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44

  ..續本文上一頁獲得救度。有幾種解釋方法,但《劄嘎山法》裏面的解釋方法與此處有不同。

  是故印藏諸智者,具緣衆依之勝言,以叁士道之次第,智者何不生歡喜?

  印度和藏地所有高僧大德們的教言就是叁士道的教言,那麼我們要講叁士道的教言——《菩提道燈論》,誰不歡喜?如果不歡喜,那跟牦牛的老板沒有什麼差別,牦牛的老板是誰?

  攝集善說諸精華,每每講聞此妙理,則具講聞勝法德。須思廣集此妙義。”

  這個《菩提道燈論》當中已經攝集了所有的法要,逐字逐句地講解,那就已經具足了講解所有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法的功德,宗喀巴大師和其他的高僧大德都是這樣解釋的。我已經准備了《菩提道次第論》的法本,一直放著,但是要開講的話可能要一年多的時間,有點困難,但《菩提道燈論》涉及了《菩提道次第論》的所有意義,因此,我們學《菩提道燈論》也可以獲得功德,應該思維這個道理。

  “爲根穩固而精勤,諸佛勝法善說中,部分當下即施行,其余作爲發願境,無一舍棄均佛道,如此能將諸佛法,知轉道用勝智者。”

  以穩固的信心宣說佛法,我們如果思維其中部分的道理,比如說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其他無法學習就發願以後一定要精通,這是諸佛菩薩的發願行境。凡是佛道的,不管是大乘、小乘、漢傳、藏傳所有的教法不能舍棄任何一道,這是我們的原則,原則不能變,方向不能變,所有的釋迦牟尼佛的八萬四千法和其他高僧大德們所著的正法我們全部要接受,應該這樣想。知道將所有的佛法轉爲道用的是真正的智者,對藏傳佛教有看法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將佛法的一部分轉爲道用,一部分就像瞎牛吃草一樣,一只眼睛是瞎的,只吃一邊的草,另一邊它根本看不到的,這樣不好。我們以後不管是漢傳、藏傳、密宗、顯宗都一定要全部樂意接受,這是我們修煉相續的最基本條件。

  因此,如果發自內心地追求勝法妙義,首先放棄此生的黑白花叁種瑣事極爲關要。一般來說,除了那些最爲卑鄙下劣、罪大惡極的無恥之流以外,稍有良知的人們都容易了知,諸如殺生、偷盜等黑事于理不容,而與這類惡行徹底告別的人也比比皆是。

  首先我們要放棄黑白花叁種瑣事。一般除了特別可怕的屠夫、妓女,還有一些沒有良知的人以外,以殺生、偷盜來維生是于理不容的。與這類惡行徹底告別的人也是不勝枚舉。現在修行人中搞殺生、偷盜這些壞事的基本上沒有,尤其是修行人殺牦牛的情況不多,偷盜的也不多,斷除這些惡事、黑事的人相對而言比較多。

  但對于所謂的白事、花事,諸如傳授灌頂、講經說法、塑造佛像、發放布施、經忏佛事、做泥塔像、繕寫護輪、降伏鬼神、念誦密咒、聞法諷誦等形象上的法事活動,能斬斷未斷除今生貪執的這些忙碌瑣事的人實在是稀有罕見。

  《劄嘎山法》裏面也說了,我們現在所做的白事、黑事,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善業還是惡業,如有些灌頂、有些傳法、有些造佛像、有些化緣、有些降伏鬼神……

  比如說傳法,實際上你只要有一個清淨的傳承,傳法的目的不是爲自己的名聞利養的話,將教言傳給別人只有利益,佛陀也開許,當然密法不好說,顯宗當中只有利益。

  至于灌頂,自己還是應該具足境界,有一個經常到外地去的年輕喇嘛,漢話很不錯,一直要求堪布教他灌頂的方法,已經求了叁四次,這個堪布沒有答應,一直沒有教。

  我想光是灌頂的方法比較簡單,拿一個寶瓶,首先在寶瓶裏面倒一點水和克什米爾的檀香,旁邊放一個水晶,到屍陀林裏面找一個托巴,但是你自己四續部中不要說全部觀,該灌頂的屬于是哪一個續部?這個灌頂裏面要觀想什麼?這個本尊的心咒你念圓滿沒有?觀想的時候把弟子觀爲什麼?這些一無所知,光是把儀軌念一下,把寶瓶拿來,這樣做儀式,表面看來很好,但是真正的灌頂不是在樣式上學拿寶瓶的方式,方式上起碼半天的時間當中就可以學會,像大幻化網的複雜灌頂,半天的時間也肯定可以學會的,但是要看自己對續部的境界具足沒有。

  而且灌頂非常危險,讓很多人受個居士戒、受個出家人的戒很害怕,不喝酒很困難吧?很多人認爲灌頂沒有什麼,上師也隨隨便便地灌,弟子也隨隨便便去接受,只要有一個灌頂,他不會問要守什麼樣的誓言,上師具不具足法相,根本不觀察。

  所以,一方面來講密法很不方便在有些地方弘揚,對別人也沒有任何利益,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很多境界根本沒有,如果沒有具足二因四緣,灌頂肯定沒有得到。以後我們這裏的人很有可能到別處去灌頂,但請一些灌頂的人你們也應該詳詳細細地觀察他是否有灌頂的資格。不然灌頂有各種各樣的目的,專門學樣式而作灌頂對衆生沒有任何利益?!基本的密法道理應該懂。不過現在的世間已經顛倒了,別解脫的戒中,一個居士也可以傳齋戒,但大家都害怕,怕犯戒而不敢受,但卻認爲灌頂沒有什麼的。別解脫戒都那麼困難,菩薩戒都那麼困難,受密乘戒到底是什麼樣的,大家應該清楚利害,否則表面上看來是白事,實際上是花事、黑事。

