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訴司機:“我是什麼什麼人,我很想自殺,因爲我雖然很有錢,但身邊的人都不愛我,只愛我的錢,我現在非常非常苦惱。你說自殺的話,吊死好、跳河好還是跳樓好?”司機跟他商量道:“跳樓的話,死相太難看;跳河的話,自己很痛苦;吊死的話,也如何如何不好。”但不相信他是那麼有錢的富翁,徐凱告訴他:“你如果不信,幾天後在報紙上會看到的。”過了幾天,果然報紙上刊登了“陝西金花集團副總裁徐凱在西安一家酒店懸梁自缢”的消息。當時很多人就分析說,他沒有死的時候,內心的痛苦已達極點,幾乎快要崩潰了。
前段時間大概是7月16號,南通縣也有一條“開著寶馬自殺”的新聞。說有個女的非常有錢,開著寶馬到了橋邊,很多人看到她特別痛苦,把車停在橋邊,在橋的欄杆那裏站了很久,突然翻欄杆跳下去了……有些人可能認爲,她開那麼好的車,應該很快樂,但在這個世間上,一切財富皆是痛苦的本性,在享受的過程中,的確不會有什麼快樂。如果沒有修行境界,任何快樂都會化爲烏有。
所以,有錢有地位的人,一定要明白快樂的無常本質,應該有這方面的打算。今年我在上海時,聽說那裏很多人結婚之前,也學西方人公證婚前的財産,以免離婚時有各種糾紛。其實這種方法,我是非常地贊歎,雖然兩人暫時“合作”得不錯,未來可能是美好的,但如果沒有提前做好准備,有些事情發生了,到時候會産生許多不必要的爭執。
有智慧的人都明白,不管是男女情感、財富名聲,一切的快樂就像露水,而獲得解脫、遠離業惑煩惱的聖者果位才是最究竟的。所以大家應該發起出離心,明白整個輪回猶如監獄般痛苦,一直呆下去的話,上至國家總統,下至街上乞丐,沒有一個是快樂的。盡管有佛法境界的人會快樂,但有些境界也不穩固,一定要獲得真正的解脫,只有遣除了業和煩惱,那種快樂才是永恒的。因此,希求解脫是佛子行。
然而,現在求解脫的人很少,不管出家人還是居士,人人都說要學佛,但目的是什麼呢?一個老板做生意是爲了賺錢,而我們學佛就是要解脫。解脫誰呢?最好是讓衆生解脫,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這一點做不到的話,至少也不要貪著叁界輪回的快樂,應該從中出離,這就是要追求的目標。
大家也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中等修行人?倘若沒有求解脫的想法,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以外沒有什麼目標,那只能叫做“經濟動物”,跟山上的牦牛沒有差別。其實山上的牦牛也很聰明,天亮時馬上爬起來,哪個地方水草比較多,它就到哪裏去。如果一個水池渾濁、一個水池澄清,那它肯定喝清淨的水,牦牛也能取舍這個。所以人活著一定要有目標,學佛就是想離開輪回,若能如此,對城市的豪華建築或對人的感情不會特別執著,那些全是一種假象,心裏會産生這樣的定解。
丙叁(大士道修空性大悲雙運而解脫有寂之邊)分叁:一、意樂發殊勝菩提心;二、加行修二菩提心;叁、修學菩提心學處。
丁一、意樂發殊勝菩提心:
無始時來慈我者,諸母若苦自何樂?
是故爲度無邊衆,發菩提心佛子行。
世間上的一切衆生,不管人還是非人,無始以來都當過母親,這一點我們用很多教證理證說明過,此處沒有必要詳細地敘述。這些衆生當母親時,對我們如何地關心愛護,每個人應該心裏有數。曾經有個公案說,昔日有母熊被獵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動而沒有倒地,獵人覺得很奇怪,上前去看個究竟,結果發現母熊已經死了,卻緊緊抱住一顆大石頭。爲什麼呢?原來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會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緊大石不放。
有些老鄉拜見上師時,尤其人比較擠的話,一定要讓孩子先摸頂。以前法王如意寶去很多地方時,很多母親對孩子得到摸頂很關心,自己卻沒有關系。從這些行爲都可以看出,母親對孩子非常地執著。
既然一切衆生都當過母親,現在她們正沈溺在輪回的苦海中,日日夜夜飽受總的輪回痛苦、分別的叁惡趣折磨,我們若只顧自己解脫,將她們置之不理,那合不合理?比方說,母親關在監獄裏,不斷遭受痛苦,兒子卻在豪華酒店中天天享樂,那人們會對這個兒子有什麼看法和說法?同樣,作爲大乘佛教徒,若對可憐的衆生毫不關心,一心只求自己解脫,這簡直是忘恩負義的行爲。
因此,個人的解脫並不重要,衆生的解脫才是首要之務,爲了衆生的解脫而希求佛果,我們應該發這樣的菩提心。《現觀莊嚴論》雲:“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印藏大德在宣講菩提心時,常用這句話來诠釋菩提心的含義。所以,爲了度化無邊衆生而發殊勝的菩提心,這才能成爲真正的佛子。
