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6

  ..續本文上一頁人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只有在條件具足的時候容易守持清淨的戒律,因此,令我非常擔憂的是:學院裏如此多的藏族覺姆,她們並沒有自己的寺院,以後回到家中,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會不會沒有幾天就還俗了,還能否繼續守持清淨的戒律是一個未知數。漢傳佛教有一些尼衆寺院,稍微好一些。

  總之,正如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說的:“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否則解脫是很遙遠的事情。因此,一定要希求清淨的戒律和甚深的佛法,除此之外,希求財産根本無有必要。

  猶如人們常說的“依靠對治不如棄離惡境”的說法,所以,應當斷除生長煩惱之對境——今生的富貴榮華。此理我們在前面也曾不惜筆墨,濃墨重彩地加以宣講。

  “依靠對治不如棄離惡境”,比如一個生貪心的對境坐在自己的面前,你努力對治也不一定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不如幹脆不去見他,遠離對境是最好的辦法。同樣,作爲凡夫,你看到自己的怨敵也不一定抑製自己生嗔心,不如首先不去接近他,當然境界較高的人在怎樣的環境中不一定起心造業,外境不會對他有損害,也可能有增長他境界的作用,這一點《入行論》中是講過的。

  凡夫人遠離對境是很有必要的,有人到了學院後,無常觀和無貪、無嗔、無癡的境界自然增長起來,回到城市以後,從前的壞習氣又會自然萌發。以前學院裏的有些人,修行很不錯的,到了外面的城市裏面看到網吧、卡拉OK廳等誘惑人的環境才發覺自己無始劫以來串習的壞習氣太嚴重了,所以對凡夫來講,環境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財産也是應舍的對境,如果財産豐盈,凡夫人不可能不被它誘惑,因此,首先應舍棄榮華富貴,學習一貧如洗的高僧大德們,這樣的生活非常有意義。這些道理,前面也用很多筆墨宣說過了,尤其是“富貴榮華”對今世來講是百害無利的,必須要舍棄的道理前面也宣說過。

  博朵瓦尊者雲:“具備不求世間四法,彼等已擇修持解脫。

  博朵瓦尊者也這樣說:任何一個人一旦具足了不求世間四法 之功德,此人就已經選擇修持解脫的佛法了。

  未勘寶藏不可摧損,一經探察爲人開采。縱他獲得利等四法,知彼實質猶若死屍。

  寶藏尚未發現以前,不會招來怨敵的摧毀,一旦探察到寶藏的所在,人們就會開采。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獲得了恭敬、利養、名聲和贊揚,說明此人已經相當危險,如同屍體一樣。

  那天有個道友吊死了,將繩索割斷以後,屍體倒在地上,別人看見後都特別害怕,我叫他們晚上在這裏念經,有一個道友站出來求我說:“我們不在這個房子裏念,到隔壁的房子裏面給他念經可不可以?”但是屍體並不一定令人害怕,真正該怕的是有名聲、財富、恭敬、利養的這些人,與行屍走肉無有什麼差別了,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噶當派的修行者首先遠離獲得利養、恭敬之地。但現在的很多修行人,稍有一些名聲就印五顔六色的名片,原本不是堪布、活佛,名片上的頭銜都印著堪布、活佛還有法王、法王的主席、法王的總統等名稱。總之,目的無非是爲了獲得名聲,尚未死亡時就願意變成屍體。

  看到噶當派修行人的風範,我也非常慚愧。當今末法時代,口上滔滔不絕地講說著佛法,實際上早已被煩惱之魔打死,現在只剩下一具屍骨在說法,如同多得不可計數的世間人。可能許多修行人將來也會變成這樣,末法五濁興盛時代真正修行人的力量是非常微薄的,我們應從道理上明白,如同米拉日巴尊者曾講過:“人們非常恐懼的屍體就是現在我們的身體。”所以真正的腐屍並不可怕,一個有名聞利養的修行人其實已經變成屍體了。

  恰似多康覺臥持蜜,當視利等四法爲敵。權勢顯赫苦海翻滾,竅訣如此宣說應知。”

  “覺臥”有說是阿底峽尊者之名,也許在此處是指某個尊者的名字。多康覺臥持著蜂蜜時,首先飛來了一只蜜蜂,最後許多蜜蜂蜂擁而聚。同理,具足利養的人,成千上萬的世間凡夫和魔衆也會對他高看一籌,他的修行是不會成功的。

  從前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在講《修心八頌》時說,我們應觀想自己比任何衆生都要低劣。當時他前面飛來一只小小的蚊子,他說:“我們不要說與人相比,作爲我就比這只蚊子還要低劣,因爲它可以飛行,它有很多功德,而我不具備這些功德。”他如此獻身說法,用此比喻來宣說《修心八頌》的意義。所以,修行好的人對外界的萬事萬物都可以用來作佛法的比喻。

  一定要將利養等四法看作真正的怨敵,外界的怨敵只可能摧毀你的身體,不會摧毀你相續中的善根財富,毀壞自相續善根的怨敵才是真正的怨敵,卻反而認爲自己了不起。

  因此,勢力顯赫的人,苦海也會翻滾而來,許多竅訣教典中如是宣說的,我們作爲初學者也應該如是了知。

  龍樹菩薩也雲:“智者痛苦如財多,少欲之人非如是,一切龍王頭數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財富越多,痛苦也隨之接踵而來,如同有些龍王有一個頭,有些有許多頭,但是它的頭越多,感受降下熱沙的痛苦也就越大。

