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P3

  ..續本文上一頁一邊,將空性、顯現一分爲二,認爲勝義空性重要、世俗顯現下劣甚或舍棄, 如此則無法抉擇到諸法的究竟本義實相。

  對于顯現方面,尤其密宗通過叁清淨、四平等對現分作了非常細致的論述,這一點曾經學習過《大幻化網》 的人都會清楚,它是通過一種推理方法進行抉擇的,因此,對萬法的顯現不能毀謗,否則絕對不合理。

  當然,于凡夫衆生面前,不必說見聞覺知之顯現,即使空性的執著也是假立的,但從最究竟實相而言,其顯現部分可以說是瑪瑪格佛母、法界本來明分等等,如果僅僅執著空性這一分,則表明此人並未真正通達萬法的究竟實義,仍需繼續聞思修習。

  如此提出“二谛何者爲主要”這一問題之後,噶舉派個別人及後譯派的仲那巴等部分高僧大德認爲勝義谛極其重要,而世俗谛屬于凡夫衆生前的迷亂顯現,應該舍棄。對此回答,麥彭仁波切說:僅僅執著勝義谛重要則不合理,因現在衆生前的迷亂顯現于精進修持後可以轉依爲光明部分,若此現分自始至終作爲所斷,則最後所證之法界應成單空,故對此說法應再叁分析。

  己二(第二種觀點)分二:一、說此觀點;二、辨析彼理。

  庚一、說此觀點:

  有者抛開勝義谛,僅從世俗方面言,

  將續部見分高低。

  德巴堪布在其講義中說:甯瑪巴的個別人,將勝義谛完全舍棄,從世俗角度講解續部見解之高低差別。當然,續部有外續、內續,外續分事、行、瑜伽,內續有瑪哈約嘎、阿努約嘎、阿底約嘎。他們認爲勝義谛即顯宗所講之空性,在修持無上密法時,所謂的勝義空性于此無利無害,沒必要對其再再抉擇,于是將之一概舍棄。然後從世俗角度對續部進行區分,比如對本尊的觀修方法,事續時心力不足之故將自己觀爲較下劣的形象,行續時將誓言尊者與智慧尊者通過朋友的方式進行觀修,無上續時以無二無別的方式觀修,到瑪哈、阿努時依靠智慧與方便修習生圓次第,最後修持無上大圓滿。

  他們以上述方法理解一切續部之高低,對勝義谛漠然置之,而且他們認爲,事續修持叁部如來 、行續修持四部如來 、瑜伽續修持五部如來 ,無上續時修持百尊,以此種方式進行分析抉擇。

  藏傳佛教也有這種現象,在修習密法時,對于本尊的本性是否爲空性等勝義角度的衡量觀察完全不重視,僅僅修持風脈明點、觀清淨本尊等,認爲這些修法非常殊勝。實際他們的這種修法未離開世俗範疇,不要說其他地方修習甯瑪巴的修行人,甚至學院當中的個別修行人也存在這種情況。

  正如前文所講,二谛的分析方法有兩種:一是從實相現相衡量,一是從顯現空性衡量。對于此種分析方法,他們根本不去觀察,僅從世俗角度進行分析。實際無論觀本尊還是對待其他萬法,本性空與其顯現分是無離無合的,這一點非常重要,甯瑪巴在抉擇基道果任何一者時,都不能舍棄現空雙運。有關這方面的道理,在自宗教典寶庫中闡述得非常多,只不過個別人以自己智慧淺薄之故未能領悟而已,但這樣對能夠指引正確方向的殊勝教言置若罔聞,然後自以爲是地開辟另一片“新天地”肯定不合理。

  庚二(辨析彼理)分二:一、依現空之理分析;二、依等淨之理分析。

  對于上述道理,麥彭仁波切從現空雙運、等淨無二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從現空雙運這一角度觀察不合理。

  辛一、依現空之理分析:

  未以勝義空性攝,世俗本身之見解,

  分爲高低不合理。

  修任何一法都必須以勝義空性攝持,比如觀修本尊,首先了達一切萬法皆爲空性,而凡夫衆生對此未如實了知,故對其發起悲心,于此種境界中觀修本尊的種子字等。修習無上大圓滿的首要條件也即如此,先觀心之本性爲空性,于空性中,五種智慧起現各自之妙用,即從心之妙力上有所認識,這是從顯現而非空性方面來講的,比如貪嗔癡等五種煩惱生起時,對其有不同認知,即會成爲五種不同的智慧,顯現上雖是五種各異的智慧,而其本性均與法界空性無二無別。若對顯現一概否認,則五種智慧也無法分析,本性上應爲空性,不然,五種智慧也成爲相異之他體了。

  顯宗也好密宗也好,對于空性不應該舍棄,否則,所謂的顯現也成不合理。有很多人修行不成功的原因,就是因爲他們將本尊觀爲實體之法,所謂的生圓次第,若不具備中觀方面的見解,只是一味盲修的話確實很危險。空性與顯現,就如同火與火的熱性一樣無離無合,對空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入,顯現的貪嗔癡等會越來越減弱,智慧則如初一至十五的月亮般會愈加增上圓滿。

  從大悲空性藏來講也是如此,大悲心如果愈加增勝,說明與其無離無合的空性境界越來越高深;若所證悟的空性境界越深入,對衆生的大悲心決定會越來越強烈,並且相續中顯現的煩惱也會逐漸變成智慧。空性、顯現一味一體無離無合,若對此二者取一舍一則不合理,未以空性攝持而宣說顯現世俗的分位高低也將無法成功,因爲空性、顯現其實沒有任何差別。

  一般來講,外道行者無有真實定解,比如說諸法是本來清淨的,他們卻認爲此法本來不是清淨的卻將其觀想爲清淨。你們如果將勝義空性棄之一旁,僅僅在世俗方面分析,那已經與從未學習過宗派的人或者外道的想法不謀而合。將自身觀爲觀世音菩薩時,實際法界的清淨本體即爲觀世音菩薩,但因未能如是了知,以爲自己有血有肉的身體就像被觀世音菩薩占領了一樣,那與外道修法又有何差別?

