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35

  ..續本文上一頁他的因緣來稱他爲上師,但是現在很多人不需要其他的因緣,自己把自己變成上師,自我標榜爲大活佛、大堪布,是自動的,不是他動的。

  這些自動上師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即生當中有財富。也許也有爲利益一切衆生的,如果我們沒有名聲和身份不能利益衆生,所以出此下策,但是這樣的人可能鳳毛麟角。

  我們在座的人,也好好地想一想,來到這裏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求法,求法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成佛,但成佛是爲自己還是爲他衆,一定要搞清楚,如果沒有搞清,聞思修行也像前面博朵瓦所說的那樣,即生當中可能有一些果報,來世會墮入叁惡趣,所以,聞思的人還是有很大的危險性,修行的人也有很大的危險性。叁天叁夜不生起一刹那的分別念,也許來世轉生爲米拉日巴說的無色界,所以修行人也有很多的過錯,聞思的人也一樣,因此我們修行過程中一定要斷除懷疑。

  比如以前的寂密上師在印度求學的時候主要有叁大上師,這叁大上師都比較忙,主要的法是在他們面前聽,但他的一些疑團是在上師手下的十大弟子面前解開的。所以這裏的堪布、堪姆也有能力解開新來的人的疑團,你的疑惑可以在他們面前解開,當然也不要耽誤太長時間。

  故當以棄貪戀此生心,精進憶念死亡而修習,若未憶念死期無定准,縱然勤苦聞思及修行,亦爲謀取今生之圓滿,若嘔物毒雜于百味馐。”

  我們修行的時候第一個就是不要貪戀今生爲目的,然後思維死亡無常而修行。如果沒有憶念死亡無常,雖然日日夜夜的非常辛苦,就像堪布根華,堪布根華在聞思的時候幾乎是在月光下。我們當時蠟燭和酥油燈也很短缺,一般也是在月光下聞思的,但目的是清楚的。如果我們的目的是今生的圓滿,雖然非常苦行,結果也沒有很大的意義。雜有嘔吐物的食物,或者是毒物雜在百味神馐當中,那就特別可惜。同樣的道理,佛法很深,聞思修行很深,但是發心如果不清淨,世間八法的念頭摻雜其中,同樣可惜。

  又雲:“今日不死尚且難確定,反作永駐打算極從容,臨終手抓胸口錯亂現,願能隨念死亡祈加持。”

  願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相續中真正生起無僞的無常觀念!

  

  

  2004年2月26日 第45節課

  打開《開啓修心門扉》120頁,只要精進不退,每天講一點點,總有一天會完成。

  至尊達波仁波切弟子中逸然超群、名列前茅之瑜伽師秋雍,是一位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聽聞其美名,特地前來拜見,)他向成就者供養了布匹後,便祈求傳法。

  至尊達波仁波切的弟子中最得利、最了不起、整天得100分的一個叫做秋雍的大成就者。一位康巴修行人供養他一條哈達和布匹,祈求傳法。

  一開始,成就者什麼也沒有傳。康巴人再次殷切地請求,成就者就拉著他的手誠懇地說道:“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也會死,你也會死!!!”就這樣重複了叁遍,

  有一個印度大成就者靜命,對弟子兩年中一句法也沒有傳,也有這樣的。所以第一次沒有傳,然後康巴人再次祈請,康巴人本來比較野蠻的,一直追著,白天晚上都請求。

  “成就者就拉著他的手誠懇地說道:“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也會死,你也會死!!!”就這樣重複了叁遍。”如果我們其他人可能氣得要命,“你最好把我的布匹給我拿回來,這不叫什麼法,這個我也懂,我在大城市的時候就完全懂得,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可以給你傳,真是欺負人,我從此以後再也不理你。”可能會這樣說,但是以前的衆生的根基也是不同的。

  有些衆生的根基喜歡分析,有些對上師的信心非常大,而且自己也特別喜歡觀修,僅僅是依靠這樣的教言也可成就。禅宗和大圓滿的很多公案也是這樣,本來無常法也是很深的,如果你真正深入進去,通過這種死亡無常的道理真正通達佛法最甚深的意義。

  去年講《劄嘎山法》的時候我記得在“修者與修法品”中有一個仲敦巴的教言:“如果沒有生起無常觀,只是一味地探尋本尊的身色白紅與身相、空性以及大手印等高法,那麼他的修法不會善始善終究竟圓滿。而重視無常觀、業因果的人修法一定能夠自始至終,究竟圓滿。”當時我覺得收獲很大,我們現在很多人就是要談空性或者本尊的法門,但實際上對無常和對世間基本的概念都沒有修好,始終是修不成。聽說去年慈誠羅珠堪布在成都的時候也講了菩提心的功德和叁殊勝,後來堪布說:“我去年也給你們講了叁殊勝和菩提心的功德,今年也講這個,是不是你們大家都生起厭煩心。”後來他們開玩笑說:“我們都看見《開啓修心門扉》裏面的秋雍上師光是說“你也會死,我也會死”已經叁遍了,他都沒有生起厭煩心,你只給我們重複了兩遍,我們肯定不會生厭煩心,叁次以後就不好說了。”

  並進一步起誓:“上師的教言沒有別的,我也沒有修習除此之外的其他法門,你也應當好好修習此法,我發誓沒有比這更殊勝的竅訣了。”

