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是蒙上师的加持,很稳重地安住,在寂地十几年安住的过程中也受过别人的诱惑,有人说:“你应到某某上师那,听说那个上师很有加持力。”现在听说六百元钱就能买一个加行,就不用修加行,有些认识本性需要七百元钱,也很容易的,此类说法多如牛毛。但依止上师并不是随便供养几元钱便万事大吉的,无论到哪里,传统都是一样,自己懈怠懒惰,哪怕佛陀亲临也是一样。国内外也都是一样,高僧大德虽然都有一定的成就,但是我要得到他相续中的功德是凭我长期的努力和信心才可以得到的,并不是我供养了他,他很欢喜,对我做了加持就能令我大彻大悟,这不是佛教的常规。
心思纷呈筹划易抹杀,
发心之人也如此心思纷呈,常立誓的人很容易滋生分别念,原来也许有人发愿三年中哪也不去,一定要努力闻思修行,但心思纷呈的人可能早已改变主意了。我摄受的弟子中,有一些誓言坚固、相续稳定的人一直驻留此地,虽然他们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违缘与各种诱惑,但最终他们都并没有随顺分别念,一直住在静地。
向往修行耽延难究竟,无益蹉跎岁月岂能行?
有些人一直拖延修行,明日复明日,这种人修行很难以究竟。无有意义地虚耗光阴的人能行吗?虚耗宝贵的暇满人身是很可惜的。
任居何地戒除储蓄事,前往何方拒绝交熟友,知交虽众莫与自主权,此乃舍世者之独立行。
无论你去往何处都不要积累财产,去于何处也不要交往很多密友,熟识的人越多,你的修行越受打扰,也不要把自己的主权交到那些朋友的手中,我们周围有的人就是将自主权交于他人手中,所以噶当派的修行人还是很稳重的,与现在的人一点也不同。
我从前认为霍西曲恰堪布是噶当派格西的转世,他不会受他人的引诱。我们不是这样,有的人认真修法时,旁边只要有一个伶牙俐齿的人蛊惑,他也就随声附和,断了传承也无关紧要,噶当派的人不会这样,自己的主权见解全由自己把握。
上师如意宝离开时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教言:出家修行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形象,不要舍弃。作为修行人这一点极为重要,人只要稳重,其他事情也容易成办。人不稳重,无论你拥有怎样的悲心和智慧、神通和能力,但不一定能对佛法起到作用。法王如意宝曾经在五台山讲《君规教言论·稳重品》时讲得特别广,噶当派的修行人根本不会将主权交到别人手中,这很重要。
作为修行人,以后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持着各种见解,他们所许的,我们口上也可以赞叹,但主权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需一门心思地做,不要改变太多。有些修行人很可怜,花费许多的钱财来依止各种各样的上师,不一定要依止宁玛派法王为上师,每一个成就者手中都有一条成就的道路,但是你应稳重。其他上师的弟子不稳重,舍弃自己的上师来依止我,但是我不高兴,《钦则益西多杰传记》中阿克沃热略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钦哲益西多杰对他说:“你今天即便依止了我,明天也可能会舍弃我,因此我不会传法给你的。”修行人应做到心口如一,不能说的是一个样子,做的是另一个样子,稳重自主极为重要。
这就是舍弃世间、独一无二的真正修行人,如果上师如意宝不是一个稳重的人,藏地当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所有修行人的见解和行为都彻头彻尾改变了,当时藏地这块土地上惨不忍睹的状况简直无法言说,但是法王如如不动的见行,如同雪中青松一样,坚强挺拔,永无改变,因此,作为后学者的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一定要做到稳重,这是真正舍世者的独立行为。
任他蜚短流长莫在意,谁人指示亦莫作恶行,无论终趋何处当忍苦,此乃舍世者之断心行。”
何种道听途说的流言蜚语你都不要在意,那是他的事情,只要自己把握自己“诸恶莫作”就好了,无论去往哪里要做到能忍艰难困苦,此乃断除世间分别心的一种行为,也是舍世者特立独行的行为。
加尔瓦样功巴也总结道:“以狂风横扫此生之胆魄乃为第一;自心不随他人之主见乃为第二;别无他求,放弃未来打算的安于现状之心乃为第三;斩除妙欲藤蔓之厌离心乃为第四,这些都是舍弃今生之先决条件。”
在此论中金厄瓦罗珠加参自己的语言很少,除了段落间的连接文外几乎没有,许多高僧大德的一些特别珍贵的教言聚集一处,如同珍宝室一样。
加尔瓦也说所谓修行人应具的四种条件:今世的念头扫尽无遗,这样的气魄和胆量是修行中第一应具的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自己的心不随他而转的主见。很多修行人不具足这一特法,我也曾强调过,有些人有一定的改变,但也有些人可能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吧。
