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46

  ..續本文上一頁相比,後者的過失大。

  因此,我們以法作爲買賣品,自己想發財、想獲得利養,是彌天大罪。在此過程中當然有貪心、有嗔恨心,還有詐現威儀、谄媚奉承、旁敲側擊……所謂的五種邪命,五種邪命在《劄嘎山法》裏講得非常清楚。

  詐現威儀是爲了獲得某種利益,威儀裝得特別好,在別人面前如理如法地端坐,目的就是爲了獲得供養。

  谄媚奉承,同樣爲了獲得利益,比如贊歎別人供養。“我要修寺院,不過我不喜歡財,財是有漏的,《俱舍論》裏面也說這是一切過患的根源,只不過我們寺院和我的上師特別窮,你們要幫助的話我是肯定隨喜的,只不過你供養的錢最好不要打在別人的賬號上面,我這裏有個卡,卡號要不要我給你提供一下,反正隨便你吧!”

  還有旁敲側擊是從側面的方式來說。

  贈微薄厚,比如給他一個念珠,“念珠給你,方便的時候可不可以給我寄過來叁萬塊錢,這個是加持品,從加持的角度來講應該是超過叁萬塊錢的。”

  這樣在他的相續中自然而然獲得了很大的罪業。

  考慮到這些問題,前輩上師們曾用千言萬語發人深省地指出:“如果沒有遠離對今生的貪執,則一切所作都是惡業。”

  高僧大德們爲什麼這樣講呢?他們也是考慮到這些問題,凡是沒有遠離今生的貪念,所作所爲都是惡業,只要是我們心裏有我執的魔,也就是說存在貪執今世的魔,所作所爲都不一定如法。

  又進一步說道:“以貪執此生而做的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惡業!只要貪執此生,就逃不出惡業的園囿。”大家應對此妥爲斟酌啊!

  只要貪執今生,所作所爲均逃不出惡業的籬笆,大家對此類問題應該權衡,值得小心翼翼。如果一個修行人對即生不貪執,沒有自私自利的心,那麼他的所作所爲肯定是爲利益衆生,應該是爲解脫而想的,所以這是最關鍵的問題!噶當派上師們對這個問題如此重視的最主要原因也在這裏。

  若將舍棄今生而修行的要點,提綱挈領地加以歸納,則可得出結論:輪回所攝的現世快樂及快樂之因,痛苦及痛苦之因,也就是除了屬于毫不利己地饒益他衆,即修持菩提勝果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以外的,那些取舍之念極其熾烈的煩惱,包括伏首帖耳地歸順服從于貪欲、愛染、世間八法以及貪執今世所涉及的一切,都應以對治心徹底斬斷。

  所有的教言歸根結底,輪回所攝的所有痛苦和痛苦之因,快樂和快樂之因均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說輪回當中沒有一個可靠的。

  除了舍棄今世、饒益衆生以外其他一切所作所爲全部是爲貪欲而服務,以世間八法所攝的所有發心和行爲全部應該徹底斷除。因此,在修行過程中要時常觀察自己的所作所爲,是不是以今生的貪欲所轉移。如果沒有舍棄今生的貪執,行爲不一定如法,這一點我們從別人的言談舉止中可以洞察出來。

  對于日常生活不可缺乏的衣食等等,佛陀也強調:不可爲貪愛心所主宰,爲了使福報進一步圓滿殊勝,長盛不衰,就應當多多修持。其他方面也應該依此理推知,一切行爲則不會爲愛欲所轉。

  佛陀在佛經中說:對于衣食等等也不能被強烈的貪愛之心所主宰。修行是最好的,我們爲令自己的善根、福報增上,應該經常看一些高僧大德們的教言,經常串習和修持自己獲得過的教言,這樣一來,一切的作爲不會爲貪欲所轉。

  總之,一切行事都以出離心及菩提心所攝持,就是不爲貪嗔所轉,淩駕于一切的方便之王。我們應當時刻憶念此理。

  這是作者最後給我們歸納出來的最殊勝的教言總集,他是怎麼說的呢?總而言之,我們的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中,均應該以出離心和菩提心來攝持,這樣就不會被貪心和嗔心所轉,因爲具足出離心,在整個世間中就沒有什麼可貪的對境,如果有菩提心,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對境,相續不會被嗔恨心所染惱,這樣一來,出離心和菩提心一定能約束我們的行爲,不會爲貪嗔所束縛,可以淩駕一切之上。

  所以,一切修行和行爲中,首先自己要觀察,別人說你如何,你沒有必要去相信別人,自己的相續自己清楚,自己有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行爲都是有功德和利益的;如果都沒有,行爲就不一定如法,這是顯宗中所有的基礎。

  顯宗中的無二慧、密宗中的覺性妙用等等,這些妙高的境界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最根本的是我們修行的過程中有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有這些心,大家以後在弘法利生的過程當中一定會發心的。

  有些個別道友心的相續中有出離心和菩提心,他隨時都願意發心,在發心的過程中都是很成功的,爲什麼成功呢?有了菩提心的緣故,自私自利的相在發心的過程中摻雜得不嚴重,有了出離心,就沒有很多對個人的希求,因此簡單的一個發心中他的行爲會如法起來。

  再加上以後我們弘法利生的過程當中盡量地饒益衆生,我昨天也講饒益衆生的最佳途徑就是用佛法來饒益。有些人想饒益親朋好友的時候會買一點吃穿用具給親戚朋友的小孩子們,這是世間的一種饒益方法,可以哄他開心,但實際上意義不大,用佛法來饒益才是很重要的。以後這裏的道友有能力的時候應該建立一些弘法利生的道場,不管是居士林、暫時的中心還是培訓班,給別人傳授一些真正的佛教精神,比如說前世後世、業因果、所謂的人身難得這方面的概念,如果人們真正從道理上了解,以後就不容易退轉,這就是我們很多人的責任!

