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45

  ..續本文上一頁迦葉品》所講的,有人住在大海中卻煎熬而死的說法或者死後奔赴惡趣怎麼會存在呢?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應該觀察。

  如果希望此生與痛苦毫不沾邊,與快樂相偎相伴,樂不可言、喜不自勝,名利兼收、萬事暢順。

  有些人不願與痛苦沾邊,一點也不願意苦行,整天都與快樂相偎相伴,過著樂不可言、喜不自禁的生活,這個時候還要名利雙收,而且順利快樂。

  即使進行傳授灌頂、講經說法、聽聞諷誦,也都是被追求此生福報之念所支配,那麼,將來于此輪回中所承受的痛苦,也必將由這些世間八法而導致。

  如果你是這樣的目的,自己想獲得利養、快樂和名利,哪怕你講經說法或者聽聞佛法,不管做什麼樣的佛事全部是被今生的貪念所支配,這樣一來後果是什麼?就是在無邊的輪回中感受無邊的痛苦,來源全部是世間八法。

  如果仍放任自流、執迷不悟,讓黑白花叁種世間八法越發增上,變本加厲,實在是毫無價值。與肩負對疾病毫無療效的藥囊八方奔走的說法別無二致。

  作爲修行人,《開啓修心門扉》前前後後都已經提了很多次了,以世間八法做任何善事,沒有一點意義和價值。但是能不能做到關鍵是看自己,有些智力清醒、如理如法的人今後會倍加注意,有些說一百遍也不一定起到作用。

  如果我們沒有用藥來對治自己的煩惱,就與藥的口袋整天帶在身上卻沒有給別人治療、自己也沒有吃的道理沒有任何差別了。

  因此,事到如今,難道你還不明白必須從心底裏徹底抛棄今生快樂幸福的原因嗎?

  有些人學佛已經很多年,到目前爲止這一點應該懂了,如果希求即生的快樂是我們修行人最主要的目標和宗旨的話,那一切的一切都完蛋了,你現在還沒有明白嗎?不過很多修行人學佛就是爲了這個目的,而且想方設法依靠各種渠道獲得財産和快樂,這一點藏傳漢傳當中都有,這就是當前修行人的弊病,目的是什麼呢?以佛法作爲買賣品,即生中過得很快樂的話,那跟世間人不分軒轾了。

  如果有人發問,由世間八法或者煩惱所引發的一切,都是造作惡業而趨往惡趣的因嗎?可以這樣回答:一般來說,除了以殊勝出離心所攝持的以外,所做的由世間八法所引發的所有黑白花叁事,都只能成爲感受輪回痛苦的因。

  以世間八法所引發的一切業是不是惡趣的因?如果有人這樣發問的話,我們回答得非常全面,我們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是名聞利養的發心幹脆把這件事情放下來,如果不是名聞利養的心,而是爲利益衆生的發心,不管別人怎麼說都應該做。

  所以,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在衆生的內心當中弘揚是極爲重要的,現在很多人可能受唯物論的影響根深蒂固,這樣一來說得好聽、做得好看、擺得很整齊就認爲是佛法,實際上不一定。真正的佛法應該是心裏通達。現在很多人不管是對業因果、對叁寶還是對菩提心的認識都太淺薄了。

  昨天有些道友這樣提問:以前在僧衆裏面皈依、出家,看了很多僧人的行爲不如法,後來心裏面産生了什麼樣的念頭呢?我以後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曾經有個老領導也這樣說過,他說:“我在街上看到很多出家人的行爲是不如法的,有時候到舞廳裏面去,有時候打藍球,有時候打乒乓球,做各種非法之事,所以,我只對佛陀、佛法很有信心,家裏擺有佛像和佛書,但是我不皈依僧衆。”

  這些人認爲所謂的皈依僧,就是皈依穿著出家人衣服的人,他們對叁寶的概念認識得非常粗淺。爲什麼這麼講呢?並不是穿著紅衣服的就叫做僧衆,大小乘的僧衆是什麼樣的大家都知道,但這些人連什麼叫僧衆還不知道,認爲不皈依僧就是不皈依出家人,但事實並非如此。

  很多人認爲釋迦牟尼佛已經圓寂,現在只有佛像,這就是佛寶,法寶只有《華嚴經》等幾本經,出家人就是僧衆,這叫做僧寶,實際上完全錯了。但很多人這樣認爲是情有可原的,現在漢地很多佛學院根本沒有佛教的教育,只有世間的老師講物理、化學、政治常識,在藏傳佛教中稍微好一點。

  但是我以前遇到過的一個領導確實是這樣講的,當時我跟他說也沒有任何用處,因爲他對佛法的認識很粗淺。我們這裏的有些修行人不會這樣。

  以後我們弘揚佛法的時候不要著重在外面的宣傳,希望傳遞佛法的時候應該傳遞到人的心裏面。

  因爲很多人的無神論的概念和意念特別強盛,無法逆轉,但是造一個金碧輝煌的寺廟不一定是弘揚佛法,那些大肆宣傳的也不一定是。佛法的價值和智慧讓人們從心裏接受,人們進一步認識什麼叫做叁寶、什麼叫做出離心、什麼叫做菩提心,讓他們懂得這樣的道理才算是真正弘揚佛法。這也是爲什麼要求大家每天都背誦,每天都在這方面下工夫的原因。

  現在我們五明佛學院可以說在全世界來講,聞思修行應該算是無與倫比、獨一無二的,我們應該有責任想盡一切辦法將自己所認識的、所懂到的知識在別人心裏弘揚開來!不然所謂的佛法中到底哪些是修行人,哪些是非修行人,哪些是真正有功德的法誰都不知道,佛教裏面所講的道理誰都不接受,就是依從自己心中所想而去做,這就成了佛法是不合理的。

