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提过这样的问题:“舍弃今世之因是什么?”当时萨迦班智达回答说:“知晓轮回无有毫许实义,故而对轮回无有兴趣,是舍弃今世之因。”而后他又问:“舍弃今世之缘是什么?”他回答说:“知道轮回的过患后才会舍弃今世,所以知道轮回过患是舍弃今世之缘。”然后他又问了第三个问题 “舍弃今世的量”,也就是说舍弃今世的界限,“舍弃今世的量是对世间八法兴趣索然。”萨迦班智达回答说。“那么最后所获得的舍弃今世之验相是什么呢?”他提出了第四个问题,他得到的答案是“舍弃今世的验相就是不被世间八法所染”,意即单单过弊衣疏食的生活,并不是舍弃今世的验相,而是在内心中对财色名利非常淡漠、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心态才是舍弃今世的验相。
譬如我们关在监狱中,你对监狱和监狱中的人都毫无兴趣,永远也不会将监狱作为自己安家落户的地方,始终有从监狱中逃脱的渴望。
同理,把轮回中所有的名声、财产等人们所羡慕的五欲妙乐看作监狱来对待,就说明你的相续中真正生起了舍弃今世的念头。所以仲敦巴格西也是再三给弟子说了“舍弃今世”的教言。
我曾在杭州给居士们传授《入菩萨行论》,下课后好几个居士都说:“我们要舍弃今世,要吃坏一点,不用吃好的。”但舍弃今世并不是吃恶劣的饭菜,对此前面已经阐述过。
宁莫恭穹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以上所说的是他给萨迦班智达的二十几个问题中的前四个问题,萨迦班智达的语言比较简略,希望大家仔细思维,否则口头上说舍弃今世,然而表里不一,言行不符。现在很多汉地寺院、禅门中常常挂着“看破放下自在”六个大字,但是到底看破什么呢?华智仁波切《前行》里面讲了吧,“无论是任何人,即便他高如天空、厉如霹雳、富如龙王、美如天仙、艳如彩虹,可是当死亡突然到来之时,他也没有刹那的自由,只能赤身裸体、赤手空拳地离开人间,只能在对财产、饮食、亲友、部属、弟子、仆从等眷属所有受用依依不舍之中抛下一切,就像从酥油中抽出一根毛般独自而去。”如果我们的相续中真正能生起这样的定解,这算是出离心,生起出离心生才会看破,这非常重要。
仲敦巴尊者自己,就是从心底舍弃了今生琐事的典范。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仲敦巴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舍弃世间之法,故不允许我做出行修相异、心行相违的举动。”
仲敦巴尊者自己在舍弃今生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信众们迎请他去传法时,他正在修舍弃今生的法,为令修法不至半途而废,就没有前往,而是令他的弟子代他前去传法。因为,如果内心里没有舍弃今世,虽然口里滔滔不绝地讲法,也只是照本宣科、鹦鹉学舌,没有很大的价值。
之后,就终年穿着缀满补丁的陈旧衣服,将上衣脱下,两只袖子搭在双肩,有时神出鬼没地消逝于柏树林中,有时倚在藤仗上独自打杵休息,口中念着《亲友书》中的句子:“利无利苦乐,称无称誉讥,了俗世八法,齐心离斯境。”
尊者是在家居士的身份,他终年穿着陈旧的长袖藏装,在炎热的盛夏,他就会将上衣脱下来,把袖子搭在双肩,藏族老乡也是经常这样穿着的。他经常出入于热振寺的柏树林内外,有时候他还会靠在藤树做的手杖上休息,他口中经常念诵《亲友书》里的这样一个偈颂:“利无利苦乐,称无称誉讥,了俗世八法,齐心离斯境。”这是以前的古译 ,世间八法即是:人们愿意获得利养,不愿遭受衰败;愿意获得快乐,不愿感受痛苦;愿意获得称赞,不愿被人讥讽;愿意获得荣誉,不愿遭遇诋毁。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远离这些世间八法。
有时又喃喃自语 “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等全部文字,有时仅念出开头部分,有时念诵了一半,就独自安住下来。
仲敦巴尊者也常这样检点自己:“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 ”有时念诵全文,有时念开头部分,有时念半句,他时时这样来念诵度日。
本来,像他这样的成就者无需如此苦行,他之所以如此韬光养晦、深居简出,只是为了给后学者做出表率而已。
像仲敦巴这样的大成就者,本来没有必要这样苦行,在许多论典中说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但是他仍然隐秘才能,不露锋芒,安住在寂静深山,极少出头露面,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警醒后人。
金厄瓦也常复述此等脍炙人口的教言,并以此平息了世间八法。
金厄瓦格西也经常复述 “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等教言,并且不为世间八法所动,这一点非常重要。真正到达这样的境界才算是看破今世。前文所引萨迦班智达所说的看破今世与此处所说好似同出一辙,修行人倘若未平息世间八法,如同不学佛法的世间人一样,全然只为自己的名声、财产、安乐、地位和赞叹等今生短暂的事宜奔波劳累,是没有看破今世的表征,所以平息世间八法就是我们修行人最重要的事情。
