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P16

  ..續本文上一頁留有的毛皮,而用不著手直接沾著血肉,比較便于提攜。

  但如果把一個衆生的皮毛從頭至尾剝下來可以做成皮火桶,或因皮毛毫無破損也可做成皮囊口袋。如果你既想做一個可以裝水、毫無漏洞的完整皮囊口袋,又要在胸口肉上面保留一塊便于提攜的皮毛,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要麼皮膚不完整,將一塊皮毛留在胸口肉上面,爲你提攜肉塊時帶來方便,要麼不在肉塊上留有皮毛,以保全皮囊完整,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不知道博朵瓦尊者從哪裏獲得了這個比喻,有點難懂,但也算是一個新的知識點。

  同樣的道理,有些人想一方面把世間法搞得非常圓滿,一方面一定要同時修行,也是不可能的。只不過很多法師開示的時候,有很多居士問:“在家有沒有成佛的機會?”“有成佛的機會。”很多法師非常慈悲地這樣回答過,我也回答過。但原因是什麼呢?“有成佛”是有密意的,不一定是馬上能得到解脫,你即生中積累一點資糧,以在家的身份放一點生、念一點咒語,即便是不看破今世,也奠定了究竟解脫的津梁。

  當然按照密宗大成就者的傳記來看,有些在家身份的瑜伽修行者也不乏其人,但是一般來講,不管你是在家還是出家都一定要脫離紅塵,沒有遠離紅塵,被父母親友一直團團圍繞,欲在其中獲得成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管你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一定要前往寂靜的地方尋找前輩高僧大德的足迹,然後再修持。倘若沒有抛家舍業,在城市中一邊搞世間法一邊修行是很困難的,只可以種下一些善根。

  那麼我們作爲修行人——山裏的修行人,是不是就完全有成就的機會呢?也不一定,要看我們的心裏真正能不能看破,心沒有看破,雖然身體已經現了出家相,身處靜地,還不是真正的出家。

  《開啓修心門扉》當中的教言,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是很難做到的。我去年在廈門的時候專門把《開啓修心門扉》複印了一份寄給我們寺廟裏一個叫旺達的老修行人,並附了一張紙條說:“我在大城市裏面也對這個法本生起極大的信心,你老人家是在山裏長年閉關的,肯定也會對此法另眼相待。”後來我去年夏天見到他的時候,問他:“你看了《開啓修心門扉》沒有,這個法怎麼樣?”他回答說:“講得倒是很好,但是一條也做不到,就像是一個人唱歌,另一個人在旁邊聽一樣。”我想他都是閉關十幾年二十年的人了,一定很不錯,做不到的人指的是我,我很意外地在城市裏面看這本書,好像很了不起,其實還是心裏面有一種不舍棄世間八法的念頭。但是不管怎樣,雖然在行持上有一些困難,我們也應該先在理論上通達,明白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

  薩迦班智達也說:“此生圓滿興盛不丟失,企圖永恒利樂之解脫,實爲愚昧癡狂之妄想,應當看破今生修菩提。”

  薩迦班智達也告誡有些人:在希求今生的名聲、地位、財産等圓滿不失壞的同時,又要獲得利樂的解脫是非常愚癡的一種妄想。一定要看破今世修菩提,沒有看破今世,即生中什麼都放不下卻要修菩提,根本不能成功。

  布頓仁波切也時常自我警誡:“宿積百般福報所成身,暇滿所依來世再獲難,渡越痛苦大海之寶筏,切莫無義空耗仁親哲。”

  布頓仁波切在對自我的教言中說:依百般福德才能得到現在我們的暇滿身,來世再這樣獲得是非常困難的,一定要充分利用這樣的人身寶舟,不要每天以瑣事來斬斷善法,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因此一定要努力地修持呀,仁親哲 !

  法王加哲巴(無著菩薩)閉關期間,(對于前來拜見他的人,)在關房門外寫著:“勝法以及今生計,二者無法同時成,若能共成則必定,自我欺騙無懷疑。與我會晤無他言,期望各自勤修善。”

  加哲巴 閉關期間在關房門外這樣寫道: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同時要獲得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有人認爲自己在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方面能夠兼收,這個人肯定在欺騙自己,這就是我的教言,除此之外任何人與我會面,我也再沒有什麼可說,希望不要打擾我,你們各自去修行吧。

  這是他一生中最甚深的教言,他認爲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不能並駕齊驅,現在很多人說“佛法不離世間法”,尤其是一些喜歡世間法的所謂法師特別喜歡用這句話。佛法不離世間法可以解釋爲佛法度化衆生,可以隨順衆生的意思,作爲大成就者當然可以隨順衆生,到世界各地弘法利生,隨機說法,從這個角度來講是佛法不離世間法。但是對一般的初學者而言,佛法與世間法有很大的差別,可以說水火不相容。

  我們佛教徒認爲世間人真是迷糊可憐,所作所爲這樣的愚不可及。他們世間人認爲我們佛教徒真是愚笨至及,頭發那麼好看卻全部剪掉,簡直笨得無以複加。他們和我們觀點不同、行爲不同,行持的方向也是不同的,這樣一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怎麼能一起行持呢?因此無著菩薩也是告誡我們最好不要把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兩者混爲一談,你要麼做一個世間人,要麼做一個修行人,修行人搞世間法就不莊嚴。