  所以,真正能砍斷今世瑣事的人是非常稀少的,黑事稍微好一點,能砍斷白事和花事的修行人在這個世界上是比較罕見的,因此我們要看清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無利的。

  經中不是說:自心沒有遠離對今生的貪著,則一切所作都毫無必要嗎?再說善不善業均是由心所造。所以,必須令自心做到不被人天鬼神所冷齒嘲笑。

  最好的修行人,鬼神天人不會嘲笑,在他的背後根本不會有任何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行爲。但是如果實在做不到這點,就做到在任何人面前不被嘲笑,如果沒有這樣,心一點都不善,灌頂的目的就是想多獲得人民幣,有了人民幣就周遊世界,到處享受生活,以這樣的目的學灌頂。有時候我真的生邪見,可能自己修行不好,可能有些人真正利益無邊的衆生也很難說。你們也要仔細地觀察,尤其是學過一些經論的人不要輕信別人,應該通過詳詳細細的觀察,對衆生有利,你再做這件事情,無利就應罷手。

  《智成論》雲:“無論何種業,身語意所作,第四者不存,于此當明辨。無意僅身語,所作不成業,無彼以言辭,始終亦不成。故身語之業,皆由意業成。衆生以自心,所作諸善惡,一切有利業,皆當善察析。佛雲以邪心,所作不成福。衆生導師雲:故諸善不善,皆由心所爲,心亦壞滅法。”

  《智成論》中也說:不管是什麼業,只有身語意叁門所做的業,第四個業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沒有意的業,身體和語言的業不可能成立,如果沒有這個業,通過言辭等所造的業始終不可能成立。衆生的善業、惡業全部是由心所造,大家應該詳細分析。佛經裏面說以邪見所造的業都不成爲福德,龍猛菩薩也說:“貪嗔癡所做的業全部是不善業。”如果心善一切都是善,心如果不善,以前所做的善業也可以壞滅。

  《迦葉品》雲:“譬如海水沖擊之某人,反爲幹渴煎熬趨死城。如是貪婪諸法卻放逸,身居佛海反奔諸惡趣。

  《迦葉品》中說:被海水沖走的人,口特別幹,慢慢會死的。貪婪諸法的人,一點也沒有觀察自相續,整天都放逸,依靠佛法來造惡業,欺騙很多的衆生。這些人極其放逸,也非常可憐,形象上自以爲做了善事,但實際上自己一點也不懂善惡因果,對很多信徒的今生、來世帶來不便,所以,以貪婪引發的有些人,身居佛法的大海當中,前途反而奔著惡趣,非常可憐。

  又如郎中置于囊袋藥,縱然雲遊浪迹遍世間,若未能阻疾病之糾纏,彼良藥之功效則休談。

  有些醫生把藥放在口袋裏面到處遊走,但是從來沒有接觸衆生的病苦,那麼他的良藥的價值根本無從談起。

  如是比丘具備戒功德,亦具聽聞若未能清除,非理煩惱繁衍之疾患,彼等聽聞縱勤亦無義。”

  同樣的道理,具有清淨戒律、也有聞思功德的有些比丘,根本沒有清除自他非理煩惱的糾纏,從來沒有修過,自己所得到的戒律和聞的智慧從來沒有利益過衆生的話,就如同醫生的藥一樣,對衆生、對自己根本沒有意義。這些人聽聞和受持戒律也根本無有任何實義。

  所以,我們獲得法益,哪怕是一句話,應盡量地在調伏煩惱方面去思維,每天最少也是在幾分鍾或幾十分鍾之內安住,將所學的道理對治自己的煩惱,再將自己所懂到的法義盡量地利益衆生。利益衆生的心在自相續中萌生作爲修行人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這樣,聽聞佛法只是爲積累財産、希求名聲,以這樣的目的來修行確實沒有很大的意義。

  這樣的修心法門語言比較尖銳,應該刺入我們心髒最深的部分,對有心的人來講,不得不思維這些教言,如果思維,對大多數的人應該有一點幫助。

  我們應當審慎思維,此經所表達的宗旨究竟何在?

  大家應該思維,如果什麼感覺都沒有:唉!終于聽完了這堂課,今天啰唆地講了半天,我一定要吃一頓稀飯……這樣的話,究竟的宗旨意義——今天中午吃好?

  

  

  

  

  

  

  

  

  

  

  2004年3月7日 第53節課

  有人認爲,只要能傾其一生用于修行,就堪稱名副其實的修行人。

  很多人認爲只要我一生當中做修行人,畢生用在修行上面,自己就應該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但是實際上他們的想法不一定是正確的。如果你是修行人,你用叁士道來衡量,是大乘的修行人還是小乘的修行人?如果是小乘修行人,所作所爲有沒有出離心所攝持,如果是大乘修行人,有沒有菩提心來攝持?如果沒有,雖然持修行人的形象,但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

  所以下文中作者不一定承認他的說法和想法。

  如果他們的這種定義能夠成立的話,那麼,經中所說的那些在大海中饑渴難耐、死後尚須奔赴惡趣的情況又是針對何人而言的呢?

  如果你的相續中出離心和菩提心都無從談起,自己認爲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那麼前面《寶積經·…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