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P25

  ..續本文上一頁是令其舍棄今生。”

  夏沃工巴尊者說: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相信我,你們一定會獲得安樂,我有什麼樣的教言呢?沒有什麼高招,沒有什麼教言,也沒有什麼方便法,只有看破今世,看破今世就是我們所謂的獲得一切快樂之因。

  又說:“使我們今生來世蒙受痛苦的一切禍根,就是對今生的貪執,所以必須削減對今生的貪執,如果喪心病狂地追求今世的安樂,其心就絕對不會快樂,即使忙忙碌碌、東奔西跑、疲憊不堪也于事無補。

  夏沃工巴尊者繼續這樣說道:今生來世中痛苦的來源和禍根就是貪執今生,如果我們像現在世間中的修行人、非修行人那樣瘋狂地追求今生的安樂,身心一點也不會快樂的,即使表面看來他們的財富、名聲、地位全部都具足。

  雖然日日夜夜都忙忙碌碌,可是他在修行上沒有得到任何實義,而且是今生來世都沒有任何實義。

  甚至痛苦、罪業、惡言也會不約而同地降臨。

  心裏面沒有獲得證悟和快樂,一切罪業都不約而同地到來。

  因此,應當將泛濫成災的貪欲之念驅之門外,如果能將貪念趕盡殺絕的話,幸福安樂的生活將從此拉開帷幕。

  所以,我們一切禍根的來源就是貪執今生的念頭,一定要把它驅之門外。如果我們對今生的一切貪戀能殺絕,那麼人們所有的幸福快樂從那個時候開始才拉開帷幕。

  因此,若想讓今生來世都獲得快樂,至少應從心底生起什麼也不貪求、什麼也不蓄積的心念。不欲獲得是最殊勝的獲得,不念名聲是最殊勝的名聲,不趨贊譽是最殊勝的贊譽,不求眷屬是最殊勝的眷屬。

  如果真正想獲得快樂,即生當中不管是財富、利益、榮華富貴,一無所求,這樣的心念何時在自己的相續中生起來,我們的修行才有所把握。不想獲得本身就是最殊勝的獲得……

  如果誠心想修法,就必須讓心依于貧窮,貧窮乃至死亡。一旦生出此種念頭,則無論天、魔、人都不能侵犯,如果不遺余力地算計今生,則只能自取其辱,不但自己品嘗自己釀成的苦酒,還要承受他人的譏諷,來世還須奔赴惡趣去感受無邊無際的痛苦。”

  這些是噶當派修行人的行爲。如果我們真的在相續中生起貧窮、死亡都無所謂的念頭,所有的世間天魔、人、非人等等都不會危害到你。如果我們將自己的力氣全部費盡而希求今世,那麼也只能獲得侮辱和痛苦。如果一個人拼命地希求今生的事情,不但自己已經感受了自己所造成的痛苦,而且也會承受他人所帶來的布天蓋地的譏諷和毀謗。

  基 巴雲:“若以風掃此生念,即可稱爲厭離者,何亦不需念頭生,美名廣傳遍大地,爲修法故舍身壽,和風吹送稱贊語。”

  基 巴尊者說:如果我們用對治心摧毀即生的念頭,就像風摧毀微塵一樣,那麼這個修行人被稱之爲具有厭離心的修行人。如果在一個人的相續中生起什麼都不需要,哪怕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財産都獲得也不需要的念頭,從此以後他的美名廣傳于整個大地。爲了修行舍棄自己的身體、受用,真正不顧一切、舍棄一切的時候,和風吹送稱贊語。

  今天講到這裏。課前我也講了大家在各方面應該注意,很多事情大家應該用智慧來解決,不要有一時的沖動,也不要有一些人雲亦雲的行爲,希望大家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小心翼翼。下面我們念誦《普賢行願品》的後文,回向以後還繼續念護法儀軌,明天上課的時間不變,也是繼續上《開啓修心門扉》。

  

  

  

  

  

  

  

  

  

  

  2004年1月9日 第16節課

  前面有一個夏沃工巴的教言講得不好,本來這個教言裏面有很多甚深的竅訣,但今天重複再講也沒有必要,希望你們認真地看,因爲《開啓修心門扉》以前沒有傳授過,有些帶有教言性的文字,我們應該廣說。我想過一段時間再繼續廣講,因爲這樣連講下去我可能一直講不好,所以從明天早上開始講的課換爲《佛子行叁十七頌》,在七八天中《佛子行叁十七頌》講完以後再講《開啓修心門扉》,天氣和心情都稍微好一點。我有時候看哪裏都有一種晃晃悠悠的感覺,講不出來,《開啓修心門扉》裏面有很多非常殊勝的噶當派的教言,以前我們也沒有聽說過,但是昨天我連字面上都沒能解釋得到。

  比如說昨天講的基 巴尊者的教言:風是一種比喻,不知道我昨天講了沒有。也就是說通過各種方法將世間八法和今生的念頭掃盡,掃得蕩然無存,如果這樣就稱爲厭離者,也叫做修行者。任何一個人的相續中如果産生一個什麼都不需要的念頭,那麼他的美名反會廣傳于世界,不管是什麼修行人,你覺得財産也不需要、名聲也不需要、地位也不需要……那麼你的名聲已經廣遍于十方。如果一個人爲了自己的修行成功,願意舍棄自己的身體或生命等,這樣溫暖的風會贊頌、贊歎他,並不是狂風而是和風,和風逐漸將他的名聲吹頌得越來越廣大,這也是一種比喻。比如說有些修行人修得很好,根本不希求世間的財物,爲了佛法真的願意舍棄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結果他的名聲逐漸廣播于衆人當中。所以這裏的每一個比喻都有一些代表性的意思。

