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大圓滿不共修法以及息增懷誅等諸如此類之修法,于顯宗密宗均是至高無上、極其甚深的,這在佛教其他任何教派中均未做出過抉擇。一般具有俱生智慧且生性公正之人,必定會承認密宗的合理性與殊勝性,而前世未積累資糧、即生亦未能值遇善知識者,對密宗不一定會真正認同。
如此殊勝的密宗法要,如同放射萬丈光芒之日輪般,能夠照亮世間一切方隅、遣除無量無邊的無明癡暗,但對此盡善盡美、無與倫比的絕妙教義,卻並非人人都能夠得以通達此中深義,如同鸱鸮一般的劣緣者,前世未能積累資糧也未曾發過殊勝善願,若于即生無有善知識指引,則其很難遇到如此殊勝的密法,即使遇到也難以對之出生信解,偶爾生起一絲信心也無法得以穩固。一般鸱鸮于夜晚可以現見色法,而陽光下所顯現之萬法,它卻根本無法現見,同樣,個別具有劣知劣見的具邪念者,他對于邪宗邪派或者世間傳說很容易生起信心並隨之修持,對于真正善妙殊勝的教法與宗派,卻根本不會見到,即使偶爾遇到也不會潛心研究,而是棄之一旁如同敝帚。
此類現象于當今社會十分常見,個別人對密法大肆誹謗,個別人表面雖然修習密宗,實際卻完全不了知其究竟精義所在;另有些人以精進、信心等各方面因緣均不足夠的原因,根本未能了知密宗的甚深內涵。這一點只要看一看自己周圍的修行人,看一看熙熙攘攘、喧鬧非凡的大城市,此中真正信仰密宗的非常鮮少,即使接觸密宗,也帶有一種“迷信”成分,能夠對密宗生起堅固穩定的定解、對它的見修行果做出准確無誤抉擇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非常罕見。
諸位現在以十分殊勝的因緣遇到了如此殊勝的教法,故應于內心默默發願:但願相續中的信心永遠不失毀,無論遇到任何違緣障礙,甯舍生命也不舍棄密宗教法與上師。這是每位修行人生生世世最極重要的關鍵一環,故此希望大家對密宗不要作一種形象修持,應該吸取其中所蘊藏的究竟奧義、品嘗其中如此善妙的甘露美味。密宗于對治煩惱、成就果位等各方面確實存在其不共的一種勝妙特點,具有非常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對此一定要于相續中生起真實無僞的誠信。
壬叁、究竟法界智慧真谛無二雙運:
究竟等性之法界,不能片面而建立,
說是唯現天尊相,然而自性本清淨,
雖說五蘊即五佛、五大即五佛母,暫時來講,六道衆生的共同所見可安立爲法界光明這一分,也即聖者諸佛淨見量所見之對境,然而對究竟等性的真如法界卻不能僅僅片面地建立爲唯一的天尊相。
此處天尊並非指帝釋天、大梵天,它包括的範圍比較廣,阿彌陀佛等所有清淨的諸佛以及護法、天神等均可包括其中,也就是說,能見萬法本性的補特伽羅了知一切器世界爲清淨刹土、有情世界爲勇士勇母,故以天尊代表器情世界均爲清淨之法。
此處所說清淨天尊僅代表如來之光明分,也即僅承許其爲究竟名言量,並不包括勝義量所抉擇之空性,因此,不應一概片面地將萬事萬物全部建立爲天尊,因萬法之本性並非只有光明這一分。
“大幻化網”分了義、不了義兩種,其中不了義形象的大幻化網是指諸佛菩薩之相、清淨刹土等,比如極樂世界及其莊嚴形象等,無論顯宗密宗均承許其爲不了義天尊相。其實一切清淨刹土均是諸佛菩薩自性之刹土,並非真正存在一個黃金鋪地、珍寶嚴飾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並不是真正具足相好、有眼有鼻、有血有肉的實相天尊。
根登群佩說:七寶莊嚴的極樂刹土其實由人之分別念所安立,並不存在珍珠瑪瑙種種裝飾、以實相安立之處所,然而人們對此等十分執著,故以此暫時作爲引導,于名言量前,諸佛菩薩亦可如實顯現,實際上,諸如此類的形象並非真實存在。大師對中觀的解釋方法確實比較獨特,他說:釋迦牟尼佛于印度出生,故以印度的風俗習慣進行裝飾,若于漢地出生,也有可能是以大和尚的形象來裝飾。
一般清淨天尊僅是暫時于衆生面前如此顯現而已,究竟實相來講,有沒有一個有眼有鼻、手持缽盂的阿彌陀佛呢?可以說根本不存在。而所謂的無量殿是不是如同人們所見金碧輝煌、琉璃嚴飾的殊妙寶殿呢?暫時于淨見量前可以顯示此種形象,但諸如此類于密宗均稱之爲不了義大幻化網,于此不了義大幻化網中,如極樂世界般的器世界、阿彌陀佛及其眷屬一樣的有情世界均可如理如實地顯現。而了義大幻化網中說自心本來即是大光明、大清淨的,這才是最究竟了義的大幻化網的殊勝境界。
