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P8

  ..續本文上一頁定是蒙上師的加持,很穩重地安住,在寂地十幾年安住的過程中也受過別人的誘惑,有人說:“你應到某某上師那,聽說那個上師很有加持力。”現在聽說六百元錢就能買一個加行,就不用修加行,有些認識本性需要七百元錢,也很容易的,此類說法多如牛毛。但依止上師並不是隨便供養幾元錢便萬事大吉的,無論到哪裏,傳統都是一樣,自己懈怠懶惰,哪怕佛陀親臨也是一樣。國內外也都是一樣,高僧大德雖然都有一定的成就,但是我要得到他相續中的功德是憑我長期的努力和信心才可以得到的,並不是我供養了他,他很歡喜,對我做了加持就能令我大徹大悟,這不是佛教的常規。

  心思紛呈籌劃易抹殺,

  發心之人也如此心思紛呈,常立誓的人很容易滋生分別念,原來也許有人發願叁年中哪也不去,一定要努力聞思修行,但心思紛呈的人可能早已改變主意了。我攝受的弟子中,有一些誓言堅固、相續穩定的人一直駐留此地,雖然他們在修行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違緣與各種誘惑,但最終他們都並沒有隨順分別念,一直住在靜地。

  向往修行耽延難究竟,無益蹉跎歲月豈能行?

  有些人一直拖延修行,明日複明日,這種人修行很難以究竟。無有意義地虛耗光陰的人能行嗎?虛耗寶貴的暇滿人身是很可惜的。

  任居何地戒除儲蓄事,前往何方拒絕交熟友,知交雖衆莫與自主權,此乃舍世者之獨立行。

  無論你去往何處都不要積累財産,去于何處也不要交往很多密友,熟識的人越多,你的修行越受打擾,也不要把自己的主權交到那些朋友的手中,我們周圍有的人就是將自主權交于他人手中,所以噶當派的修行人還是很穩重的,與現在的人一點也不同。

  我從前認爲霍西曲恰堪布是噶當派格西的轉世,他不會受他人的引誘。我們不是這樣,有的人認真修法時,旁邊只要有一個伶牙俐齒的人蠱惑,他也就隨聲附和,斷了傳承也無關緊要,噶當派的人不會這樣,自己的主權見解全由自己把握。

  上師如意寶離開時也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教言:出家修行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形象,不要舍棄。作爲修行人這一點極爲重要,人只要穩重,其他事情也容易成辦。人不穩重,無論你擁有怎樣的悲心和智慧、神通和能力,但不一定能對佛法起到作用。法王如意寶曾經在五臺山講《君規教言論·穩重品》時講得特別廣,噶當派的修行人根本不會將主權交到別人手中,這很重要。

  作爲修行人,以後會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持著各種見解,他們所許的,我們口上也可以贊歎,但主權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需一門心思地做,不要改變太多。有些修行人很可憐,花費許多的錢財來依止各種各樣的上師,不一定要依止甯瑪派法王爲上師,每一個成就者手中都有一條成就的道路,但是你應穩重。其他上師的弟子不穩重,舍棄自己的上師來依止我,但是我不高興,《欽則益西多傑傳記》中阿克沃熱略傳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欽哲益西多傑對他說:“你今天即便依止了我,明天也可能會舍棄我,因此我不會傳法給你的。”修行人應做到心口如一,不能說的是一個樣子,做的是另一個樣子,穩重自主極爲重要。

  這就是舍棄世間、獨一無二的真正修行人,如果上師如意寶不是一個穩重的人,藏地當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幾乎所有修行人的見解和行爲都徹頭徹尾改變了,當時藏地這塊土地上慘不忍睹的狀況簡直無法言說,但是法王如如不動的見行,如同雪中青松一樣,堅強挺拔,永無改變,因此,作爲後學者的我們在短暫的一生中一定要做到穩重,這是真正舍世者的獨立行爲。

  任他蜚短流長莫在意,誰人指示亦莫作惡行,無論終趨何處當忍苦,此乃舍世者之斷心行。”

  何種道聽途說的流言蜚語你都不要在意,那是他的事情,只要自己把握自己“諸惡莫作”就好了,無論去往哪裏要做到能忍艱難困苦,此乃斷除世間分別心的一種行爲,也是舍世者特立獨行的行爲。

  加爾瓦樣功巴也總結道:“以狂風橫掃此生之膽魄乃爲第一;自心不隨他人之主見乃爲第二;別無他求,放棄未來打算的安于現狀之心乃爲第叁;斬除妙欲藤蔓之厭離心乃爲第四,這些都是舍棄今生之先決條件。”

  在此論中金厄瓦羅珠加參自己的語言很少,除了段落間的連接文外幾乎沒有,許多高僧大德的一些特別珍貴的教言聚集一處,如同珍寶室一樣。

  加爾瓦也說所謂修行人應具的四種條件:今世的念頭掃盡無遺,這樣的氣魄和膽量是修行中第一應具的條件。

  第二個條件是:自己的心不隨他而轉的主見。很多修行人不具足這一特法,我也曾強調過,有些人有一定的改變,但也有些人可能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吧。

  放棄一切打算而安于現狀是第叁條。世間人一定認爲安于現狀是沒有前途的,但此處所講的是安于現在的所修之法而舍棄未來世間方面的打算,即便有也應該是對修習佛法的打算,其余別無他求。

  斷除世間六種欲妙藤蔓的厭離心,即看破世間妙欲的出離心也非常重要。這是修行人應具的第四個條件。

  巴 瓦也如此自我告誡道:“具備順緣之時修善行,不具之時自在而乞討,何時具足隨遇而安行,護情面者祈師慈悲攝。”

