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上册▪P16

  ..续本文上一页留有的毛皮,而用不着手直接沾着血肉,比较便于提携。

  但如果把一个众生的皮毛从头至尾剥下来可以做成皮火桶,或因皮毛毫无破损也可做成皮囊口袋。如果你既想做一个可以装水、毫无漏洞的完整皮囊口袋,又要在胸口肉上面保留一块便于提携的皮毛,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要么皮肤不完整,将一块皮毛留在胸口肉上面,为你提携肉块时带来方便,要么不在肉块上留有皮毛,以保全皮囊完整,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知道博朵瓦尊者从哪里获得了这个比喻,有点难懂,但也算是一个新的知识点。

  同样的道理,有些人想一方面把世间法搞得非常圆满,一方面一定要同时修行,也是不可能的。只不过很多法师开示的时候,有很多居士问:“在家有没有成佛的机会?”“有成佛的机会。”很多法师非常慈悲地这样回答过,我也回答过。但原因是什么呢?“有成佛”是有密意的,不一定是马上能得到解脱,你即生中积累一点资粮,以在家的身份放一点生、念一点咒语,即便是不看破今世,也奠定了究竟解脱的津梁。

  当然按照密宗大成就者的传记来看,有些在家身份的瑜伽修行者也不乏其人,但是一般来讲,不管你是在家还是出家都一定要脱离红尘,没有远离红尘,被父母亲友一直团团围绕,欲在其中获得成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管你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一定要前往寂静的地方寻找前辈高僧大德的足迹,然后再修持。倘若没有抛家舍业,在城市中一边搞世间法一边修行是很困难的,只可以种下一些善根。

  那么我们作为修行人——山里的修行人,是不是就完全有成就的机会呢?也不一定,要看我们的心里真正能不能看破,心没有看破,虽然身体已经现了出家相,身处静地,还不是真正的出家。

  《开启修心门扉》当中的教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很难做到的。我去年在厦门的时候专门把《开启修心门扉》复印了一份寄给我们寺庙里一个叫旺达的老修行人,并附了一张纸条说:“我在大城市里面也对这个法本生起极大的信心,你老人家是在山里长年闭关的,肯定也会对此法另眼相待。”后来我去年夏天见到他的时候,问他:“你看了《开启修心门扉》没有,这个法怎么样?”他回答说:“讲得倒是很好,但是一条也做不到,就像是一个人唱歌,另一个人在旁边听一样。”我想他都是闭关十几年二十年的人了,一定很不错,做不到的人指的是我,我很意外地在城市里面看这本书,好像很了不起,其实还是心里面有一种不舍弃世间八法的念头。但是不管怎样,虽然在行持上有一些困难,我们也应该先在理论上通达,明白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萨迦班智达也说:“此生圆满兴盛不丢失,企图永恒利乐之解脱,实为愚昧痴狂之妄想,应当看破今生修菩提。”

  萨迦班智达也告诫有些人:在希求今生的名声、地位、财产等圆满不失坏的同时,又要获得利乐的解脱是非常愚痴的一种妄想。一定要看破今世修菩提,没有看破今世,即生中什么都放不下却要修菩提,根本不能成功。

  布顿仁波切也时常自我警诫:“宿积百般福报所成身,暇满所依来世再获难,渡越痛苦大海之宝筏,切莫无义空耗仁亲哲。”

  布顿仁波切在对自我的教言中说:依百般福德才能得到现在我们的暇满身,来世再这样获得是非常困难的,一定要充分利用这样的人身宝舟,不要每天以琐事来斩断善法,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因此一定要努力地修持呀,仁亲哲 !

  法王加哲巴(无著菩萨)闭关期间,(对于前来拜见他的人,)在关房门外写着:“胜法以及今生计,二者无法同时成,若能共成则必定,自我欺骗无怀疑。与我会晤无他言,期望各自勤修善。”

  加哲巴 闭关期间在关房门外这样写道: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同时要获得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认为自己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方面能够兼收,这个人肯定在欺骗自己,这就是我的教言,除此之外任何人与我会面,我也再没有什么可说,希望不要打扰我,你们各自去修行吧。

  这是他一生中最甚深的教言,他认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不能并驾齐驱,现在很多人说“佛法不离世间法”,尤其是一些喜欢世间法的所谓法师特别喜欢用这句话。佛法不离世间法可以解释为佛法度化众生,可以随顺众生的意思,作为大成就者当然可以随顺众生,到世界各地弘法利生,随机说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佛法不离世间法。但是对一般的初学者而言,佛法与世间法有很大的差别,可以说水火不相容。

  我们佛教徒认为世间人真是迷糊可怜,所作所为这样的愚不可及。他们世间人认为我们佛教徒真是愚笨至及,头发那么好看却全部剪掉,简直笨得无以复加。他们和我们观点不同、行为不同,行持的方向也是不同的,这样一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怎么能一起行持呢?因此无著菩萨也是告诫我们最好不要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两者混为一谈,你要么做一个世间人,要么做一个修行人,修行人搞世间法就不庄严。