至于發心的分類、發心的功德,我在這裏不闡述。總而言之,大家一定要記住講義裏的那句話:“如果被菩提心攝持,那麼即使施給旁生一口食團,也已變成了菩薩的行爲。否則,縱然是叁千世界遍滿珍寶作布施,也僅僅是樂善好施之舉而已,根本算不上是菩薩行。”現在有些慈善家今天花幾百萬、明天花幾千萬,幫助建學校等作很多功德,但他們有沒有菩提心不好說。假如一個人拿一千萬布施給衆生,可是沒有菩提心,另一個人只是買一袋餅幹給衆生,卻以菩提心攝持,那麼二者誰的功德大?應該是買餅幹人的功德大。
阿底峽尊者特別重視菩提心,他說:“當修慈悲心,穩固菩提心。”修心要先從慈心和悲心開始,然後再修持菩提心。夏徹秋在30歲時 拜見阿底峽尊者請求教言,尊者說:“從今日起,不要在意名稱、不要在意地方、不要在意對境,唯一修持慈悲菩提心。”他依教奉行,結果35歲時成熟了菩提心,斷除我執而獲得殊勝成就。
其實只要能放下自己,生起菩提心也不需要很長時間。有些道友剛來的時候煩惱很重,我執也特別可怕,但學了大乘佛法以後,完全能放下自己,一味地幫助衆生。在學院裏面,我認爲有個別道友真的生起了一些菩提心,認爲自己的樂苦不重要,只要對衆生有點利益和幫助,不管怎麼樣都願意。
所以大家一定要修持菩提心,否則學了很長時間,結果一無所獲,可能也有點灰心。只要以菩提心來攝持,表面上雖然沒有什麼成就,但是功德相當大。因此,我們始終要想到老母有情,只要衆生快樂,自己不要緊,應該有這麼一個信念。
丁二(加行修二菩提心)分二:一、修世俗菩提心;二、修勝義菩提心。
戊一(修世俗菩提心)分二:一、入定修自他相換;二、後行惡緣轉爲道用。
己一、入定修自他相換:
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
是故己樂與他苦,真實相換佛子行。
叁界中以苦苦、變苦、行苦爲主的一切痛苦,全部來自于喜歡自己、需求自己快樂的自私自利,而圓滿正等覺的如來果位,全部依靠利他而産生。《入行論》雲:“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世間的所有痛苦,包括今天感冒了、心裏不舒服,都是以前執著自己所生,而一切的快樂乃至圓滿正等覺果位,都是利益衆生而成。快樂和痛苦的來源不用講很多,《入行論》也說:“何須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凡夫人唯求自己的利益,而佛陀不管是因地、果地,都在竭力地利益衆生,兩者的差別顯而易見。
你們的發心到底是什麼?是獲得佛果,還是流轉輪回?所作所爲是不是對衆生有利?如果對衆生有利,自己的痛苦會減少的。所以始終要發這樣的願:“願我擁有的快樂獻給衆生,而叁界輪回的痛苦由我來承受。”上師如意寶也經常發願:“但願世間的災難痛苦由我來默默代受,而我擁有的快樂幸福全部奉獻給衆生。”朗日塘巴格西在《修心八頌》中也說:“願我直接或間接,利樂敬獻諸慈母,老母有情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如果有了這樣的願力,大成就者可以迅速遣除衆生的痛苦。丹增活佛在《如何面對痛苦》中引用過一個公案說:以前,國蒼巴大師在國蒼地方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一次正當他專心修法時,來了一位叫讓西的婦女,她因死了丈夫和兒子而痛不欲生。國蒼巴大師見此,生起了無比的悲憫,對她說:“我最近修持慈悲心,時常心中充滿安樂,你就把安樂拿去吧,把你的痛苦留給我!”話音剛落,婦女立刻不再痛苦,連她自己也感到意外。于是,她對大師充滿了信心,以後精進修行獲得了成就,成爲一位著名的自在瑜伽母。
這種精神不僅是佛教中有,其他宗教中也有。前段時間發生了一件事情,你們山溝裏的人不一定知道,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阿富汗塔利班的武裝人員,綁架了南韓二十叁名宗教徒作人質,以此要挾南韓政府退兵,否則他們把人質統統殺掉。我在報紙上看了這二十叁個人的照片,當時他們都特別開心,但沒想到落到塔利班手裏。全世界都爲之震驚,尤其是南韓領導人,想盡辦法跟他們談判,但大多數人質都沒有釋放,還被殺了一兩個。前不久有個女的身體不好,塔利班決定釋放她,但她卻說:“我的身體在逐漸好轉,先釋放其他人吧。”
要知道,呆在那裏的下場基本是必死無疑,非常危險。她在自己獲釋時,並沒有馬上就跑了,而是情願把機會讓給別人。所以不說佛教徒,即使是其他教徒,有些人在最危急的生死關頭,也願意把快樂讓給別人,自己死了都可以。我當時就想:“如果我這樣被人綁架了,周圍的人都希望獲得釋放,我能不能發這個心呢?”扪心自問,真的很慚愧。恐怕你們不會這樣吧。
自他交換的功德非常大,我以前講《修心七要》時,也講過許多這方面的竅訣。很多人修了以後感覺非常好,若能經常這樣串習,遇到一些大事時,自己會運用起來的。
己二(後得惡緣轉爲道用)分四:一、四種不欲轉爲道用;二、安忍困難轉爲道用;叁、興衰轉爲道用;四、貪嗔轉爲道用。
庚一(四種不欲轉爲道用)分四:一、未得利養轉爲道用;二、痛苦轉爲道用;叁、惡名轉爲道用;四、誹謗轉爲道用。
辛一、未得利養(遭受損害)轉爲道用:
何人以大貪欲心,奪或令…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