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P4

  ..續本文上一頁此必須提醒衆人,在一切所作所爲中,由貪嗔癡而引發的,(即使是身語的賢善)行爲,不善業所占的成分極大。

  不要說是殺盜淫妄之類的大惡業,即便是以貪嗔癡所引發的形象善法,也肯定是不善業的成分占多數,比如:貪嗔癡所引發而建造寺院、供養布施或者行持清淨戒律等行爲。從因果不虛的角度講,當然造佛像等也應該有一部分善根,但是大多數爲了貪執自己的名聲,法王如意寶不是也講,很多人建寺院修佛塔,表面上看是善法,但是如果以嫉妒傲慢心所使,只爲貪圖名聲和恭敬利養的不清淨發心,所做之善事也成爲墮入惡趣的基石。

  完全以貪嗔癡所攝持的耕耘稼牆、商賈買賣、牟取暴利、訴訟爭論、伏滅怨敵、護持親友以及聞思修行等一切所作所爲都只能成爲輪回和惡趣的因。

  心善地道善的道理,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的因果不虛品中有廣說,因此一定要發清淨心。我們聞思修行的目的只爲讓衆生獲得利益,即便自己存在自私自利的發心,那麼這顆心也應該是從輪回中獲得解脫之心,爲利益衆生,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的這份發心相當重要。如果沒有這樣,自心被貪嗔癡所攝,無論你經商稼農,還是牟取暴利、護親滅敵,甚至聞思修行,一切所作所爲只能成爲惡趣之因。

  也許有人會問:聞思修行不是所有行爲中最殊勝的嗎?爲什麼也是輪回之因呢?這在《劄嘎山法》中已經提到了,如果你爲了今生的利益聞思修行,有什麼樣的果報?博朵瓦尊者說果報有兩種,其中之一就是你爲今生而聞思修行,叁寶的加持可令你在即生中獲得利益,比如說你所需求的財産、名聲等,但來世怎麼呢?來世只得到地獄、餓鬼、旁生中感受叁惡趣的果報。所以,如果你所受持的是小乘的戒律就一定要以出離心來攝持,如果是大乘的戒律,那肯定是菩提心來攝持,如果這兩者都沒有,就只能算是善願戒或救護戒,這一點前文中已經提到過,在此重宣此義,希望大家應該清楚。

  所謂的修行人應該怎樣定義?如果別人說你不是修行人,可能你會馬上暴跳如雷,不客氣地以出家多年爲理由與別人辯論。但你真正扪心自問的時候,如果出離心和菩提心都沒有,那算作修行人也著實困難,更不要說什麼空性見解或者大圓滿的本來清淨和平等的見解。

  很多人喜歡求密法,這一點我也應該感到歡喜,但是我非常擔心很多人尚且沒有開墾自相續的田地,單單在曠野上撒一顆種子,恐怕無論如何耕耘都不會有發芽結果的一天。同樣的道理,首先大家也不要只希求高深的密法,《開啓修心門扉》之類的修心法門可能都沒有聽,《俱舍論》也可能沒有興趣,如果我傳一個大圓滿法,大家就興趣盎然,找一個好錄音機全部錄下來,自認爲是密法的根基,且一定要即生成就。說得非常好聽,但是你沒有讀過幼兒園和小學,沒有讀過中學和大學的課程,就想一步登天而希望獲得一個博士的文憑、獲得一個博士後的文憑,除去極富資質的天才以外,一般來講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我希望喜歡希求密法的人——一般世間人所說的宗教狂熱之徒,還是應當次第打基礎,先學加行,觀察自己的心符不符合一個修行人應該具備的條件。許多人看不起小乘法,其實小乘法中也有它獨特殊勝的竅訣,如果我們沒有打好這個基礎,獲得一個大圓滿的境界恐怕是不現實的。很多人得了最高的灌頂,名義上是大法王的弟子,但常常法是最高的,人不是最高的,人法不相合,像藏地有一種說法:煮牛腦殼時,牛腦殼的肉還沒有熟,就先把舌頭吃了是不應理的。這個問題留在下文廣說。

  所以說,包括聞思修行,如果沒有看破世間,那麼也只成了惡趣和輪回的因。

  《因緣品》中雲:“諸法之前意先行,意念首要而敏捷,若以凶狠之意念,所說言語所作行,以彼獲致無量苦,猶如車輪斷頭頸。若以清淨之意念,所說言語所作行,以彼將獲大安樂,恰似樹蔭恒追隨。”以凶惡念頭等叁毒爲發心所作的一切行爲,都必將咎由自取而帶來無窮痛苦。

  此處所講的也是體現心的重要性,是一切顯現的根本,與萬事聯系最爲緊密的就是自己的心。如果是凶狠的意念,不管他說的什麼話,做的什麼事情,會獲得無量的痛苦。以善念或惡念所引發的一切行爲,結果會截然不同,下面講這方面的公案。

  從前,有兩位乞丐見到一群僧衆時,其中一位以嗔恨之念咬牙切齒地詛咒:“但願這些僧人的脖頸被車輪碾斷。”不久,當他躺在路邊睡覺時,被飛馳而來的馬車軋斷了頭部。而另一位卻對僧衆生起了清淨之心,心想:若能以天人的甘露供養這些僧衆該多好啊!以此善心使他獲得了極大福報。上午,他躺在樹蔭下睡覺,直至下午,樹蔭也不會因太陽西行而偏移。後來,他以此福德而成爲了一名大商主的繼承人。