  在他的传记里这句话是以比较易懂的方式来表达的,好像闭关教言跟传记里面的教言有些不同,传记中的意思是即便你们见我一百年,我也没有其他教言,你们回去修习此法就可以了。

  在《释迦佛广传》中也常有公案中提到帝释天来到因地时的世尊面前问他要不要悉地,大菩萨却说:“不要其余悉地,你不要来打扰我,这就是赐予我的悉地。”同样的,一天有一个喇嘛到我房间来问我有没有事情可以帮忙做,我说:“没有什么事情要做,你不要经常来,这就是对我的帮助。”之后的两三天他没有来,后来他又来问有没有事情做,要帮我做一下。帮什么?自己好好地看书就是了。如果自己实在没有能力闻思再去帮助别人也可以,但是我特别忙,到我这里来说:要不要我把这件事情做一下?牛粪要不要洗一下,不然你的牛粪很脏的。

  帮助我的人我经常骂他们,其实他们还是特别好。恨我的人,我却经常赞叹他们,这就是我的性格。昨天有个人给我打电话,首先他骂我,我也骂他,后来他骂得更凶了,我就什么都不说了,你骂吧,我们出家人是不会生气的。所以,对我越好的人,我就越恨他们,对我越不好,我对他们还是不错的!

  《宝积经》中云:“诸法乃缘起,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彼等果。”

  这个教证在《宝积经》和《文殊庄严经》当中都有,来源可能比较多。就是说我们发愿非常重要,一切修行是住于意乐上的,看发心是怎样,并不是看形象而是看行为。

  《入行论》中也云:“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乐。”

  《入菩萨行论》中也说:佛说一切善根全部是依靠信乐而起。 “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

  如果自己对某种愿望一往情深、悬悬在念,最终却全无半点收获。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某种愿望,尤其对今世的念头非常耽执,最后会一无所获。

  反而在操持低劣事宜之际,无意间却顺便获得了更为精妙的成果,这种类似蒸沙成饭的事情是绝无可能的。

  但是我们虽然操持非常低劣的事情,在无意当中可能会收获很大的成果。比如说我们修大圆满时自私自利的心非常强烈:“我即生中一定要获得成就,成就以后我可能很快乐,会特别富裕,我一定要获得很快乐的果位。”但是自私自利、自我解脱之心在小乘中还是可以的,根本算不上密乘,这样的发心是很低劣的,以此想获得无上大圆满的果位,无上普贤王如来的果位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就像烹饪沙子以后想获得米饭,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样。

  很多人修行与行为完全不一致,自私自利的心断不了,看破今世的心也生不起来,却想获得成就。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开天眼、发财等等,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现在很多人皈依三宝就是这个目的,除此以外真正想为利益众生而获得解脱的人只是凤毛麟角。你们以后回到自己家乡的时候就看得出的。本来我们佛教徒就非常少,像白天的星星一样,然而佛教徒当中真正能发得起心的人恐怕更是少之又少,包括跟某些出家人接触的过程中,他口口声声中就表露出一种无知,你会发觉这个人的相续中根本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更是无从谈起,连看破今世的心都没有生起来,他学佛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眼前的短暂今世,这样怎么可能修行成功!

  如果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为利益一切如母有情而获得佛果,学佛仅仅是为了今生的吃饭穿衣为目的的话,佛果怎么会无缘无故中从天上掉下来,这是绝无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连发心都没有,没有种种子,果从什么地方来?

  因此,我们每天做任何一个善事,比如听课,或者是供一盏灯、供一根香,或是每天我们念发心仪轨的时候,都要为了一切众生而发心,中午的时候想一次,晚上睡觉之前也想一次,最少也是一天之中想两三次就算是不错的修行人了。对凡夫而言,像《三主要道论》里讲得一样,每时每刻一直作意发菩提心是做不到的,但是起码一天中做任何善事的时候为获得佛果而回向,并不是为世间的名声和财产,这就是在切实地修行。

  三种士夫及三乘等等的安立,都是建立在意乐及发心的差别之上的。

  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安立的大乘小乘等不同乘中,最殊胜的是密乘,虽然法很殊胜,可是我们补特伽罗连小乘的资格都没有的话,法和上师再殊胜也是没有办法契入的。

  以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身边的很多阿罗汉最终没有获得佛果,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是三界导师,而且释迦牟尼佛有大乘的法,他应该能令这些阿罗汉即生成佛,可是当时有些众生的根基就是以自私自利的发心希求阿罗汉果位,这样一来,他就根本不会获得大乘的佛果,原因就是他的发心害了他。因此,法并不重要,自己的发心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修大圆满,大圆满虽是密法,但是你连阿罗汉的发心都不具足,那么阿罗汉果也是得不到的,上师虽然是大乘上师,上师的加持也是不可思议,但是你的发心如果非常低劣,上师的发心再大也没办法为你指引,因此…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