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上册▪P33

  ..续本文上一页佛菩萨面前已经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在我的教法中凡是身上穿着四指法衣以上的出家人,如果他们所得饮食不能如愿以偿,那么我已经欺诳了所有的如来,愿我不要成佛。

  但后来释迦牟尼佛真正已经成佛了,说明在他的教法中真正具有出离心、身着四指以上袈裟的僧众在生活上不会有困难。

  又云:“所有在家众,指甲上耕耘,吾之出家僧,生活无贫困。”

  这个教证在《赞戒论》和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大疏》等很多论典中都引用过,所有的在家人最后都乏衣少食,在田地里实在没办法耕耘而在指甲上耕耘,已经到了这样的生死关头的时候,出家人的生活也根本不会很困难,这是一个假设句。

  原来50年代的藏地遭受到极严重的饥荒,那个时候有些清净戒律、受持教法的出家人的生活还算过得不错,在我们藏地文革期间和解放期间,藏地的生活状况陷入非常可怕的境地,但是也有人对修持不错的修行人供养。因此,整个世间遭遇极大的灾难或者饥荒,出家人的生活也不会有大困难。

  金厄瓦仁波切云:“我等纵然面临衣食无着之窘况,也当心依于贫,一切具信之士必将竭力供养。

  金厄瓦仁波切也进一步宣说道:我们这些人虽然已经到了衣食无着的状况,如果内心不畏惧贫穷,不管怎么样好好地修持,如果具足这样的耐心,所有具有信心的人都会竭力供养。

  因此,最首要的财物是无有贪执,贪得无厌地储积资财等毫无价值。即使被人们冷嘲热讽,也当无有谄诳地修行,最终,人们会心悦诚服地聚集。

  最首要的财物就是无有贪执,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贪得无厌,对积累财产朝思暮想不是人生的价值,真正人生的价值就是自己的相续当中获得无伪的智慧和悲心。首先可能很多人会冷嘲热讽地评论某人出家了,连家庭都不要,到学院里面去了,到上师跟前去了,这个人是没有头脑的精神病。但是你自己不是假装而是无有欺诳地实地起修,最终人们也会欢喜集聚的。

  因此,名声赞誉的源泉是无咎之行为,一切诈现威仪的奸佞之行都毫无意义。”

  有些人喜欢名声,但获得名声的前行是你的行为要没有错咎、没有过失,一定要正确无误,一切诈现威仪的奸诈之行一点意义也没有。人应该做得正,现在社会上的人不管是说话、做事情,全部是非常奸诈,我们有些修行人也带有这种加持——社会上的加持,所以欺骗道友、欺骗上师,做任何事情跟世间人没有差别,这样不行。不论你的事情成功与否,都要当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如果你诈现威仪,在别人面前装着一套,心里面想得一套,这样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修行人并非是好修行人,一定要注意。

  格西喀 巴云:“力筹此生衣食终年迈,死时菩提胜果未能寻,明日后日几时亡未知,是故理应速捷觅菩提。

  喀 巴格西说:如果我们尽心尽力地为今生的衣食而奔波,最后到年迈的时候没有任何实义,死时也根本不会获得菩提果位,我们明日后日什么时候死根本不知道,所以一定要在尽快的时间中希求菩提。以前夏噶措哲让珠的教言中是这样讲的:“明年和今年当中是哪一年修行?应该今年修行,下一个月和这个月中一定要选这个月,明天和今天当中一定要选今天,下午和上午中一定要选上午。”不能拖时间,有些人说:“我现在应该好好地工作,以后等孩子长大了,我退休了以后,再到学院去修行。”这是不现实的,那个时候你不一定有现在的信心,也不一定有学院,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我们没有把握,人命只在呼吸间,很多人的死亡是非常快的。

  夏噶措哲让珠的教言中说:一个人提一瓶水准备到田地那边做什么事情,结果还没有走到目的地,在中间时就死了。包括上师如意宝的圆寂也是非常突然,只不过他老人家是很有名声、很有功德的人,实际上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也会显示这样的无常,无常来得特别快,也有些人长年累月病很长时间,但很多人的死来得特别突然,因此,在死亡之前应想尽办法在自己的相续中具有出离心、菩提心,或者做有意义的闻思修行极为重要。世间人们没有头脑,人身是那么的短暂,他们根本不知道,还一直忙碌着世间法,年轻时赚钱很重要,到糊里糊涂的时候再出家学法,有很多人有这种打算,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极为不合理的,一定要在尽快的时间内希求菩提。

  不事稼穑不积诸资具,饥寒致死大修之胜士,前所未闻亦未曾目睹,未来亦无目睹听闻也。”

  此处告诫我们不应该积累资具,不应该耕种田稼,真正的修行人饿死冻死的历史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以后也不可能出现,只要我们把所有的琐事全部放下来,一心一意地修持。以前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虽然有冻死、饿死的现象,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修行的过程中冻死、饿死是没有过的。我原来想,在法王年轻时求学的石渠一带,天气非常寒冷,我们这个地方根本没那么寒冷,虽然有些修行人有寒冷和饥饿的痛苦,但是饿死、冻死的现象,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博朵瓦尊者也云:“即使纷纷扬扬下了九天九夜的大雪,云雀也能寻觅到栖身之地。同样,即使整个国土动荡不安,正法衰落隐没,如果孜孜不倦地策励修习,也必能找到隐藏容身并促进修行之胜地。”

