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運之基)分叁:一、勝義中說爲大平等;二、世俗中建立大清淨;叁、究竟法界智慧真谛無二雙運。
以上自宗已經抉擇了暫時與究竟的共同所見。下面分別闡述勝義中大平等、世俗中大清淨兩個問題,對此,《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有詳細宣說,也就是說,于勝義中,一切萬法平等一味,以此可以建立共同所見;名言中,共同所見應安立爲大清淨。
壬一、勝義中說爲大平等:
是故現空相圓融,抑或實空顯現許,
無偏雙運一味中,諸法本來平等故,
于平等性大圓滿,成立之義已抉擇。
所謂的共同所見以究竟勝義谛衡量時應是現空雙運之本基,這是諸佛菩薩根本慧定所得之圓滿究竟境界,是凡夫衆生無法現見的離一切戲論之大等性。此顯現許是無偏雙融一體的,顯現即是空性、空性即是顯現,因諸法之法性始終平等一味、無可分割,是真正等性的自性大圓滿,此境界非尋思分別可以抉擇,而是依靠真正圓滿的各別自證智慧——大圓滿境界方能獲得的。
何爲大平等?《中觀六論》中抉擇的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也即此處所謂的大平等,對此,麥彭仁波切于《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再叁做過強調。
對于共同所見可以如此承認,也可以說這就是大圓滿最究竟的見解。雖說口頭上可以承許此爲勝義谛中的共同所見,但真正從內心領悟來講,對于一般凡夫人,不要說勝義谛的境界,即使世俗谛的境界也無法體會得到。雖然無法真正領會,但現在應從理論上有所了知,顯現與空性原本即是無二無別的。
壬二(世俗中建立大清淨)分四:一、于聖者淨見量生起誠信;二、生信之理由;叁、依漸次修行無疑現見之理;四、究竟正量即爲佛智。
癸一、于聖者淨見量生起誠信:
修此道時依淨見,誠信不淨現自解,
現有清淨之法身,通達金剛之教義。
大平等與大清淨二者,《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分開兩個科判作了宣說。大平等是指勝義谛中現空雙運的一種境界;大清淨則指萬法本性並非僅僅的一個空性,應該存在光明分。佛在二轉*輪講空性、叁轉*輪講光明,但對光明並未作細致分析,實際此光明可分兩種,因凡夫前所顯現之萬事萬物均可稱之爲如來藏的自性光明,但這並非真正的諸法實相;再就是聖者諸佛菩薩所見到的最極清淨的光明分。因此,如來藏光明于名言中亦有究竟不究竟或者清淨不清淨兩種,抉擇不清淨之量爲觀現世量,抉擇清淨之量即是淨見量。
其他宗派一般將光明這一分抉擇爲世俗量,尤其第二轉*輪抉擇中觀時,從凡夫乃至佛陀一切智智間顯現的萬法全部歸屬于世俗谛,甯瑪巴雖同樣也將其歸爲世俗谛,但對世俗谛作了真世俗、假世俗的區分,也即名言中應該有清淨所見和不清淨所見。這就是榮索班智達如同獅吼一般的善說,之所以如此百般贊歎的原因,即是其他宗派根本未作此種分析,而將一切法均包括于世俗當中,但實際上,諸聖者所見的清淨之法與凡夫所見不淨之法,雖然二者均可統稱爲世俗谛,然而一者應承許爲實相,如同白色海螺;一者非爲實相,如同黃色海螺。如此細心體會確實可以發現,甯瑪派榮索班智達的善說的的確確具有其不共的殊勝特性。
總而言之,此處所講的大平等與中觀抉擇的角度大致無別,但所謂的大清淨則是淨見量所抉擇的,對此,甯瑪巴確實具有一種不共竅訣,若能真正領悟其中所說教義,對甯瑪巴自宗必定會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
真實通達大平等這一道理後即應如實起修,此時必須依靠淨見量進行抉擇。何爲淨見量?現在一切器情世界所有顯現之法,真正了知其本性後,則任何一者皆爲本自解脫,皆爲清淨法身之自性。
經中雲:諸等衆生皆爲相好圓滿。覺囊派也承許所有衆生具足一切相好圓滿,但也有個別論典對這一說法駁斥說:若一切衆生皆具相好,則佛陀所說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好是否全部已經具足?所謂的相好不一定是指《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的相好,比如《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講到身語意無盡莊嚴輪,也就是說身語意的功德對聖者可以起到莊嚴作用;主尊的眷屬也可以稱爲相好,因爲能夠起到莊嚴之作用。所以說,一切衆生皆具足如來藏,且法身、報身等于實相上本自具足,如此實相于名言中也如實具足,這一點諸佛菩薩可以無礙現見,一切如來藏的光明分本自無余清淨,即五蘊清淨爲五佛、五大清淨爲五佛母,這是名言中的一種清淨心,而以勝義觀察萬法皆爲空性。
