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上册▪P25

  ..续本文上一页是令其舍弃今生。”

  夏沃工巴尊者说: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相信我,你们一定会获得安乐,我有什么样的教言呢?没有什么高招,没有什么教言,也没有什么方便法,只有看破今世,看破今世就是我们所谓的获得一切快乐之因。

  又说:“使我们今生来世蒙受痛苦的一切祸根,就是对今生的贪执,所以必须削减对今生的贪执,如果丧心病狂地追求今世的安乐,其心就绝对不会快乐,即使忙忙碌碌、东奔西跑、疲惫不堪也于事无补。

  夏沃工巴尊者继续这样说道:今生来世中痛苦的来源和祸根就是贪执今生,如果我们像现在世间中的修行人、非修行人那样疯狂地追求今生的安乐,身心一点也不会快乐的,即使表面看来他们的财富、名声、地位全部都具足。

  虽然日日夜夜都忙忙碌碌,可是他在修行上没有得到任何实义,而且是今生来世都没有任何实义。

  甚至痛苦、罪业、恶言也会不约而同地降临。

  心里面没有获得证悟和快乐,一切罪业都不约而同地到来。

  因此,应当将泛滥成灾的贪欲之念驱之门外,如果能将贪念赶尽杀绝的话,幸福安乐的生活将从此拉开帷幕。

  所以,我们一切祸根的来源就是贪执今生的念头,一定要把它驱之门外。如果我们对今生的一切贪恋能杀绝,那么人们所有的幸福快乐从那个时候开始才拉开帷幕。

  因此,若想让今生来世都获得快乐,至少应从心底生起什么也不贪求、什么也不蓄积的心念。不欲获得是最殊胜的获得,不念名声是最殊胜的名声,不趋赞誉是最殊胜的赞誉,不求眷属是最殊胜的眷属。

  如果真正想获得快乐,即生当中不管是财富、利益、荣华富贵,一无所求,这样的心念何时在自己的相续中生起来,我们的修行才有所把握。不想获得本身就是最殊胜的获得……

  如果诚心想修法,就必须让心依于贫穷,贫穷乃至死亡。一旦生出此种念头,则无论天、魔、人都不能侵犯,如果不遗余力地算计今生,则只能自取其辱,不但自己品尝自己酿成的苦酒,还要承受他人的讥讽,来世还须奔赴恶趣去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这些是噶当派修行人的行为。如果我们真的在相续中生起贫穷、死亡都无所谓的念头,所有的世间天魔、人、非人等等都不会危害到你。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力气全部费尽而希求今世,那么也只能获得侮辱和痛苦。如果一个人拼命地希求今生的事情,不但自己已经感受了自己所造成的痛苦,而且也会承受他人所带来的布天盖地的讥讽和毁谤。

  基 巴云:“若以风扫此生念,即可称为厌离者,何亦不需念头生,美名广传遍大地,为修法故舍身寿,和风吹送称赞语。”

  基 巴尊者说:如果我们用对治心摧毁即生的念头,就像风摧毁微尘一样,那么这个修行人被称之为具有厌离心的修行人。如果在一个人的相续中生起什么都不需要,哪怕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财产都获得也不需要的念头,从此以后他的美名广传于整个大地。为了修行舍弃自己的身体、受用,真正不顾一切、舍弃一切的时候,和风吹送称赞语。

  今天讲到这里。课前我也讲了大家在各方面应该注意,很多事情大家应该用智慧来解决,不要有一时的冲动,也不要有一些人云亦云的行为,希望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小心翼翼。下面我们念诵《普贤行愿品》的后文,回向以后还继续念护法仪轨,明天上课的时间不变,也是继续上《开启修心门扉》。

  

  

  

  

  

  

  

  

  

  

  2004年1月9日 第16节课

  前面有一个夏沃工巴的教言讲得不好,本来这个教言里面有很多甚深的窍诀,但今天重复再讲也没有必要,希望你们认真地看,因为《开启修心门扉》以前没有传授过,有些带有教言性的文字,我们应该广说。我想过一段时间再继续广讲,因为这样连讲下去我可能一直讲不好,所以从明天早上开始讲的课换为《佛子行三十七颂》,在七八天中《佛子行三十七颂》讲完以后再讲《开启修心门扉》,天气和心情都稍微好一点。我有时候看哪里都有一种晃晃悠悠的感觉,讲不出来,《开启修心门扉》里面有很多非常殊胜的噶当派的教言,以前我们也没有听说过,但是昨天我连字面上都没能解释得到。

  比如说昨天讲的基 巴尊者的教言:风是一种比喻,不知道我昨天讲了没有。也就是说通过各种方法将世间八法和今生的念头扫尽,扫得荡然无存,如果这样就称为厌离者,也叫做修行者。任何一个人的相续中如果产生一个什么都不需要的念头,那么他的美名反会广传于世界,不管是什么修行人,你觉得财产也不需要、名声也不需要、地位也不需要……那么你的名声已经广遍于十方。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修行成功,愿意舍弃自己的身体或生命等,这样温暖的风会赞颂、赞叹他,并不是狂风而是和风,和风逐渐将他的名声吹颂得越来越广大,这也是一种比喻。比如说有些修行人修得很好,根本不希求世间的财物,为了佛法真的愿意舍弃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结果他的名声逐渐广播于众人当中。所以这里的每一个比喻都有一些代表性的意思。

