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的教言。(其實緣起還是很好的,因爲我昨天剛思維要不要講,而且我得了一個最近的傳承,但結果今天在此處也講了最好的藥。)《劄嘎山法》裏面講過這個公案,享用以後最好不要嘔吐,我們修任何法以後,可能生邪見,馬上就吐了,把法本送給上師和道友就要離開,只學一個淨土宗。這說明他把以前所學全部都吐了,這個人很可憐。
我們這裏的人會不會這樣,我有點害怕,很多時候傳密法執著比較大,有些人學了一段時間就學不下去了,特別愚癡,把密宗的法本也交給上師,交給道友,去還俗了,去顯宗道場了,這說明將藥已經嘔吐無余,很可憐的,給金剛道友添很多麻煩,藥也不吃,水也不喝,那就是世間的一個恐怖主義的絕食反對,這樣不行,所有的金剛道友一定要配合吃藥,一定要配合吃飯,有些病人如果精神有問題還情有可原,否則就不好,男衆和女衆中以前也經常出現。
比如說我,每天盡量吃藥,不管這個肉身能維持多久,別人對我好心好意供養的藥,反正全部都吃,每天都吃很多,也許不會有副作用,也許藥性反應也不知道。有些病人不吃藥,這樣不好,如果實在不行,以很平靜的狀態中離開這個世間,這是我們最好的一個修行標志。
有些人准備舍棄密法,舍棄菩提道次第法要的時候,就拔他的頭發。出家人頭發也沒有,拔耳朵吧。有些人准備把密法妙藥舍棄的時候,旁邊的道友應該幫助他,不要讓他嘔吐,吐了特效藥,你的病肯定治不好的。
如果現在還未曾服用,也要爲了方便以後隨時享用,而時刻揣于左懷。
在此處阿底峽尊者是用藏族的服裝來衡量的,一般藏族人將東西揣在左懷,右懷這邊有領子,不太方便,揣在左懷把右手拿出來很方便,害怕掉下來的時候再放在最裏面。
如果擔心其失落,就最好置于懷底。”
意思是你想舍棄密法,想舍棄上師的竅訣或者忘失的時候,再叁地看這本書,立刻要記清楚,這裏有很多的隱含意義。
2004年3月6日 第52節課
夏沃瓦雲:“對于上中下叁種士夫而言,這種修心既是傳戒,也是求學。
夏沃瓦說:我們講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的修行真是非常重要,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很多修行人不懂什麼叫做上士道的人,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才算是上士道的人,中士道的人是自己想獲得阿羅漢或者自己想獲得寂滅果位的人,下士道的人大家都知道,就是爲了人天福報,根本不想從輪回當中獲得解脫的人。
現在的有些修行人,一定要到很富裕的大施主面前享受一輩子的快樂生活,這些修行人應該是下士道的人。
有些人說我一定要求密法,即生當中一定要成就,不管衆生,反正我自己要獲得密法的即生成就,這可能是中士道的人。
有些人,自己的成就不重要,只要對衆生有利我要成就,如果對衆生無利,我一個人成就有什麼用呢!這樣的發心是真正的大士道的人。
表面上看來可能有些人瘋瘋癫癫的,但是心裏的發心是上士道的,有些人整天給別人誇誇其談,講經說法,高高在上,但也許是人天福報的因緣也沒有,下士道的境界都不具足也不知道。
如果是牦牛可以從價值上衡量,這個牦牛的身體比較大,起碼有叁千斤,肯定值叁千塊錢。但是人在自我衡量的時候應該清楚,有些修行人認爲自己一無是處,一切都完蛋了,從此以後可能還俗好,或者再也不學好,這樣退失信心的行爲也是不如法的,一定要有信心。
但也不要自以爲是,我們一般的凡夫人算不了什麼,自己心知肚明。因此,叁士道的教言對一個修行人來講也是傳戒,如果傳了這樣的教言,也是我們求學中最主要的一個目標,求學的目標是什麼,大家一定要記住。
比如說我們上一所學校的目的是畢業以後找一個好的工作崗位,自己一輩子快樂地過生活,這是一般世間人讀書的目的。但是我們現在讀佛學院,每天不管是閉關也好,聞思也好,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爲度化衆生,這是我們上士道發心最起碼的一個基本條件。因此,大家在這方面串習自心。不是上士道的人可以煉根,可以轉移自相續,逐漸依靠善知識和教言還是可以轉變相續的,這不是亘古不變的東西,人天福報或者是下士道的發心都不具足,光是不得不聽一堂課,渾渾噩噩的心態中不好,應該是無論早上起來、晚上睡覺,隨時發心,逐漸成熟這樣的發心,這也是一種求學。
若能這樣使自心谙熟以後,就不會生起追尋物質財富的念頭,就能以此而獲得衆人的擁戴。
如果我們的心真正與法相應,將前面講的看破今世和名聞利養的虛僞性修煉成熟的話,就不會生起追求世間財富的各種念頭。許多人研究學問的目的是自己想獲得快樂、發財,如果以這個目的和前提來學真的沒有多大意義,不如念咒語好一點,但是我們爲了利益衆生,爲了利益自相續,聞思是非常需要的。
我們的心真正與法相應,就不會生起希求世間八法的念頭,也不會需求獲得衆人的愛戴,不會生起這方面的心。
所以,也就是最上乘的積累資糧,也就是最上乘的遷就他人。”
我們要學習叁士道,最好、最上乘的積累資糧,就是大家在發心上改正自己的錯誤,最好地隨順他人、最好地遷就他人,也是先懂得叁主要道的要領,這極爲重要。
宗喀巴大師的這段教言更是傳頌千古、蕩氣回腸:“暇滿義大極難得,亦如水泡速滅盡,何者悉皆不跟隨,黑白業果毫不欺。長久思此緣起法,此四法根若穩固,其余善法容易生。”
宗喀巴大師的這段話在千秋萬代中傳爲佳話,感人至深,給我們留下了思考的空間和余地,宗喀巴大師的教言和善說我們值得好好探索和思維,他是怎麼講的呢?
