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37

  ..續本文上一頁産是20億美金。這個人比較笨,從出生什麼事都不做,好逸惡勞,我們讀書的時候他也是比較出名,很多明星對他特別關心。但是他有個願望:死的時候一定要貧窮,這樣生活才有價值。前一段時間在新聞裏報道說他已經死在一個賓館裏,享年88歲,死的狀況也確實很淒慘、可憐。20億美金全部已經享用完畢,生活特別奢侈,真的沒有意義,20億美金核算人民幣大概是170多億,他一個人全部花完,後來政府對他救濟。

  這個彙羅的消息對你們來講也是大圓滿法,你們可能沒有什麼感覺,死就死吧,人都是要死的。如果來想這個道理, 20億美金,在八十多年當中被一個人消耗完真是可惜,我們一般的生活也可以過得很好。

  作者聽到死人的消息都覺得非常殊勝,我們也應該這樣去效仿,當然真正在心裏面生起死亡無常的定解對修行會有很大的助益。

  

  

  

  

  

  2004年2月28日 第47節課

  有人認爲,既然觀修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和功德,就分門別類地分成若幹部分進行觀修。但總的來說,噶當派的善知識們,並沒有將觀修程序詳細地加以區分,而成爲各個科判。

  有些人認爲應該分若幹問題來觀修,但總的來講,噶當派的大德們每天都要觀無常,不太重視理論,因此並沒有加以分析而成各個科判。

  但是,過去也有個別智者將其分成各個科判進行觀修,衆多的追隨者也按此次第進行修習。兩種修法之間無論在思維與觀修的意義方面,都沒有任何差別。

  過去的高僧大德們把無常分爲很多科判來宣講的情況也有。修行人也根據高僧大德們所分科判的次第來進行修持,不分科判也好像沒有什麼差別,不管是觀修還是意識思維方面都沒有什麼差別。

  往昔卓龍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中對此也有分類,如今的宗喀巴大師及其弟子們,是遵照“叁根本”、“九緣由”的科判進行修習的。目前,這種觀修方式是舉世公認且享有盛名的。

  關于卓龍巴,在前面也做過解釋,他的《菩提道次第》中有分類,後來宗喀巴大師和他的弟子們也遵照卓龍巴的科判。我以前看過《菩提道次第》,裏面分叁根本和九緣由,希望你們有時間看一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修無常,其實《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共同加行不是特別廣,但是講無常的時候有這些科判,而且後來的噶當派,尤其是黃教格魯派的很多高僧大德們根據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科判宣講無常,有這個傳統。

  以前,源自恰索巴的傳承大師們,將觀修無常劃分爲叁個部分:粗分無常,細分無常,暫時無常。

  恰索巴是阿底峽尊者的大弟子,他的傳承大師們是分叁個方面來講的。

  粗分無常又可分爲兩個方面:一切有爲法注定毀滅;自己必將不由自主地死亡。

  粗分無常從大的方面來講:一切有爲法注定是無常的,自己一定會趨入死亡,兩個方面來講的。

  細分無常即爲:思維每一刹那盡皆趨于無常,猶如陡坡之飛流般咆哮奔騰,以及牧人馬不停蹄地驅趕牲畜等比喻。

  細分無常是思維每一刹那趨于無常,夏天路過馬爾康的時候有陡坡飛流,或者牧童趕牲畜的時候不斷地向前走,從這個比喻來了知細分無常。

  暫時無常可從四個方面而思維:四大錯亂之無常,觸怒天龍之無常,以上兩種紊亂、沖突皆具之無常,因衣食住處等緣而導致的橫死等等。

  暫時無常:四大錯亂的無常。有時候觸怒天龍以後自己的四大也不調順,很多人生病、發狂,就是兩種無常都具足。因衣食住處等緣而導致的橫死等等是暫時無常。以這種方式來觀修也是很殊勝的。

  他們就是按照以上方式進行觀修的。

  還有很多其他的善知識,則是從外無常與內無常兩方面進行思維的。

  《大圓滿前行》中是通過七種無常來觀修的。

  外無常可分爲兩個部分:器世間無常,情世間無常。

  內無常可分爲叁個部分:刹那無常,連續無常,暫時無常。

  刹那無常:每一刹那均處于毀滅狀態的無常;

  連續無常:即使擁有生命,卻比離弦之箭與狂瀉之瀑更加迅猛地往(死亡)飛馳;

  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壽命未盡,但是就像離弦之箭或者瀑布的奔騰咆哮一樣,很快地趨往死亡的方向。所以,你們自己也可以想一想,我們來到人間十幾年、二十幾年或者是幾個月、一年過得特別快,刹那趨往死的方向,從這方面來觀想無常。

  暫時無常可分爲四個部分:壽命窮盡無常,業窮盡無常;福報窮盡無常;于放逸之中暴死之無常。

  我的上師說:“觀修無常等法時,身體做毗盧七法,觀修的本體、次第以及定數都應當確定。以強烈的意樂安住其中,而不散于外境。從一開始就要力爭不放縱于惡念而如理修習。”

  宗喀巴大師的大弟子是克主傑和賈曹傑,他的上師肯定是克主傑,即克珠格勒華桑,我們前面也講了,有沒有賈操傑和宗喀巴大師,這在曆史上的說法不同。

  我的上師說:觀修無常的時候,身作毗盧七法,觀修無常的所觀本體、次第和定數首先要准備好。比如說要觀修的本體是我的身體無常,次第是先觀身體無常還是器世界的無常也要搞清楚,定數是所觀時間一定要確定。

