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20

  ..續本文上一頁分別念。比如說在過路的時候遇到狂風,大多數人的心隨著這個狂風轉,下大雪的時候路上有點滑,心跟著痛苦轉,這是修行不好的一種標志。實際上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外境,心不要跟隨,你如果有大圓滿、大手印的境界,當然在這種境界中安住,如果沒有,在我們一般凡夫的正知正念中安住,這就是違緣轉爲道用的最殊勝方便。

  藏巴加惹雲:“被線疙瘩捆縛的人,就會被痛苦與貪嗔所纏繞,通曉如何令自心松弛的人,大樂就會與其長相厮守、永不分離。”嘉爾瓦羊衮巴也曾不厭其詳地再叁宣說此理。若能如此通達如何將惡緣轉爲道用,就能永不間斷地恒享幸福快樂。

  藏巴加惹的這個教言,我以前在廈門的時候在給你們的信中寫到過。意思就是說:我們平時以執著的線捆縛的人經常被痛苦和貪嗔所縛。不管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執著特別大,要麼對它生嗔恨心,要麼對它生貪心,或者生痛苦的心,所以始終不會被貪嗔和痛苦的心放過。

  我特別喜歡這個教言。我們的執著越大,痛苦自然而然越增長,如果沒有對這件事情執著,而且懂得了放松心情的道理,確實會與快樂長相厮守的。所有修行好一點的人,始終心情快樂,爲什麼呢?他對萬事萬物並不是那麼執著,否則如果你去執著的話,始終不能解開捆縛。

  善知識們都異口同聲地說:“苦樂皆具虛僞性,知調心否爲要領,煩惱盛衰亦虛僞,對治強弱爲要領。”

  以前噶當派的教言還有密宗的很多上師們也都是異口同聲地這樣講:我們的痛苦和快樂在本質上是虛妄的,但關鍵看你是否知道調伏自心,如果你知道,痛苦對你無利無害,快樂也是一樣。雖然它們是虛妄的,但是有些人不懂調心的方法,經常在希求快樂、避免痛苦的過程中受很多的苦。

  煩惱的興盛、衰敗雖然是虛妄的,關鍵是看我們修行人對治的強弱,如果對治力很強,煩惱對你不會有害,如果你的對治力極其羸弱,煩惱就會經常打擾你。

  喀 巴格西也叮咛道:“內心取舍若未曉,無論如何無樂時,通達取舍之智者,惡緣亦爲助伴矣!”

  喀 巴格西也是這樣說:很多世間人和修行人根本不懂內心的取舍,沒有知道取舍,住得再好,吃得再好,都始終沒有安樂的時候。《入菩薩行論》中也是這樣講的:“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通達了心的取舍、通達內心奧秘的智者們,所有的惡緣對他們來說都變成順緣。

  我們作爲修行人沒有惡緣是不可能的,遇到惡緣的時候看大家能不能轉爲助緣和道用,這是修行成功的關鍵。

  在茫茫人海中可以看得出很多修行人極度痛苦,他們爲什麼這樣痛苦呢?他們遇到痛苦和遇到違緣的時候根本不會轉爲道用,如果會轉爲道用,他們把所有的痛苦都不會看作是一種痛苦,不管是內心上還是身體上的折磨,但可惜他們不知道。

  我有時候接觸寺院的有些人,看來都是出家人,但實際上他們的內心大都很痛苦,因爲沒有修行的境界,當然高的大圓滿、大手印、大禅定的境界沒有也可以,違緣轉爲道用的方法如果沒有懂得,修行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會很痛苦,因爲畢竟是具有貪嗔癡的人。

  我們藏地一個有名的詩人說:出家人也同樣有煩惱,他的血是紅色的,他的感情也是有熱量的,他用詩學的方式這樣講。確實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都是血肉之軀,都是凡夫俗子,只不過行爲上已經進入了佛門而已,同樣跟在家人一樣有煩惱和痛苦,但痛苦轉爲道用的技巧如果懂得,雖然看起來你跟其他的修行人毫無二致,但實際上在對待問題上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真正通達取舍的智者會將惡緣轉爲道用。

  藏巴加惹雲:“若視痛苦爲良伴,即爲行爲之正量;若能抛棄珍愛物,即爲睿智之正量;遭遇何等違緣障,如如不動穩重量。

  藏巴加惹也如是說:行爲的正量達到標准,所有的痛苦轉爲修行助緣的時候,你的行爲就已經到達最高的正量了,就像大成就者的行爲一樣,你的痛苦全部轉爲道用時候的行爲就與大圓滿瑜伽士的行爲無有差別。

  如果你把所有的珍愛物——自己的親戚朋友或者最珍貴的東西,全部能上供下施就是睿智的正量。

  遇到了任何違緣,你的行爲依然如如不動,這就是穩重量。如果別人問哪些是如如不動的正量,就是在違緣最大的時候也能夠安住下來的人。

  具恭敬者之門房,大恩師尊已困躺,具邪見者難察訪;具信心者之門房,殊勝正法已困躺,未視苦爲助伴者,難以察覺與尋訪。”

  具恭敬者之門房,大恩上師肯定住在那裏,但是邪見的人看不到,如果不具恭敬,上師的恩德和上師的加持在相續中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得到的,具邪見者整天都觀察上師的過失,上師相續中的慈悲和智慧的功德怎麼能得到,這些教言前面也引用過。

