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P47

  ..續本文上一頁、輪回的痛苦,讓衆生的相續中稍微播下一個種子或者是萌生一些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善根,這就是真正的弘法利生,表面上不一定看得出來,但實際上這很重要,別人也容易接受,真正的佛法也是這樣。但是我現在所擔心的是我們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最好不要回到城市中去,否則或者灌頂或者化緣,除此以外幾乎沒有,以後藏傳佛教在什麼地方開始弘揚開來呢?還是很困難吧!藏傳佛教真正的精華並不是灌頂和化緣,我是這樣認爲的。

  縱言講聞乃爲持勝法,必依淨戒無違出離心,應爲公正求義聰睿者,智士方宣勝藏乃密意。

  既然未調伏自相續就不能攝受弟子,爲什麼佛經中說講聞二者是最殊勝的弘揚佛法、受持正法呢?

  其中密意是指此人要在具備清淨無垢的戒律和真實無僞的出離心之基礎上才有資格堪爲講法者。

  那麼爲什麼佛經中說講經說法是弘法利生的基礎呢?

  講法者應該具備清淨的戒律和無僞的菩提心,聽法者也同時應是具有公正性、希求心的聰睿者,對具有這些條件的此等人,具有清淨戒和出離心的智者方可以爲他宣講佛法。在講經說法的過程中,尤其是講一些甚深的密宗法門,中觀、大手印的法門,或是灌頂的時候,你就必須要觀察弟子的根器,如果他們不堪法器是很容易舍棄密法的,這就是所謂的講經說法的密意。

  雖聚追逐今生名利眷,無信無欲縱演殊妙法,亦不實修徒生貪嗔因,此類講聞實乃輪回繩。”

  對于只追求今生的名聞利養,對法沒有信心和欲求心的眷屬,雖然給他們宣講了佛法,但實際上他們不但不實修,反而成了貪嗔之因,也可能會造成泄露甚深教法的過失。所以,諸如此類講聞全部成爲輪回的繩索。還有一些所謂的上師,欲令自己聲名遠播,就攝受很多眷屬,經常爲這些眷屬灌頂、傳法,其實這些眷屬對于佛法和上師均無信心。

  就曾有一位上師遇到了一個腰纏萬貫的大老板,便想方設法、處心積慮地想爲他灌一個頂,他還給知近的人打電話說:“你們給我好好地念經,我很快就可以攝受一個大老板了!”讓人啼笑皆非。

  這確實是末法時代的象征,有些弟子既沒有信心,也沒有欲求心,甚至不知道什麼是灌頂,什麼是佛法,可能只知道什麼是黃財神,知道黃財神對做生意很有利益,爲這樣的人即便傳無上甚深的大圓滿法,他也不會實修,而成了貪、嗔、癡的因,這種講聞實在是了無實義。

  我自己都不能觀察自相續,卻在這裏說很多人的過失,實際上並不合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沈陷在迷茫之中,但是這些甚深的教言,聖者們曾經講得很清楚,即便有過失也是大聖者們的過失,因此,我在這裏大膽地說,如果沒有揭露這些不應理的行徑,很多人都不會知道。我們今後如果有講經說法的機會,首先要觀察自相續,是不是爲了尋求一些財産和名聲,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應該取消這次機會。如果你心裏想:我相續中得到的佛法之傳承是非常殊勝的,雖然我不具足傳法的資格,但很多衆生愚笨至極,他們連最基本的佛法道理都不懂,我的發心是令別人的相續中得到一定的利益,自己並沒有夾雜自私自利之心。如果是這樣清淨的發心,無論別人怎樣說叁道四、妄加評論,你還是應該爲別人宣講一點佛法的道理。

  同理,在上師面前聽聞佛法的時候,是不是爲獲得解脫而聽?有些人聽聞佛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現在世間上“政治和尚”、“經濟和尚”等五花八門的名詞也層出不窮,學法的人之中也存在聽法不爲獲得解脫,而是在成爲某位上師的弟子之後便可以利用上師的名義欺騙很多衆生爲目的,如果以這樣的發心來聽聞佛法,也同樣成爲輪回的繩索,因此,對于講聞兩種人,平時一定要觀察自心。所以噶當派真正修行人的教言,是彌足珍貴的。

  藏巴加惹也深有體會地說道:“如果想幸福快樂,就應選擇獨處。食物豐盛的時候,就可以盡情饕餮,無需與人分享;

  藏巴加惹尊者對幸福快樂的定義是別具一格的,他認爲:如果你真正想要獲得今生、來世的幸福安樂,就要選擇獨處。倘若你有充足的食物,完全可以自己享用就是了,無需宴請別人,生活還是非常簡單快樂的。在家人卻不是這樣,當你資財滿盈的時候卻沒有幫助別人,最後所有人都會對你不加理睬,有諸多擔憂,出家人卻惬意得多,自己好好吃著,不用分……

