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P46

  ..续本文上一页相比,后者的过失大。

  因此,我们以法作为买卖品,自己想发财、想获得利养,是弥天大罪。在此过程中当然有贪心、有嗔恨心,还有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所谓的五种邪命,五种邪命在《札嘎山法》里讲得非常清楚。

  诈现威仪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威仪装得特别好,在别人面前如理如法地端坐,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供养。

  谄媚奉承,同样为了获得利益,比如赞叹别人供养。“我要修寺院,不过我不喜欢财,财是有漏的,《俱舍论》里面也说这是一切过患的根源,只不过我们寺院和我的上师特别穷,你们要帮助的话我是肯定随喜的,只不过你供养的钱最好不要打在别人的账号上面,我这里有个卡,卡号要不要我给你提供一下,反正随便你吧!”

  还有旁敲侧击是从侧面的方式来说。

  赠微薄厚,比如给他一个念珠,“念珠给你,方便的时候可不可以给我寄过来三万块钱,这个是加持品,从加持的角度来讲应该是超过三万块钱的。”

  这样在他的相续中自然而然获得了很大的罪业。

  考虑到这些问题,前辈上师们曾用千言万语发人深省地指出:“如果没有远离对今生的贪执,则一切所作都是恶业。”

  高僧大德们为什么这样讲呢?他们也是考虑到这些问题,凡是没有远离今生的贪念,所作所为都是恶业,只要是我们心里有我执的魔,也就是说存在贪执今世的魔,所作所为都不一定如法。

  又进一步说道:“以贪执此生而做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恶业!只要贪执此生,就逃不出恶业的园囿。”大家应对此妥为斟酌啊!

  只要贪执今生,所作所为均逃不出恶业的篱笆,大家对此类问题应该权衡,值得小心翼翼。如果一个修行人对即生不贪执,没有自私自利的心,那么他的所作所为肯定是为利益众生,应该是为解脱而想的,所以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噶当派上师们对这个问题如此重视的最主要原因也在这里。

  若将舍弃今生而修行的要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则可得出结论:轮回所摄的现世快乐及快乐之因,痛苦及痛苦之因,也就是除了属于毫不利己地饶益他众,即修持菩提胜果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以外的,那些取舍之念极其炽烈的烦恼,包括伏首帖耳地归顺服从于贪欲、爱染、世间八法以及贪执今世所涉及的一切,都应以对治心彻底斩断。

  所有的教言归根结底,轮回所摄的所有痛苦和痛苦之因,快乐和快乐之因均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轮回当中没有一个可靠的。

  除了舍弃今世、饶益众生以外其他一切所作所为全部是为贪欲而服务,以世间八法所摄的所有发心和行为全部应该彻底断除。因此,在修行过程中要时常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以今生的贪欲所转移。如果没有舍弃今生的贪执,行为不一定如法,这一点我们从别人的言谈举止中可以洞察出来。

  对于日常生活不可缺乏的衣食等等,佛陀也强调:不可为贪爱心所主宰,为了使福报进一步圆满殊胜,长盛不衰,就应当多多修持。其他方面也应该依此理推知,一切行为则不会为爱欲所转。

  佛陀在佛经中说:对于衣食等等也不能被强烈的贪爱之心所主宰。修行是最好的,我们为令自己的善根、福报增上,应该经常看一些高僧大德们的教言,经常串习和修持自己获得过的教言,这样一来,一切的作为不会为贪欲所转。

  总之,一切行事都以出离心及菩提心所摄持,就是不为贪嗔所转,凌驾于一切的方便之王。我们应当时刻忆念此理。

  这是作者最后给我们归纳出来的最殊胜的教言总集,他是怎么说的呢?总而言之,我们的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均应该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来摄持,这样就不会被贪心和嗔心所转,因为具足出离心,在整个世间中就没有什么可贪的对境,如果有菩提心,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对境,相续不会被嗔恨心所染恼,这样一来,出离心和菩提心一定能约束我们的行为,不会为贪嗔所束缚,可以凌驾一切之上。

  所以,一切修行和行为中,首先自己要观察,别人说你如何,你没有必要去相信别人,自己的相续自己清楚,自己有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行为都是有功德和利益的;如果都没有,行为就不一定如法,这是显宗中所有的基础。

  显宗中的无二慧、密宗中的觉性妙用等等,这些妙高的境界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最根本的是我们修行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有这些心,大家以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一定会发心的。

  有些个别道友心的相续中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他随时都愿意发心,在发心的过程中都是很成功的,为什么成功呢?有了菩提心的缘故,自私自利的相在发心的过程中掺杂得不严重,有了出离心,就没有很多对个人的希求,因此简单的一个发心中他的行为会如法起来。