  如果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心裏面要發心,發一定要利益衆生的心,不管在寂靜寺院還是遑遑鬧市,應該用我們佛教的精神來對待你所接觸的每一個人,這樣會令他們心的相續種下善根。你自己的所作所爲應該用出離心和菩提心來攝持。

  所以,不管是學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都了無差別。大家不要認爲自己是學藏傳佛教甯瑪巴的,甯瑪巴當中喇榮的佛法才是正確的,實際上在哪一個地方真正有教法和證法存在,我們都值得贊歎、崇拜、恭敬和接受,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不得不承認,教派之爭沒有任何必要。你學你上師的教法,我學我上師的教法,不能混爲一談,人與人之間將佛教作爲一種私有財産來爭執,那麼佛教就已經失去了本有的意義。

  我希望大家應該用各種方式來調伏自己的心,這就是修行,不要認爲所謂的修行每天都是閉著眼睛,一直觀想人身難得,這雖然也是可以的,但是你出定要與社會和世人交往,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跟他們交流,你應該有把握——你的見解和宗旨不舍棄任何佛教的教義,且盡可能地弘揚。我們是佛教徒,我們不能和無神論、邪門外道同流合汙,毫無見解,因此,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堪布根華在《定解寶燈論淺釋》當中就一再地強調不被他奪的智慧,所以,我想這是傳承上師給我們留下來的最好的智慧結晶,不被別人所搶奪的智慧對每一個人來講都重要。

  我們這裏的有些堪布和在這裏時間較長的道友,自己擁有的智慧就不容易被別人搶奪,別人說前世後世不存在,不可能信奉他,別人說甯瑪巴的教法不太合理,你也不可能人雲亦雲地跟著,這就是一種定解。因此,我們修行的過程中始終不能離開利他的菩提心,這始終是我們圍繞的中心,同時弘法利生的責任每一個人都有,將來在佛教徒中,有些人一定會很了不起,他們不管從戒律、智慧和定解方面在我們的佛教徒群體中是佼佼者,他們的能力、道德等方面我們也是一目了然,通過網絡和各種方法都可以了解。

  在學院聞思修行的人的智慧、品德等也很不錯,世間人們也一定會崇拜。如果自私自利的心特別強,暫時有人崇拜你,對你恭敬得五體投地,對上師也宣傳得家喻戶曉,是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觀世音菩薩和彌勒菩薩的轉世,但是天長日久以後,就像我們藏族人說的吃甘蔗一樣,剛開始的時候很甜,慢慢就不好吃了。很多惡相就暴露無余,是導致生邪見之因。如果沒有自私自利的心,很多事情也沒有什麼可暴露的。

  今天是《開啓修心門扉》的最後一堂課,藏、漢兩地有些地方的佛法非常衰敗,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根本不懂得所謂的佛教,有些人認爲所謂的佛教是敲鑼打鼓,有些人認爲是打盤腳或是觀明點,有些寺院修得很好,出家人在裏面過著天人般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佛教。

  我們的佛教特別興盛,你看每一個出家人都有電視,衣食豐足,佛教真的很興盛!有些這樣認爲。有些人認爲出家人現在每個月都有兩叁千塊錢,你看佛教是如何興盛!

  什麼叫做佛教?很多人根本不懂是人心裏的正法才叫佛教。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說外面的形象就是教法和證法,因此,在傳播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所作所爲最好以菩提心和出離心來攝持,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給別人講經說法等事宜,都可能是一種無記的狀態,不一定有利,應該在沒有自私自利之心的情況下,好心好意給別人傳法,有成千上萬個人反對你不要傳,此法深奧無比等等各說不一,不要管他們的各種說法,應該持有自己的主見,諸佛菩薩也會理解你的心情。

  尤其現處末法時代,很多人不懂佛法,有些法僅僅是聽聞就是斷除輪回根源的因,所以不管怎樣一定要聽,一定要傳。

  如果覺得傳法的發心是得供養,或是以其他世間八法爲目的的話,那就放棄爲佳,這在《大圓滿前行》當中也說過的:“我們無論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務必要詳詳細細觀察自己的動機,如果確實是善的動機,就去做那件善事;如果處在與別人競爭的心理或者裝模作樣、貪圖名譽等心態中,那就必須要認真加以糾正,做到以菩提心來攝持;如果不論怎樣也無法扭轉自己的動機,還是延緩做那件善事爲好。”所以,如果和奔公甲一樣發心不清淨了,就應該放棄好一點。

  我們要時刻憶念這個問題。

  若能對任何苦樂都無有取舍地行持,對必需品所持的態度都能以出離心及菩提心攝持,則能迅速圓證遠離一切叁界取舍貪念之阿羅漢果位或者圓滿正等覺之勝妙果位。

  修行比較好的時候,就像敦珠仁波切的《教言精髓》裏面所講的那樣:“猶如夢寐恍惚之人生,感覺幸福痛苦皆相宜,快樂…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