  未以勝義空性攝持而去分析世俗谛,如此既不符合教理也不相合諸高僧大德所宣講的竅訣。尤其甯瑪巴修習生圓次第、明點、本尊等修法時一定要注意,對于此類顯現必須了知爲空性,若未通達上述道理則很難修習成功,就如修習瑪哈嘎拉的修行人最後卻變成魔的公案一樣。密宗一般講七種勝義谛 ,如果未以勝義進行攝持,僅僅在顯現角度觀修本尊、分別續部高低是絕對不合理的。

  辛二、依等淨之理分析:

  不具勝義之確信,僅觀世俗之本尊,

  只是信解非正見,外道誦咒自觀他。

  修行時千萬不能脫離勝義而修習世俗,應該具足勝義之確信——了知萬法本性爲空、心之本性爲空,或者觀本尊時,自己的如來藏即本尊之本體無二無別,《大幻化網》中說地、水、火、風也是佛父佛母,其實它就是佛父佛母之本性,並非本來不淨而觀爲清淨。再比如對上師觀清淨心,個別人認爲:上師實際並不是佛菩薩的化身,但密宗是這樣規定的,我也就不得不這樣觀想。這樣的話,佛教豈不是蠻不講理了嘛!原本是很壞的人卻強硬地將其觀爲好人,這是不合理的,密宗所說教義並非如此,上師原本即與佛菩薩無二無別,實際就是諸佛菩薩的化身,這一點確定無疑,對此應通過諸多教理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之後再如理觀清淨心也是符合實際道理的。

  同樣,萬法本來即是清淨的,對這一點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生起定解,從本質上認識到諸法本即清淨,這就是所謂的確信。如同眼翳者所見海螺雖爲黃色,但對其真正的白色本質應生起確信一樣,凡夫衆生前所現見的雖然是不清淨之法,而實際來講,一切萬法是本來清淨的,對這一點必須生起確信。

  未能具足上述勝義方面的確信而去觀修世俗的本尊,那僅僅是一種信心,以世間人的語言來講,即屬于一種“迷信”。本來不是本尊而觀想其爲本尊,上師本來是不清淨的凡夫反而將其觀爲諸佛菩薩,這樣一來,如同將本來不是火的一塊石頭觀爲火一般,世俗中原本不是同一類的物質,卻硬要將它們觀爲一類,那不是很大的矛盾嘛!

  這樣的修法在外道也有。他們認爲雖然不是本尊,也並非清淨,但觀修時,可以觀爲本尊。實際上,自己本來就是清淨本尊,但由迷亂現相所導致,衆生並未如實了知,以此緣故,在觀修時可以將自身觀爲清淨本尊,並不是如外道所講那樣,自己本來不是文殊菩薩,然後觀修時文殊菩薩偶爾來做客……

  續部高低也是如此,下續部中對于自身即爲佛菩薩之壇城這一點根本未能通達,而續部見解越來越深入時,可以逐漸了知這一道理。小乘對這方面的教義根本沒有提及,大乘、密宗外續部時稍有涉及,而見解越來越高時,對此所講道理也就越來越清晰地作了闡明。

  衆生的本性是不是佛呢?從顯空雙運這一角度,衆生本性爲空性;從淨見量衡量,衆生本性即是清淨的。有關上述道理,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講述見解時介紹得非常詳細,作爲修學密宗的行人,首先應該了知衆生自身即是本尊,本來就是佛,這並不僅是一種說法,也不是密宗的古老傳統,應該對此深刻地認識。只是小乘等顯宗對這一點沒有認知,密宗則通過非常嚴密的推理方式對此進行了合理的論證,也並不是沒有任何根據,無緣無故說“地水火風爲佛父佛母”、“自心本性即是清淨”,麥彭仁波切引用顯宗、密宗當中的許多教典進行了宣說,無垢光尊者的《大幻化網注疏》中也已經作了清晰透徹的分析抉擇。

  大家對于本來清淨這一道理一定要深信不疑,此種確信若不具足,即使觀修本尊,就像外道將本來不是本尊的法觀爲本尊,這樣沒有任何意義。內道與外道不同之處,即是內道諸修行人對于自身爲佛之壇城、自心本來清淨這一點生起了一種確定性的見解;外道並非如此,他們認爲于自相續以外存在一個清淨的刹土,然後不斷地祈禱:觀世音菩薩救護我!于自相續之外尋找一個人幫助自己,好像遇到壞人時向警察求救一樣。導致這種想法的原因非常多,一般人相續中的小乘觀念比較嚴重,即使接觸密宗,也只是外續部的少分觀點,對真正內續部所講的教義並未詳細了知。密宗尤其無二續大圓滿當中,不會向外界尋找一個佛菩薩,也並不是在其他地方莊嚴一個清淨刹土,不是這樣的。所謂的勝義,從顯宗到密宗,從外續到內續,它們所抉擇的勝義從本質上沒有任何差別,但顯宗多數將空性稱爲勝義、顯現稱爲世俗,這一點在密宗比較少。密宗講到的勝義谛,一般是法界與智慧無二無…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