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只有在条件具足的时候容易守持清净的戒律,因此,令我非常担忧的是:学院里如此多的藏族觉姆,她们并没有自己的寺院,以后回到家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会不会没有几天就还俗了,还能否继续守持清净的戒律是一个未知数。汉传佛教有一些尼众寺院,稍微好一些。
总之,正如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的:“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否则解脱是很遥远的事情。因此,一定要希求清净的戒律和甚深的佛法,除此之外,希求财产根本无有必要。
犹如人们常说的“依靠对治不如弃离恶境”的说法,所以,应当断除生长烦恼之对境——今生的富贵荣华。此理我们在前面也曾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加以宣讲。
“依靠对治不如弃离恶境”,比如一个生贪心的对境坐在自己的面前,你努力对治也不一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不如干脆不去见他,远离对境是最好的办法。同样,作为凡夫,你看到自己的怨敌也不一定抑制自己生嗔心,不如首先不去接近他,当然境界较高的人在怎样的环境中不一定起心造业,外境不会对他有损害,也可能有增长他境界的作用,这一点《入行论》中是讲过的。
凡夫人远离对境是很有必要的,有人到了学院后,无常观和无贪、无嗔、无痴的境界自然增长起来,回到城市以后,从前的坏习气又会自然萌发。以前学院里的有些人,修行很不错的,到了外面的城市里面看到网吧、卡拉OK厅等诱惑人的环境才发觉自己无始劫以来串习的坏习气太严重了,所以对凡夫来讲,环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财产也是应舍的对境,如果财产丰盈,凡夫人不可能不被它诱惑,因此,首先应舍弃荣华富贵,学习一贫如洗的高僧大德们,这样的生活非常有意义。这些道理,前面也用很多笔墨宣说过了,尤其是“富贵荣华”对今世来讲是百害无利的,必须要舍弃的道理前面也宣说过。
博朵瓦尊者云:“具备不求世间四法,彼等已择修持解脱。
博朵瓦尊者也这样说:任何一个人一旦具足了不求世间四法 之功德,此人就已经选择修持解脱的佛法了。
未勘宝藏不可摧损,一经探察为人开采。纵他获得利等四法,知彼实质犹若死尸。
宝藏尚未发现以前,不会招来怨敌的摧毁,一旦探察到宝藏的所在,人们就会开采。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恭敬、利养、名声和赞扬,说明此人已经相当危险,如同尸体一样。
那天有个道友吊死了,将绳索割断以后,尸体倒在地上,别人看见后都特别害怕,我叫他们晚上在这里念经,有一个道友站出来求我说:“我们不在这个房子里念,到隔壁的房子里面给他念经可不可以?”但是尸体并不一定令人害怕,真正该怕的是有名声、财富、恭敬、利养的这些人,与行尸走肉无有什么差别了,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噶当派的修行者首先远离获得利养、恭敬之地。但现在的很多修行人,稍有一些名声就印五颜六色的名片,原本不是堪布、活佛,名片上的头衔都印着堪布、活佛还有法王、法王的主席、法王的总统等名称。总之,目的无非是为了获得名声,尚未死亡时就愿意变成尸体。
看到噶当派修行人的风范,我也非常惭愧。当今末法时代,口上滔滔不绝地讲说着佛法,实际上早已被烦恼之魔打死,现在只剩下一具尸骨在说法,如同多得不可计数的世间人。可能许多修行人将来也会变成这样,末法五浊兴盛时代真正修行人的力量是非常微薄的,我们应从道理上明白,如同米拉日巴尊者曾讲过:“人们非常恐惧的尸体就是现在我们的身体。”所以真正的腐尸并不可怕,一个有名闻利养的修行人其实已经变成尸体了。
恰似多康觉卧持蜜,当视利等四法为敌。权势显赫苦海翻滚,窍诀如此宣说应知。”
“觉卧”有说是阿底峡尊者之名,也许在此处是指某个尊者的名字。多康觉卧持着蜂蜜时,首先飞来了一只蜜蜂,最后许多蜜蜂蜂拥而聚。同理,具足利养的人,成千上万的世间凡夫和魔众也会对他高看一筹,他的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从前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在讲《修心八颂》时说,我们应观想自己比任何众生都要低劣。当时他前面飞来一只小小的蚊子,他说:“我们不要说与人相比,作为我就比这只蚊子还要低劣,因为它可以飞行,它有很多功德,而我不具备这些功德。”他如此献身说法,用此比喻来宣说《修心八颂》的意义。所以,修行好的人对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来作佛法的比喻。
一定要将利养等四法看作真正的怨敌,外界的怨敌只可能摧毁你的身体,不会摧毁你相续中的善根财富,毁坏自相续善根的怨敌才是真正的怨敌,却反而认为自己了不起。
因此,势力显赫的人,苦海也会翻滚而来,许多窍诀教典中如是宣说的,我们作为初学者也应该如是了知。
龙树菩萨也云:“智者痛苦如财多,少欲之人非如是,一切龙王头数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财富越多,痛苦也随之接踵而来,如同有些龙王有一个头,有些有许多头,但是它的头越多,感受降下热沙的痛苦也就越大。
去年德巴堪布到汉地治病时,我给他介绍了一个大老板,我打电话问他怎么样,堪布说:“他对我倒是非常好,但是他自己非常痛苦,每天都是非常忙。”我想确实是这样的,连一点求法的时间都没有,尤其是财富比较多的人,非常痛苦。龙树菩萨如是宣说的。许多广积财富之人就是如此。
博朵瓦尊者针对一些人的强词夺理,毫不容情地驳斥道:“有人恬不知耻地说“用嘴哺饲,婴儿也会食用。如果别人心甘情愿地供养,即便是圣者,接受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这种说法实在是自我圆场的荒谬之言。即使是供养圣者,我们也不能厚颜无耻地随意接受。”
博朵瓦格西的这段话有两种解释方法:与喂婴儿时,婴儿张口接受的道理一样,如果别人心甘情愿地供养,作为圣者,接受也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之事,但这种说法并不合理。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另有一种解释方式:有人的贪心极重,他说:“别人送给我婴儿,我马上将之吞下,供养给我一个圣者 ,我也无可厚非地接受,更何况是其他身外之物。”这种说法是他的贪心过重的缘故,简直是荒谬之谈!
