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醍醐▪P33

  ..續本文上一頁陀。佛陀說:“我沒有跟他們結過緣,而目犍連卻跟他們有很深的因緣。過去無量劫以前,有個農夫上山砍柴,有棵樹上有一窩黃蜂,黃蜂見有人砍樹動它們的窩,都飛出來了。農夫是個佛教徒,就給這些黃蜂念叁皈依。黃蜂因爲聽聞了佛法,後來都轉成人身。當時的農夫就是目犍連,那窩黃峰就是這個村子的人。由于目犍連當年跟他們結了緣,所以他們今世就歡喜供養他。”

  因此,你們實在找不到皈依弟子的話,也可以用這種方法。有些人回去一趟特別失落,因爲給親朋好友講了很多,想讓他們皈依叁寶,結果不但不皈依,反而被狠狠罵一頓,關系弄得很糟糕。如果你出去不成功,那可以到螞蟻窩、餐廳、魚塘給旁生念皈依,誦佛號,這樣你可能也會變成像目犍連一樣。

  我們即生中遇到佛法、有皈依的機會,真的是非常榮幸,叁寶永遠也不會欺惑我們,永遠也不會錯的。世間上有邪知邪見的人,看到別人皈依叁寶、出家修行,就覺得“你搞錯了,不應該皈依”。不管他們想什麼、說什麼,實際上以正理觀察時,皈依的功德和利益確實無法衡量。所以大家應該生起歡喜心,在有生之年,方便的話,盡量弘揚佛法。現在外面學習《入行論》的道友中,有些人很能幹,一個人召集了很多很多不信佛的人,讓他們信佛。我倒不是人越來越多,就越來越歡喜,但皈依叁寶確實是一種妙藥,這麼好的妙藥讓可憐的“病人”都獲得該多好啊,他們在輪回中如是痛苦、如是掙紮,若能得到這樣的甘露妙藥,身心肯定會非常快樂。因此,我從內心當中非常希望:芸芸衆生都有皈依叁寶的因緣,最終趨入真實的佛道!

  

  第叁節課

  昨天講完了加行,現在開始講正行。

  乙二(正行宣說叁士道)分叁:一、小士道畏懼惡趣之苦而斷除罪業;二、中士道不貪叁有而希求解脫;叁、大士道修空性大悲雙運而解脫有寂之邊。

  丙一、小士道畏懼惡趣之苦而斷除罪業:

  叁士道分別對應修行人上、中、下叁種根基。所謂的下等修行人,特別害怕墮入地獄、餓鬼、旁生,而想獲得人天的身體。很多相信因果的人覺得感受痛苦非常可怕,所以不願意在叁惡道中受苦,這就是下士道。

  我們作爲修行人,應該觀察自己到底是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還是下等修行人?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自己是修行人,甚至還是開悟者,而實際上,他們連叁士道都靠不上邊。如果一個人不承認來世、只承認今生,今生也是求一些福報,不承認業因果存在,(當然,即生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能會承認,但生生世世的因果循環不承認,)那麼他連下士道都算不上。

  所以,修行人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承認前後世,如果沒有這一點,那根本不算修行人。現在西方也好、中國也好,不承認前後世、只求福報的人相當多,這些人不算真正的佛教徒,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

  那麼,下等修行人要怎麼樣修持呢?

  佛說難忍惡趣苦,皆爲惡業之果報,

  是故縱遇生命難,永不造罪佛子行。

  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因果經》、《百業經》、《賢愚經》等大小乘的經典中,一再宣說了叁惡趣的難忍漫長之苦全部來源于造作惡業——殺生、邪淫、偷盜等自性罪,違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佛製罪。其果報就是叁惡趣痛苦,這些因果過了千百萬劫也不會錯亂虛耗,只要造了不善業,則必定感受果報。《寶鬘論》雲:“不善生諸苦,投轉諸惡趣,善業生善趣,世世享安樂。”造了不善業,就像種下了毒種子,定會轉生到叁惡道中,感受無量痛苦;造了善業的話,定會轉生到叁善趣中,生生世世享受無比的快樂。佛經中說業因果絕對不虛,也不會互相錯亂,沒有造惡的人不會感受痛苦,佛陀以了知業報智力而明了一切善惡因果,所以佛陀所說的這種道理,每個人應該深信不疑。

  假如造了罪業,果報會一直等在前面,永遠不會摧毀,也不可能不感受,所以造了惡業的話,知道忏悔很重要。智者會勵力忏悔,而愚者對忏悔沒有多大興趣,經雲:“愚人造惡業,不知忏悔罪;智者忏悔罪,不與罪同住。”愚者只會造業,不會忏悔,就像有些人只會花錢、不會掙錢,特別可憐。而智者以前世的業力成熟,可能會造一些罪業,但造業的同時也知道慚愧,通過四對治力來忏除,自相續不會與罪業共住。

  尤其是越有智慧的人,慚愧心就越強。以前上師如意寶每天都說:“我業力很深重,一定要好好忏悔!”有時候開“金剛薩埵法會”時,上師的精進讓大家萬分慚愧,他老人家的證悟境界,是我們望塵莫及、無法想象的,但顯現上也如是重視忏悔業障。以前我寺院裏有一位帝察活佛,真的讓人非常非常佩服,他從小一直沒有間斷過聞思,“文革”期間也每天拿著經夾偷偷在看。但在晚年,他只要看見一個高僧大德,就祈請道:“我業力非常深重,雖然在不斷地忏悔,但您可不可以經常加持我,千萬不要讓我墮入惡趣?太可怕了。”他真的從內心害怕墮入惡趣。可是很多人經常說:“墮惡趣就墮惡趣吧,有什麼了不起!”這樣的想法非常愚癡。知道自己錯了,應該有忏悔感,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造罪業,這一點非常重要,永不造罪是大乘佛子的殊勝行爲。