  去年德巴堪布到漢地治病時,我給他介紹了一個大老板,我打電話問他怎麼樣,堪布說:“他對我倒是非常好,但是他自己非常痛苦,每天都是非常忙。”我想確實是這樣的,連一點求法的時間都沒有,尤其是財富比較多的人,非常痛苦。龍樹菩薩如是宣說的。許多廣積財富之人就是如此。

  博朵瓦尊者針對一些人的強詞奪理,毫不容情地駁斥道:“有人恬不知恥地說“用嘴哺飼,嬰兒也會食用。如果別人心甘情願地供養,即便是聖者,接受也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這種說法實在是自我圓場的荒謬之言。即使是供養聖者,我們也不能厚顔無恥地隨意接受。”

  博朵瓦格西的這段話有兩種解釋方法:與喂嬰兒時,嬰兒張口接受的道理一樣,如果別人心甘情願地供養,作爲聖者,接受也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之事,但這種說法並不合理。這是一種解釋方法。

  另有一種解釋方式:有人的貪心極重,他說:“別人送給我嬰兒,我馬上將之吞下,供養給我一個聖者 ,我也無可厚非地接受,更何況是其他身外之物。”這種說法是他的貪心過重的緣故,簡直是荒謬之談!

  第八不貪受用品釋終

  

  

  

  

  

  

  

  

  

  

  2004年2月3日 第29節課

  “休得隨順”指的是我們應該斷除一切以別人心念爲轉移的心態,對世間人來講,隨順別人很重要,佛陀在度化衆生的過程中有時也會隨順衆生的,但一般的凡夫人自己在修行的過程中千萬不能隨順非佛教徒、隨順自家親友,否則修行會失敗。因此我們應斷除隨順。

  九 休得隨順

  像順從他人、顧及情面之事,也理當斬除,普穹瓦格西曾說過:“如果孜孜不倦地實修,則如同铠甲上的鱗片,一旦掉落下來,就再也不能拼合複原。

  比如順從他人,護人家情面,認爲我如是做別人可能不高興,怕受到別人的譴責,失毀良心,對不起家裏人的恩德等,思前想後,從世俗的角度講存在很多執著,但這些執著理當斷除。

  普穹瓦格西堪稱噶當派叁同門之一,竅訣法門有新派和舊派之別,他是新派的創始人,依止仲敦巴尊者十一年,依止金厄瓦九年,依止博朵瓦尊者七年,共二十多年了,叁同門中他是依止上師時間最長的格西。這裏的有些修行人依止上師十幾年了,也很難得,即便離開了上師,自己已經有了自主的能力,對于依止上師不長的修行人便很有必要依止上師,但是大家不要傷心,從前輩高僧大德的傳記來看,一輩子守在上師的身邊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在法王圓寂以後,許多人都對我說,今後我去哪裏,他們都願意跟隨。

  但是我有無資格做一個上師我自己也在懷疑,從因明的推理來講我不具足上師的法相,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這也是不能實現的,上師無論到哪裏都帶著所有的弟子是不可能的,也許我們還有一兩年的緣分,也許兩叁年,乃至十幾年,但是終生依止上師的福報,任何人都不一定能具足,因此,上師在世時,不要經常擾亂上師的心。法王如意寶離開我們,在我回憶的過程中,依止上師這許多年來,也許存在一些我做的事情令上師不滿意的情況,但是故意做擾亂上師心的事情,一件也想不起來,這對我也很安慰。每一個人依止上師的時間都是很短暫的,轉瞬即逝,因此,在依師過程中一定要依教奉行,這樣無論上師在世還是不在世,一旦分離之時心裏便不會感到傷心難耐,有很大差別。

  普穹瓦格西也曾說過一個非常貼切也是非常形象化的比喻:我們在孜孜不倦地修行過程中,就應當像戰士身上穿的铠甲一樣,铠甲是一塊塊用線來連接起來的,古代的與當代的铠甲不同,堅硬的铠甲一旦掉落就無法複原了。

  (同樣,真正修持正法的人,)也不可能再與貪婪今世之凡夫俗子同流合汙了。

  同理,從前你與世間人同流合汙,在酒吧間裏飲酒、吸煙等,與世間人打成一片,自從成爲一名真正的修行人以後,行爲上就應當斷絕與那些狐朋狗友的來往,與他們毫無瓜葛了,懂得這個道理極爲重要,也許你的親朋好友會抱怨你,爲何你與從前大不相同,不與他們一起吃喝玩樂了呢,可能會有一些想法和看法,但你與他們的見解已是大相徑庭,因此,不要與貪圖世間的凡夫俗子同流合汙,如果你隨順世間人,就會被邪魔牽引。

  如果迎合曲從,就會爲世間那些邪魔所牽引。

  我們現在已經出家,但是我們還是與世間人同流合汙,迎合曲從,那麼我們就已經走火入魔了,這是非常可怕的。

  他們不高興、我很高興。他們不滿意,是他們自己的事。即使他們誹謗譏諷,也絕不低眉逢迎。

  他們不高興,我很高興,《劄嘎山法》中也這樣說:他們對你的行爲不滿意,以前很隨順他們,現在與他們連一頓飯都不吃就離開了,覺得你的行爲怪怪的。但是他們不高興是最好不過的,否則經常會給我帶來各種違緣。他們不高興是他們的事,與…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