自空派與他空派在抉擇上述問題時存在差異,他空派個別人說如來藏本體不空,他們認爲不空是于分別念前不空,而空是指我與我所空,或法我、人我空。如此抉擇也未嘗不可,因如來藏若完全常有,則或者成爲人我所或者成爲法我所,而實際不空之法于世間根本如兔角般無處尋覓。麥彭仁波切于《如來藏大綱要獅吼論》中說:如來藏本體即爲空性。覺囊派認爲:如來藏本體不空。實際上,如來藏本體空與本體不空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
有關觀清淨方面的修法非常多,如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將自身風脈明點觀爲清淨,或者將自身觀爲本尊,諸如此類的種種修法均屬金剛乘之教義;外道也有觀修天尊、觀地水火風等修法,然而二者不同之處,即無上金剛乘是在真正了知一切萬法均爲清淨這一道理的基礎上才逐步起修的,這一點至關重要。
癸二、生信之理由:
即指幻化網續雲:五蘊如幻無偏現,
彼爲清淨天尊相,于此密意得誠信。
金剛乘的教義是怎樣講的呢?《金剛薩埵大幻化網》 中說:“五蘊即五佛,五大五佛母,四大所造法,即勇士勇母。”其中所說的一切法均是如幻無偏顯現,也就是說,未清淨時,衆生所見僅是其明分,而獲得清淨時,一切皆現爲五佛父、五佛母的本性,無有一法不是清淨,此種境界于一切行住坐臥當中亦可運用自如。
麥彭仁波切說:修習圓滿次第時,需要觀修心間存在一個勝義明點,此勝義明點實際是一種光明明分,此明分周遍于一切器情世界。前文也講到,所謂的分別念其實具有光明一分,意即是說,現在的分別念均爲五蘊佛之顯現,分別念之對境——外界以五大爲主的一切萬法皆爲五佛母之自性。佛父佛母雙運也並非指男女結合之義,唯是于表示時所作的一種象征,真正來講,分別念之有境與五大等對境全部安住于現空無二之境界中,這就是所謂的佛父佛母雙運。
有些密續中說忿怒本尊,有些密續中講寂靜本尊,對此,《聞解脫》中說:忿怒本尊、寂靜本尊二者並無差別。《大幻化網》中有個別修法是將寂靜本尊轉觀爲忿怒本尊,以比喻來說,做小泥塔的模子雖然各式各樣,但做出的小泥塔其實均爲泥質,同樣,所謂的忿怒本尊與寂靜本尊僅形象不同而已,其實全部都是分別念清淨才得以顯現的。
忿怒相、寂靜相均依所化衆生根基不同而顯現,所謂的上師與自心無二無別,也並不是說上師的心和自己的心均爲凡夫心,這兩個心無二一體,若果真如此,依照因明說法,則你和上師已經成爲一個衆生了。究其實質而言,因上師了知一切萬法于名言中均爲清淨之顯現,勝義中皆是一味大平等,如若依靠上師不可思議的加持力,自己已經真正通達如是殊勝的境界,即已通達上師的究竟密意、獲得上師所獲得之究竟果位,此時,自心與上師的智慧即稱爲無二無別。
如若不然,很多人認爲假如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無二無別,那兩個衆生不是只有一個相續了?其實並非如此,上師所了知並安住的境界,通過自己的誠心祈禱以及上師不可思議的加持,自己已經無余獲得,這時即是自心與上師的智慧無別一體。
在座諸位于千百萬劫中積累了無量無邊的福報,才能有幸遇到如此殊勝的佛法,不僅如此,已經非常幸運地值遇了甯瑪巴教法,希望大家再不要東奔西跑,應該腳踏實地、一心一意修持。只要具足精進與信心,修持任何一種法都可以獲得成就,否則,不論漢地藏地,即使走遍天南地北、遍訪所有高僧大德恐怕也難以獲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真正的成就,並不是依靠上師如同打強力針一樣立刻見效,必須自己精進地實地修持,因此,誠心勸請諸位,在具足一切圓滿順緣的此刻,一定要放下萬緣,專心努力地修持。
癸叁、依漸次修行無疑現見之理:
如此盡除膿執時,了知迷亂修習彼,
從而現見彼爲水,相續清淨大菩薩,
見水一塵無量刹,見水瑪瑪格佛母。
應該了知,餓鬼面前所現膿之執著均爲迷亂顯現,通過逐漸修持,障礙得以清淨即可現見爲水,此後繼續修持,相續獲得清淨的八地菩薩以上,所見之水即是瑪瑪格佛母,于一水中亦可現見無量無邊清淨刹土。
顯宗二轉*輪所抉擇之入定境界皆爲空性,于此中不破顯現分;在密宗,當然入于勝義之定時,顯現、空性二者無二無別,入于名言之定,也即觀想名言本相時,可以了知一切均爲瑪瑪格佛母,無礙通達五蘊爲五佛、五大爲五佛母,出定時則可以無礙享用水等,根本不會毀壞名言。
癸四(究竟正量即爲佛智)分二:一、真實建立;二、唯具緣者方能生信之理。
子一、真實建立:
究竟斷除二障地,徹見雙運大等性。
是故稱爲淨見量,斷除一切障礙故。
諸法無謬之實相,唯佛現見無有他。
最後獲得佛果,究竟斷除一切煩惱障與所知障,即可真實徹見一味大平等之本性,于佛的盡所有智面前,一切萬法無余清淨,無有絲毫不清淨之法,故而稱其爲淨見量。
子二、唯具緣者方能生信之理:
執彼即是究竟量,此等本住淨法身,
至高無上之立宗,具理慧眼者前成。
于彼稀奇日乘前,劣根者如鸱鸮盲。
六道衆生所見暫時雖有不同,然而佛陀已經究竟了見萬法之究竟圓滿,因佛陀已經圓滿斷除二障、徹悟萬法之本來實相,他所見到的是最究竟清淨之法界,此清淨法界即是本體空性的法身智慧。
以此淨見量所成立的至高無上之立宗,唯于具慧眼者前方能成立。密宗當中的生圓次…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