果你到耍壩子的地方去,“以前上師在的時候我們多麼快樂,如果再來一次那樣的場面多好。”很多人都會生起重溫昔日舊夢的貪念,但實際是我們的貪戀所致,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執著,這種念頭是不存在的,這也是一種對快樂的追求。這是從快樂方面進行剖析的。
從痛苦方面也可以照樣分析:
相反,人們對痛苦卻是畏懼退避、視若仇敵。如果痛苦不招而至,就會産生希望痛苦沒有出現的願望,繼而對遠離痛苦産生強烈的渴求之情。
除了有些真正的高僧大德和諸佛菩薩的化身,遇到痛苦的時候不一定想避免,不一定把它看成敵人那樣對待。作爲一般的凡夫人來講,上至皇宮裏面的皇帝,下至沿街乞討的乞丐,所有的人都對痛苦唯恐避之不及,欲獲得快樂。
如果沒有得到痛苦就特別歡喜,希望最好永遠不要遇到。
如果痛苦沒有出現,就會産生沒有痛苦是多麼的可心如意,千萬不要讓痛苦降臨到我頭上的切切之情。
如果痛苦沒有出現,就會認爲沒有痛苦多麼好!我們有些凡夫人兩叁天沒有生病,便感慨不生病是多麼好,多麼快樂。昨天晚上我睡得很好,就在想如果每天晚上都這樣多好,千萬不要再讓疼痛來到我的身體上。但實際上這也是執著,是不可能的事情,衆生的業力現前,佛陀來了也是不能救護、不可逆轉的。因此,一般的凡夫人有這些貪執的所有根源就是我們的實執,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
我想以後應該講《大圓滿虛幻休息》,我們把所作所爲和一切事物看作虛幻,如果沒有大的實執,恐怕所有的親朋好友全部死了也不會哭泣,親朋好友, 全部都變成了國家總統也會覺得無所謂,短暫的人生當中此類遊戲和戲論肯定是正常現象,因此心相續當中不一定産生極端的痛苦和快樂之感。可是我們現在對萬事萬物的態度,該執著有的東西根本沒執著爲有,不存在的東西反而執著爲存在,我們全部都已經發瘋了,爲什麼寂天菩薩說嗚呼癡狂滿天下呢!
比如說從了義的角度說衆生全部具有如來藏,我們卻顛倒地認爲衆生沒有佛性。本體都不存在的我、痛苦,反而執著爲存在。本來存在的因果不虛、叁寶的加持,我們都認爲不存在。所以我們衆生真正跟精神癫狂的人沒有什麼區別。
尤其是凡夫人,很多經典中將凡夫人比喻成精神癫狂者,爲什麼這樣呢,原因是我們這些人,有的東西執著爲沒有,沒有的東西反而執著爲有,因此我們特別痛苦的時候應該觀察它的本性。不應該痛苦!沒有什麼可痛苦的!你覺得特別快樂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可快樂的!
稍微有一些境界的人很穩重,比如我們耍壩子,大家特別開心的時候,他也保持一顆平常心,去跳一跳、換一身衣服沒有什麼精彩、快樂的,他的父母死了,該特別痛苦的時候,也覺得沒有什麼可痛苦的,所有的衆生只不過是暫時集聚一堂而已,所有的家人和親友只不過是暫時的一種迷亂現象而已。
自己的心保持在一種穩固的境界當中安住,這也是一種修行的境界。
如果快樂痛苦都沒有糾纏自己,就會産生安于現狀、患得患失的執著之情。
凡夫人在沒有快樂和痛苦降臨的時候,就會一直處于一種患得患失的心態中,害怕得不到或害怕失去快樂,怕痛苦降臨到自己頭上,所以只有真正聞思修行的人才會斷除生活上的執著。
簡而言之,無論興衰榮枯的何等現象出現,人們總是被各種各樣的貪婪執著所羁絆。這些現象都是追求今生世間八法的典型事例。
當你或快樂或興盛或窮苦或富貴的時候,不管出現什麼狀況,都會被各種各樣的貪婪所控製,盡管貪婪的方式可能各不相同。
如果有人問:什麼是世間八法?世間八法中快樂的典型事例應該是以上所講的。當我們特別痛苦的時候,實際上是心裏希求世間八法的快樂的心態相當嚴重,當我們覺得特別快樂的時候,說明心裏希求世間八法的快樂念頭占絕大多數,所以自己應該觀察。所有希求世間八法的快樂之心,高僧大德們也覺得非常難以斷掉,因此作者在此也作了一些破析。
那麼,如何才能駕馭自心,讓以上的情況不複出現呢?
