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P7

  ..续本文上一页我无关。

  他们怎样诽谤我,我也绝不恭敬迎合他们,佛陀虽然在一些经论中说随顺世间人,但这是在不损害自己修行的前提下去随顺的,对于有一定境界的人来讲随顺他众也未尝不可,就像文殊菩萨随顺外道,最后令外道对佛陀生起信心,如果有此种必要,我们可以去随顺,否则如果我们过分地去随顺世间人,最后会令修行一败涂地,是极其危险的。

  哪怕除了一星半点的口粮之外,别无所剩,在此期间也应安闲从容地修持善法。如果善法增上,自然可利益他众。”

  别人不高兴是别人的事,哪怕我只得到一点口粮,在此期间我还是会好好地修行,这里的有些修行人五六年中知道与家人联系以后就一定没有机会在寂静处修佛法了,于是始终不与家人联系,家人认为此人一定早已离开了人间,有些人不敢对家人说出实情,说自己在打工,没有出家,工资一个月八百块钱,八十块钱乘以十,但是这也是高消费的城市,所以不能给你们寄,以后给你们寄一点龙泉水。

  因为如果道出实情,自己的修行很难成功,因此,自己有一点口粮时,应努力地修持善法,如果自相续中的善法得以增长,无论他们说怎样诽谤的语言,我们发菩提心的善根回向于他们,也是对他们有利无弊的,即使即生中无法度化他们,愿他们来世能趋入佛门获得成就等等,利生之事会自然成办,因此你安住于寂静处是很有必要的。

  我在翻译《开启修心门扉》的时候,这个教言对你们说过。真正的修行人要与世间人格格不入,卓尔不群,与世间人的见解、行为等无一相同,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这种感受非常强烈。

  一次我去石渠时,见到一个曾经很要好的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同学,见面后大家仍然非常热情,但是在交谈的过程中却找不到共同语言,彼此的观点对方都难以接受,我尽量随顺他,但实际上不可能融洽如前,在他的眼目中,我们的行为很怪异,但在见解不同的情况下也不得不随顺了。

  藏巴加惹也说:“贪嗔根源故乡当远离;痛苦根源家庭当舍弃;耽执根源财物当屏弃;散乱根源顾情当抛弃。”

  藏巴加惹说:应当舍弃故乡,它是贪嗔的根源,应当舍弃家庭,它是痛苦的来源。成立家庭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年轻人从未陷入到家庭的泥潭中便不知道它的痛苦,年老的人知道它的苦处,无论有无财富都是与痛苦常相依伴。曾有一个行为很不如法的喇嘛,他对人说他没有还俗而仍然住在寺院里的原因:即使不去观想因果等法门,但是他看到周围很多在家人所面临的痛苦与压力就愿意以出家的形象过活而不愿还俗娶妻生子。年轻人不懂得这些痛苦,认为是快乐无忧,其实这是一个执著迷惑。执著的根源也是财富,所以也当舍弃财富。散乱的根源就是顾及情面,面对这个客人、那个熟人,经常往来交谈,结果宝贵的时光全部耗费无余。

  绰普索南桑给也云:“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在宁玛巴的论典中未曾听说无垢光尊者叫做绰普索南桑给,黄教的论典中引用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时都这样说(这是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的教言)。无论你住在村落还是寺院中,都不应交往亲友,无论接触何人都不要关系太过密切。我们这里的有些金刚道友之间,开始交往时吃穿受用不分你我,过不多久便算清账目,彼此怀恨在心,这样不好。且没有必要互相怨恨,所有众生都是老母有情,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互相之间也没有必要怨恨,应当稳重自主,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的主见和行为,不要随风荡漾,这样毫无必要。

  “住家之时致力严饰屋,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

  住家时整日装饰房屋,今天床放在这边,明天就到了那边,有人在五六年中致力于修建房屋,没有修任何法,现在房子也逐渐垮掉了。在寂静的地方求福德、财产也无意义,不要令琐事来虚耗自己宝贵的人身。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时时刻刻应当观察自心,如果实在无法避免散乱,则应当行持顶礼、转绕等散乱性的善法,万万不能造不善业。”

  克怎巴针对眷属之过患曾感慨道:“筹谋茶酒种种心机等,白法善行散乱之祸根,营筑今生伴侣不追逐,当毁护情之墙旬呢哲(克怎巴名)。”

  如果我们在谋求各种饮食、茶酒等方面耗费心机,必定耽延白法的善行,各种散乱的行境会毁坏自己的心相续,不要追随喜好希求今生的伴侣,希求今生来世福报的人在言谈举止中是可以辨别一二的。接触希求今生的名闻利养之人,一定要毁坏护情的墙壁,“护情”比喻为一堵墙,倘若墙已倒塌,墙上护情的花纹自然消失无踪。但对于有些人来讲,世间八法之墙坚硬无比,出世间看破今世之墙壁早已倒塌,故应远离此类人。这是旬呢哲尊者对自己的教诫。

  巴 瓦也说:“威望越大苦越多,迎合长官护部下,平等相争为积财,曲意迎送无了时。幸福圆满难得逞,当生厌离趋山中。”