否则如佛印禅师所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之苏东坡的笑谈会在你的身上故伎重演。自以为自己是大修行人,只要别人触犯两句,他就会大发雷霆,真是非常可怕。因此平时应该观察世间八法是否平息,如果平息了世间八法,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的一样,肯定已经看破今世,如果世间八法没有平息,那么即便整日里以苦行相伴,闭关禅修,也没有很大的实义,所以这方面要注意。
2003年12月24日 第3节课
因此,今生追逐快乐、厌离痛苦等念头以及如同毒药般的一切琐事都应当彻底屏弃。
世间八法对我们的危害非常大,因此我们若是为今世求乐避苦的念头还有毒药一般的今生琐事都应彻底舍弃。当然要求凡夫人全部舍弃今生的需求,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讲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首先应该深刻认识到希求今世的一切所作所为全部是非法。现在很多人喜欢求密法,密法自然很好,是诸佛菩萨最究竟的精华教义,但是很多人根本没有打好基础,只是为了希求即生中荣华富贵、开天眼等各种可以在人群中炫耀自己的资本,这样无有任何必要。
无论是大、小乘修行人都有自己应守的本分,如果是大乘修行人,内心相续和所作所为都应该以菩提心来摄持;如果是小乘修行人,就应当秉持出离心所摄的看破今世这条规则,以出离心来摄持善根和行为,如果两者皆无,就是一种形象上的修行人。
现在很多佛教徒,开口闭口说自己是某某大名鼎鼎活佛的弟子,得到过至高无上的时轮金刚的灌顶、密集金刚的灌顶,得过大圆满的灌顶。当然从末法时代浊世猖狂的角度讲,能够得到如此殊胜的灌顶当然是值得随喜的事情,但令人担忧的是,他的相续中究竟有没有一个起码的看破今世之出离心和利益众生之菩提心呢?如果连这一点基础都没有,得再殊胜的妙高灌顶也恐怕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无有实义。
因此,一味只寻求高深莫测的大法,对初学者来讲不一定是很相应的,因为无论多么贤善的上师,哪怕与你初次相识就慈悲摄受你,为你灌殊胜的顶,但你自身如果没有打好修行的基础,那么这个密法对你来说是不相应的。有很多人经常让我看看他是不是学密法的根基,有没有学密法的因缘,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只不过没有打好基础对每一个人来讲也可以说是没有,因此一定要舍弃求乐避苦的念头和今生中没有很大意义的琐事。
也许是我邪见很重、修行不好的原因,每到大城市的寺院,每天都有上千人在拜佛、供水、供香,在佛前做些微善法,功德都是很大的,所以应当随喜,但如果逐一追问他们拜佛等的目的时,所得到的答案往往令人大失所望,都是为了自己的身康体健、生意兴隆等目的为出发点的。如果问卖门票的人为何住在这里?他会说是因为服从寺院的安排,仅此而已。不要说利他的菩提心,即便是观“三界犹如火宅”般欲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人也是寥若晨星,因此,可以说在整个世界中形象修行人非常多,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真正因看破今世寻求出离的,包括学院中如此多的人中恐怕也是少之又少,有因遇到挫折而出家的,有为逃避生活而出家的,直到现在出家的目的仍然不很明确,每天都是在迷迷糊糊中混日子,这样做没有很大意义。在座的人应该是有智慧、有见解的人,应当思维自己剔除须发、身着袈裟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是为即生中获得解脱和利益众生,那么你一天听一百个灌顶对你可能只不过是种下善根而已,没有多大的实义。
要深知,一切善不善业仅为心之所为,而身语之业却是无记的。
因此看破很重要,所谓的看破并不是外面形象上的一种行为,一定要在内心中观察自我。我想噶当派修行人的传统是非常好的,现在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地跟随他人转,凡有灌顶、传法,大家就会一窝蜂跑去,但是到底心相续中有没有一个稳固的基础,从来没有观察,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大家应审慎地深思啊!
所谓的业力最根本的就是心,而身语的善不善业全是无记法。按小乘《俱舍论》的观点,心是无记状态时,不会感得快乐和痛苦的果报,只有身语业才有善恶之分,在《俱舍论》第四品中有宣说。但是真正从大乘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心是最关键的,一切善不善业仅是唯心所造,心善一切都是善,心不善,表面上做的上供下施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事。
彼等愚痴凡夫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心追求此生的幸福安乐,希望美名广传,并获得他人的恭敬利养,却害怕痛苦煎熬,担心臭名远扬,并以得不到恭敬利养为患。
我等凡夫之辈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只为希求今生的快乐幸福、声名广播和别人的供养恭敬。这应该是非常惭愧的。我们所担忧的是害怕身体痛苦或名声受损,否则利益和恭敬就会离我远去,但这些都应该是倍感惭愧的。《入行论》中也有这样的教证:“谓谤令他疑,故我嗔谤者。”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最大过失。
于…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