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醍醐▪P8

  ..續本文上一頁個人的力量。

  若天垂手予提攜,自亦登上善行梯,

  則彼真實能享受,利樂譽之無量殿。

  此頌是一種比喻的手法,意思是說,天衆護法若從上垂手來拉你,你自己也是竭力攀登行善的階梯,那賜予今生來世無量利樂的殿堂之門,從此便會對你敞開。

  世人都向往快樂,希望獲得名聲財富,但很多人無法如願以償,原因是什麼呢?一是自己的行爲太惡劣,沒有好好行持善法;二是護法天衆沒有加以護持,以致自己始終處于苦難之中。倘若有了護法的幫助,再加上自己善行的力量,兩者結合,降伏魔衆也會輕而易舉。

  前段時間,我做了一個虛幻的夢,雖然它並非什麼證相,不過情節有點離奇。那天,我們發心人員在電腦上處理完“菩提學會會標”的寶劍後,我盯著它看了半天。當晚我就夢到去了一個地方,那裏有個牛頭魔王在殺人,我打算與它交戰,但很清楚依靠一個人的力量無法戰勝。過了一會兒,來了個人,他既像出家人、又像在家人,行爲不倫不類的,但感覺上是單堅護法神。當他走來的時候,綠色護法杯裏的酒自然溢了出來。我是學過因明的,不會無緣無故相信什麼事情,但見到這種現象,覺得他很了不起,于是對他生起了信心。後來我持著寶劍,依靠這個人的幫助,成功地對付了牛頭魔王,結局非常圓滿。

  當然,在迷亂的夢境中,倒不一定真是什麼護法神。現在很多人經常依靠夢來判斷事情,依靠幻想來決定未來,這是不如法也是不科學的。可是話又說回來,若把護法神完全當成一種神話,那也不太合理。

  以前上師如意寶去印度時,本來准備先去一個寺院,當時什麼都准備好了,但紫瑪護法神突然降臨說不能去,否則會有一定的違緣。後來我們就沒有去,如果去了,確實會有很大的違緣。上師當時還問:“從印度回來時,我們應該走拉薩那邊,還是走香港那邊?”護法神說應從香港回來,走拉薩的話不太方便,後來發現果真如此。

  因此,護法神的幫助決定無疑。有些道友對此滿不在乎,覺得好像無所謂,這樣不太好。而有些人又太過執著了,無論到哪裏去,什麼法都不修,就是拎一個酒瓶子 ,這也沒有必要嘛!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勝妙樹,

  穩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爲之因中。

  世間上無數的人不斷追求福報,想獲得名聲、地位、財富,但沒有一定因緣是得不到的。因爲福德的善妙之樹,永遠紮根于高尚行爲的泥土中,這是它生存的唯一環境。

  有些人現在擁有福報,也是他前世行善得來的,假如行善的因不存在,福報的果絕不可能産生。知道這個道理後,求福報、求平安的人,應經常處于高尚的心行中,若能如此,福分也會不求自來。否則,若爲了名聲財富不擇手段,也許依靠前世未消盡的福分,暫時會得到一點點安樂,但這個享完之後,生生世世都會處于痛苦之中。

  行爲高尚非常重要,印光大師曾講過一個公案:明末李自成率農民起義期間,老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散。有一姓袁之人在逃難時,與兒子失散,後想娶一妾續香火。剛買回一個女子,進房便見她傷心地哭,袁公問她何故,女子說:“家中窮得沒飯吃,丈夫餓極要自殺,所以賣身想救活丈夫。回想起來,我倆平日感情甚好,現在卻活生生分離,怎不教人傷心?”袁公聽了很感傷,天亮後送其回家,又贈銀一百兩,叫夫妻做小生意度日。

  夫妻倆非常感激,打算買一好女人,給袁公做妾生子,但一直沒有找到。後來見一相貌端正的孩子要出賣,他們想:未得女子,先買一個童子服侍袁公吧。買定後送到袁家,袁公細看再叁,原來竟是失散的兒子。行善的報應竟有這麼快、這麼巧!

  當然,是否人人都會這樣,也不一定。但只要自己行爲道德,福報定會以各種方式出現。麥彭仁波切在此告誡我們:若欲福德久遠,首先必須端正心態,行持高尚之行!

  濁時衆生福德淺,是故智者極罕見,

  雖勸行持高尚行,實際秉持極難爲。

  五濁興盛的末法時代,衆生福德極爲淺薄,具遠見、有利他心的智者也罕見應世。即使有的話,他們以種種方便勸衆生行持高尚行爲,真正能做到的人也是寥若晨星。

  在古代,伏藏大師、大成就者、大智者成批湧現,而現在這樣的大德卻越來越少。不僅我們普通人的福報極淺,包括有些高僧大德也是這樣認爲。比如弘一大師,在別人看來他的福報非常不錯,學識、地位、修行等令人羨慕,但他始終認爲自己的福報淺。在有些教言中,他針對學佛年輕人的劣習,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愛惜福報;二、經常勞動;叁、受持戒律;四、自尊自重。尤其是惜福這一條,他常說:“我們末法衆生的福報很淺,一切衣食切不可隨意浪費。”草鞋、衣服沒有用五六年,他是從來不換的,日常飲食非常簡單,用紙墨也很節省。他經常給僧衆講這些道理,說不僅是自己,印光法師對惜福也很重視:有一次,一個人供養印光法師白木耳,讓他補身體,大師馬上托人送給谛閑法師,說自己福報淺不堪受用。像這樣的大德,珍惜福報尚且如此,我們這些平凡衆生,行爲上更應該值得注意。

