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P33

  ..續本文上一頁佛菩薩面前已經發願爲利益一切衆生而成佛,在我的教法中凡是身上穿著四指法衣以上的出家人,如果他們所得飲食不能如願以償,那麼我已經欺诳了所有的如來,願我不要成佛。

  但後來釋迦牟尼佛真正已經成佛了,說明在他的教法中真正具有出離心、身著四指以上袈裟的僧衆在生活上不會有困難。

  又雲:“所有在家衆,指甲上耕耘,吾之出家僧,生活無貧困。”

  這個教證在《贊戒論》和喬美仁波切的《極樂願文大疏》等很多論典中都引用過,所有的在家人最後都乏衣少食,在田地裏實在沒辦法耕耘而在指甲上耕耘,已經到了這樣的生死關頭的時候,出家人的生活也根本不會很困難,這是一個假設句。

  原來50年代的藏地遭受到極嚴重的饑荒,那個時候有些清淨戒律、受持教法的出家人的生活還算過得不錯,在我們藏地文革期間和解放期間,藏地的生活狀況陷入非常可怕的境地,但是也有人對修持不錯的修行人供養。因此,整個世間遭遇極大的災難或者饑荒,出家人的生活也不會有大困難。

  金厄瓦仁波切雲:“我等縱然面臨衣食無著之窘況,也當心依于貧,一切具信之士必將竭力供養。

  金厄瓦仁波切也進一步宣說道:我們這些人雖然已經到了衣食無著的狀況,如果內心不畏懼貧窮,不管怎麼樣好好地修持,如果具足這樣的耐心,所有具有信心的人都會竭力供養。

  因此,最首要的財物是無有貪執,貪得無厭地儲積資財等毫無價值。即使被人們冷嘲熱諷,也當無有谄诳地修行,最終,人們會心悅誠服地聚集。

  最首要的財物就是無有貪執,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如果貪得無厭,對積累財産朝思暮想不是人生的價值,真正人生的價值就是自己的相續當中獲得無僞的智慧和悲心。首先可能很多人會冷嘲熱諷地評論某人出家了,連家庭都不要,到學院裏面去了,到上師跟前去了,這個人是沒有頭腦的精神病。但是你自己不是假裝而是無有欺诳地實地起修,最終人們也會歡喜集聚的。

  因此,名聲贊譽的源泉是無咎之行爲,一切詐現威儀的奸佞之行都毫無意義。”

  有些人喜歡名聲,但獲得名聲的前行是你的行爲要沒有錯咎、沒有過失,一定要正確無誤,一切詐現威儀的奸詐之行一點意義也沒有。人應該做得正,現在社會上的人不管是說話、做事情,全部是非常奸詐,我們有些修行人也帶有這種加持——社會上的加持,所以欺騙道友、欺騙上師,做任何事情跟世間人沒有差別,這樣不行。不論你的事情成功與否,都要當一個老老實實的人,如果你詐現威儀,在別人面前裝著一套,心裏面想得一套,這樣口是心非、表裏不一的修行人並非是好修行人,一定要注意。

  格西喀 巴雲:“力籌此生衣食終年邁,死時菩提勝果未能尋,明日後日幾時亡未知,是故理應速捷覓菩提。

  喀 巴格西說:如果我們盡心盡力地爲今生的衣食而奔波,最後到年邁的時候沒有任何實義,死時也根本不會獲得菩提果位,我們明日後日什麼時候死根本不知道,所以一定要在盡快的時間中希求菩提。以前夏噶措哲讓珠的教言中是這樣講的:“明年和今年當中是哪一年修行?應該今年修行,下一個月和這個月中一定要選這個月,明天和今天當中一定要選今天,下午和上午中一定要選上午。”不能拖時間,有些人說:“我現在應該好好地工作,以後等孩子長大了,我退休了以後,再到學院去修行。”這是不現實的,那個時候你不一定有現在的信心,也不一定有學院,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我們沒有把握,人命只在呼吸間,很多人的死亡是非常快的。

  夏噶措哲讓珠的教言中說:一個人提一瓶水准備到田地那邊做什麼事情,結果還沒有走到目的地,在中間時就死了。包括上師如意寶的圓寂也是非常突然,只不過他老人家是很有名聲、很有功德的人,實際上在每一個人的身上也會顯示這樣的無常,無常來得特別快,也有些人長年累月病很長時間,但很多人的死來得特別突然,因此,在死亡之前應想盡辦法在自己的相續中具有出離心、菩提心,或者做有意義的聞思修行極爲重要。世間人們沒有頭腦,人身是那麼的短暫,他們根本不知道,還一直忙碌著世間法,年輕時賺錢很重要,到糊裏糊塗的時候再出家學法,有很多人有這種打算,這種想法和做法是極爲不合理的,一定要在盡快的時間內希求菩提。

  不事稼穑不積諸資具,饑寒致死大修之勝士,前所未聞亦未曾目睹,未來亦無目睹聽聞也。”

  此處告誡我們不應該積累資具,不應該耕種田稼,真正的修行人餓死凍死的曆史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以後也不可能出現,只要我們把所有的瑣事全部放下來,一心一意地修持。以前在整個人類曆史上雖然有凍死、餓死的現象,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修行的過程中凍死、餓死是沒有過的。我原來想,在法王年輕時求學的石渠一帶,天氣非常寒冷,我們這個地方根本沒那麼寒冷,雖然有些修行人有寒冷和饑餓的痛苦,但是餓死、凍死的現象,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有。

