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P44

  ..续本文上一页获得救度。有几种解释方法,但《札嘎山法》里面的解释方法与此处有不同。

  是故印藏诸智者,具缘众依之胜言,以三士道之次第,智者何不生欢喜?

  印度和藏地所有高僧大德们的教言就是三士道的教言,那么我们要讲三士道的教言——《菩提道灯论》,谁不欢喜?如果不欢喜,那跟牦牛的老板没有什么差别,牦牛的老板是谁?

  摄集善说诸精华,每每讲闻此妙理,则具讲闻胜法德。须思广集此妙义。”

  这个《菩提道灯论》当中已经摄集了所有的法要,逐字逐句地讲解,那就已经具足了讲解所有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的功德,宗喀巴大师和其他的高僧大德都是这样解释的。我已经准备了《菩提道次第论》的法本,一直放着,但是要开讲的话可能要一年多的时间,有点困难,但《菩提道灯论》涉及了《菩提道次第论》的所有意义,因此,我们学《菩提道灯论》也可以获得功德,应该思维这个道理。

  “为根稳固而精勤,诸佛胜法善说中,部分当下即施行,其余作为发愿境,无一舍弃均佛道,如此能将诸佛法,知转道用胜智者。”

  以稳固的信心宣说佛法,我们如果思维其中部分的道理,比如说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其他无法学习就发愿以后一定要精通,这是诸佛菩萨的发愿行境。凡是佛道的,不管是大乘、小乘、汉传、藏传所有的教法不能舍弃任何一道,这是我们的原则,原则不能变,方向不能变,所有的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和其他高僧大德们所著的正法我们全部要接受,应该这样想。知道将所有的佛法转为道用的是真正的智者,对藏传佛教有看法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将佛法的一部分转为道用,一部分就像瞎牛吃草一样,一只眼睛是瞎的,只吃一边的草,另一边它根本看不到的,这样不好。我们以后不管是汉传、藏传、密宗、显宗都一定要全部乐意接受,这是我们修炼相续的最基本条件。

  因此,如果发自内心地追求胜法妙义,首先放弃此生的黑白花三种琐事极为关要。一般来说,除了那些最为卑鄙下劣、罪大恶极的无耻之流以外,稍有良知的人们都容易了知,诸如杀生、偷盗等黑事于理不容,而与这类恶行彻底告别的人也比比皆是。

  首先我们要放弃黑白花三种琐事。一般除了特别可怕的屠夫、妓女,还有一些没有良知的人以外,以杀生、偷盗来维生是于理不容的。与这类恶行彻底告别的人也是不胜枚举。现在修行人中搞杀生、偷盗这些坏事的基本上没有,尤其是修行人杀牦牛的情况不多,偷盗的也不多,断除这些恶事、黑事的人相对而言比较多。

  但对于所谓的白事、花事,诸如传授灌顶、讲经说法、塑造佛像、发放布施、经忏佛事、做泥塔像、缮写护轮、降伏鬼神、念诵密咒、闻法讽诵等形象上的法事活动,能斩断未断除今生贪执的这些忙碌琐事的人实在是稀有罕见。

  《札嘎山法》里面也说了,我们现在所做的白事、黑事,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善业还是恶业,如有些灌顶、有些传法、有些造佛像、有些化缘、有些降伏鬼神……

  比如说传法,实际上你只要有一个清净的传承,传法的目的不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的话,将教言传给别人只有利益,佛陀也开许,当然密法不好说,显宗当中只有利益。

  至于灌顶,自己还是应该具足境界,有一个经常到外地去的年轻喇嘛,汉话很不错,一直要求堪布教他灌顶的方法,已经求了三四次,这个堪布没有答应,一直没有教。

  我想光是灌顶的方法比较简单,拿一个宝瓶,首先在宝瓶里面倒一点水和克什米尔的檀香,旁边放一个水晶,到尸陀林里面找一个托巴,但是你自己四续部中不要说全部观,该灌顶的属于是哪一个续部?这个灌顶里面要观想什么?这个本尊的心咒你念圆满没有?观想的时候把弟子观为什么?这些一无所知,光是把仪轨念一下,把宝瓶拿来,这样做仪式,表面看来很好,但是真正的灌顶不是在样式上学拿宝瓶的方式,方式上起码半天的时间当中就可以学会,像大幻化网的复杂灌顶,半天的时间也肯定可以学会的,但是要看自己对续部的境界具足没有。

  而且灌顶非常危险,让很多人受个居士戒、受个出家人的戒很害怕,不喝酒很困难吧?很多人认为灌顶没有什么,上师也随随便便地灌,弟子也随随便便去接受,只要有一个灌顶,他不会问要守什么样的誓言,上师具不具足法相,根本不观察。

  所以,一方面来讲密法很不方便在有些地方弘扬,对别人也没有任何利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很多境界根本没有,如果没有具足二因四缘,灌顶肯定没有得到。以后我们这里的人很有可能到别处去灌顶,但请一些灌顶的人你们也应该详详细细地观察他是否有灌顶的资格。不然灌顶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专门学样式而作灌顶对众生没有任何利益?!基本的密法道理应该懂。不过现在的世间已经颠倒了,别解脱的戒中,一个居士也可以传斋戒,但大家都害怕,怕犯戒而不敢受,但却认为灌顶没有什么的。别解脱戒都那么困难,菩萨戒都那么困难,受密乘戒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家应该清楚利害,否则表面上看来是白事,实际上是花事、黑事。