放弃一切打算而安于现状是第三条。世间人一定认为安于现状是没有前途的,但此处所讲的是安于现在的所修之法而舍弃未来世间方面的打算,即便有也应该是对修习佛法的打算,其余别无他求。
断除世间六种欲妙藤蔓的厌离心,即看破世间妙欲的出离心也非常重要。这是修行人应具的第四个条件。
巴 瓦也如此自我告诫道:“具备顺缘之时修善行,不具之时自在而乞讨,何时具足随遇而安行,护情面者祈师慈悲摄。”
巴 瓦也说道:真正的修行人具备资具财产时应修习善法,如果不具足此等顺缘,可以随意自由自在地去乞讨。何时才能达到此等随遇而安的境界,非常满足,没有多余的希求心,护情面的我祈祷上师慈悲加持摄受我。巴 瓦尊者以自谦的语言说自己是护情面者,愿上师加持自己变成一个出色的修行人。
有些外相上修苦行的人不一定是如法修行人,实际上真正对世间无有耽执,在自相续中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生活的用品,有的时候直接享用,没有的时候就可以乞讨。噶当派弟子们求上师加持时也是寻求这种加持,不像有些修行人头痛时去祈求上师加持,本来老年人的六根渐衰,却也来祈求加持,即便佛陀亲临,你的六根也不可能恢复。
第九休得随顺品释终
十 厌弃福报散乱
此生的福报散乱也应当放弃。他们所谓“增上福报”的说法,只会令散乱纷然呈现,所以千万不要欣喜若狂,应将这一切视为毒药而断然抛弃。
世间人喜欢评论某某人的福报如何如何,所谓福报很大的说法并不值得你欣喜若狂,福报大恰恰是一切即将衰损的前兆,当你具足名利、财富时,修行便将告终,如果是一个圣者上师,具足福报、眷属等并无过失,倘若是一个凡夫人,具足这些会令世间愚人羡慕不已,实际上一切都完了,这一点自己也许会有所觉察,也许不一定。
喀 瓦云:“名声乃魔之奉承,利养乃为束缚绳,福报乃善行违缘,莫视毒为良药矣!”
名声是缘于魔的扶持,除了圣者外的凡夫人就是如此,圣者与凡夫不能相提并论,有些菩萨为方便于弘法利生,所以具足名声也极其必要,但是一般的凡夫人,具足了名声便得意忘形、高高在上,但从此以后一切都完蛋了。
利养实际上是束缚的绳索,有些修行人去城市中得到丰足的利养,认为很成功,实际却是被束缚的绳索将你捆住。
所谓的福报极大实际上是行持佛法过程中的违缘。
噶当派的修行人奉劝你不要将毒药认为是良药,是极其危险的,这是喀 瓦尊者给我们的教言。
热比旺修尊者也云:“福报若奸诈老人,自心似愚蒙幼童,行事如游戏成败,莫耽实有嘉麻瓦!”
热比旺修尊者重宣此义道:“所谓福报是一个非常狡诈的老人,他有能力欺骗孩童,我们的心就如同非常愚痴的幼童一样,所以自心很容易被福报所转,如果老人告诉幼童说打架很好,幼童也不会有辨别取舍的能力,而将老人的话视为真理,就会被老人害得很可怜。福报虽是令人喜欢的尤物,可是修行人一旦具足福报,结果无法收拾。智悲光尊者说:“倘若具足了福报,法没有修成,魔已经修成了。”因此噶当派修行人早已对福报视若仇敌。
做任何世间琐事全部都是一场游戏,无论成败均无意义,所以就希望你勿要去耽执。
在印度帕单巴(单巴桑吉)尊者的众多弟子中,被誉为严饰的佼佼者——单巴根噶,曾在帕单巴前祈求获得五种悉地:
单巴桑吉的一个大弟子叫做单巴根噶,他祈求五种悉地,在上师面前求得的加持与我们是不相同的,许多人请求加持自己财源滚滚或者是生一个可爱的宝宝,加持有许多川流不息的客户……这些都是世间人所求的加持,特别可怜,但是噶当派所求的加持却大相径庭:
“请加持我成为没有故乡没有家室的人;
因为这是痛苦的来源,世间人所求却截然相反,都是家庭平安、美满等等。
请加持我成为没有啖食没有嚼食的人;
请加持我成为没有挚友没有怙主的人;
但许多人不是这样,而是请求加持自己亲朋成群,各方面都需要成功。
请加持我成为人们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人;
很多人不是这样的,如果不能与别人联系会很痛苦,一定要对我倍加重视才好,噶当派修行人却不这样认为。
请加持我不要生起芝麻许的福报。”
此处的福报并不是成佛的福德资粮,而是世间的福德、名声。
我们也应该这样发愿,这五种加持极为殊胜。
之后,就小心谨慎地开始了艰难的苦行,经过刻苦不倦的观修,获得了殊妙的禅定境界。
2004年2月4日 第30节课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云:“掉举追悔之类分别念,彼等皆由散动而衍生,谁若行持无义之散乱,彼则不能断除跅弛行。
有时候心很散乱,产生各种各样追悔的分别念,追求今世或对出家的善行生起后悔之心的分别念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散乱,有福报、有地位、有名声的人经常是处于散乱当中,不像有些真正的修行人没有外在的联系,过平凡的生活,没有太多散乱。如果散乱,那么所有的分别念从中而衍生。
任何一个人如果不能断除散乱的心,整天搞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名闻利养,那么这个人根本没有办法断除放纵不羁的行为,所以真正的修行人还是应住在山…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