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輕易示人,這種行爲非常不好。
除了密法的甚深竅訣以外,別人提出問題時,希望你們能將自己所懂得的教言盡心盡力地告訴別人。我們聞思修行過程中最大的毛病就是自相續中對某個教言或論典頗有感觸,而且懂得竅訣時,舍不得給別人,很保守,這樣不好。尤其是大乘有關菩提心的法門,一定要和別人交流。當然如果是密宗的甚深竅訣,隨隨便便傳給別人也不一定合理。
後來因爲他的一位胞弟的死亡,(才令他如夢方醒,)終于看破今生。
當時甯敦尊者本來很傲慢,無常修得一點也不好,但是後來他的一位胞弟死亡的原因,他的生活從此迥然不同了。
以前我接觸很多人的出家和修行也與此類情況有相似之處。我大概是在讀中學的時候,有一個人的名字叫王巴,他妻子的名字我忘了,他的女兒叫王瑞,本來我們藏族不是用父親的姓,但是他有些特殊,可能是學漢人。當時在動亂年代,他不信佛教,而且對佛教、對出家人非常不滿,經常摧毀佛塔,非常可怕,後來他的妻子突然暴死,他在工作和行爲上有非常明顯的改變,他開始尋找原來打過的人,悄悄地去這些出家人面前供養。前一段時間我和德巴堪布談了他的事情。
我的意思就是說,有時候我們身邊的親人死了,或者是身邊真正出現一些重大事情的時候,會對無常有深刻的認識。我們學院今年冬天發生的事件令每一個人覺得壽命沒有什麼可靠,當時他也是這樣的。
以強烈的出離心專一修持無常,即使在閑散解悶之時,也唯獨念誦道“親友長時相往來,死到臨頭各分開,巨大憂患相煎熬,此爲世間之必然”等警句,以促進修行。
甯敦對親朋好友的執著還是很淡薄的,他說親友長期往來,大限來臨一定會分開的,那個時候爲了親友而造的諸多惡業令自己非常痛苦,這也是世間不可推翻的必然規律。可能甯敦耍壩子的時候經常念這個頌詞。
綽普的上師旬呢策信口開河地諷刺道:“連甯敦大師也聲言“要修無常”,這可能嗎?”
這位上師也許是修甚深的法。他非常不滿,他說:聽說甯敦大師也修無常,不可能,無常是很簡單的法門,這麼有名望的上師還在修無常?不可能吧!修無常就是世間剛入佛門的人修的。
大瑜伽士卻以贊賞的口吻回答說:“如果他真的在修的話,就必定有這個無常的境界。”
這個瑜伽士的名字在藏文中也不明確。他說:如果甯敦真的在修無常的話,那這個人肯定是很了不起的。
確實!雖然我也跟這裏的道友講了無常,但是有些人不一定修,如果不斷地、持之以恒地修無常法,他相續中的境界肯定不可思議、很了不起了,我們也可以推測出來。
一次,侍者向甯敦大師禀報准備夏用木柴事宜。(甯敦不屑一顧地)回答說:“夏天在不在都不能打包票,准備柴火有什麼用處?如果真的活到夏天,再作商議吧!”根本沒有將這些瑣碎之事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侍者可能這樣說:夏天的時候雨水較多,我們應該買一點牛糞吧。後來他說:夏天在不在都不知道,現在買牛糞幹什麼,到時再說吧。
可能到時也買不到牛糞,死也死不了,會不會很麻煩?到時候想:那天不觀無常好一點,現在根本買不到。到時也許弟子怪他:那天很好買,你那天說不讓買,當時說修無常,現在根本買不到怎麼辦,買煤氣又沒有錢,電爐也不能用,現在燒開水的牛糞都沒有,那上師你去背吧……
博朵瓦贊歎道:“(由此可見,)甯敦無疑已經現見真谛了!”
博朵瓦格西說:不准備牛糞,不准備木柴,此人肯定已經見到大圓滿或無常觀的真谛了。
這些境界我們是沒有的,我前一段時間都在想,如果很多金剛道友冬天沒有買到,夏天雨水多了以後就更買不到了,到時候很困難。所以,無常修得不好的人,境界恰恰相反。
據說,博朵瓦自己也因爲相續中生起了無常的緣故,所以,一旦遇到利養等紛至沓來的情況,反而會面呈怒容。
現在的有些人稍微有點恭敬利養的時候就自吹自擂、大肆宣傳,或者自以爲是、坦然享受。但博朵瓦尊者不是這樣,利養紛至沓來的時候不但不高興,而且面帶怒容。現在很多大活佛、上師到其他地方去還是有一定弘法利生的事業,所以也應該很隨喜。但有時候他們到了城市裏面,比起以前呆過的山谷,覺得城市特別舒心惬意,坐的轎車也如何好,城市這麼美麗,好像依靠這些生不起出離心一樣,所以不應該特別羨慕。世間上的無常法應該不是修行人羨慕的對境。回來的時候,侃侃而談的是環境如何等等,包括自己在內,有時候非常慚愧。
在(他所著的)《自言長篇》中,也反複地自我告誡:“應當考慮如果我今晚死掉該怎麼辦,從而對明日之後的事情漠不關心。”
《大圓滿前行》中也講了,以前噶當派的很多高僧大德晚上睡的時候將碗扣下,他們認爲明天早上可能會死的。
一次,多吉法師獻上了僅僅用于包裹《大方廣佛華嚴經》的170函卷帙的包布。
多吉法師供養了包《華嚴經》170函的布。
博朵瓦尊者說道:“應當催促倍敦法師盡快備妥他准備奉獻的包布。”
博朵瓦尊者要求陪敦法師馬上准備包布。
查噶格西解釋並請求道:“綢緞和毛氈還沒有備齊,可不可以暫緩幾天?”