暇滿難得、人身無常像水泡一樣,除了業因果,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毫不失壞地跟隨自己,我們要長期思維這方面的道理。暇滿大義、極爲難得、壽命無常和業因果這幾個法的境界在相續中已經穩固的話,其余善法容易生。
依科喇嘛在色爾壩地方呆過,他讓弟子們在幾年當中修加行,打好加行的基礎,以後修行會成功的。原來我們上師到美國去,那邊有一個叫仲巴的仁波切,他每講一個引導,在六年當中讓弟子修這些加行,反反複複地修,加行的境界在心的相續中生起來的時候再給他們傳一些密法中較高的引導文。
在學院的時間比較長的人在這方面會有很甚深的體會,沒有打好基礎的人喜歡說自己有神通、神變,讓大圓滿第一步境界的人舉手,第叁步境界的人舉手,有幾百個人舉手,不用修加行,交六百塊錢就可以了,大家都是菩薩。說起來的時候都很舒服,我們也不願意當凡夫人,我們都是菩薩,都是第一地的,第二地的,大圓滿叁步境界。但是明天遇到對境的時候原來的一地菩薩開始生起極大的嗔恨心,抽出長長的刀子准備殺人。自欺欺人沒有多大的意思,所以,宗喀巴大師也說基礎穩固以後,其他的境界自然唾手可得。
“彼等未執利樂根,自诩智者與禅師,若賈金洲空手歸。”
如果沒有抓好利樂的根源,自己認爲我是了不起的智者、大班智達、博士、碩士、學士等等,有些人說是禅宗的第幾代祖師,名片可以寫,畫冊可以做,光盤也可以做,自認爲高高在上,很多事情是人爲的。有些大成就者和真正的大菩薩依此真正會利益衆生,但自己的境界自己知道,自相續一點境界也沒有,就像商人到了金洲空手返回一樣(這裏的“賈”指的是商人),雖然你來到人間做了很多非法的事情,在人們的哈達和鮮花當中度過了你的一生,實際上扪心自問,最後離開的時候一無所獲。
那天我對有些堪布說:來到這裏我盡心盡力,聞思修行確實在十幾年當中很精進,但是在修行方面,尤其是甚深大圓滿方面修得不多,可能死的時候會後悔,但自己沒有認爲我是怎麼了不起。所以,我們這裏的人還是要看清自己,別人不能衡量你,自己看自己的相續中有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不要說大圓滿的瑜伽士。大圓滿的成就者,連一個小乘的修行人也不如,欺騙別人很不好。
有時候我想:如果沒有境界就不能傳,可能小乘的法也不能傳了,因爲小乘的出離心很難以生得起來,大乘的菩提心很難以生得起來,如果什麼境界都沒有就不准傳,那麼我現在連傳小乘法的資格都沒有,但既然小乘法都傳了,雖然沒有大乘境界,但是只要我對這個法沒有邪見,有清淨的傳承,對別人有利,以此作爲理由,不得不傳,自我安慰。
“南洲聰睿頂中嚴,名稱幡幢照諸趣,龍猛無著漸傳來,謂此菩提道次第。
南贍部洲極其聰睿的頂飾,所有的人當中最聰明的人應該是龍猛菩薩和月稱菩薩,現在所謂的有些專家、博士,他們的智慧恐怕無法與他們相提並論,我們可以看得出他們的傳記和造論,現在的有些專家在一門學科中遣心研究,結果六莊嚴中名聲非凡照耀整個六道的龍猛菩薩和月稱菩薩,他們所傳下來的法門是什麼呢?就是《菩提道燈論》和《菩提道次第論》,他們堅持廣行派和深見派傳給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傳到宗喀巴大師,實際上《菩提道燈論》應該是阿底峽從印度金洲那傳過來的。
盡滿衆生希願義,故是教授大寶王,攝納經論千流故,亦名吉祥善說海。
他滿足衆生的希求意願,而且是真正的大如意寶,它攝納了所有釋迦牟尼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也名叫善說海。縱橫交錯的河流全部彙入于大海,所有的經教全部歸入于《菩提道燈論》和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
我想我們應該講《菩提道燈論》,因爲《開啓修心門扉》裏面兩次都已經提到,之後我們再講一個無垢光尊者的法,不然我們就不是無垢光尊者的兒子了。
證一切法互不違,經論悉皆成教言,易證佛陀之密意,重罪險隘亦能救。
這是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論》中最主要的教言,我們以前學《劄嘎山法》的時候也考試過。證悟一切佛法互不相違,所有的經論成爲自己的教言和竅訣,這樣才很容易證悟佛的密意,從最可怕的險隘當中…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