我們通過什麼方法分析,使得世間八法的快樂之心不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出現,有沒有良藥和辦法呢?應該是有的。
熱比旺修雲:“檀香斧頭同等時,即可稱爲離貪者。”
熱比旺修這樣教誡說:檀香和斧頭同時出現在你的身體上的時候,你沒有嗔心和貪心的話,這叫做所謂的離貪者,這是佛經中有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以前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呢?對他來說,他親生的兒子羅候羅和經常對他造違緣的提婆達多一點也沒有差別,就像自己的左眼和右眼一樣來對待。有人用斧子砍他的身體和另有些人用檀香粉來塗抹他的身體,對他來說兩人同等無別。
我們可能不是這樣,有人惡語中傷的時候,就對此人恨之入骨,另一個人給你供養大量錢財,就對他慈悲攝受,說明他不是離貪者,反而是具貪者,真正的離貪者根本不會産生任何痛苦和快樂。別人對你恭敬供養,怎麼樣款待,也對他沒有執著,別人怎麼樣害你、打你、罵你、說你,也根本不會有絲毫的嗔恨心,這就是聖者的境界。我們有時候猜想某人是不是聖者,別人罵他說他,他根本不還口,這個人很了不起,是不是聖者、離貪者。平時我們談話中也有這種情況。
意思是說,如果有一人十分謙恭地用檀香粉爲其身體的一方塗抹也不會生起愉悅;而在身體的另一方,被人用斧頭無情地砍劈,也不會生起惱恨。
印度的檀香粉是最上品的塗抹粉,用檀香粉來塗抹自己的身體也不會對此人生起歡愉之心,在身體的另一方有人用斧頭劈,也不會生起懷恨。
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則不論今生出現成敗利衰等何種場面,都會對世間八法持平等一味、如如不動之心。
你今生中如果到達這樣的境界,無論是事業上或者在修行中的成敗利衰,你的心還是如如不動,不被世間八法的風所動。
原來臺灣出的一個我的介紹書裏說我不爲世間八法所動,我特別生氣,這對我是最大的毀謗,因爲不被世間八法所動的境界是相當高的,我不要說世間八法,世間一法都動得搖搖欲墜,馬上要倒下去,如果一個人贊歎就高興得會跳起來,如果一個人稍微說一點不悅耳的語言,就動搖得不是一般,心也動、語言也動、身體也動。所以有些人說我不被世間八法所動簡直就是過分的贊歎。
我也看過其他的一些上師的介紹,弟子也寫了很多不如理的介紹,這沒有必要,不用口裏說動不動,看行爲和聽他的話就了了分明了。你今天毀謗他,明天他在課上肯定語言已經開始動了,心也動了,當你贊歎的時候,他心裏特別高興,可能吃午飯也很有興趣。
所謂不被世間八法所動的境界是高不可攀的,因此對一般平凡的人不要有“不被世間八法所動”的稱呼。真正不爲世間八法所動就是達到這種境界:有人對你供養贊歎、用檀香粉塗抹你的身體和一個人拿著刀子和斧頭砍你的身體,你對這兩個人一視同仁、不偏不倚,達到這樣境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稱這個人是不爲世間八法所動的高僧大德。因此,這是較高的境界,自己也不要認爲自己可以不爲八法所動,也許不爲八法所動卻被其他的風所動了。
因此,作爲我們這些初發心者,即使從內心深處沒有生起如此真實無僞的境界,做不到親怨平等,也應調整自己的內心,抛開一切歡喜憂愁的分別妄念,專心致志地觀修串習,這一點尤爲關要。
我們作爲初發心者,雖然難以達到遠離世間八法、不爲世間八法所動、親怨平等的真實無僞的境界,但調整自己的內心,抛開一切歡喜憂愁的分別妄念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現在我們初學者,心的相續中有很多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習氣,我們難以做到像以前真正的高僧大德那樣不被世間八法所動的境界,但是我們做不到也永遠不去調整、不去挑戰也不合理,即便做不到,仍要調整自己的內心,抛棄對親朋好友生歡喜心、對自己仇恨的怨敵生嗔恨心的念頭,盡量斷除沒有意義的分別念。
修行人要像《入菩薩行論》裏面所講的平息世間八法 ,恐怕很多凡夫人是很難做到的。首先要懂得過失,然後又懂得斷除的功德,這樣我們心的相續中會逐漸串習。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轉變爲好人,只不過暫時性格難改,難改的性格不能長期、一味地縱容。
希望大家在聞思的過程中,尤其是聞思大的論典是相當有必要的,《俱舍論》、大中觀、大因明,懂得這些論典對世間的希求自然而然會淡漠。剛來的有些人,世間八法的念頭特別重,但是遇到了很多大乘的甚深論典,世間八法的念頭可以說逐漸減少。因此,作爲凡夫人應知道分別念的過患,然後去串習。《薩迦格言》中也講:“往後應有遠目光,忍苦耐勞不放逸,勤學穩重機靈者,即使奴仆亦爲官。”如古語所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如果因爲佛法的緣故,而使世間人垂涎欲滴、苦苦尋求的妙欲以及受用等不期而至,就應當于深明其過患的境界中,既無歡喜,也無憂患地享受。
如果爲了弘揚佛法,在弘法利生方面有一點利益的話,對于世間人的口水都要掉下來的、特別羨慕、特別希求的財物,你不是精勤地希求,卻自然無勤獲得的話,那麼你該知道財物的過患,沒有歡喜心也沒有憂傷心來享受是可以的。
有些法師財源滾滾,世間人特別羨慕,感慨自己是個活佛、堪布多麼好,我掙錢一點都不容易,而你老人家只要叁個月到什麼地方去,回來的時候就財産豐盈了,真的特別羨慕。
那麼你老人家應該怎樣對待?一方面要懂得論典中所說的財物的過失,如果沒有懂得,自以爲…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