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寂靜的地方,與自己的城市、親人沒有聯絡的地方,這樣心會靜下來。現在城市裏夫妻吵架的時候,有人就跑到寺院裏,好幾天都不回去,別人問他時,他會說:“我的心需要靜下來一段時間。”因爲與家人沒有聯絡,心能靜下來,但在寺院中一段時間後就又回去,開始搞世間法。我想在座的人首先是抛棄自己的故鄉,來到寂靜的地方,因此,首先應遠離散亂之因,自己應該細致觀察。
凡愚喜愛高談世間語,殊勝言行凡愚皆斷絕,增長貪嗔分別念深重,是故于彼過患莫貪執。”
世間的凡愚很喜歡談論無意義的語言,世間人高談闊論誇誇其談的均是護親、經商等,但是這些作爲修行人來講無有用處,此等世間凡夫已經遠離了殊勝的言行,在他們的話語中說不出有關出離心和菩提心等高尚的語言,有人認爲此等世間凡夫是智者,其實他們非常可憐,整夜打麻將、打牌,日出時分才開始睡眠,半天的時間均耗費在睡眠中,醒後又做吸煙、酗酒之事,有些人的生活就是這樣,但末法時代的修行人有朝此方向發展的趨勢,作爲世間行善之人,也會遠離這些作爲的。
他們所言所行全部是增長貪嗔癡的根源,應遠離具有過患的福報,所謂具足福報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礙,會令煩惱有增無減。
依靠福報來度化衆生的佛菩薩是存在的,比如蔣陽欽哲旺波、恭仲庸登加參、太虛法師等等,他們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財富等也十分具足,但也的確對佛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如果一個普通的凡夫人福報增長,說明他的聞思修行也即將告終。
我經常回憶自己剛到學院的七八年,所作所爲均是修行人的行爲,可是後來大概是因爲自己前世的業障現前,名聲、財富等世間福報都得到了,但是自相續中的修行如何,自己最清楚,別人評價我是上師,是佛菩薩的化身,可是自己知道自己是凡夫,隨著世間福報一同增長的還有煩惱,應該具足的慈悲菩提心逐漸減弱,如果一直這樣繼續下去,恐怕臨死時會很糟糕。不過也沒有辦法,只要對有些人稍微有些利益,雖然自相續煩惱增長,沒有功德,也還是會安住在這裏。
可是你們不相同,是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修行人應該懂得哪些是功德,哪些是過失。當然依止上師的時間越長越好,但即便你依止上師的時間不一定很長,在短暫的時間中應該能找到解決一生目標的鑰匙,爲什麼這麼說呢?比如培養一個廚師,在叁個月中進修就可以了,培養司機,在叁四個月中也應該能學會開車了,培養一個領導,在叁四個月中去黨校培訓也可以了,我們要做一個修行人,在一個具法相的上師面前有頭有尾地聽幾部論典,或兩叁個月或兩叁年中聽受一個法要,今後依法而行也可以解決一生的問題。
比如某人在一個上師面前聽聞了叁個月的顯密法要,基本上就可以對顯密教法打好一個基礎,以後即便最短也是在兩叁年中對于一個很精進的人來講一生中的重要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從前上師如意寶在江瑪求學六年,當然凡夫與聖者也不能相提並論,但是依止上師的時間不一定很長也可以打好基礎。尤其《開啓修心門扉》對抱有無所謂態度的人來說只是一個加行法門,但是對一個真正實修的人來講,在叁四個月中聽聞了此法,今後的修行就可以依這個“說明書”來操作了,不會有任何錯誤,所以法不在多,而在于能否去行持,如果能去行持,一個上師傳講一個竅訣,對他來說也成了無價之寶,噶當派的修行人心很穩重,會專注一個竅訣堅定不移地修持。
可是末法時代的許多修行人分別念紛呈湧現,在依師和修法方面心不穩重,短暫的人生中在猶豫不定、患得患失中度過,但噶當派的修行人可以爲“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這一句話苦修六年,我們這裏的有些道友,不要說讓他修六年,可能六天他也不會修的。
希望我講過《開啓修心門扉》以後,你們在自己的一生中應當經常思維其中的道理,這樣做對你們的相續一定會有利益的,兩叁個月中講完後,如果從此將法本“高束之,詭藏之”就不會對你的相續有很大的作用,這是我的一個希望。
加哲仁波切也深有體會地說:“去年之前的夢境一直沈浸于善行之中,中途因爲散亂而令這種境界消失了,幾天前依靠這種斷除散亂的方法,才得以恢複如初。
這段說詞與加哲仁波切傳記中的說法稍有不同,因爲無著菩薩(加哲仁波切)在臨終前生病時未接觸別人,他說:“我以前在夢中,可以在諸佛菩薩面前聽受佛法,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所謂的福報導致自相續中的善夢境已經蕩然無存了,可是依此生病之由,我的夢境又恢複到從前了。”傳記中是有這樣的記載的,與這裏的說法有所不同,不過大體內容也應該是相同的。
無著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但他也在顯現上因爲散亂而令自己的境界消失,後因斷除了接觸人群的散亂,他的夢境也能恢複如初。