  龍樹菩薩也真摯地教誡國王道:“搔癢生樂受,無癢更安樂,如是世間欲,無欲更安樂。”

  這是龍樹菩薩教誡樂行國王的教言,是《親友書》中的偈頌,這是原譯,原譯和現譯有些差別,以後有時間我想把《親友書》譯成現代譯。以前我們講過的是唐代翻譯的,這跟我們現代的譯法在文字上有一點差別,再加上直接對照藏文也有一點差距。

  這個教證的意思是說:比如有些身體有病的人,, 他在搔癢的時候覺得舒服、安樂,但實際上沒有這種癢就會更安樂,這當然毋庸置疑。偏偏有些人認爲搔癢的時候減輕痛苦才覺得很快樂。同樣的道理,世間人由于貪嗔癡所引發的關于欲樂方面的欲望,人們認爲是生活當中的一種快樂,但實際上沒有這種欲望更快樂。就像有些出家人修行很好,對一般的世間欲心很容易對治,煩惱深重的世間人卻非常困難,認爲享受它是快樂的,但如果沒有欲望才會遠遠超過享受它的快樂。

  “法規若勝妙,能令世間喜,世間生喜已,且于他無欺。以法理國政,諸方皆歎稱,現大寶華蓋,衆聖皆禮恭。治國若如法,美譽至紛紛,能獲極勝果,他法無力成。”

  如果國王所執行的法律是勝妙的,即以佛法來執行,那麼就令今生歡喜,他世也是無有欺惑地不會受苦。如果一個國王如理如法地治國,他的名聲會遍布于十方,而且他名聲的寶幢、華蓋,人們都會恭敬和頂禮的,一聽到他的名字大家都合掌頂禮,認爲國王很了不起,這個大國王如何地行持佛法。

  如果一個國王如理如法地治國,他的榮譽也紛紛呈現,意即能獲得今生來世殊妙的果位。在整個世間中再沒有一個法能如是成立,因爲世間法只可以承辦即生當中的一些事,但是來世的很多問題根本沒有辦法解決。

  意即如果你能如法而行,抛棄此生一切貪欲,反能獲得利益、恭敬、名聲等一切回報。如此治理國政,則能令自他受益。反之,如果你對享樂銘記不忘,治理國政也將一無所成。

  他對樂行國王教誡說:你如果能如法行持,抛棄今生的一切貪欲,對今生的名聲、財産等看得淡,反而你的利益、名聲、恭敬等都自然而然獲得,世間上有這樣的規律。

  現在很多官員爲了獲得名聲而搞各種非法,不但身敗名裂,反而還會有牢獄之苦,有這樣的危險性。如果反過來說,沒有希求自私自利,完全都是一心一意爲人民利益的話,結果他的地位、名聲也會逐步增長。又對國王說:你一直對世間的享受銘記不忘、貪得無厭,你的國政不但一無所成,而且來世的下場也極爲悲慘、可怕。

  他教誡樂行國王的側面對我們修行人也是一種教誡,我們對于今生的名聲地位一定要看得淡,這樣一來,名聲、地位自然無欺獲得。反之,如果你拼命追求,自己不但獲不到利益,來世也飽受無量的痛苦。

  聖天菩薩在《中觀四百論》中也雲:“誰舍世間難,則比他人憨,何者追隨彼,長時受欺瞞。”

  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說:任何一個人舍棄世間非常困難,如果能舍棄世間,這個人跟其他世間人不同,他就是真正的英雄。所謂大修行人、大成就者一生當中能過清貧的生活也是困難重重。任何一個人如果追隨世間法,那麼他在即生和來世中都已經欺瞞了自己,欺騙自己、欺惑自己是非常痛苦的。

  但是這個頌詞我在漢文當中沒有找到,雖然反反複複地查了,也可能沒有查清楚。我沒有與藏文對照,也許是另外一個大德的教證,因爲很多藏傳佛教的作者能背誦許多教證,有時候也有把教證來源的出處搞錯的現象,但也許是《中觀四百論》中的,希望大家詳查。

  也進一步說明,如果認真修持,即生也可獲得更勝于他人的安樂,如果不能通曉此理,實在是愚不可及,必將毀壞自他。因此,只有全心全意地修持方能達至大樂之勝地,這一點至關重要。

  如果真正做一個如理如法的修行人,即生當中也能超勝于他人,如果這一點我們首先從道理上都沒有通達,這個人就真是太愚癡了,一點也算不上修行人,而且他也毀壞了自己。爲什麼這樣說呢?沒有看破今世爲因,就會在今世造很多惡業,所作所爲都不一定如法。雖然他有很多眷屬、財産、名聲,但是他所考慮的僅僅是今世中眼前的事情,所以說毀壞了自己,而且與他結緣的所有衆生也會毀壞的,爲什麼呢?他只顧今生而不顧來世,我們供養他,甚至與他接觸時,交談的過程中所說的話語全部是追求今生的利益,所以與他接觸的人,今生、來世都沒有利益。

  因此,看破今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如果與看破今世的高僧大德和金剛道友經常接觸,自己也不會對今生希求,這樣,不管自己受持戒律也好或者修持禅定也罷,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利益。

  這裏有些金剛道友,懂得看破今世的道理,而且修得也很不錯,有些在道理上可能差得還比較遠,這樣就應該想盡一切辦法。看破今世的法非常深奧,…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