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7

  ..續本文上一頁我無關。

  他們怎樣誹謗我,我也絕不恭敬迎合他們,佛陀雖然在一些經論中說隨順世間人,但這是在不損害自己修行的前提下去隨順的,對于有一定境界的人來講隨順他衆也未嘗不可,就像文殊菩薩隨順外道,最後令外道對佛陀生起信心,如果有此種必要,我們可以去隨順,否則如果我們過分地去隨順世間人,最後會令修行一敗塗地,是極其危險的。

  哪怕除了一星半點的口糧之外,別無所剩,在此期間也應安閑從容地修持善法。如果善法增上,自然可利益他衆。”

  別人不高興是別人的事,哪怕我只得到一點口糧,在此期間我還是會好好地修行,這裏的有些修行人五六年中知道與家人聯系以後就一定沒有機會在寂靜處修佛法了,于是始終不與家人聯系,家人認爲此人一定早已離開了人間,有些人不敢對家人說出實情,說自己在打工,沒有出家,工資一個月八百塊錢,八十塊錢乘以十,但是這也是高消費的城市,所以不能給你們寄,以後給你們寄一點龍泉水。

  因爲如果道出實情,自己的修行很難成功,因此,自己有一點口糧時,應努力地修持善法,如果自相續中的善法得以增長,無論他們說怎樣誹謗的語言,我們發菩提心的善根回向于他們,也是對他們有利無弊的,即使即生中無法度化他們,願他們來世能趨入佛門獲得成就等等,利生之事會自然成辦,因此你安住于寂靜處是很有必要的。

  我在翻譯《開啓修心門扉》的時候,這個教言對你們說過。真正的修行人要與世間人格格不入,卓爾不群,與世間人的見解、行爲等無一相同,在與他們交談的過程中這種感受非常強烈。

  一次我去石渠時,見到一個曾經很要好的二十多年未見面的同學,見面後大家仍然非常熱情,但是在交談的過程中卻找不到共同語言,彼此的觀點對方都難以接受,我盡量隨順他,但實際上不可能融洽如前,在他的眼目中,我們的行爲很怪異,但在見解不同的情況下也不得不隨順了。

  藏巴加惹也說:“貪嗔根源故鄉當遠離;痛苦根源家庭當舍棄;耽執根源財物當屏棄;散亂根源顧情當抛棄。”

  藏巴加惹說:應當舍棄故鄉,它是貪嗔的根源,應當舍棄家庭,它是痛苦的來源。成立家庭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年輕人從未陷入到家庭的泥潭中便不知道它的痛苦,年老的人知道它的苦處,無論有無財富都是與痛苦常相依伴。曾有一個行爲很不如法的喇嘛,他對人說他沒有還俗而仍然住在寺院裏的原因:即使不去觀想因果等法門,但是他看到周圍很多在家人所面臨的痛苦與壓力就願意以出家的形象過活而不願還俗娶妻生子。年輕人不懂得這些痛苦,認爲是快樂無憂,其實這是一個執著迷惑。執著的根源也是財富,所以也當舍棄財富。散亂的根源就是顧及情面,面對這個客人、那個熟人,經常往來交談,結果寶貴的時光全部耗費無余。

  綽普索南桑給也雲:“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雖住何處不應交親友,于誰相觸不怨亦不親,穩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在甯瑪巴的論典中未曾聽說無垢光尊者叫做綽普索南桑給,黃教的論典中引用無垢光尊者的教言時都這樣說(這是無垢光尊者在《叁十忠告論》中的教言)。無論你住在村落還是寺院中,都不應交往親友,無論接觸何人都不要關系太過密切。我們這裏的有些金剛道友之間,開始交往時吃穿受用不分你我,過不多久便算清賬目,彼此懷恨在心,這樣不好。且沒有必要互相怨恨,所有衆生都是老母有情,每一個衆生都具有如來藏,互相之間也沒有必要怨恨,應當穩重自主,一個人應當有自己的主見和行爲,不要隨風蕩漾,這樣毫無必要。

  “住家之時致力嚴飾屋,寂靜山間尋求圓滿福,瑣事令自人生虛耗因,斷盡諸事即是吾忠告。”

  住家時整日裝飾房屋,今天床放在這邊,明天就到了那邊,有人在五六年中致力于修建房屋,沒有修任何法,現在房子也逐漸垮掉了。在寂靜的地方求福德、財産也無意義,不要令瑣事來虛耗自己寶貴的人身。

  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講:“時時刻刻應當觀察自心,如果實在無法避免散亂,則應當行持頂禮、轉繞等散亂性的善法,萬萬不能造不善業。”

  克怎巴針對眷屬之過患曾感慨道:“籌謀茶酒種種心機等,白法善行散亂之禍根,營築今生伴侶不追逐,當毀護情之牆旬呢哲(克怎巴名)。”

  如果我們在謀求各種飲食、茶酒等方面耗費心機,必定耽延白法的善行,各種散亂的行境會毀壞自己的心相續,不要追隨喜好希求今生的伴侶,希求今生來世福報的人在言談舉止中是可以辨別一二的。接觸希求今生的名聞利養之人,一定要毀壞護情的牆壁,“護情”比喻爲一堵牆,倘若牆已倒塌,牆上護情的花紋自然消失無蹤。但對于有些人來講,世間八法之牆堅硬無比,出世間看破今世之牆壁早已倒塌,故應遠離此類人。這是旬呢哲尊者對自己的教誡。