  在座的各位,以前由于生活狀況不同,可能也造過很多惡業,不說別的,僅僅是吃飯,就殺害過無數衆生。這些罪業必須要忏悔,並發願永遠不害衆生。作爲出家人或在家人,學了法以後,內心應該有所轉變,人生非常短暫,短暫的人生到底是造惡業度過,還是造善業度過呢?如果造惡業度過,這沒有任何意義,不如早點死了好,否則會像《因緣品》中所說,先前高高興興地造惡業,最後哭哭啼啼地感受果報。

  從前,有一位阿羅漢在入定時,對面有個人牽著一頭牦牛過來,阿羅漢見後情不自禁地說:“哎喲,怎麼這樣悲慘、可憐呢?”弟子們問他什麼原因,他說:“這頭牦牛往昔是一位富翁,當時爲了造佛塔而殺了衆多生靈。盡管造佛塔是有善根,但因爲殺生罪業非常嚴重,現在轉生爲這個旁生。”

  哲·白蓮上師在藏傳佛教中非常有名,一日他夢見很多眷屬口中在燃火,便集中所有僧人問:“一定是造了惡業,你們究竟做什麼了?”眷屬們一個個都不承認。上師再叁觀察,結果發現他們將自己食用的舊酥油換成了新酥油,而這些新酥油,原來是做酥油燈的原料。這個果報非常可怕,上師馬上要求他們想盡辦法恢複新酥油。

  所以,不管是享用僧衆的財産,還是自己做任何事情,對因果務必要重視。噶當派的很多大德認爲,面見本尊不是很重要,重視因果更重要。現在很多人喜歡說見到什麼了,昨天有位居士也在我面前說:“看看看,你頭上有叁尊佛像!”她先說“看看看”時,我以爲頭上有什麼小蟲,後來說“你頭上有叁尊佛像”,她明明就在說妄語,自己也犯了妄語罪,沒有必要。有些居士不懂因果,真的特別可怕。其實看佛像也好,看小蟲也罷,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對因果有一種畏懼感,知道不能造惡業,不然墮入惡趣太可怕了,惡趣中的漫長痛苦誰受得了?若有了這種恐懼感,修行一定會如法的。

  下等修行人起碼也要相信因果。現在很多居士真的不信因果,表面上說“我是某某上師的弟子”,實際上犯了很多戒律,相當可怕。世人可能不理解:“爲什麼修行人守這些條條框框,這個不准、那個不准,守戒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如果所有人都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用佛教的戒律來約束自己,那麼造惡業的人很少,世界一定會和平和諧的。反之,倘若人人都殺生、偷盜、邪淫,整個社會將變成什麼樣子?這一點不難想象。

  因此,大家要多翻閱叁世因果的經典。普穹瓦格西說:“我從小到老一直閱讀《賢愚經》。”我們有些道友也對因果很重視,經常讀《大圓滿前行》以及因果方面的書,一件小事也不敢草率處理,生怕觸犯因果,這說明對因果有畏懼感。而有些人卻“無所謂,沒事沒事,你怎麼享用都可以”,這種話很可怕,大家一定要注意!

  丙二、中士道不貪叁有而希求解脫:

  叁有樂如草尖露,乃是瞬間壞滅法,

  了知恒時無變法,希求解脫佛子行。

  叁有 當中一切有漏安樂,瞬息萬變、刹那毀滅,沒有什麼可靠性,如同清晨草尖上的露珠,太陽一升起來就立刻消失了。這些快樂都是有爲法,《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爲法猶如露水、閃電、夢幻、泡影,沒有絲毫可靠性,但能懂得的人寥寥無幾。盡管念《金剛經》的人非常多,口口聲聲都會說如夢如幻,可是對有爲法生厭離的幾乎沒有。如果沒有生起厭離心,出離心更是無從談起。《入行論》說:“無苦無出離。”沒有痛苦就沒有厭離心,沒有厭離心就沒有出離心,如此一來,別解脫戒等的戒體也很難以得到。

  世間上的快樂和享受沒有實義,解脫才是永恒的大樂。且不說圓滿正等覺佛果或菩薩果位的快樂,即使得到了小乘阿羅漢果,也不像世間快樂一樣馬上就毀滅了。因此,一定要希求解脫,中士道雖沒有利益衆生的想法,但是有自我解脫的願望,(小乘行人就屬于中士道。)有些人聲稱是學顯宗密宗的大乘佛教徒,然而若沒有考慮過衆生,充其量只是中士道,就像小乘阿羅漢一樣,只是自己希求解脫。

  當然,自己希求解脫時,應對世間的萬事萬物看作監獄裏的快樂一樣,覺得沒有任何穩固性,財富也好、名聲也好,一切都是無常的,有什麼值得貪求呢?《入行論》雲:“一切皆無常,誰貪無常法?”《別解脫經》亦雲:“財富如流水。”在佛教曆史上,勝光王是世間第五大王,最後也因王位被太子篡奪而到處漂泊。路上他饑餓難忍,便討了一把蘿蔔來吃,又喝了冷水,結果消化不良而昏倒在路上。來來往往的馬車濺得塵土飛揚,他的口中灌滿了灰塵,最終呃逆而死。

  因此有了財富不一定快樂,世間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在2005年,陝西金花集團副總裁、千萬富翁徐凱,有次穿著黑衣服搭了一輛出租車,他告…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