  再加上以后我们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尽量地饶益众生,我昨天也讲饶益众生的最佳途径就是用佛法来饶益。有些人想饶益亲朋好友的时候会买一点吃穿用具给亲戚朋友的小孩子们,这是世间的一种饶益方法,可以哄他开心,但实际上意义不大,用佛法来饶益才是很重要的。以后这里的道友有能力的时候应该建立一些弘法利生的道场,不管是居士林、暂时的中心还是培训班,给别人传授一些真正的佛教精神,比如说前世后世、业因果、所谓的人身难得这方面的概念,如果人们真正从道理上了解,以后就不容易退转,这就是我们很多人的责任!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心里面要发心,发一定要利益众生的心,不管在寂静寺院还是遑遑闹市,应该用我们佛教的精神来对待你所接触的每一个人,这样会令他们心的相续种下善根。你自己的所作所为应该用出离心和菩提心来摄持。

  所以,不管是学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了无差别。大家不要认为自己是学藏传佛教宁玛巴的,宁玛巴当中喇荣的佛法才是正确的,实际上在哪一个地方真正有教法和证法存在,我们都值得赞叹、崇拜、恭敬和接受,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得不承认,教派之争没有任何必要。你学你上师的教法,我学我上师的教法,不能混为一谈,人与人之间将佛教作为一种私有财产来争执,那么佛教就已经失去了本有的意义。

  我希望大家应该用各种方式来调伏自己的心,这就是修行,不要认为所谓的修行每天都是闭着眼睛,一直观想人身难得,这虽然也是可以的,但是你出定要与社会和世人交往,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跟他们交流,你应该有把握——你的见解和宗旨不舍弃任何佛教的教义,且尽可能地弘扬。我们是佛教徒,我们不能和无神论、邪门外道同流合污,毫无见解,因此,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堪布根华在《定解宝灯论浅释》当中就一再地强调不被他夺的智慧,所以,我想这是传承上师给我们留下来的最好的智慧结晶,不被别人所抢夺的智慧对每一个人来讲都重要。

  我们这里的有些堪布和在这里时间较长的道友,自己拥有的智慧就不容易被别人抢夺,别人说前世后世不存在,不可能信奉他,别人说宁玛巴的教法不太合理,你也不可能人云亦云地跟着,这就是一种定解。因此,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利他的菩提心,这始终是我们围绕的中心,同时弘法利生的责任每一个人都有,将来在佛教徒中,有些人一定会很了不起,他们不管从戒律、智慧和定解方面在我们的佛教徒群体中是佼佼者,他们的能力、道德等方面我们也是一目了然,通过网络和各种方法都可以了解。

  在学院闻思修行的人的智慧、品德等也很不错,世间人们也一定会崇拜。如果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暂时有人崇拜你,对你恭敬得五体投地,对上师也宣传得家喻户晓,是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观世音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转世,但是天长日久以后,就像我们藏族人说的吃甘蔗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很甜,慢慢就不好吃了。很多恶相就暴露无余,是导致生邪见之因。如果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很多事情也没有什么可暴露的。

  今天是《开启修心门扉》的最后一堂课,藏、汉两地有些地方的佛法非常衰败,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根本不懂得所谓的佛教,有些人认为所谓的佛教是敲锣打鼓,有些人认为是打盘脚或是观明点,有些寺院修得很好,出家人在里面过着天人般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佛教。

  我们的佛教特别兴盛,你看每一个出家人都有电视,衣食丰足,佛教真的很兴盛!有些这样认为。有些人认为出家人现在每个月都有两三千块钱,你看佛教是如何兴盛!

  什么叫做佛教?很多人根本不懂是人心里的正法才叫佛教。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说外面的形象就是教法和证法,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所作所为最好以菩提心和出离心来摄持,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给别人讲经说法等事宜,都可能是一种无记的状态,不一定有利,应该在没有自私自利之心的情况下,好心好意给别人传法,有成千上万个人反对你不要传,此法深奥无比等等各说不一,不要管他们的各种说法,应该持有自己的主见,诸佛菩萨也会理解你的心情。

  尤其现处末法时代,很多人不懂佛法,有些法仅仅是听闻就是断除轮回根源的因,所以不管怎样一定要听,一定要传。

  如果觉得传法的发心是得供养,或是以其他世间八法为目的的话,那就放弃为佳,这在《大圆满前行》当中也说过的:“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务必要详详细细观察自己的动机,如果确实是善的动机,就去做那件善事;如果处在与别人竞争的心理或者装模作样、贪图名誉等心态中,那就必须要认真加以纠正,做到以菩提心来摄持;如果不论怎样也无法扭转自己的动机,还是延缓做那件善事为好。”所以,如果和奔公甲一样发心不清净了,就应该放弃好一点。

  我们要时刻忆念这个问题。

  若能对任何苦乐都无有取舍地行持,对必需品所持的态度都能以出离心及菩提心摄持,则能迅速圆证远离一切三界取舍贪念之阿罗汉果位或者圆满正等觉之胜妙果位。

  修行比较好的时候,就像敦珠仁波切的《教言精髓》里面所讲的那样:“犹如梦寐恍惚之人生,感觉幸福痛苦皆相宜,快乐…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土教言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