  婆羅門和國王種姓的兩位乞丐中,其中一位看到光頭出家人,就希望把他們的脖子碾斷,他發下如此嚴重的惡願,最終是自己慘死在急馳的馬車下。還有一位,因爲心生清淨之想的緣故,此公案中說他最終成爲一名大商主的繼承人。《大圓滿前行》和《釋迦牟尼佛廣傳》中都有此公案,但說法不一,也有他最終成爲王位繼承人之說,但也可能是情節相似的不同公案。

  也許是前世業力的關系,在家人中也有類似的情況,人與人的性格截然不同,有些看到出家人時顯得謙卑恭敬,會盡己所能地給予幫助,還有人則一見到沒有頭發的出家人就恨之入骨。

  總而言之,這全是我們一刹那的心在作怪。有些人看見別人時,在內心當中覺得這個人很壞,有機會的時候一定要殺他,一直咬牙切齒地詛咒,但有些人根本不是這樣,看見別人痛苦或造惡,覺得他很可憐,但願他離苦得樂,乃至對方加害于己的時候,也願他獲得快樂。

  所以,我們平時雖然精進于拜佛、念誦,然而接觸任何人都如同怒氣沖天的魔鬼一樣。許多人對我們這裏發心人的印象是不錯的,其他住在屋子裏面的老修行人不好說,也許接觸他們的時候真的如同接觸毒蛇一樣,稍微碰一下就要爆炸,如果如此,不是好修行人。

  佛教的特點就是培養內心的修養,這一點從他的行爲中是可以略見一斑的。佛教無論從心理學、因明邏輯學還是人文地理各個方面都有它獨特的研究方式及優勢,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含攝一切萬法。所以,不管佛教徒與任何身份的人辯論,不怕世間人,不管心理方面還是生理方面,從哪一個方面與別人辯論,只擔心我們不懂教理,否則一定會令他們張口結舌。

  這裏是從利他的善心角度來講的,我們一步步慢慢來,最終才可以將利他的善心持之以恒,不可能只有等到開悟的時候才把佛教融入世間和社會當中,而現在卻要把仇恨的人全部降伏滅光,這樣肯定是不行的。

  另外,在一般情況下,若故意殺生,則爲造作惡業。但是,如同大悲商主雖然殺了人,因爲是以大悲心所引發的緣故,不但沒有成爲惡業,反而成爲圓滿資糧的殊勝方便。此等事例,在《弟子問道錄》中已廣爲宣講。

  此公案在《釋迦牟尼佛廣傳》和《大圓滿前行》中均有廣說。在一般情況下,殺生是肯定不允許的,但如果是發清淨善心,不但沒有罪過,反而成爲積累資糧的方便,譬如大悲商主的公案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我們對世間之事進行觀察也可得知,若以蔑視的態度給予他人飲食等物品,不但不會令他人高興,反而引起他人的仇視;反之,若以恭敬心或大悲心等布施他人,則會令他人喜笑顔開。

  我們暫且不從佛法的角度說,即便從世間的行爲來觀察也可得知。比如我們布施的時候懷有一種仇惡之心,對來乞者百般厭惡藐視,以悭吝心勉強給他一些低劣之物,口中也念念有詞:“給你給你,快滾出去!特別髒,討厭得很……”原本沒有錢財的乞丐就非常痛苦,別人如此嫌惡他,就更是雪上加霜,無疑使他更加痛苦。

  所以,一切顯現都是心的差別。應當防意如城,千萬不要令自心生起希求此生幸福的念頭,一旦生起此念,也當勵力抛棄,這一點尤爲關鍵。

  我們的所作所爲不是以即生的快樂幸福爲目的,我們出家修道,每天都應該思維:我們求學的目的是什麼呢?不是爲得灌頂,不是開天眼,也不是獲得神變,回去的時候不用坐班車,一定要飛在虛空當中,不是這種目的,目的就是在我們相續中生起一個真實的出離心。不管別人怎麼說,內心中就是將輪回看作監獄一般,所作所爲都無意義。真正徹見輪回痛苦的本體時,見解才會非常穩固,雖然你只是一個普通僧人,沒有財産和名聲,只不過在求學的過程中花了很多錢,但是你的相續中有一顆出離心就有價值,此等價值是一般財産無法比量的,如果不是這樣,即便你擁有名聲和財産,也會很快的時間內消失殆盡,無有很大的意義。

  因此,大家應該想盡辦法在相續中生起出離心,不是口頭上說的,也不是形象上的,最關鍵的就是在相續中生起輪回無有意義的出離心和利益他衆的菩提心,看破今世和利益他衆,具足這兩種心就是你求學的目的。很多人認爲自己很愚笨,考試成績很差,但只要你的相續中具足出離心和看破今世的念頭,我就很滿足。很多人說:“我來了這麼長的時間,不傳大圓滿,我還不如不來。”但我不是這麼認爲的。

  

  

  

  

  

  

  

  

  2003年12月25日 第4節課

  我們作爲修行人,無論是修習密宗還是顯宗的何種人,像《開啓修心門扉》這樣的修心法門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佛教徒中,許多人喜歡從教理上講解佛法,從治學的角度來進行研究,而真正從調伏自相續方面傳講佛法的人卻是鳳毛麟角。因此,這本竅訣書雖然從文字上容易理解,但是也一定要從意義上反複串習,一天起碼也是讀幾行,壓伏自己的煩惱,作爲凡夫人來講慢慢就會習以爲常,這相當重要。

  阿底峽尊者曾諄諄教誡:“若樹根有毒,則枝桠及樹葉均有毒;若樹根爲良藥,則枝桠及樹葉均有藥性。同樣,如果其根源爲貪嗔…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