如果所謂“生長福德”之說根本無從生起,福德反而會自尋上門。”
他還說如果我們希求世間福報的念頭從未生起過,福報反會自尋上門,會在無勤中獲得,如果內心一直沈浸在希求福報的念頭中,那麼非但世間福報得不到,出世間的福報資糧同樣無法獲得。
有些人初來乍到,用功苦行,但後來因爲一些親朋、施主的幫助,福報現前了,就有道友嫉妒挖苦他,這樣也不好,有些人會因爲所謂福報令修行退失,功德損減,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斷絕與旁人經濟上的來往。欲界衆生如果連起碼的生活資具也沒有是不現實的,但是太過于與施主聯系也不好。
除了發心人以外也應該盡量不使用太多的電器,我們這裏雖然沒有電視,但是有電話、電腦等,依靠它們使善心增長還可以,但據我了解,除了個別人,恐怕相續中的智慧沒有增長。本來你們用自己的錢安電話,全世界的人都有這份權益,學院的堪布也完全有這個能力,但是害怕散亂而沒有安,修行人沒有這些散亂是最好的。我們在這裏有多少聞思修行的時間誰都定不准,在短暫的時間中驅開散亂,致力于聞思修行,以後最少也不後悔。
同樣,要舍棄今生,就必須將狗咒等蠅頭微利及一切繁冗瑣事徹底抛棄。
真正要看破今世應將無有毫許利益的眼前小事全部舍棄。有一種咒語,念過以後不會遭到狗的追咬,有咒語不令老鼠咬蝕,或者還有能令生意興隆的咒語,雖然佛經續部中有此類咒語,但是用這些來欺騙信衆不好。自法王圓寂以後,網上經常能看到一些要修舍利塔等的消息,還出示了銀行卡號,其實學院早已經聲明過,不會因此而化緣作佛事,這樣的做法不好。
基 巴雲:“衆多利即隱身樹,欲自在者當盡力,學問多乃糊口計,知而不行失關要。”
一些看來有利的行爲實際卻是隱身樹,比如懂得的道理很多,實際是能隱蔽自己智慧的一棵樹一般,自己的索求很多,對法的希求很多,實際是一棵隱身樹,如果你要想獲得成就自在,就應該一門深入、盡心盡力地修持。
有些人學習了很多世間學問,實際上是以養家糊口爲目的。如果我們雖懂得了這些道理,卻沒有去行持,就已經失去了關鍵的要義,基 巴尊者所講的大致意義應該是這樣。有時一個教證也可以多方理解。有些有一點智慧的人認爲《開啓修心門扉》輕而易舉就會懂得,但我認爲很難懂,文字上是如此,行持上就更不用說了。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也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貪念粗重之人的心態:“彼等貪念猛厲生,于諸美味貪執盛,簡陋菲薄心不悅,樂于此等過患行。”
對世間福報極爲執著的人,心相續中的貪念會猛然産生,對美味佳肴的執著之心也日趨增盛,對簡陋菲薄的行爲,他一定不會快樂,比如說在素食餐館中請他用餐,他一定不會高興。聽說有一個人請他的上師到素餐館中吃飯,有很多素食擺上來,他卻責問道:“沒有肉啊?密宗的修行者學的法很高,也應該吃得好一些,只要我加持就可以了,你們給我買肉。”可是錢已經付過,最後他勉強吃了,心裏卻一直耿耿于懷,他老人家是顯現的吧……
所以說對過患方面還是特別喜歡的。
《虛空藏》中極力勸誡修行人:“抛棄家庭與依靠,逐利瑣事極寡鮮,行于寂靜之深山,俨若野獸般生存。”
此經中說:作爲真正的修行人,不要顧及名聲和福報,一定要抛棄家庭等依靠處,盡量令瑣事鮮少,學院中曾有一個叫環吉加參的上師,法王也曾在他面前求過法,法王的傳記中也有記載,在法王50歲的時候,也曾因爲他的有些緣起遣除了壽障,他曾針對學院的一個修行人點評說:“此人的瑣事極多,他的修行不會成功的。”我剛來時,他老人家還沒有圓寂,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法王也對他很好,他在理論方面雖然不是很精通,修行境界卻極高,他經常拄著一個拐杖,身體特別高大。
作爲修行人瑣事應該鮮少,應當像野獸一般,除了希求食物以外就別無所求了,而修行人除了修行以外任何瑣事都應斷絕,曲恰堪布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法王如意寶也是如此,每天就是講經說法。華智仁波切的一個教言中說:“牦牛睡在草地上的行爲,你難道沒有看到嗎?除了方便和吃喝外,其他不是你的行徑。”因爲牦牛除了吃草以外不會再有其他事情,真正的修行人除了修行和吃喝等必要的事情外,其余的事應當鮮少,如同野獸一樣住在寂靜地方,這很有必要。
第十厭棄福報散亂品釋終
十一 憶念妙欲過患
色聲香味是五官的對境,在佛經中稱爲妙欲,我們應當知曉熱衷于妙欲的過患,否則行爲中也會體現出種種的不如法。
修法的成功與否還取決于是否了知妙欲的過患。
倘若你已經看破了欲妙,不對它起太大的執著,你的修行會成功的,反之,修行很難成辦。
聖者無著對于經中所說在《本地分》之注疏中闡釋道:“經雲“衆生具有忘失想,安于所诠之諸衆,于所诠義未通達,終與死神相值遇。若能明了所诠義,則除知所诠以外,其他所诠不存在,能诠者之心亦無。””
經中所說的教義在《本地分》中有描述,無著菩薩在注疏經典時這…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