  所以,真正能砍断今世琐事的人是非常稀少的,黑事稍微好一点,能砍断白事和花事的修行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比较罕见的,因此我们要看清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无利的。

  经中不是说:自心没有远离对今生的贪著,则一切所作都毫无必要吗?再说善不善业均是由心所造。所以,必须令自心做到不被人天鬼神所冷齿嘲笑。

  最好的修行人,鬼神天人不会嘲笑,在他的背后根本不会有任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但是如果实在做不到这点,就做到在任何人面前不被嘲笑,如果没有这样,心一点都不善,灌顶的目的就是想多获得人民币,有了人民币就周游世界,到处享受生活,以这样的目的学灌顶。有时候我真的生邪见,可能自己修行不好,可能有些人真正利益无边的众生也很难说。你们也要仔细地观察,尤其是学过一些经论的人不要轻信别人,应该通过详详细细的观察,对众生有利,你再做这件事情,无利就应罢手。

  《智成论》云:“无论何种业,身语意所作,第四者不存,于此当明辨。无意仅身语,所作不成业,无彼以言辞,始终亦不成。故身语之业,皆由意业成。众生以自心,所作诸善恶,一切有利业,皆当善察析。佛云以邪心,所作不成福。众生导师云:故诸善不善,皆由心所为,心亦坏灭法。”

  《智成论》中也说:不管是什么业,只有身语意三门所做的业,第四个业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没有意的业,身体和语言的业不可能成立,如果没有这个业,通过言辞等所造的业始终不可能成立。众生的善业、恶业全部是由心所造,大家应该详细分析。佛经里面说以邪见所造的业都不成为福德,龙猛菩萨也说:“贪嗔痴所做的业全部是不善业。”如果心善一切都是善,心如果不善,以前所做的善业也可以坏灭。

  《迦叶品》云:“譬如海水冲击之某人,反为干渴煎熬趋死城。如是贪婪诸法却放逸,身居佛海反奔诸恶趣。

  《迦叶品》中说:被海水冲走的人,口特别干,慢慢会死的。贪婪诸法的人,一点也没有观察自相续,整天都放逸,依靠佛法来造恶业,欺骗很多的众生。这些人极其放逸,也非常可怜,形象上自以为做了善事,但实际上自己一点也不懂善恶因果,对很多信徒的今生、来世带来不便,所以,以贪婪引发的有些人,身居佛法的大海当中,前途反而奔着恶趣,非常可怜。

  又如郎中置于囊袋药,纵然云游浪迹遍世间,若未能阻疾病之纠缠,彼良药之功效则休谈。

  有些医生把药放在口袋里面到处游走,但是从来没有接触众生的病苦,那么他的良药的价值根本无从谈起。

  如是比丘具备戒功德,亦具听闻若未能清除,非理烦恼繁衍之疾患,彼等听闻纵勤亦无义。”

  同样的道理,具有清净戒律、也有闻思功德的有些比丘,根本没有清除自他非理烦恼的纠缠,从来没有修过,自己所得到的戒律和闻的智慧从来没有利益过众生的话,就如同医生的药一样,对众生、对自己根本没有意义。这些人听闻和受持戒律也根本无有任何实义。

  所以,我们获得法益,哪怕是一句话,应尽量地在调伏烦恼方面去思维,每天最少也是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之内安住,将所学的道理对治自己的烦恼,再将自己所懂到的法义尽量地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心在自相续中萌生作为修行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听闻佛法只是为积累财产、希求名声,以这样的目的来修行确实没有很大的意义。

  这样的修心法门语言比较尖锐,应该刺入我们心脏最深的部分,对有心的人来讲,不得不思维这些教言,如果思维,对大多数的人应该有一点帮助。

  我们应当审慎思维,此经所表达的宗旨究竟何在?

  大家应该思维,如果什么感觉都没有:唉!终于听完了这堂课,今天啰唆地讲了半天,我一定要吃一顿稀饭……这样的话,究竟的宗旨意义——今天中午吃好?

  

  

  

  

  

  

  

  

  

  

  2004年3月7日 第53节课

  有人认为,只要能倾其一生用于修行,就堪称名副其实的修行人。

  很多人认为只要我一生当中做修行人,毕生用在修行上面,自己就应该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想法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果你是修行人,你用三士道来衡量,是大乘的修行人还是小乘的修行人?如果是小乘修行人,所作所为有没有出离心所摄持,如果是大乘修行人,有没有菩提心来摄持?如果没有,虽然持修行人的形象,但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

  所以下文中作者不一定承认他的说法和想法。

  如果他们的这种定义能够成立的话,那么,经中所说的那些在大海中饥渴难耐、死后尚须奔赴恶趣的情况又是针对何人而言的呢?

  如果你的相续中出离心和菩提心都无从谈起,自己认为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那么前面《宝积经·…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土教言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