  巴 瓦也說:“威望越大苦越多,迎合長官護部下,平等相爭爲積財,曲意迎送無了時。幸福圓滿難得逞,當生厭離趨山中。”

  巴 瓦說:威望越來越大之人痛苦也越來越多,這類有名聲的人吃飯甚至上廁所也是有幾百個人看護,而且他還需要做對上者恭敬、維護下屬之事。有些大老板還需要陪同上司共同用餐,只爲他要批的項目,同時要經常與同事電話聯絡感情,對員工還要發放工資,所以一天之中要顧及到上中下叁等人,這種人是非常痛苦的,但是這種應酬不得不做,否則自己的工程即將毀于一旦。如果是一個如法修行人,上級不高興是他們的事,下面也無眷屬,自己努力修行就是了,這是修行人的行爲。

  如果出家人與這些世間人毫無差別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世間人的命運如是,但出家人中有些寺院的所謂法師也似乎與此大同小異,對自己來世的解脫和利生之事,也許連想也沒有想過,只考慮到要隨順上級領導,與平級的人要拉攏關系,對下級也要溝通,在渾渾噩噩中度過此生。他們的做法比真正的世間人稍好,但是與噶當派的大德比起來,差之千裏。

  所以今生中的成就和來世幸福圓滿佛果是很難成辦的。因此,應在自相續中生起強烈的厭離心,到一個修持佛法的寂地,屏棄一切不必要的應酬,在此厭離心的基礎上到靜地去,就像噶當派的高僧大德般一心一意地修持,才在短暫之人生中具有重大意義。

  基 巴將加紮法王規勸後人的開示,言簡意赅地加以總結:“若未依一高低法,則不能看破今生;

  基 巴也是歸納了一位法王的話說道:如果你沒有依靠一個或高或低的法門,是難以看破今世的,雖口頭上說要努力修持看破今生之法,但是如果未依靠法本仍然難以成辦,只要有人問我:“今後應如何修持佛法?”我唯有一句話來回答:“今後好好看書。”但城市中的人雖然知道這個教言,卻不去行持,結果是自相續中的煩惱也無法調伏,如果經常看佛經論典,佛法最基本的取舍之理會懂得,自相續中的智慧會穩固,只是道聽途說幾句教言,不一定會在自相續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所以說沒有依止一個法門,不能看破今世。《開啓修心門扉》這樣的法門,如果經常串習,對自相續很有幫助,如果是稀裏糊塗地聽聞,聽後將法本扔到九霄雲外,從此再也不去理睬它,這樣一定不行。

  去年講了《竅訣寶藏論》,用有些人的話來評價是“感覺蠻好的”,但是到現在再也不去理睬它了。如果每年都能複習一遍,對世間的執著自然會看破,養成看書的良好習慣會受益匪淺的。

  一切若未入正法,將爲相似理所欺;

  如果我們的心還沒有入于正法,很有可能用一些相似的理由來欺惑自己,應該腳踏實地地去探究,到底佛法是什麼?一定要在自己的相續中獲得一種定解,如果心不入法,很有可能被相似的佛教徒所欺騙,或被相似的法所欺騙。但是自心如果對佛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相似之人、相似之法不可能把我們欺惑了。如果對釋迦牟尼佛的般若法,如《中論》、《四百論》等法真正生起堅定不移的心,就根本不會被外界欺惑,這一點,大概在這裏真正深入佛法十幾年的人才可能深刻地體會到聞思的重要性,他們的見解是很穩固的,很難受人引誘,剛開始學法時,他們也如同牆頭蘆葦一樣,只要有人說此法如何好,或彼大德如何高妙,就全部隨聲附和,一呼百應,可是現在就不同了。

  所謂的佛法並不是一個大成就者馬上給你做個加持就開悟了,通常佛法是需要一個具有法相的善知識爲你開示正道,之後依靠自之精進與信心來修持,完成成佛的事業。尤其是很多人不懂佛法,認爲有一個大上師、大堪布、大活佛給我加持就馬上把我修行道路上的所有違緣遣除,馬上要明心見性,這樣的人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有沒有?大多數人的道路是什麼樣呢?就是上師開示以後,如理如法地修持,自相續中的功德越來越圓滿,過失越來越消除,如果這輩子不能完成就下一輩子,只有這樣次第有序地修學才會成功。很多人想依靠某個上師,也許其中有感情的因素,但是用感情來成就佛法可能是沒有的,可是末法時代很多形象修行人極容易受誘惑。未入正法之人很容易被一些相似的理、相似的人、相似的法所欺騙。

  觀修證悟之高低,值遇外緣可判定。”

  看你的境界有多高,在值遇外境時才會清楚的,自認爲境界很高超,但是遇到嗔恨的怨敵或貪心的對境時,你的境界可能就土崩瓦解、煙消雲散了。修行的境界實際上不是很重要,我覺得相續如法很重要,短暫的人生中可能會獲得極高的境界,也可能得不到任何境界,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心的相續中打好穩固的基礎——出離心和菩提心。有些人剛入佛門就修生起次第、拙火定等,很有可能發瘋,一定要注意,自心未打好基礎之前不要修持這些,佛陀開示這些法門是對打好基礎的人講的,尚未打牢基礎便隨意去修,就如同中藥尚未熬煮卻直接下咽,恐怕不能發揮藥效。

  哦那瓦上師說:“聽從他言寂地難久住,

  有人隨意聽到他人如何說就言聽計從、百依百順,此類人在寂靜地難以安住。我有時想自己一…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