第八不贪受用品释终
2004年2月3日 第29节课
“休得随顺”指的是我们应该断除一切以别人心念为转移的心态,对世间人来讲,随顺别人很重要,佛陀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随顺众生的,但一般的凡夫人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千万不能随顺非佛教徒、随顺自家亲友,否则修行会失败。因此我们应断除随顺。
九 休得随顺
像顺从他人、顾及情面之事,也理当斩除,普穹瓦格西曾说过:“如果孜孜不倦地实修,则如同铠甲上的鳞片,一旦掉落下来,就再也不能拼合复原。
比如顺从他人,护人家情面,认为我如是做别人可能不高兴,怕受到别人的谴责,失毁良心,对不起家里人的恩德等,思前想后,从世俗的角度讲存在很多执著,但这些执著理当断除。
普穹瓦格西堪称噶当派三同门之一,窍诀法门有新派和旧派之别,他是新派的创始人,依止仲敦巴尊者十一年,依止金厄瓦九年,依止博朵瓦尊者七年,共二十多年了,三同门中他是依止上师时间最长的格西。这里的有些修行人依止上师十几年了,也很难得,即便离开了上师,自己已经有了自主的能力,对于依止上师不长的修行人便很有必要依止上师,但是大家不要伤心,从前辈高僧大德的传记来看,一辈子守在上师的身边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在法王圆寂以后,许多人都对我说,今后我去哪里,他们都愿意跟随。
但是我有无资格做一个上师我自己也在怀疑,从因明的推理来讲我不具足上师的法相,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不能实现的,上师无论到哪里都带着所有的弟子是不可能的,也许我们还有一两年的缘分,也许两三年,乃至十几年,但是终生依止上师的福报,任何人都不一定能具足,因此,上师在世时,不要经常扰乱上师的心。法王如意宝离开我们,在我回忆的过程中,依止上师这许多年来,也许存在一些我做的事情令上师不满意的情况,但是故意做扰乱上师心的事情,一件也想不起来,这对我也很安慰。每一个人依止上师的时间都是很短暂的,转瞬即逝,因此,在依师过程中一定要依教奉行,这样无论上师在世还是不在世,一旦分离之时心里便不会感到伤心难耐,有很大差别。
普穹瓦格西也曾说过一个非常贴切也是非常形象化的比喻:我们在孜孜不倦地修行过程中,就应当像战士身上穿的铠甲一样,铠甲是一块块用线来连接起来的,古代的与当代的铠甲不同,坚硬的铠甲一旦掉落就无法复原了。
(同样,真正修持正法的人,)也不可能再与贪婪今世之凡夫俗子同流合污了。
同理,从前你与世间人同流合污,在酒吧间里饮酒、吸烟等,与世间人打成一片,自从成为一名真正的修行人以后,行为上就应当断绝与那些狐朋狗友的来往,与他们毫无瓜葛了,懂得这个道理极为重要,也许你的亲朋好友会抱怨你,为何你与从前大不相同,不与他们一起吃喝玩乐了呢,可能会有一些想法和看法,但你与他们的见解已是大相径庭,因此,不要与贪图世间的凡夫俗子同流合污,如果你随顺世间人,就会被邪魔牵引。
如果迎合曲从,就会为世间那些邪魔所牵引。
我们现在已经出家,但是我们还是与世间人同流合污,迎合曲从,那么我们就已经走火入魔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他们不高兴、我很高兴。他们不满意,是他们自己的事。即使他们诽谤讥讽,也绝不低眉逢迎。
他们不高兴,我很高兴,《札嘎山法》中也这样说:他们对你的行为不满意,以前很随顺他们,现在与他们连一顿饭都不吃就离开了,觉得你的行为怪怪的。但是他们不高兴是最好不过的,否则经常会给我带来各种违缘。他们不高兴是他们的事,与…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