當時包經書是用一些綢緞,現在有些包布的角上面加上五顔六色的綢緞,但是可能也加一些毛氈。查噶格西說沒有准備好包布,不要那麼急吧,暫緩幾天再用吧。
博朵瓦回答說:“我已經沒有工夫等待了,有一張包布就包一函,有兩張包布就包兩函吧!”
博朵瓦回答的是:沒有那麼多時間了,有一張就包一張,有兩張就包兩張,有多少還是包多少吧,不要再拖了。一般口頭語會這麼說。
(聽了博朵瓦的話,大家都開始緊鑼密鼓地加緊准備,)其後,又有300張包布備妥。叁天後,尊者示現重疾,七天後圓寂。原來,他早已確知自己的去日。
他覺得時間再不能拖,這也是一種比喻。
博朵瓦雖然一向都是放浪江湖、蕩迹浮蹤、居無定所的,但也因其功德而感召聚集了2000余名僧衆。其中舍棄今生,通達並憶念無常的就有500名。
雖然他走遍天南海北、山山水水,放蕩不羁,足迹飄蕩不定,到處遊走。熱振寺是仲敦巴的寺,但是博朵瓦的寺院前面也沒有提到,他可能是不固定的,當時博朵瓦在藏地最多是在康區。以後人們的行動越來越方便,今天到這裏開法會,明天到那裏開法會,後天又去放生,今天在東北,明天在南方,後天到新加坡。國外的人都是今天在馬來西亞,明天在香港,後天在美國,再過兩天又要去法國,再去加拿大,整天都是跑來跑去,但有些是真正有弘法利生的利益,有些沒有什麼意義,博朵瓦尊者應該不是這樣吧。
他的弟子中通達並憶念無常的有四分之一,我們這裏有多少能通達無常和真正看破今世的,不可能是全部,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通過《開啓修心門扉》,尤其是《竅訣寶藏論》來通達的。我希望你們不要舍棄《竅訣寶藏論》的教言,應當經常看,因爲很多修行上面的問題在《竅訣寶藏論》裏面講得非常清楚。而且《開啓修心門扉》僅僅是我們顯宗當中的竅訣,《竅訣寶藏論》則歸攝了顯宗和密宗所有的修行竅訣。
今年有很多人實修,只聽堪布的課,我也已經開許同意,但實修的過程中一定要好好地看一看、修一修《竅訣寶藏論》。前一段時間我們做的講義也很不錯,聞思班的道友如果有時間也一定要看,《竅訣寶藏論》裏面也盡是講看破今世和壽命無常,有很多很多的教言。
有些人說需要修行,有些說不需要修行,有些人需要聞思,有些人不需要聞思,但是《竅訣寶藏論》裏面對這些問題都已經闡明得非常清楚,有句教言說:“證悟心性無需誦經典。”所以有些問題到底怎麼樣解決,似乎特別矛盾,但實際上無垢光尊者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殊勝的《竅訣寶藏論》,大家應該修持。
加哲仁波切對此贊歎道:“實在令人歎爲觀止!在當今時代,即使一名這樣的修行人都難得一覓,(更何況有500名?)”又進一步誇贊道:“像喀 衮穹也堪爲憶念無常的楷模。
現在這麼多看破今世的人,有些是現象上的看破,有些是心裏面,臨死之前能看破今世,在末法時代中還是非常難得的。喀 衮穹也是看破今世的好榜樣,前一段時間有一個道友已經講了這個故事,講得很好,我在這裏不用廣說。
據說,他在喀 黑山洞的岩穴修行時,洞口有一叢荊棘,常常挂到他的衣服。他本想將其砍除,但轉念一想:砍了又有什麼用呢?就這樣無論進出洞口的時候,都會生起此念。直至最後圓寂,始終沒有砍除荊棘叢。
這個公案在華智仁波切的《大圓滿前行》裏面稍微講得廣一點。他進去的時候荊棘挂著衣服,他思量要不要把這棵樹砍掉,算了,算了,不一定還能出來,他就進裏面修行,出來的時候又挂著他的衣服,算了,算了,不一定還能回來,他一直這樣修,最後上師已經圓寂了,(《大圓滿前行》中是說直到上師成就爲止。)但是荊棘樹還在那裏。
我一直打聽那個山洞在哪裏,可是打聽不到。現在無著菩薩造《佛子行》的無起仁欽山洞已經打聽到,是拉薩上去紮西絨布附近的地方,不是很遠。那天學院的有些喇嘛要去,我請求他們一定幫我拍一張照片,以後可以放在《佛子行》或《入菩薩行論》的封面。你們去拉薩的時候再去看一看喀 衮穹的山洞,看有沒有這棵荊棘樹,如果有就拍一張照片。
現在世界上的很多人拍一張照片就已經滿足了,代表去過此地,很多人是這樣。
另外,格西桑頗瓦與喜頓雍仲嘉措等人的事迹也是感人肺腑,值得我們效法的。”
桑頗瓦每一次聽到一個人死了就很高興:“我聽到了一個好消息,有一個觀無常的機會了,某某人已經死了。”他特別喜歡轉告別人,他自己也覺得收獲非常大,我在下面注腳中寫了他的一些事迹。
喜頓雍仲嘉措跟他也不謀而合,尤其是聽到死亡的消息,對他來講是最深高的法。
我也在前一段時間聽說,巴西的一個比較出名的人叫做彙羅,他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人,原來他的資…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