  巴 瓦也說道:真正的修行人具備資具財産時應修習善法,如果不具足此等順緣,可以隨意自由自在地去乞討。何時才能達到此等隨遇而安的境界,非常滿足,沒有多余的希求心,護情面的我祈禱上師慈悲加持攝受我。巴 瓦尊者以自謙的語言說自己是護情面者,願上師加持自己變成一個出色的修行人。

  有些外相上修苦行的人不一定是如法修行人,實際上真正對世間無有耽執,在自相續中生起真實無僞的出離心和菩提心,生活的用品,有的時候直接享用,沒有的時候就可以乞討。噶當派弟子們求上師加持時也是尋求這種加持,不像有些修行人頭痛時去祈求上師加持,本來老年人的六根漸衰,卻也來祈求加持,即便佛陀親臨,你的六根也不可能恢複。

  第九休得隨順品釋終

  

  

  十 厭棄福報散亂

  此生的福報散亂也應當放棄。他們所謂“增上福報”的說法,只會令散亂紛然呈現,所以千萬不要欣喜若狂,應將這一切視爲毒藥而斷然抛棄。

  世間人喜歡評論某某人的福報如何如何,所謂福報很大的說法並不值得你欣喜若狂,福報大恰恰是一切即將衰損的前兆,當你具足名利、財富時,修行便將告終,如果是一個聖者上師,具足福報、眷屬等並無過失,倘若是一個凡夫人,具足這些會令世間愚人羨慕不已,實際上一切都完了,這一點自己也許會有所覺察,也許不一定。

  喀 瓦雲:“名聲乃魔之奉承,利養乃爲束縛繩,福報乃善行違緣,莫視毒爲良藥矣!”

  名聲是緣于魔的扶持,除了聖者外的凡夫人就是如此,聖者與凡夫不能相提並論,有些菩薩爲方便于弘法利生,所以具足名聲也極其必要,但是一般的凡夫人,具足了名聲便得意忘形、高高在上,但從此以後一切都完蛋了。

  利養實際上是束縛的繩索,有些修行人去城市中得到豐足的利養,認爲很成功,實際卻是被束縛的繩索將你捆住。

  所謂的福報極大實際上是行持佛法過程中的違緣。

  噶當派的修行人奉勸你不要將毒藥認爲是良藥,是極其危險的,這是喀 瓦尊者給我們的教言。

  熱比旺修尊者也雲:“福報若奸詐老人,自心似愚蒙幼童,行事如遊戲成敗,莫耽實有嘉麻瓦!”

  熱比旺修尊者重宣此義道:“所謂福報是一個非常狡詐的老人,他有能力欺騙孩童,我們的心就如同非常愚癡的幼童一樣,所以自心很容易被福報所轉,如果老人告訴幼童說打架很好,幼童也不會有辨別取舍的能力,而將老人的話視爲真理,就會被老人害得很可憐。福報雖是令人喜歡的尤物,可是修行人一旦具足福報,結果無法收拾。智悲光尊者說:“倘若具足了福報,法沒有修成,魔已經修成了。”因此噶當派修行人早已對福報視若仇敵。

  做任何世間瑣事全部都是一場遊戲,無論成敗均無意義,所以就希望你勿要去耽執。

  在印度帕單巴(單巴桑吉)尊者的衆多弟子中,被譽爲嚴飾的佼佼者——單巴根噶,曾在帕單巴前祈求獲得五種悉地:

  單巴桑吉的一個大弟子叫做單巴根噶,他祈求五種悉地,在上師面前求得的加持與我們是不相同的,許多人請求加持自己財源滾滾或者是生一個可愛的寶寶,加持有許多川流不息的客戶……這些都是世間人所求的加持,特別可憐,但是噶當派所求的加持卻大相徑庭:

  “請加持我成爲沒有故鄉沒有家室的人;

  因爲這是痛苦的來源,世間人所求卻截然相反,都是家庭平安、美滿等等。

  請加持我成爲沒有啖食沒有嚼食的人;

  請加持我成爲沒有摯友沒有怙主的人;

  但許多人不是這樣,而是請求加持自己親朋成群,各方面都需要成功。

  請加持我成爲人們無論如何也看不到的人;

  很多人不是這樣的,如果不能與別人聯系會很痛苦,一定要對我倍加重視才好,噶當派修行人卻不這樣認爲。

  請加持我不要生起芝麻許的福報。”

  此處的福報並不是成佛的福德資糧,而是世間的福德、名聲。

  我們也應該這樣發願,這五種加持極爲殊勝。

  之後,就小心謹慎地開始了艱難的苦行,經過刻苦不倦的觀修,獲得了殊妙的禅定境界。

  

  2004年2月4日 第30節課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雲:“掉舉追悔之類分別念,彼等皆由散動而衍生,誰若行持無義之散亂,彼則不能斷除跅弛行。

  有時候心很散亂,産生各種各樣追悔的分別念,追求今世或對出家的善行生起後悔之心的分別念的來源是什麼呢?就是散亂,有福報、有地位、有名聲的人經常是處于散亂當中,不像有些真正的修行人沒有外在的聯系,過平凡的生活,沒有太多散亂。如果散亂,那麼所有的分別念從中而衍生。

  任何一個人如果不能斷除散亂的心,整天搞一些沒有任何意義的名聞利養,那麼這個人根本沒有辦法斷除放縱不羁的行爲,所以真正的修行人還是應住在山…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教言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