  我講課的時候,你們不要笑,現在有些人太開心了,但我想今年我們不開心,大家也不要過年,不要放音樂,像今年這樣的痛苦和損失在我們一生中恐怕再難以遇到了。對我來說,我所有的家人在一天當中全部去世,我也不會這樣傷心。但如果一直沈溺在悲痛欲絕的心情中不能自拔,不能振作地頹廢下去,那也不是智者的行爲。可是有一些個別的金剛道友下課後仍然像表演相聲一樣地大聲說笑,可能這些人真的是沒有心髒了。

  從前我一直認爲上師離開後我肯定會傷心得痛不欲生,在這個世界可能無法正常地生活下去,但是當事情真的發生了,我似乎也不是那麼痛苦,一直沒有掉眼淚,我想我是不是著魔了,直到前天我看了上師的一個大圓滿道歌中的一段教言:“當我深陷在恐怖的輪回深淵裏的時候,上師您老人家舉起慈悲的手將我安置在持明的行列中,這份恩德,我無以回報!”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傷心到了極點,關上門,自己在屋子裏面哭了很久,我想我可能沒有著魔,心裏會有痛苦,也有眼淚。雖然大家心裏都很空白,可能今後的全部生活都不會有樂趣了,即便有這種感覺,但如果我們在課堂上也經常放聲大哭,可能有些心髒病人是無法承受這種情緒的,因此我也盡量控製自己的情緒,但你們也不要過于忘卻傷痛而歡喜得不能自已了!

  下面我們接著講課。

  如果(食物)匮乏,也怡然自得,不必擔憂有誰需要養活,當然快樂無比。即使挨凍受餓,也由獨自承擔,所以十分幸福。”這種說法實在是確鑿不虛啊!

  以上講的是衣食無憂的情況,那如果是缺衣乏食的情況呢?其實仍然是無所挂憂,快樂無比,不要贍養別人,而世間人並非如此,你的孩子、父母等都是你生活上的負擔,如若坐視不管,于人于己都不合乎情理,所以,世間上無論是富裕的人還是貧窮的人各有各的痛苦,富裕的人對一切都是高標准,痛苦也許更勝一籌。

  我們出家修行人,自己擁有什麼,獨自享用就是了,不需要考慮別人,即便貧窮,也沒有諸多負擔。曾有道友說:“我生活費用完的時候,因爲朋友比較多的緣故,所以我輪番著去別人那裏吃幾頓,可能五六天後又開始發生活費了。”一個人的生活還是很簡單。曾經我也舉過這樣的例子:有人說:“我們家裏的孩子都在讀書,有許多的煩惱,而你們喇榮裏的每一位出家人都是自由自在的,只管自己的碗就可以了,我看到你們的生活是非常羨慕的。”真正仔細觀察起來就是這樣,只有心存邪見的人才不一定接受。

  有的人將所有的幸福安立于物質財富的基礎之上,(實在是愚魯至極。我們可以推想,)孑然一身的僧人,卻債臺高築,可謂絕無僅有;而作爲衆人投靠的首領,卻沒有負債累累的,也只能間或覓之。

  一個負債累累的出家人幾乎是沒有的,除非有一些不如理如法修行的出家人忙于經營生意,這樣的人也可能有一些負債的現象,但絕大多數的出家人,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自己如理如法地安住,會有人對你供養的,在家人對此也只能是望塵莫及。世間上所謂擁有一千萬、兩千萬的大老板,實際上他又會對外投資,或者去銀行裏面貸款,總之他仍然是債臺高築的人,詳細觀察他們,這些在家人也是非常可憐。出家僧衆中如此這般的人是非常少的,互相告上法庭等各種的事情更是極爲少有,這也是佛陀的加持。

  喀 巴格西也感慨地談及這一點:“敬信眷屬之外無寺院,無有苦于惡人首領者。切莫耽執賢善長官位,恒時處于低劣卑位也!”

  喀 巴格西也對此問題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除了具有清淨信心和清淨恭敬心的“眷屬”以外,沒有寺院也未嘗不可,他認爲清淨的信心和菩提心就是他的眷屬,除此之外,沒有必要一定擁有寺院。有些人擔心今後學院不存在的時候去哪裏,其實無有寺院也無關緊要,只要你自己具有清淨的信心和清淨的恭敬心,這就是你的寺院。

  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差事苦于作惡之人的首領了。

  但也千萬不要與現在的世間人一樣耽執一些賢善長官的地位,恒時處于穿簡樸衣服的低劣之位,就是高僧大德的行爲,許多菩薩正是顯示爲低劣的乞丐、清掃者的身份來度化衆生的。

  “頑冥粗暴易怒自利者,增長有漏眷仆無則妙。吾之眷屬乃智慧精進,成辦一切所需無疲厭。”

  希求一些非常頑固、粗暴、嗔怒、自利的有漏眷仆,沒有任何必要,這些眷屬一會兒高興,一會兒不高興,整日裏追求自私自利之事,這些眷屬有不如沒有好。

  我的眷屬就是智慧和精進,有了智慧便不需要其他的人,有了精進則可成辦事務,除智慧和精進外不需要眷屬,除信心和恭敬外不需要寺院。如此才能成辦一切。

  因此,尤其我們作爲一個平凡的修行人,不隨便攝受眷仆還是很必要的,否則最初自己想要做一個高尚的人,卻攝受了許多沒有智慧、沒有信心、沒有精進心的愚笨之徒,他們經常會做不如法的事情,我們也認爲自己在這些愚笨者之中是首屈一指的,卻不知道凡夫人中是沒有什麼值得吹噓的,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相續,一經觀察,自相續中的煩惱泛濫成河,還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嗎?

