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選擇,永無止境,最後一無所獲。就像山羊,不住在有草的地方,最後到寸草不生的地方呆下來。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無常法門,這就是真正佛法中最甚深的法。
具有福報與智慧的人們應當了知觀修無常之此法,是善逝佛陀諸多法蘊之精要,進而對其進行觀修。
還是那句話,具有福報和智慧的人才會重視,沒有福報和智慧的人就認爲這是一個前行法,根本不予理睬。
2004年2月24日 第43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文殊智慧勇士,頂禮大恩諸傳承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大家要如理如法地聽受,千萬不要一邊炒菜一邊說話地聽,聽法的時候應該在坐墊上,然後脫鞋,不能戴帽子,應該如理如法地做,有些人恐怕一邊聽課一邊提水,有些人一邊炒菜一邊說話,這種聽法的方式,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很大的過失。當然在經堂裏面的人行爲比較如法,但是個別在家裏的人,我覺得有些行爲不如法。聽法有很大的功德,一天24小時中借用唯一傳法的時間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那是故意造惡業。
我們所有的人發了無上殊勝的菩提心,然後如理如法地聽受。我們所聽的法是《開啓修心門扉》。
《念住經》雲:“何處若生死亡念,于此勝念當力贊,依此獲得勝寂滅,前往離垢之方向。
《念住經》當中對壽命無常是這樣講的:在任何一處,如果有人生起了死亡無常的念頭,對這種念頭應該勵力地加以贊歎,任何一個人在心相續中生起了猛烈的死亡無常之心,我們就應該贊歎這個人。任何一個地方,如果能令死亡無常的觀念增勝,應該贊歎這個地方。對于我們學院,有個別金剛道友是這樣贊歎的:到了城市裏面根本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沒有這個念頭,到了學院,總覺得死亡無常。我想這個地方應該值得贊歎,這些道友也應該值得贊歎。
爲什麼這樣講呢?
依靠死亡無常的念頭能獲得寂滅的果位,而且會前往無垢涅槃、無垢清淨果位的方向。
若憶死主之恐怖,其心焉能奔過患?以無謬行而恒時,令諸汙垢悉消散。
如果修行人的心真正能專注死亡無常,始終都有一種死亡的恐怖感覺的話,那麼他的心會不會奔著非法、奔著過患去呢?一般來講是不可能的。就像以前噶當派的格西一樣,死亡無常觀得特別好,他對世間的殺盜淫妄或者散亂毫無興趣,他覺得這些都是不值得的,應該好好地修持正法。
倘若以這種方式來無謬地行持,恒時觀修死亡無常,所有的過患和貪嗔癡慢等也會自然而然消盡。
不放逸獲勝妙果,諸佛如是而宣說。諸位當恒念死主,抛棄不善之行爲。”
所以不放逸的殊勝果位,諸佛菩薩也是如是宣說的,《親友書》中說:“佛說不放逸甘露,放逸乃爲死亡處,是故汝爲增善法,當恒敬具不放逸。”諸佛菩薩在有關經典當中也是這樣贊歎的,所以諸位修士應該恒時觀想死亡無常。“士夫壽命消失如秋雲,如幻如電亦如陡坡水。”《大圓滿心性休息》最後有一個無垢光尊者的偈頌文是這樣講的,我們士夫的生命很容易消失,就像秋天的雲霧一樣,也如閃電、幻化、陡坡水,從今天起應該證悟並通達此理。所以,諸位也應該經常觀想死亡無常,對大家修行還是很有幫助的。
去年我們講了《劄嘎山法》和《竅訣寶藏論》,這次又講了《開啓修心門扉》,當然表面上看不出很多,但實際心裏面總有一些死亡無常的觀念,對世間的各種名聞利養之事,大家都覺得沒有實在的意義,這是我們佛法的加持,這樣自己會自然而然放棄不善的行爲。
以前我們沒有講這些修行法的時候,有個別道友整天都忙著自己的房子,搞一些世間法的現象非常多。現在雖然也有個別道友修行不太好、不爭氣,名聞利養的念頭比較重,但是總的來講,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對死亡無常的意念觀得不錯,這是我的個人看法。
加哲仁波切也曾引經據典地勸誡後人:“經雲:“若能數數觀修無常,即爲供養一切佛陀;則爲一切佛陀給予之安慰;則爲一切佛陀給予之授記;亦爲一切佛陀賜予之加持。””
加哲仁波切引用佛經的教證教導後人:如果我們時時刻刻觀想無常,這就是對一切佛陀和傳承上師們的供養。所以,如果我們想對圓寂的上師和對諸佛菩薩供養,拿著供品,如果心不清淨也不一定有功德,但是觀無常是上師和諸佛菩薩最歡喜的事情,是最好的供養。佛陀以能現見和不現見的方式給予安慰。佛陀也爲之授記。
在一切經論竅訣中,都衆口一詞地宣說道:“觀修無常之此道極爲勝妙,(它能幫助我們)舍棄對世間的一切貪執。
我們講過,修無常、觀修正法,還有舍棄今世,這叁者會在一個人的相續中同時生起來,所以如果無常觀得特別好,很容易看破今世。
尤其在當今時代,觀修無常更是具有重大意義,沒有比此更爲精妙的法門了。”
尤其當今時代人人都喜歡做非法行,人人都認爲一切是常有的,爲什麼釋迦牟尼佛在“四法印”中說諸行無常,諸行無常的這個偈子,在《本師傳》中也講到是很多修行人求之不得的殊勝法門,因此,好像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是淺顯易懂的,但是真正深入進去,這是非常甚深的境界,沒有更重要的了。
盡管如此千叮萬囑,但那些福報淺薄的人們卻置若罔聞,並沒有對此生起誠信。
雖然經論當中也宣說過,上師們的竅訣中也一再千叮萬囑,而且也是我們很多上師的口頭禅,但是有些福報淺薄的人還是置若罔聞。我們這裏的道友當中也有這種現象,雖然我們在《劄嘎山法》、《大圓滿心性休息》、《大圓滿前行》、《極樂願文》等很多論典裏都說了萬法無常,可能很多人現在已經見怪不怪、習以爲常了,爲什麼是這樣呢?我們的福報太淺薄了,當然有些福報較好的人,會覺得無常法極其深奧,所以他會深入細致地研究和修行,結果在自相續中真正生起了無常觀念,這樣的金剛道友也不乏其人。有些,法就是法,人就是人,無常法就是外界的地水火風或者春夏秋冬的變化,我的煩惱是我的煩惱,無常法在那邊,我的煩惱在這邊,無法融爲一體,這是福報淺薄。
有些人福報不錯,剛來幾個月或者一兩年,就真正地找到了佛法的甚深境界;有些人已經呆了很多年,但是時間越長,對無常法和甚深的法門越沒有信心了,最後好像對牛彈琴一樣,自相續中一點感覺、感應都沒有了,真的有點可惜,但是也沒有辦法!