  因此全部都是煩惱,只有成爲惡趣痛苦的因。

  因此,以煩惱所牽引的一切佛事活動,都沒有絲毫價值。這就是此經的用意所在。

  另外,判定是否爲惡趣之因以及罪業的界限,可以從兩方面加以陳述:

  在上中下叁士道中,小士道所積累的一切善根,因爲僅僅是爲了獲得輪回安樂而做,所以也就屬于以世間八法或煩惱而造作或積累的。雖然這部分善根屬于以貪欲心所積累的善根,但仍屬于善業而並非惡業。

  小士道的修行人爲了獲得人天的圓滿,而去積累布施以及持戒等福報資糧;爲了獲得色界與無色界的圓滿,而修持寂止、勝觀以及止觀雙運的禅定等等。這些以煩惱及世間八法所作的不是罪業而是善業。在諸大論典中,都將這些善業稱爲“隨福德分善”。

  同理,上界所屬的一切煩惱,以及由其所積累的業,都不屬于不善業的範疇。同樣,以救畏與善願所持守的戒律,以及因善願所作的布施等也屬于善業。因此,以世間八法與貪欲等煩惱所造作或積累,不屬于罪業或不善業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的。

  無著菩薩雲:“上界的煩惱谄诳等等,全部都是寂止的緊密所依,是以衆多善法所攝持的,故不會成爲不善業。”

  好,講到這裏。

  2004年3月8日 第54節課

  下面我們開始講《開啓修心門扉》,不知道今天講得好不好,本來覺得從頭徹尾都解釋得不錯,沒有想到昨天解釋得不好,但也沒有辦法補,算了吧,下一世再補。

  如果刨根問底,想弄清哪些屬于善業,哪些屬于不善業的話,可以這樣回答:凡是被諸佛菩薩所呵斥,並從未贊歎過的業,及其所引發的煩惱就屬于不善業;

  如果真正要弄清哪些是善業,哪些是不善業,雖然表面上大家都能分清楚十種善業和十種不善業等等,但是真正要嚴加分析,在自己和他人的身上都可能分析不出來。那麼如果有些人真正想弄清哪些是善業,哪些是不善業可以這樣回答:總而言之,凡是諸佛菩薩、高僧大德和傳承上師們在有關經論當中,從來沒有贊歎過而且極其呵斥的,都是不善業,這是一個方面。還有凡是貪嗔癡所引發的業也是不善業。

  以前聽說有一個法師自我標榜是密宗的大德,密宗的禁行行爲是如法的等等,另一個堪布反問他說:密宗的比如雙運、抽煙、喝酒,如果真正如法,當你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的相續中有沒有自相的煩惱,有沒有貪嗔之心?比如說你貪執煙的味道有沒有?如果有,你的行爲不叫什麼密法,這是世間的凡夫貪心。後來那個人說:反正說也是這樣,不說也是這樣,密宗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那個堪布說:我們不談密宗的功德,就在談論你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有沒有貪嗔癡自相的煩惱。後來聽說那個人沒有正面回答。

  確實是這樣,不管你有什麼冠冕堂皇的借口,或者你說得怎麼樣動聽美妙,但實際上自己知道自己的相續,你有沒有凡夫貪嗔癡的心理,如果有,那麼所作所爲均是不善業。這樣分析得很清楚,也很容易。

  與這些相對立的業及其所引發的一切就屬于善業;此二者均未包含的身口意叁業,就被稱爲無記之業。

  那麼與之相對立的,也就是說高僧大德一直所贊歎的,從來沒有呵斥過的,還有無貪、無嗔、無癡所引發出來的業屬于是善業。

  《俱舍論》當中講的無記業,大家都非常明白,就是所謂的無記法,也不叫善業,也不叫惡業,在平庸的心態中所做的業就叫做無記業。

  因此,雖然以煩惱所引發而並非罪業的情況很多,但爲了此生的名聞利養、快樂幸福而做的灌頂、傳法、誦經、念咒等等,都屬于惡業與罪障的範圍。

  當然雖然是以煩惱引發的而不是罪業的情況也不勝枚舉、屢見不鮮。

  可能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認爲爲了名聞利養,爲了快樂幸福而灌頂、傳法、誦經、念咒等等都是善業,但我們必須要搞清楚,它不是善業,爲什麼不是善業呢?因爲第一個目的就是以自私自利的心自己獲得快樂、自己獲得名聞利養,因此,有些人被人請到別的地方去灌頂的目的是什麼呢?他私人得到一點利益,你自己也獲得了一些錢財,在這樣的發心驅使下,所作所爲都屬于不善業。很多人不承認,爲了修寺院去灌頂,別人如果說這是不善業,他可能大發雷霆,但實際上就是這樣,你的心一點也不清淨,根本不是想利益衆生,所以這些情況我們務必要認清。

  因爲在這些行爲中,出賣甚深妙法、貪圖之心、損害之心、狡詐谄诳、詐現威儀、谄媚奉承、旁敲側擊、巧取訛索、贈微博厚、廢言绮語等惡業與罪障大行其道,如同滂沱大雨般接連不斷地傾盆而下的緣故。

  在這樣的發心驅使下,出賣佛法的現象也層出不窮,有些金剛道友出去有各種各樣的目的,譬如出賣佛法,佛陀也在佛經中講了出賣佛法的過失:比如說你把寶劍交到屠夫的手上,讓他殺生的過失和讓別人出賣佛法這二者…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