  具信之人,所有最殊勝的正法已經在他的面前,但是能把痛苦思維成助伴的人難以覓得。我們平時也可以看得出,有些修行人因爲痛苦不能轉爲道用的緣故,吃一些安眠藥,今天到這個道場去,明天到那個道場去,今天到漢地去,明天到拉薩去,心特別苦。其實到哪裏都一樣,他們傳的法也是這些法,除此以外,哪一個上師好像打止痛針一樣,加持你的痛苦立即就消于法界是不可能有的,所以自己如果沒有對佛法生起信心,任何法怎麼修也是用不上的。如果對正法有信心,哪怕是一個偈頌,對自相續的幫助和調整都會有極大的利益。所以說沒有信心的人不能把痛苦看爲助伴,他們根本沒有發覺到正法的殊勝。

  基 巴雲:“如果沒有自心坎深處對貪念生起舍棄之心,即使行持以水維生的苦行也是枉然,終不能趨至究竟;

  基 巴也說:我們內心深處應該生起舍棄今世的念頭,如果沒有看破今生,你在行爲上每天只喝一口水,但過一段時間還是恢複到你原來的形象。

  曾經我們學《俱舍論》的時候,我們家鄉有一個喇嘛,整天在大雪裏赤腳聽課,當時很多人都特別羨慕,認爲這個人苦行非常了不起,他一般不燒茶,天天到龍泉水那喝一點,酥油全部賣光,糌粑留下一點點,喝和著冷水的糌粑。可能兩叁年中他是這樣以水維生苦行的,但是他可能是沒有舍棄今世的原因,後來已經還俗了,現在聽說成了一個小老板。

  內心中真正能看破的話,雖然行爲上不是這樣苦行也可以。蔣陽欽哲旺波的故事也是一樣,外相上看來不如法,但實際上他對榮華富貴根本沒有貪執,不一定他的修法不會究竟。

  如果沒有了知輪回的痛苦,就不會萌生出離輪回的厭倦之心;如果不能曉悟內心的取舍,就會成爲頭腦簡單、無有主見之徒,並永時不得快樂。”

  所謂的內心取舍,意思就是說:高的境界是認識自己心的本面,如果沒有這種境界,《入菩薩行論》裏面說的是正知正念。作爲一個佛教徒應該用大乘的菩提心來攝持,沒有懂得這些竅訣,可能頭腦就比較簡單,像傻瓜一樣,別人說有個殊勝的地方,自己內心中沒有任何感悟,但只要有人說了,今天取這個,明天舍那個,今天求這個,明天求那個,這樣始終是不幸的,頭腦簡單的人始終沒有主見,永遠也得不到佛法上的大樂。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所謂的苦樂並非建立于物質條件的基礎之上,而在于內心修養的高低。我們應當明了此理,並進而抛卻一切世間的繁雜事務。

  在印度,外道的一個修女特別講究內心的證悟,是修養不錯的人,她大概18歲的時候到修道院裏面求學,當時印度的生活也比較苦,除一雙破破爛爛的鞋子以外別無其他,家裏面只有一部電話,除此之外一無所有,她每天幫助別人,被她幫助過的人越來越多,在六年中有六萬孤兒和可憐的人受其恩施,後來羅馬教皇給她送了一輛林肯轎車,她把這個轎車用在她所建的麻風病院。她也說所有的痛苦和快樂不是建立在物質上,應該建立在內心中,所以她願意幫助別人。她經常到街上,幫助一些淪落無助的乞丐,包括幫助爛醉如泥的酒鬼,她一生中都是如此。有時候看到她的事迹,我們佛教徒非常的慚愧。

  主要是從內心上安立,從內心上建立真正的快樂。

  有些大城市裏面的人,住的是高樓,生活上一應俱全,但是他們的內心沒有充實感,沒有安慰感,我們住在山裏的修行人無論遇到生病還是自然災害,我們的心裏也有一個安慰感和安全感,所以說安住內心極爲重要。

  綽頗譯師雲:“謀求今生之高位,成事不足反添苦,戰戰兢兢終潰敗,故當舍棄諸貪執。”

  綽普譯師說:希求高位沒有意義,戰戰兢兢最後還是會崩潰、潰敗。現在有些人真的只希求高位,尤其是寫很多自傳,在自傳裏說自己是從普賢如來、嘎繞多吉、西日桑哈……一直轉生到我,我做蓮花生大士的時候怎麼樣。有些也可能是,但是像我們具有邪見的人看了不但不對他生起信心,反而生起一種邪見。

  如果真正是像嘎繞多吉、布瑪莫紮他們的化身融爲一體,那你的行爲會不會這樣呢?最起碼對衆生有個菩提心,在行爲上不會整天求名聞利養吧!有時候爲了暫時的一些利益而小心翼翼,最後會不會失敗?最後會不會倒塌?

  所以,我要對在座的修行人說:無論是世間還是佛教上的高位確實沒有意義,不要讓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花費自己所有的錢財和精力。很多寺院將一些大施主大富翁認定爲是蓮花生大士的化身、布瑪莫紮的化身、堂東加波的化身,好像所有藏地的高僧大德到漢地就變成大富翁了,所以很多高僧大德們認定他們。

  曾有人這樣說:我們寺院裏的活佛轉世到國外的什麼地方去了,另外一個人問他對弘法利生有沒有什麼利益,他說弘法利生不一定有利益,但是財産方面可能有利益,他就變成財産方面的活佛了。我不是反對所有的活佛,但是有些事情真的不如法。現在有個藏學家,他專門批評一些藏地不太如法的古老傳統,有些地方確實是這樣的,像竹慶仁波切認定的活佛全部是利益衆生的高僧大德,這種也是有,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有些方面我們沒有小心翼翼,好像看無垢光尊者的傳記也沒有什麼可看的一樣,他的成就和顯現好像不是很超人,看現在有些凡夫俗子寫的自傳,或者…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