即使釋迦牟尼佛親臨給他宣講無常法,他也可能認爲釋迦牟尼佛您老人家少說一點吧!我都不太願意聽,可能會這樣說。在沒有緣分的人面前怎麼樣說,結果也會越來越生起厭離心,恐怕無藥可救。但是福報較深厚的,尤其是前世對無常和空性法門有緣的人,今生一聽到就特別歡喜,自己也有能力、有興趣去修,福報真是千差萬別。有些人只要點到爲止,就找到了無常和空性的甚深法門,從此以後行爲如理如法,有些人跟著上師五六年、七八年也沒有多大的利益。我覺得《開啓修心門扉》裏面講得非常好,衆生的福報真是有差別。
卓衮巴切中要害,尖銳地指出:“因爲隨念無常之此法極爲深妙,故令其在相續中生起也極端困難。即使是那些法師與大修士們,在這一點上也是十分欠缺的。”
卓衮巴說憶念無常非常深奧,與大圓滿、大中觀、大手印無有差別,所以,在一個人的相續中真的生起萬法無常的觀念,不是易如反掌,所有的修行人中真正生起無常觀的人也是屈指可數的。
有些大活佛、大堪布、大高僧大德們口上說得很動聽,攝受的弟子也有千千萬萬,但是相續中真正生起這樣無常境界的高僧大德也可能寥若晨星,這一點我們放眼整個世界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即使是大法師和大修士們,或是山裏面閉關幾十年的人,壽命無常觀得很好恐怕也難說。
加哲仁波切雲:“若能生起真實無僞的無常之心,自心就不會被任何非法之念所侵占。但是,能産生這種清淨體驗的修士實在是鳳毛麟角,難得一見。”
無著菩薩雲:如果心的相續中真正生起了無僞的無常念,自心根本不會被貪嗔癡或者各種各樣的邪念、妄念所占據。無僞的就不是假裝的,假裝誰都可能裝得來。
在座的修行人當中,百分之七八十有無常的觀念,但是恐怕很容易消失,所以自己要經常祈禱。首先是知道所有的大圓滿教典中爲什麼要先講無常法,比如說《上師心滴》、《傑珍大圓滿》,或者是《空行心滴》裏面,每一個正行修法的前面都要觀無常,但是按照噶當派和我們甯瑪巴高僧大德的說法,一邊觀正行的同時還要觀無常,觀無常是自始至終不能離開的,如果脫離,不一定抓緊時間去修大圓滿,認爲明年、後年,再過幾年修也不遲。因此,無常法非常深,真正證悟無常法境界的人卻非常少。
普穹瓦曾向夏沃剛巴祈求:“我希望今天能在您面前,得授一種具有意義的修法。請您給我指點一下雷莫塘地方是如何焚燒屍骨的。”
有一天普穹瓦曾向夏沃剛巴求法:你最好是具有意義地上一堂課,不是詞句上,不要口頭上的。你可不可以給我講一下雷莫塘地方屍陀林的焚燒情況。
夏沃剛巴隨即爲普穹瓦一一解說:這個是這樣焚燒,那個又是那樣焚燒……
夏沃剛巴就把屍陀林一個個的地方給普穹瓦作介紹,這個是晉美慈誠燒屍體的地方,這個是多傑措燒屍體的地方,這個是紮西措燒屍體的地方,一個一個地給他講了。
普穹瓦感慨萬千地說道:“班瑪香秋尊者啊!人們都對屍體被如同糞便一般搬運的事實熟視無睹,卻口口聲聲地吹噓自己“已趨入了空性的境界”。
班瑪香秋是夏沃剛巴的名字。
那天考試時有一位道友也講了屍陀林的一些情況,我當時想他還是通達了一點點無常的概念,不知道是口頭上懂的,還是實際上懂的,一想到以後我們各奔前程,他的語言已經哽咽,他介紹自己到屍陀林時的感覺。尤其是噶當派的格西,別人的一句話對他的一生來講…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