  龙树菩萨也真挚地教诫国王道:“搔痒生乐受,无痒更安乐,如是世间欲,无欲更安乐。”

  这是龙树菩萨教诫乐行国王的教言,是《亲友书》中的偈颂,这是原译,原译和现译有些差别,以后有时间我想把《亲友书》译成现代译。以前我们讲过的是唐代翻译的,这跟我们现代的译法在文字上有一点差别,再加上直接对照藏文也有一点差距。

  这个教证的意思是说:比如有些身体有病的人,, 他在搔痒的时候觉得舒服、安乐,但实际上没有这种痒就会更安乐,这当然毋庸置疑。偏偏有些人认为搔痒的时候减轻痛苦才觉得很快乐。同样的道理,世间人由于贪嗔痴所引发的关于欲乐方面的欲望,人们认为是生活当中的一种快乐,但实际上没有这种欲望更快乐。就像有些出家人修行很好,对一般的世间欲心很容易对治,烦恼深重的世间人却非常困难,认为享受它是快乐的,但如果没有欲望才会远远超过享受它的快乐。

  “法规若胜妙,能令世间喜,世间生喜已,且于他无欺。以法理国政,诸方皆叹称,现大宝华盖,众圣皆礼恭。治国若如法,美誉至纷纷,能获极胜果,他法无力成。”

  如果国王所执行的法律是胜妙的,即以佛法来执行,那么就令今生欢喜,他世也是无有欺惑地不会受苦。如果一个国王如理如法地治国,他的名声会遍布于十方,而且他名声的宝幢、华盖,人们都会恭敬和顶礼的,一听到他的名字大家都合掌顶礼,认为国王很了不起,这个大国王如何地行持佛法。

  如果一个国王如理如法地治国,他的荣誉也纷纷呈现,意即能获得今生来世殊妙的果位。在整个世间中再没有一个法能如是成立,因为世间法只可以承办即生当中的一些事,但是来世的很多问题根本没有办法解决。

  意即如果你能如法而行,抛弃此生一切贪欲,反能获得利益、恭敬、名声等一切回报。如此治理国政,则能令自他受益。反之,如果你对享乐铭记不忘,治理国政也将一无所成。

  他对乐行国王教诫说:你如果能如法行持,抛弃今生的一切贪欲,对今生的名声、财产等看得淡,反而你的利益、名声、恭敬等都自然而然获得,世间上有这样的规律。

  现在很多官员为了获得名声而搞各种非法,不但身败名裂,反而还会有牢狱之苦,有这样的危险性。如果反过来说,没有希求自私自利,完全都是一心一意为人民利益的话,结果他的地位、名声也会逐步增长。又对国王说:你一直对世间的享受铭记不忘、贪得无厌,你的国政不但一无所成,而且来世的下场也极为悲惨、可怕。

  他教诫乐行国王的侧面对我们修行人也是一种教诫,我们对于今生的名声地位一定要看得淡,这样一来,名声、地位自然无欺获得。反之,如果你拼命追求,自己不但获不到利益,来世也饱受无量的痛苦。

  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也云:“谁舍世间难,则比他人憨,何者追随彼,长时受欺瞒。”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说:任何一个人舍弃世间非常困难,如果能舍弃世间,这个人跟其他世间人不同,他就是真正的英雄。所谓大修行人、大成就者一生当中能过清贫的生活也是困难重重。任何一个人如果追随世间法,那么他在即生和来世中都已经欺瞒了自己,欺骗自己、欺惑自己是非常痛苦的。

  但是这个颂词我在汉文当中没有找到,虽然反反复复地查了,也可能没有查清楚。我没有与藏文对照,也许是另外一个大德的教证,因为很多藏传佛教的作者能背诵许多教证,有时候也有把教证来源的出处搞错的现象,但也许是《中观四百论》中的,希望大家详查。

  也进一步说明,如果认真修持,即生也可获得更胜于他人的安乐,如果不能通晓此理,实在是愚不可及,必将毁坏自他。因此,只有全心全意地修持方能达至大乐之胜地,这一点至关重要。

  如果真正做一个如理如法的修行人,即生当中也能超胜于他人,如果这一点我们首先从道理上都没有通达,这个人就真是太愚痴了,一点也算不上修行人,而且他也毁坏了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呢?没有看破今世为因,就会在今世造很多恶业,所作所为都不一定如法。虽然他有很多眷属、财产、名声,但是他所考虑的仅仅是今世中眼前的事情,所以说毁坏了自己,而且与他结缘的所有众生也会毁坏的,为什么呢?他只顾今生而不顾来世,我们供养他,甚至与他接触时,交谈的过程中所说的话语全部是追求今生的利益,所以与他接触的人,今生、来世都没有利益。

  因此,看破今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如果与看破今世的高僧大德和金刚道友经常接触,自己也不会对今生希求,这样,不管自己受持戒律也好或者修持禅定也罢,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利益。

  这里有些金刚道友,懂得看破今世的道理,而且修得也很不错,有些在道理上可能差得还比较远,这样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看破今世的法非常深奥,…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