  很多人發誓的時候把右手舉起來,現在很多西方國家,尤其是入了美國國籍的人,在他們的上帝面前要發誓,發誓的方法很多,但是他宣誓,除了無常以外就再也沒有殊勝的竅訣了。

  據說,康巴人聽完後,也開始精進地修持此法,終于獲得成就。

  弟子的根基不同,非常有信心的話,上師說了“你也會死,我也會死”這一句話也是成就的因,如果不具足信心,所有的大圓滿、《四心滴》、《七寶藏》全部給他傳圓滿,他也會認爲也看過,也懂,除此之外根本得不到任何利益,所以信心非常關鍵,如果信心很大,上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深入人心,覺得有甚深的價值,最後也真正對自己的利益非常大。甚至上師如意寶以前也講過,“我的上師即使是開玩笑也有甚深的密意,對我的修行有極大的啓發和幫助。”但是心存邪見的人,哪怕上師整天都給他灌大圓滿的頂,傳大圓滿的法,也是覺得這個上師是個凡夫人,自相續中無有一點利益。

  《入行論》雲:“何時赴寒林,觸景生此情:他骨及吾體,悉皆壞滅法。”

  《入行論》中關于無常法也這樣講的,到了屍陀林,觀自己的身體和別人的骨頭無有任何不同。

  因此,盡管一切經論,以及藏地各個法脈及宗派的見解各說不一,莫衷一是。但在必須觀修死亡無常,猛厲發願令此境界在相續中萌生並茁壯成長,且時常祈願“以此觀修串習,何時就能讓此境界在相續中萌生”的問題上,卻不謀而合,觀點一致。

  雖然藏地、漢地還有各個高僧大德們的教法和宗派都不相同,但是觀想無常和祈禱的境界能在自相續中生起來,這種祈禱和發願根本沒有差別,全部觀爲一體。

  那麼,又有誰能例外而不精勤修習遠離一切懷疑的殊勝之道——隨念死亡呢?

  那麼在這個境界上,誰不願意精進地修持遠離一切懷疑的無常法呢?所有的教派都一樣的。爲什麼漢傳佛教的印光法師禅堂裏面有一個“死”字,其實從表面上看來,禅堂裏面有一個“死”字並不覺很出奇。有些和尚的禅堂裏面寫的“忍”,有些寫的“禅”,但是這些都沒有令後人特別重視,爲什麼他的“死”字如是的重視呢?說明他死亡無常觀修得非常好,而且他的成就也相當高,原因就是這樣的。

  因此,隨念死亡是修行之初的必要途徑。如同前面所闡述的,舍棄今生在修行之初必不可少一樣,這一點務必了達。

  修死亡無常是在修行過程中不可缺少的。

  博朵瓦雲:“前提乃爲觀修無常法,並非梵文頂禮句等等。”

  很多文章的開頭都有梵語和頂禮句,但這些不是真正的前行,每一個修行者的前行法門就是打好無常的基礎。我們學一部論典,首先講一個無常法,並非是梵語和頂禮句,博朵瓦尊者是這樣的意思。

  又雲:“如果能憶念死亡,則與香怎耶巴、甯敦釋迦炯以及奔公甲等一樣出色。”

  如果你要修無常,有幾個好榜樣的上師,應該是像這些“勞動模範”,是無常的模範。

  耶巴瓦時常提醒自己:死亡之劫,注定難逃!所以,平時偶感小恙,就會將自己的資具傾囊贈與他人,並超然地說道:“沒有資具有什麼不合理?直至死亡之前都可以借債度日。”

  耶巴瓦經常這樣講:死亡難逃,不知何時死,所以稍微有點感冒、有一點頭痛的時候就把財産全部交給僧衆了,可能這個上師膽子比較小,第二天也是死不了,然後又借鍋碗瓢盆之類。

  據說,當他示現圓寂之時,天人奏響的美妙音樂響徹重重山巒,在場的人無不爲之震撼。其所剩余的食物僅除六克之外,別無所有。

  可能他當時住在一個山谷裏,圓寂的時候妙音回蕩山谷。

  他剩下的食物只有6克,“六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7斤,一種說法是28斤。28斤還可以,7斤真的有點少,他除此以外什麼都沒有,他們古代的人還是很喜歡把剩下來的東西過秤。

  普穹瓦建議:“應將這些糧食供養叁寶。”博朵瓦卻認爲:“應當用于僧衆的法會。”

  普穹瓦說他的糧食應該供養叁寶好,博朵瓦的意見有點不同,認爲不要供養叁寶,還是供養僧衆吧。有很多彙款供養叁寶,我都沒有辦法處理,我就全部供養上師,上師是佛寶,上師是法寶,上師是僧寶,有這樣的教證。但是不知道普穹瓦說的叁寶指的是誰,有時候想僧衆的身口意是叁寶的聚合,因此,供養叁寶的錢實在不好處理,供養僧衆也應該可以。

  

  2004年2月27日 第46節課

   現在是講《開啓修心門扉》裏面觀無常的時候,昨天我們也講了,觀想無常一定要學習香怎耶巴、甯敦釋迦炯還有奔公甲這叁位尊者,香怎耶巴的公案已經講了。

  甯敦在一開始自恃博學多才,極其傲慢,不可一世。對于自己所掌握的秘訣也是保守吝惜,守口如瓶,絕不輕易示人。

  甯敦最初就像有些金剛道友,覺得自己在各方面超人一等,所掌握的學問根本不願意與別人交流,決不…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