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的因缘来称他为上师,但是现在很多人不需要其他的因缘,自己把自己变成上师,自我标榜为大活佛、大堪布,是自动的,不是他动的。
这些自动上师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即生当中有财富。也许也有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如果我们没有名声和身份不能利益众生,所以出此下策,但是这样的人可能凤毛麟角。
我们在座的人,也好好地想一想,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求法,求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成佛,但成佛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众,一定要搞清楚,如果没有搞清,闻思修行也像前面博朵瓦所说的那样,即生当中可能有一些果报,来世会堕入三恶趣,所以,闻思的人还是有很大的危险性,修行的人也有很大的危险性。三天三夜不生起一刹那的分别念,也许来世转生为米拉日巴说的无色界,所以修行人也有很多的过错,闻思的人也一样,因此我们修行过程中一定要断除怀疑。
比如以前的寂密上师在印度求学的时候主要有三大上师,这三大上师都比较忙,主要的法是在他们面前听,但他的一些疑团是在上师手下的十大弟子面前解开的。所以这里的堪布、堪姆也有能力解开新来的人的疑团,你的疑惑可以在他们面前解开,当然也不要耽误太长时间。
故当以弃贪恋此生心,精进忆念死亡而修习,若未忆念死期无定准,纵然勤苦闻思及修行,亦为谋取今生之圆满,若呕物毒杂于百味馐。”
我们修行的时候第一个就是不要贪恋今生为目的,然后思维死亡无常而修行。如果没有忆念死亡无常,虽然日日夜夜的非常辛苦,就像堪布根华,堪布根华在闻思的时候几乎是在月光下。我们当时蜡烛和酥油灯也很短缺,一般也是在月光下闻思的,但目的是清楚的。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今生的圆满,虽然非常苦行,结果也没有很大的意义。杂有呕吐物的食物,或者是毒物杂在百味神馐当中,那就特别可惜。同样的道理,佛法很深,闻思修行很深,但是发心如果不清净,世间八法的念头掺杂其中,同样可惜。
又云:“今日不死尚且难确定,反作永驻打算极从容,临终手抓胸口错乱现,愿能随念死亡祈加持。”
愿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相续中真正生起无伪的无常观念!
2004年2月26日 第45节课
打开《开启修心门扉》120页,只要精进不退,每天讲一点点,总有一天会完成。
至尊达波仁波切弟子中逸然超群、名列前茅之瑜伽师秋雍,是一位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听闻其美名,特地前来拜见,)他向成就者供养了布匹后,便祈求传法。
至尊达波仁波切的弟子中最得利、最了不起、整天得100分的一个叫做秋雍的大成就者。一位康巴修行人供养他一条哈达和布匹,祈求传法。
一开始,成就者什么也没有传。康巴人再次殷切地请求,成就者就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道:“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就这样重复了三遍,
有一个印度大成就者静命,对弟子两年中一句法也没有传,也有这样的。所以第一次没有传,然后康巴人再次祈请,康巴人本来比较野蛮的,一直追着,白天晚上都请求。
“成就者就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道:“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就这样重复了三遍。”如果我们其他人可能气得要命,“你最好把我的布匹给我拿回来,这不叫什么法,这个我也懂,我在大城市的时候就完全懂得,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可以给你传,真是欺负人,我从此以后再也不理你。”可能会这样说,但是以前的众生的根基也是不同的。
有些众生的根基喜欢分析,有些对上师的信心非常大,而且自己也特别喜欢观修,仅仅是依靠这样的教言也可成就。禅宗和大圆满的很多公案也是这样,本来无常法也是很深的,如果你真正深入进去,通过这种死亡无常的道理真正通达佛法最甚深的意义。
去年讲《札嘎山法》的时候我记得在“修者与修法品”中有一个仲敦巴的教言:“如果没有生起无常观,只是一味地探寻本尊的身色白红与身相、空性以及大手印等高法,那么他的修法不会善始善终究竟圆满。而重视无常观、业因果的人修法一定能够自始至终,究竟圆满。”当时我觉得收获很大,我们现在很多人就是要谈空性或者本尊的法门,但实际上对无常和对世间基本的概念都没有修好,始终是修不成。听说去年慈诚罗珠堪布在成都的时候也讲了菩提心的功德和三殊胜,后来堪布说:“我去年也给你们讲了三殊胜和菩提心的功德,今年也讲这个,是不是你们大家都生起厌烦心。”后来他们开玩笑说:“我们都看见《开启修心门扉》里面的秋雍上师光是说“你也会死,我也会死”已经三遍了,他都没有生起厌烦心,你只给我们重复了两遍,我们肯定不会生厌烦心,三次以后就不好说了。”
并进一步起誓:“上师的教言没有别的,我也没有修习除此之外的其他法门,你也应当好好修习此法,我发誓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窍诀了。”