  就曾有人將他的管家、賬房先生、廚師……分配得一清二楚。但如果你是真正具有智慧和菩提心的人,那麼有成千上萬的眷屬來侍奉你也不足爲過,暫且不談密宗中等淨無二的境界,相續中顯宗起碼的出離心和菩提心都不具足,自己裝著大人物,身體本來也蠻好的,卻左邊一個人扶著,右邊一個人攙著,前面一個人帶路,有那麼多人侍奉和恭敬,那麼你真的是債臺高築了,何時能還得上債?

  如果是病人,即便有很多人幫助,在佛教的戒律中也是開許的。不是病人,也不是什麼大人物,周圍卻有許多人侍奉,是不合情理的。有人認爲有很多人在自己的身邊恭敬自己會對弘法利生起到很大的作用,其實不然。如果你的心相續中沒有驕慢心而真正有一顆菩提心或許會有少數人誹謗你,但大多數的人會自然而然對你恭敬,否則自相續中無有絲毫的功德卻高高在上的自以爲了不起,又攝受很多愚笨的眷屬,就如同《劄嘎山法》裏面說的,弟子說上師老人家是佛陀菩薩,他自己也自以爲是,認爲任何事都可以做,所以就無惡不作,如此自欺欺人無有意義。今後我們這裏的有些道友會成爲聲名遠播的高僧大德,也會有很多人侍奉的,取舍之處大家應該清楚。

  從前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的時候,他也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來度化衆生,本是印度觀世音菩薩化身的大德,做任何一種善事都是自己去做的。

  現在在座的道友中,很容易找到眷屬,不要說你們,我都可以找得到很多眷屬,如果我說:“你跪在地上,我騎著你,你有功德。”一定就會有一些隨聲附和的人贊同並照做,但是這些行爲只不過是長養傲慢心之溫床。自己無論安住還是離開,除了病人以外,沒有必要攝受很多人爲自己做事,自己做一個普通人,相續中具有智慧、精進和悲心,就是所有眷屬已經具足的標志。倘若這些都不具備:十點鍾的時候,還在像豬八戒一樣睡懶覺,智慧方面連東西南北都分不清,悲心方面一個衆生要被砍殺脖子,你也是無所謂,外表上即便與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無二無別也無有意義。

  也許我的話會起到一些作用,也許不會,我們有機緣在一起的時候,我苦口婆心說給大家聽,以後這種講聞的機會肯定會很難得的,所以,希望大家要將我的好言相勸領納于心,有時候一句教言還是會對衆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巴 瓦格西也說:“具有財富名望之時,唯命是從隨聲附和;無力損害利益之時,以恩護養也相輕淩。

  一個人具有財富和名望的時候,他下任何命令,大家都隨聲附和,而當你對他無有利益之時,你當初如何護養的人還是會輕淩你的。

  人就是這樣難以取悅,眷屬也不例外,比如我現在有名聲,有財富,而且我的話也有一定的威力,想要開除誰還是幫助誰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這時我說什麼,所有的人都會隨聲附和地說:“對,對,對,堪布您老人家說得對。”但是當我年邁體衰,也失去了對別人幫助和損害的能力,住在洛若鄉貧困潦倒之時,誰都不會理睬的,同時還會有人前來輕辱,這就是一種傳統,一種規律。這是巴 瓦給我們的教言。

  惡時眷屬極難有利,獨自烹調世人皆知,不離親眷乃自妙手,無需欺诳詐現威儀。

  在末法時代利益這些眷屬是非常困難的,最好不要依止這些人。排除一些病人,大家都應該自己烹調食物,自己提水,否則自己認爲了不起,指使別人爲自己做事就不大好。應該學習噶當派修行人的傳統,不要讓自己的相續慢慢老化……

  永遠也不會離開的最好的眷屬就是自己的雙手,我們都擁有最好的眷屬。如果某個人做我的眷屬,爲使他不對我産生邪見,可能我會不敢睡懶覺而馬上起來念誦等做這些詐現威儀的事宜,但是在自己的雙手面前不用如此敷衍。

  獨自享樂悠閑舒暢,苦行飲食無窮無盡。獨自生計何處皆覓,獨自衣衫怎樣皆暖,絕地妙火熾熱十分。獨自安住何等亦勝,無我茅棚逸然溫馨。”

  苦行的飲食是無窮無盡的,獨自享受也是很舒暢的。一個人的衣服怎樣都會穿得溫暖,一個人的生計怎樣也可以得到。修絕地火會很溫暖,就不必點火取暖了。一個人安住多麼殊勝快樂,對破爛的房子駐留和舍棄都可以隨心所欲,若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宮殿,離開之時就必然執著,所以說無我執的茅棚是最溫馨、最溫暖的了。這是巴 瓦尊者給我們的教言。

  第叁抛棄眷仆品釋終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