  在他的傳記裏這句話是以比較易懂的方式來表達的,好像閉關教言跟傳記裏面的教言有些不同,傳記中的意思是即便你們見我一百年,我也沒有其他教言,你們回去修習此法就可以了。

  在《釋迦佛廣傳》中也常有公案中提到帝釋天來到因地時的世尊面前問他要不要悉地,大菩薩卻說:“不要其余悉地,你不要來打擾我,這就是賜予我的悉地。”同樣的,一天有一個喇嘛到我房間來問我有沒有事情可以幫忙做,我說:“沒有什麼事情要做,你不要經常來,這就是對我的幫助。”之後的兩叁天他沒有來,後來他又來問有沒有事情做,要幫我做一下。幫什麼?自己好好地看書就是了。如果自己實在沒有能力聞思再去幫助別人也可以,但是我特別忙,到我這裏來說:要不要我把這件事情做一下?牛糞要不要洗一下,不然你的牛糞很髒的。

  幫助我的人我經常罵他們,其實他們還是特別好。恨我的人,我卻經常贊歎他們,這就是我的性格。昨天有個人給我打電話,首先他罵我,我也罵他,後來他罵得更凶了,我就什麼都不說了,你罵吧,我們出家人是不會生氣的。所以,對我越好的人,我就越恨他們,對我越不好,我對他們還是不錯的!

  《寶積經》中雲:“諸法乃緣起,住于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將獲彼等果。”

  這個教證在《寶積經》和《文殊莊嚴經》當中都有,來源可能比較多。就是說我們發願非常重要,一切修行是住于意樂上的,看發心是怎樣,並不是看形象而是看行爲。

  《入行論》中也雲:“佛說一切善,根本爲信樂。”

  《入菩薩行論》中也說:佛說一切善根全部是依靠信樂而起。 “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

  如果自己對某種願望一往情深、懸懸在念,最終卻全無半點收獲。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某種願望,尤其對今世的念頭非常耽執,最後會一無所獲。

  反而在操持低劣事宜之際,無意間卻順便獲得了更爲精妙的成果,這種類似蒸沙成飯的事情是絕無可能的。

  但是我們雖然操持非常低劣的事情,在無意當中可能會收獲很大的成果。比如說我們修大圓滿時自私自利的心非常強烈:“我即生中一定要獲得成就,成就以後我可能很快樂,會特別富裕,我一定要獲得很快樂的果位。”但是自私自利、自我解脫之心在小乘中還是可以的,根本算不上密乘,這樣的發心是很低劣的,以此想獲得無上大圓滿的果位,無上普賢王如來的果位是根本辦不到的事情,就像烹饪沙子以後想獲得米飯,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樣。

  很多人修行與行爲完全不一致,自私自利的心斷不了,看破今世的心也生不起來,卻想獲得成就。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就是開天眼、發財等等,這是我們堅決反對的,現在很多人皈依叁寶就是這個目的,除此以外真正想爲利益衆生而獲得解脫的人只是鳳毛麟角。你們以後回到自己家鄉的時候就看得出的。本來我們佛教徒就非常少,像白天的星星一樣,然而佛教徒當中真正能發得起心的人恐怕更是少之又少,包括跟某些出家人接觸的過程中,他口口聲聲中就表露出一種無知,你會發覺這個人的相續中根本沒有出離心,菩提心更是無從談起,連看破今世的心都沒有生起來,他學佛的所作所爲就是爲了眼前的短暫今世,這樣怎麼可能修行成功!

  如果我們根本沒有想到要爲利益一切如母有情而獲得佛果,學佛僅僅是爲了今生的吃飯穿衣爲目的的話,佛果怎麼會無緣無故中從天上掉下來,這是絕無可能的事情。因爲我們連發心都沒有,沒有種種子,果從什麼地方來?

  因此,我們每天做任何一個善事,比如聽課,或者是供一盞燈、供一根香,或是每天我們念發心儀軌的時候,都要爲了一切衆生而發心,中午的時候想一次,晚上睡覺之前也想一次,最少也是一天之中想兩叁次就算是不錯的修行人了。對凡夫而言,像《叁主要道論》裏講得一樣,每時每刻一直作意發菩提心是做不到的,但是起碼一天中做任何善事的時候爲獲得佛果而回向,並不是爲世間的名聲和財産,這就是在切實地修行。

  叁種士夫及叁乘等等的安立,都是建立在意樂及發心的差別之上的。

  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安立的大乘小乘等不同乘中,最殊勝的是密乘,雖然法很殊勝,可是我們補特伽羅連小乘的資格都沒有的話,法和上師再殊勝也是沒有辦法契入的。

  以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身邊的很多阿羅漢最終沒有獲得佛果,爲什麼呢?釋迦牟尼佛是叁界導師,而且釋迦牟尼佛有大乘的法,他應該能令這些阿羅漢即生成佛,可是當時有些衆生的根基就是以自私自利的發心希求阿羅漢果位,這樣一來,他就根本不會獲得大乘的佛果,原因就是他的發心害了他。因此,法並不重要,自己的發心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修大圓滿,大圓滿雖是密法,但是你連阿羅漢的發心都不具足,那麼阿羅漢果也是得不到的,上師雖然是大乘上師,上師的加持也是不可思議,但是你的發心如果非常低劣,上師的發心再大也沒辦法爲你指引,因此…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