  麥彭仁波切說:“末法衆生的福報淺薄,真正有福報、有智慧的人相當稀少,即使偶爾出現于世,也是違緣重重。”去年尼衆這邊重視聞思修行時,好多法師都生病了,她們認爲自己的福報太淺了。薩迦班智達也說:“智慧淵博、持戒清淨、道德高尚之人,不一定會長壽百歲,且會出現各種違緣。”因此,藏地、漢地有相當一部分高僧大德,壽命、事業在顯現上都沒有圓滿。

  此外,在末法時期,勸衆生行持善法也非常困難。今天跟他說得好好的,但他堅持兩叁天之後,又開始故態複萌了。所以,正如頌詞中所說“雖勸行持高尚行,實際秉持極難爲”。

  古人大德之二規,衆人對此不重視,

  甚多惡劣衆生中,高尚之行鮮有聞。

  現在衆生福報的確淺,對古人的傳統道德和高僧大德的崇高思想,幾乎都不太重視,認爲這些太陳舊、呆板,跟不上時代潮流。他們一味追求亂七八糟的知識,行持高尚的行爲鮮有耳聞。

  古代仁義禮智信等道德,以及佛教慈悲爲懷、普度衆生的精神,對調整人心有非常大的幫助。尤其是佛教的種種行持,並未隨時代的變遷而化爲烏有。你們新一代的佛教徒,應將這些傳統牢牢掌握、代代相傳,不要爲了適應現代人的口味,就將佛教的行爲和思想慢慢淡化,最終徹底世俗化。

  我有時候不太願意去大寺院,因爲那裏經常忙于外面的建築,聞思修行的現象難得一見。每次去那些寺院時,總有人給你介紹:“我們殿堂花了幾億人民幣,折多少美金……”其實,這個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內心的變化才是最重要的。

  前年,我去了東北海城的“大悲寺”,那裏雖然建立只有五六年,但保持著古代佛教的傳統。僧人全部是手持缽盂、日中一食,不接觸金錢,除了叁衣以外,身上不持分文,個人的供養都屬于常住。門口還有個大標牌,上面寫著“禁止收錢”。平時我在別的寺院和道場中,看到的都是“歡迎捐款,功德無量”,相比之下,那裏的道風讓人贊歎萬分。

  上師如意寶在《智悲精滴》中,也曾對出家人、在家人有過一些批評,說現在有些人特別喜歡低級庸俗的時尚,將叛逆行爲當作新潮處處標榜,優良傳統幾乎被全盤抛棄,語言行爲更是不倫不類。當然,這並不是讓我們非要過古人的簡陋生活,把茶壺全部扔掉,每個人都要拿著瓦罐,而是說有些有價值的思想瑰寶,萬萬不能舍棄。

  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如今許多人一改以往的傳統,競相在穿著打扮上標新立異:今天穿喇叭褲,明天穿牛仔褲;今天把頭發染成黃色,明天又改成紅色;今天的眼睛是綠色,明天又變成黃色……每天盲目地在外表上更新換代,內心的智慧卻日漸貧瘠荒涼。

  雖此大地滿惡人,然自當持高尚行,

  如是行持則自己,自然功德圓滿成。

  現今此大地上可謂惡人遍布,處處盡是蠻橫惡劣之人,但我們也要如蓮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自己秉持佛法和世法的高尚行爲。若能如是,所做的一切會越來越完美,所希求的功德也會越來越圓滿。

  我們學習佛法的人,常會遭到他人的嘲諷和反對,甚至還有人覺得你精神有問題。盡管環境非常惡劣,但也要盡量護持正見,以大悲菩提心、緣起空性見來對待一切,千萬不要被邪見染汙了自己的相續。這兩叁年來,我每次給別人回信時,總會加上這一句:“雖此大地滿惡人,然自當持高尚行。”但他們到底做到沒有,我也不太清楚,反正心裏確實有這種希望。

  現在的惡人非常多,前幾天有人在網上問:“佛經中說人身稀有難得,但爲什麼現在的人口越來越多?”我回答道:“佛陀是說暇滿人身難得,並沒有說造惡的人身難得。米拉日巴尊者曾對獵人啓 巴(又名怙主金剛)說:“本來佛說暇滿人身珍貴難得,但看見像你這樣的人,便會覺得人身很容易得到。因爲這種人身跟惡趣的身體無有差別,並沒有什麼可珍貴的。””

  總之,大家不管到哪裏去,總會遇到很多不知因果、不信前後世的惡人。自己一方面要對他們生起悲心,另一方面不要被惡人所左右,當守持最高尚、最穩重的行爲來利益衆生。

  正士高尚行爲者,樹根妙慧與穩重,

  樹莖有愧不放逸,樹枝正直誓堅定,

  樹葉知恩爲利他,樹花信心發放施,

  樹果安樂及聲譽,此等缺一不可也。

  此頌略攝了本論的所有內容,用比喻的方式,將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優良品德,喻爲一棵根莖枝葉花果具足的大樹。這十二種功德缺一不可,若有一個不具足,就像大樹有了缺陷一樣,不可能是個完美的人。

  《二規教言論》比較簡單,不像因明和中觀那樣難,這次學習《入行論》的同時,我要求大家也學一下本論。如果不聽我的話,那也沒辦法;要聽的話,你們應好好體會這裏面的含義。我在與很多佛教徒接觸的過程中,覺得他們雖有佛法上的境界和信心,可是人格不夠完美,以致有些功德無法增上。若連世間的好人都做不到,怎麼會有出世間的功德呢?因此,大家務必要先做一個好人,在此基礎上…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