  博朵瓦尊者也雲:“即使紛紛揚揚下了九天九夜的大雪,雲雀也能尋覓到棲身之地。同樣,即使整個國土動蕩不安,正法衰落隱沒,如果孜孜不倦地策勵修習,也必能找到隱藏容身並促進修行之勝地。”

  博朵瓦尊者做了一個比喻:在九天九夜當中下大雪,但是雲雀是小鳥雀,它可以找到容身之地躲避大雪。同樣的,原來我們這裏經曆暴風驟雨的過程中,我在廈門翻譯《釋迦佛廣傳》,聽說你們特別害怕,我曾給你們寫了一封信,我說:“即使下了九天九夜的雪,雲雀能找到棲身之地。即使整個國家戰亂紛爭、動蕩不安,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也可以找到一個容身之地。”所以,即使遇到違緣,真正孜孜不倦的修行人還是能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修行沒有舍棄,原來的違緣變成了一種順緣,這就是我們修行人的一種特征。

  前年雖然很多人的修行遇到了違緣,按世間人的角度講是很傷心的,會處于絕望之地而最終離開,但是大家應該清楚上師如意寶的堅強和勇往直前,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大家一定要在違緣面前堅強。很多修行人沒有離開,不但沒有在違緣面前倒下去,而且聞思修行一直沒有中斷過。說明一點教言有時候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原來文化大革命期間,整個藏地可以說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只要有一個人念叁寶的名號,就會馬上受法律的懲罰。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仍然在山裏面堅持他的風範,根本沒有隨著世間而變化,所以,我們遇到來自家庭、社會等的任何違緣和困難,自己的修行行爲、形象和意志都不要舍棄。

  上師如意寶最後給我們留下來的教言:其一,不要擾亂其他衆生的心;其二,不要舍棄自己修行的標志和象征。這兩句話中有很多內、外、密的意義,就是說我們要穩固地修持,不要舍棄自己的見解和行爲,意思就是這樣的。所以整個國家、社會、家庭還是環境動蕩不安,都不要舍棄自己修行的行爲,這是上師的教言,真正修行人的意志永遠都不要改變。

  所有在座的金剛道友,原來也說過不可能經常在上師身邊,在上師身邊的時候,重要的教言和重大的問題應該牢記于心,這樣一來你不管到哪裏,都有你的修行境界。那天我也講了,以前參軍的人回來以後,在社會上還是堅持他原來的一些觀點,一直是持守不放的,我們佛教徒也應該這樣,在喇榮學習過的見解上的問題,以後不管到城市裏還是其他哪一個環境裏,不應該舍棄你的行爲,這非常重要!

  藏巴加惹雲:“看破紅塵不貪戀此生是最殊勝的布施;

  尤其是出家人,供養和布施的錢財不一定具足,但是最好不要貪戀今生,這是最殊勝的布施。雖然有些有福報的人具有布施的機會和功德,釋迦牟尼佛也並沒有規定出家人一定要做大量的供養和布施,所以作爲出家修行人看破今世是最重要、最殊勝的布施。

  千方百計爲衆生著想是最殊勝的利衆;

  我們千方百計地爲衆生著想這就是最殊勝的利衆。有些人說要弘法利生,利衆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因此你應該千方百計地照顧你所看到的可憐衆生。(聽說扶貧醫院有一個病人,照顧他的人這些天有點累,現在需要有人發心在今明天去照顧,他們家裏的人很快就會來了,應千方百計地利衆。)真正的利衆是讓衆生的相續種下善根,當然所謂的給別人吃穿上的幫助也是利益衆生,但是主要用佛法來利益衆生是最好的。我們世間的人讀一所學校的目的是想畢業以後有工作,有工作就會有很好的家庭。而我們聞思的目的應該是利益衆生,這個方向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應該想,我們修大圓滿是想成就,成就以後幹什麼呢?就是要利益衆生,所以方向要明確,用世間的話來講教育的宗旨要明確。一言以蔽之,我們作爲修行人聞思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利益衆生,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結果,利生的途徑和方法雖然多種多樣,宗旨就是要千方百計地爲衆生著想,這對每一個大乘修行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不然我們聞思想要成就的目的就是自己往生極樂世界多麼快樂,根本不想衆生的事情就是一種小乘聲聞的發心。爲衆生著想,首先是我們心的相續中一定要有一顆出離心,沒有出離心爲基礎,行持清淨的戒律也是救畏和善願戒,是不合理的。一定要看破今世,從輪回中解脫,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解脫的目的就是爲衆生的利益,一定要在自相續中有一顆菩提心,如果在具備這兩點的基礎上修大圓滿、大手印、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都是可以的,如果這兩個基礎都沒有打好,第一步就想獲得成就、開天眼等,這樣的修行目的一點也不正確,方向問題希望所有人應該認真地思維。

  什麼叫做聲聞乘?什麼叫做菩薩乘?聲聞乘的目的就是我自己想往生極樂世界,我自己獲得大圓滿的成就,自私自利,所作所爲全部是爲自己,以自我爲中心。我們大乘修行人和密宗修行人一定要把衆生的利益作爲自己修行的核心,不管我念經、燒香、拜佛,做任何一件事情爲衆生利益,千方百計地爲衆生想非常重要。

  《開啓修心門扉》中有關菩提心方面講…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