  博朵瓦尊者做了一个比喻:在九天九夜当中下大雪,但是云雀是小鸟雀,它可以找到容身之地躲避大雪。同样的,原来我们这里经历暴风骤雨的过程中,我在厦门翻译《释迦佛广传》,听说你们特别害怕,我曾给你们写了一封信,我说:“即使下了九天九夜的雪,云雀能找到栖身之地。即使整个国家战乱纷争、动荡不安,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也可以找到一个容身之地。”所以,即使遇到违缘,真正孜孜不倦的修行人还是能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修行没有舍弃,原来的违缘变成了一种顺缘,这就是我们修行人的一种特征。

  前年虽然很多人的修行遇到了违缘,按世间人的角度讲是很伤心的,会处于绝望之地而最终离开,但是大家应该清楚上师如意宝的坚强和勇往直前,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大家一定要在违缘面前坚强。很多修行人没有离开,不但没有在违缘面前倒下去,而且闻思修行一直没有中断过。说明一点教言有时候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原来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藏地可以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只要有一个人念三宝的名号,就会马上受法律的惩罚。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仍然在山里面坚持他的风范,根本没有随着世间而变化,所以,我们遇到来自家庭、社会等的任何违缘和困难,自己的修行行为、形象和意志都不要舍弃。

  上师如意宝最后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言:其一,不要扰乱其他众生的心;其二,不要舍弃自己修行的标志和象征。这两句话中有很多内、外、密的意义,就是说我们要稳固地修持,不要舍弃自己的见解和行为,意思就是这样的。所以整个国家、社会、家庭还是环境动荡不安,都不要舍弃自己修行的行为,这是上师的教言,真正修行人的意志永远都不要改变。

  所有在座的金刚道友,原来也说过不可能经常在上师身边,在上师身边的时候,重要的教言和重大的问题应该牢记于心,这样一来你不管到哪里,都有你的修行境界。那天我也讲了,以前参军的人回来以后,在社会上还是坚持他原来的一些观点,一直是持守不放的,我们佛教徒也应该这样,在喇荣学习过的见解上的问题,以后不管到城市里还是其他哪一个环境里,不应该舍弃你的行为,这非常重要!

  藏巴加惹云:“看破红尘不贪恋此生是最殊胜的布施;

  尤其是出家人,供养和布施的钱财不一定具足,但是最好不要贪恋今生,这是最殊胜的布施。虽然有些有福报的人具有布施的机会和功德,释迦牟尼佛也并没有规定出家人一定要做大量的供养和布施,所以作为出家修行人看破今世是最重要、最殊胜的布施。

  千方百计为众生着想是最殊胜的利众;

  我们千方百计地为众生着想这就是最殊胜的利众。有些人说要弘法利生,利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你应该千方百计地照顾你所看到的可怜众生。(听说扶贫医院有一个病人,照顾他的人这些天有点累,现在需要有人发心在今明天去照顾,他们家里的人很快就会来了,应千方百计地利众。)真正的利众是让众生的相续种下善根,当然所谓的给别人吃穿上的帮助也是利益众生,但是主要用佛法来利益众生是最好的。我们世间的人读一所学校的目的是想毕业以后有工作,有工作就会有很好的家庭。而我们闻思的目的应该是利益众生,这个方向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应该想,我们修大圆满是想成就,成就以后干什么呢?就是要利益众生,所以方向要明确,用世间的话来讲教育的宗旨要明确。一言以蔽之,我们作为修行人闻思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利益众生,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结果,利生的途径和方法虽然多种多样,宗旨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为众生着想,这对每一个大乘修行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不然我们闻思想要成就的目的就是自己往生极乐世界多么快乐,根本不想众生的事情就是一种小乘声闻的发心。为众生着想,首先是我们心的相续中一定要有一颗出离心,没有出离心为基础,行持清净的戒律也是救畏和善愿戒,是不合理的。一定要看破今世,从轮回中解脱,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解脱的目的就是为众生的利益,一定要在自相续中有一颗菩提心,如果在具备这两点的基础上修大圆满、大手印、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都是可以的,如果这两个基础都没有打好,第一步就想获得成就、开天眼等,这样的修行目的一点也不正确,方向问题希望所有人应该认真地思维。

  什么叫做声闻乘?什么叫做菩萨乘?声闻乘的目的就是我自己想往生极乐世界,我自己获得大圆满的成就,自私自利,所作所为全部是为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大乘修行人和密宗修行人一定要把众生的利益作为自己修行的核心,不管我念经、烧香、拜佛,做任何一件事情为众生利益,千方百计地为众生想非常重要。

  《开启修心门扉》中有关菩提心方面讲…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