  並由此寫道:“要觀修死亡無常,就應當對觀修量以及次第十分重視。”

  要達到一定的境界,就像前面喀 衮穹一樣。無垢光尊者的每一個引導文當中有一個界限,尤其是無垢光尊者的《上師心滴》的每一個引導前面也有一些觀修無常的法,而且《叁種自解脫》的前面也有。所以,無常在自相續中一定要到生起爲止,無垢光尊者很多的教言當中說最後觀到整個世界都是無常、不可靠的、動搖的、沒有一個穩定的,自己心裏面自然而然生起定解,而且對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沒有很大的貪執,這個時候你的心裏面具有了無常。

  不然,這個城市多麼美呀,這裏特別舒服,我應該在這裏呆20年、30年,我看到了舊金山,舊金山那邊有一個金橋,多麼莊嚴!

  說明這些人口頭上說大圓滿,問我要講什麼,我說講《俱舍論》,“《俱舍論》是小乘法,增加分別念,一定要入大圓滿的安住定,這裏特別舒服,吃得很好,冬天也開著五彩缤紛的鮮花。”對整個輪回有特別強烈的希求之感,無常的心根據大圓滿的《上師心滴》和大圓滿的《叁解脫》的教言,是不具足無常。但有些上師可能是爲我們這些業力深重的人顯現的。前一段時間有一個人給我打電話,他對我講《俱舍論》有點不滿,所以我今天在這裏駁斥他,他聽不到!

  卓衮大師精辟地闡釋道:“這些文字表明:不論以何種方式修習,應當按照次第不錯亂而思維,以及跟隨記憶而思維兩種方式進行。”

  卓衮大師解釋道:一個方面是根據傳承上師們的次第不錯亂而修無常,另一方面根據自己的記憶。比如說《大圓滿前行》中有七種思維方法,以各種因緣來思維,以猛烈的希求心來思維等等。思維的方式,春夏秋冬如何無常,自身如何無常,在自己心裏要有定解,有定解以後可以意念,然後以這種清晰的意念方式進行思維。

  其中第一種,是指在尚未娴熟的時候,就不能讓次第錯亂;一旦到了觀修娴熟,得心應手之際,就可隨意而修,而不必依照一定的次第。根據觀修量的多少,其效果也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務必對此加以重視。

  沒有娴熟的時候,要按照高僧大德們的引導次第來修,真正娴熟以後隨時都可以觀,不一定首先按器世界、有情世界,然後高僧大德的無常這樣的次第,但娴熟之前要這樣去修。

  所以不管是加行班還是正行班,並不是口頭上說,在自相續當中真的要生起看破今世和無常的觀念,平時在自己的相續中一定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這些特別關鍵。大圓滿的覺受、大圓滿的證悟和覺性應該是通過自己虔誠的信心引發的,只要前面的前提基礎已經具足,後面有很清淨的傳承和法要,就會在自相續中生起來。

  但是前面的無常觀念一點也沒有,口頭上說大圓滿,實際上不一定很大,只不過是自己語言的有表色很大,身體的有表色很大,但是無表色的心相續中的覺悟不一定很大,所以口頭上說的不重要,應該是打好基礎以後自己變成一個如理如法的修行人特別重要。

  針對這一點,無著菩薩在《五部地論》中也這樣闡述道:如果對其內容,從多方面進行思維,就會具有所向披靡的巨大力量。

  講到這裏。

  

  

  

  

  

  

  

  2004年3月1日 , 第48節課

  宗喀巴大師所說的一段話,在衆多難得的言教中,也算得上是昆山片玉:“于此吾等亦曉知,倘若多觀諸親友,所作損害之緣由,則可輕易斷親貪;

  所有的大德中,宗喀巴大師的教言不管是甯瑪巴還是格魯派都是非常難得的珍寶,就如昆山中有很多寶,其中玉石是最珍貴的一樣。

  宗喀巴大師的教言中是這樣講的:我們應該清楚,如果我們經常觀親友們對自己帶來危害的緣由,則可輕易斷除親友的貪執。貪執親朋好友對自己的修行不利,爲他們而造了各種可怕的惡業。我們這裏的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在修行過程中,一方面親友對他來說是順緣,但另一方面經常擔憂親友等等,我們要好好觀親友對今生帶來的不利,對來生帶來的不利。

  爲什麼很多人對親友這麼貪執呢?是因爲沒有觀親友對修行帶來的危害,如果好好觀了,就不可能有這麼強烈的貪執,一定會斷除的,就像以前噶當派的大德們也並不是沒有親友,但是全部斷絕了對親友的牽連。

  我們這裏的大多數人,出家是很不容易的,我有時候很感動,從小就出家的可能稍微好一點,但有些是半路出家,有孩子、有家庭、有工作,出家就不是那麼容易,確實不容易!但是在相續中生起的強烈出離心可能是誰也無法阻擋的。

  但是實際上,有些人剛開始的時候發心很猛烈,什麼都不在乎,但是過了一兩年、兩叁年以後,對親友的貪執越來越強盛,好像是別人強迫讓他出家一樣,對出家生…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