未能了悟此等境界時,以梯階式逐漸向上,先入小乘再入大乘,之後趨入密宗,于密宗也是從外續到內續漸次修持,最後,于究竟佛智前根本不存在無量宮、清淨刹土等。如來藏的空性分與光明分于各種境界前抉擇時,都是各自不同的,對于諸位論師相異之觀點不應分開解釋,比如龍猛菩薩于《中觀六論》中主要抉擇空性,于此空性見解或入定境界前,對光明分既未遮破亦未安立,最後于《贊法界頌》等論典中抉擇了光明分,之後于《中觀無生寶》中說:信心即是本來光明,不可言說。此時尊者將《中觀六論》所抉擇之空性與《贊法界頌》抉擇之光明二者結合,宣說爲“心性爲明空本體、不可言說”,其中以“明”講到了如來藏光明分,以“空”講到了如來藏的本體空性,因此,龍猛菩薩最究竟的觀點應將二轉、叁轉*輪結合宣說。彌勒菩薩也是如此,于《現觀莊嚴論》中以隱藏和現證的方式宣說了空性,于《寶性論》中則講到如來藏本具之光明,此二者結合宣講了現空雙運。
上述顯宗論典雖然對光明如何認識與修持的竅訣並未明顯宣說,但抉擇空性的道理已經清晰闡明了,而密宗並未抉擇空性,因以離一多因等對空性如實抉擇並非難事,但對光明一分通過修習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之後依靠大圓滿的殊勝竅訣,即生中便能逐漸認識自心之光明。無垢光尊者說:如同油遍滿于芝麻之本性,此光明分遍于每個衆生之分別念及一切器世界。並且說:此光明分于衆生相續中可以獲得,得到的方式有叁種:一、真實成就佛果時,即已獲得究竟圓滿之光明境界,此境界永不退轉;二、顯現法性中陰時會出現一種光明,其與佛之境界無二無別,但以未曾串習之故根本無法認知;叁、所認識之光明與佛之境界無別,然相續中仍存在細微障礙,導致此境界並不穩固。最短暫的光明即人于做夢時所顯現之夢光明,其時間相當短,普通人很難認識。《西藏生死書》中講到母光明與子光明,衆生位于中陰身時,現時顯現的子光明會融入母光明,密宗稱爲孩子投入了母親的懷抱,意即之前的一切顯現如同迷途孩童,一直漂泊不定,于中陰身時若具足殊勝竅訣而得以認識,即爲子母光明和合。
所以說,地獄、餓鬼等各自衆生所見不同,但其本體均爲光明之本性,與空性無二無別,麥彭仁波切于《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以銅器作爲比喻,如雲:“如一銅器,作溺器時,即成不淨物;作盆之時,即成清淨物;作供聖之資具時,即成極爲清淨物;若作佛像之時,則成供養之境。”現在所認知的諸法雖不清淨,然而相續中的人我執、法我執逐漸斷除後,對外境的認識亦會愈加清淨了然,此時所現之法與先前所現之法無有任何差別,僅于認識程度、光明顯現方面有所差別。
法界現分智慧身,無離無合之緣故,
現分本爲淨天尊,實相分析亦無害。
一切萬法自性清淨法界與現分光明智慧身原本無離無合,從高一層次來講,最後所通達的法界與彼時所現之法界無離無合;若從較低層次說,現在本性清淨之心與現分光明二者無離無合,成佛之彼時與凡夫之此時均無差別,這一點通過淪爲乞丐之王子的比喻可以了知。
顯現立爲天尊時,一切顯現均爲清淨,若以分析實相之理證如離一多因等對現分之天尊相一一觀察,是否會存在理證妨害呢?
無有理證妨害。依靠緣起因等推理將萬法抉擇爲空性,此處之光明並非于勝義中實相存在,而是說名言中存在清淨刹土等。名言中有兩種清淨,一種是如極樂世界那樣衆所公認的清淨刹土;一種則是娑婆世界個別衆生前所現之清淨刹土。不論所講爲其中哪一種,均不會存在以理妨害,而對顯現不破或此顯現永遠存在等觀點卻于理證具有極大妨害。
一般清淨的刹土、聖像等均可包括于天尊之中,故對之應從較廣範圍進行理解。以空性而言遠離一切戲論,光明方面則無可言思、與具足相好之聖像無有差別,對此應生起真實定解,麥彭仁波切于其他論典中說:于此理能真實通達者,絕對不會以舍棄勝義菩提心而毀犯密乘戒 。
此處對上述道理僅稍作指點,如醫者對病人說“此病以此藥即可療愈”,此後病人只需依方用藥,病痛必定會逐漸好轉;同樣,上師所說竅訣,若是具緣者,僅以少許指點亦可起到極大作用。曾經有弟子起問薩迦班智達:“修行過程中,何者爲歧途?何者非爲歧途?”尊者回答說:“廣聞者少有歧途,孤陋寡聞者多歧途,然于此最極重要者,應以誠心祈禱上師爲尊首。”
因斷二障之現空,雙運法界即真如。
斷除二障的現空雙運即萬法之法性,也稱之爲真如。對其既不能立爲單獨之空性,也不應執爲單一之顯現,雖然暫時來講,凡夫衆生根本無法現見,但以此並不代表其並非共同所見。
格魯派個別人將所謂的共同所見安立爲水,而實際上,地獄、餓鬼衆生根本沒有見到水。無論水、甘露還是膿血,對任何一種單獨的顯現安立爲共同所見都不合理,應承許空性、光明無二無別之法界爲共同所見。
既然如此,爲何衆生對此共同所見無法現見呢?
雖然並未見到此真實法界,然而各個衆生均已見到了各自面前不同的顯現,其實諸般顯現之本體均應承許爲現空雙運的本體。正如所舉銅器之比喻,將其作爲溺器時,人們認爲它非常肮髒,而作爲盤、盆等物時,即認爲清淨,同樣,凡夫衆生前所現之法,雖執其爲不清淨,但真正成就佛果之後,于其前所顯現之清淨法與先前所執不淨法無有…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