  巴 瓦说:威望越来越大之人痛苦也越来越多,这类有名声的人吃饭甚至上厕所也是有几百个人看护,而且他还需要做对上者恭敬、维护下属之事。有些大老板还需要陪同上司共同用餐,只为他要批的项目,同时要经常与同事电话联络感情,对员工还要发放工资,所以一天之中要顾及到上中下三等人,这种人是非常痛苦的,但是这种应酬不得不做,否则自己的工程即将毁于一旦。如果是一个如法修行人,上级不高兴是他们的事,下面也无眷属,自己努力修行就是了,这是修行人的行为。

  如果出家人与这些世间人毫无差别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世间人的命运如是,但出家人中有些寺院的所谓法师也似乎与此大同小异,对自己来世的解脱和利生之事,也许连想也没有想过,只考虑到要随顺上级领导,与平级的人要拉拢关系,对下级也要沟通,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此生。他们的做法比真正的世间人稍好,但是与噶当派的大德比起来,差之千里。

  所以今生中的成就和来世幸福圆满佛果是很难成办的。因此,应在自相续中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到一个修持佛法的寂地,屏弃一切不必要的应酬,在此厌离心的基础上到静地去,就像噶当派的高僧大德般一心一意地修持,才在短暂之人生中具有重大意义。

  基 巴将加扎法王规劝后人的开示,言简意赅地加以总结:“若未依一高低法,则不能看破今生;

  基 巴也是归纳了一位法王的话说道:如果你没有依靠一个或高或低的法门,是难以看破今世的,虽口头上说要努力修持看破今生之法,但是如果未依靠法本仍然难以成办,只要有人问我:“今后应如何修持佛法?”我唯有一句话来回答:“今后好好看书。”但城市中的人虽然知道这个教言,却不去行持,结果是自相续中的烦恼也无法调伏,如果经常看佛经论典,佛法最基本的取舍之理会懂得,自相续中的智慧会稳固,只是道听途说几句教言,不一定会在自相续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所以说没有依止一个法门,不能看破今世。《开启修心门扉》这样的法门,如果经常串习,对自相续很有帮助,如果是稀里糊涂地听闻,听后将法本扔到九霄云外,从此再也不去理睬它,这样一定不行。

  去年讲了《窍诀宝藏论》,用有些人的话来评价是“感觉蛮好的”,但是到现在再也不去理睬它了。如果每年都能复习一遍,对世间的执著自然会看破,养成看书的良好习惯会受益匪浅的。

  一切若未入正法,将为相似理所欺;

  如果我们的心还没有入于正法,很有可能用一些相似的理由来欺惑自己,应该脚踏实地地去探究,到底佛法是什么?一定要在自己的相续中获得一种定解,如果心不入法,很有可能被相似的佛教徒所欺骗,或被相似的法所欺骗。但是自心如果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相似之人、相似之法不可能把我们欺惑了。如果对释迦牟尼佛的般若法,如《中论》、《四百论》等法真正生起坚定不移的心,就根本不会被外界欺惑,这一点,大概在这里真正深入佛法十几年的人才可能深刻地体会到闻思的重要性,他们的见解是很稳固的,很难受人引诱,刚开始学法时,他们也如同墙头芦苇一样,只要有人说此法如何好,或彼大德如何高妙,就全部随声附和,一呼百应,可是现在就不同了。

  所谓的佛法并不是一个大成就者马上给你做个加持就开悟了,通常佛法是需要一个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为你开示正道,之后依靠自之精进与信心来修持,完成成佛的事业。尤其是很多人不懂佛法,认为有一个大上师、大堪布、大活佛给我加持就马上把我修行道路上的所有违缘遣除,马上要明心见性,这样的人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有没有?大多数人的道路是什么样呢?就是上师开示以后,如理如法地修持,自相续中的功德越来越圆满,过失越来越消除,如果这辈子不能完成就下一辈子,只有这样次第有序地修学才会成功。很多人想依靠某个上师,也许其中有感情的因素,但是用感情来成就佛法可能是没有的,可是末法时代很多形象修行人极容易受诱惑。未入正法之人很容易被一些相似的理、相似的人、相似的法所欺骗。

  观修证悟之高低,值遇外缘可判定。”

  看你的境界有多高,在值遇外境时才会清楚的,自认为境界很高超,但是遇到嗔恨的怨敌或贪心的对境时,你的境界可能就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修行的境界实际上不是很重要,我觉得相续如法很重要,短暂的人生中可能会获得极高的境界,也可能得不到任何境界,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心的相续中打好稳固的基础——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些人刚入佛门就修生起次第、拙火定等,很有可能发疯,一定要注意,自心未打好基础之前不要修持这些,佛陀开示这些法门是对打好基础的人讲的,尚未打牢基础便随意去修,就如同中药尚未熬煮却直接下咽,恐怕不能发挥药效。

  哦那瓦上师说:“听从他言寂地难久住,

  有人随意听到他人如何说就言听计从、百依百顺,此类人在寂静地难以安住。我有时想自己一…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土教言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