很多人发誓的时候把右手举起来,现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入了美国国籍的人,在他们的上帝面前要发誓,发誓的方法很多,但是他宣誓,除了无常以外就再也没有殊胜的窍诀了。
据说,康巴人听完后,也开始精进地修持此法,终于获得成就。
弟子的根基不同,非常有信心的话,上师说了“你也会死,我也会死”这一句话也是成就的因,如果不具足信心,所有的大圆满、《四心滴》、《七宝藏》全部给他传圆满,他也会认为也看过,也懂,除此之外根本得不到任何利益,所以信心非常关键,如果信心很大,上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深入人心,觉得有甚深的价值,最后也真正对自己的利益非常大。甚至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讲过,“我的上师即使是开玩笑也有甚深的密意,对我的修行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但是心存邪见的人,哪怕上师整天都给他灌大圆满的顶,传大圆满的法,也是觉得这个上师是个凡夫人,自相续中无有一点利益。
《入行论》云:“何时赴寒林,触景生此情: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
《入行论》中关于无常法也这样讲的,到了尸陀林,观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骨头无有任何不同。
因此,尽管一切经论,以及藏地各个法脉及宗派的见解各说不一,莫衷一是。但在必须观修死亡无常,猛厉发愿令此境界在相续中萌生并茁壮成长,且时常祈愿“以此观修串习,何时就能让此境界在相续中萌生”的问题上,却不谋而合,观点一致。
虽然藏地、汉地还有各个高僧大德们的教法和宗派都不相同,但是观想无常和祈祷的境界能在自相续中生起来,这种祈祷和发愿根本没有差别,全部观为一体。
那么,又有谁能例外而不精勤修习远离一切怀疑的殊胜之道——随念死亡呢?
那么在这个境界上,谁不愿意精进地修持远离一切怀疑的无常法呢?所有的教派都一样的。为什么汉传佛教的印光法师禅堂里面有一个“死”字,其实从表面上看来,禅堂里面有一个“死”字并不觉很出奇。有些和尚的禅堂里面写的“忍”,有些写的“禅”,但是这些都没有令后人特别重视,为什么他的“死”字如是的重视呢?说明他死亡无常观修得非常好,而且他的成就也相当高,原因就是这样的。
因此,随念死亡是修行之初的必要途径。如同前面所阐述的,舍弃今生在修行之初必不可少一样,这一点务必了达。
修死亡无常是在修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博朵瓦云:“前提乃为观修无常法,并非梵文顶礼句等等。”
很多文章的开头都有梵语和顶礼句,但这些不是真正的前行,每一个修行者的前行法门就是打好无常的基础。我们学一部论典,首先讲一个无常法,并非是梵语和顶礼句,博朵瓦尊者是这样的意思。
又云:“如果能忆念死亡,则与香怎耶巴、宁敦释迦炯以及奔公甲等一样出色。”
如果你要修无常,有几个好榜样的上师,应该是像这些“劳动模范”,是无常的模范。
耶巴瓦时常提醒自己:死亡之劫,注定难逃!所以,平时偶感小恙,就会将自己的资具倾囊赠与他人,并超然地说道:“没有资具有什么不合理?直至死亡之前都可以借债度日。”
耶巴瓦经常这样讲:死亡难逃,不知何时死,所以稍微有点感冒、有一点头痛的时候就把财产全部交给僧众了,可能这个上师胆子比较小,第二天也是死不了,然后又借锅碗瓢盆之类。
据说,当他示现圆寂之时,天人奏响的美妙音乐响彻重重山峦,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撼。其所剩余的食物仅除六克之外,别无所有。
可能他当时住在一个山谷里,圆寂的时候妙音回荡山谷。
他剩下的食物只有6克,“六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7斤,一种说法是28斤。28斤还可以,7斤真的有点少,他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他们古代的人还是很喜欢把剩下来的东西过秤。
普穹瓦建议:“应将这些粮食供养三宝。”博朵瓦却认为:“应当用于僧众的法会。”
普穹瓦说他的粮食应该供养三宝好,博朵瓦的意见有点不同,认为不要供养三宝,还是供养僧众吧。有很多汇款供养三宝,我都没有办法处理,我就全部供养上师,上师是佛宝,上师是法宝,上师是僧宝,有这样的教证。但是不知道普穹瓦说的三宝指的是谁,有时候想僧众的身口意是三宝的聚合,因此,供养三宝的钱实在不好处理,供养僧众也应该可以。
2004年2月27日 第46节课
现在是讲《开启修心门扉》里面观无常的时候,昨天我们也讲了,观想无常一定要学习香怎耶巴、宁敦释迦炯还有奔公甲这三位尊者,香怎耶巴的公案已经讲了。
宁敦在一开始自恃博学多才,极其傲慢,不可一世。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秘诀也是保守吝惜,守口如瓶,绝不轻易示人。
宁敦最初就像有些金刚道友,觉得自己在各方面超人一等,所掌握的学问根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决不…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