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P31

  ..續本文上一頁是世俗谛之空性,承許二者異體之故;四、證悟萬法空性者,以二谛分開安立之故,依靠世俗谛仍會生起煩惱。

  假設二谛並非他體而是本體一體的話,也會出現四種過失:一、如同凡夫能夠現見世俗谛之色法一樣,也應現見勝義谛;二、若許二谛一體,則凡夫依靠世俗谛得以增上煩惱之故,依靠勝義谛也應增上煩惱;叁、如許二者一體,則如同勝義與法界不可分割一樣,世俗也應與法界不可分割;四、由于世俗萬法勿需尋覓,可以現量見到,勝義谛也應無需依靠上師竅訣而獲得,而是輕而易舉唾手可得。

  對于勝義谛與世俗谛,或者實相、現相二者,既不能承許一體也不應承許異體,否則各會出現四種過失。究竟而言,勝義谛與世俗谛無有任何承認;暫時來講,二谛觀待智慧的有境可以如實安立,但也並非本體上以一體或異體存在,如若不然,凡夫現見柱子時即應通達勝義谛,或者勝義谛亦非世俗谛之本性,有諸如此類的種種過失。

  有人認爲:既然不是一體,實相現相又如何雙運呢?如同火與火的熱性一樣,這僅是分別念中的無二雙運,真正的無二並非分別念所執著的非他體之一體,故以此處所說之義可以表明,真正的無二雙運已經完全超出分別執著的一體異體。雖然,諸多論典在說明現空雙運時均以火和火的熱性或水與水的濕性等進行表示,但這也僅是爲說明其本體而作的一種比喻,實際來講,法與法性並非分別心中所想象的一種顯現與空性無別,如若不然,火與火的熱性于名言中不可分割一般,法與法的空性于現相中也不可分割,如此一來會出現非常大的過失。

  辛四、依此破除其他邪見:

  依此當知佛衆生,亦是實相現相別,

  于此許爲因果者,乃是小乘之觀點。

  依靠上述道理可以了知,佛陀與衆生只是實相、現相之別。許多經論中說:一切衆生皆具如來德相。一切衆生從實相角度即是佛陀,但從現相而言,並非一切衆生均是佛陀。爲什麼呢?從現相角度,佛陀已經無余遣除一切障礙、斷除一切過患,具足五道十地一切斷證圓滿的究竟果位,而凡夫衆生業力深重,具有一切煩惱束縛,對于人無我、法無我的智慧根本未能通達,故于現相中二者具有相當大的差別。

  分析問題時區分實相、現相非常關鍵。現在許多大德給他人講經說法時,未能區分實相、現相的緣故,由此導致産生了諸多矛盾,比如,有時說凡夫衆生本自具足佛陀一切圓滿斷證功德,有時又說衆生需要修道遣除罪障,最後顯現成佛,這樣一來,既然本來就是佛,爲什麼又需要通過修道顯現成佛?與此類似的很多問題都會自然而然産生,並由此出現了許多疑惑與爭論。

  實際上述問題均是由未能妥善區分勝義、世俗二谛所導致,從實相而言,雖說衆生即是佛陀、萬法本自清淨,但並非一切衆生均能現見此等實相,比如柱子原本是刹那刹那的無常性,然而從未修學宗派者對此並不了知,他認爲今天的柱子即是昨天乃至前天的柱子,因而柱子的實相雖是無常,但以凡夫衆生之肉眼根本不能現見柱子刹那刹那的變化。

  器情世界一切萬法應存在實相、現相之別,這一點不僅是修學宗派的佛教徒,即使稍微學習過物理、化學等世間知識的人也會明白,衆生眼前所見的一切迷亂顯現,與它的究竟實相並不相同,比如一條緩緩流淌的河流,似乎前年見到了這條河,今年仍然見到這條河,但真正對其進行觀察,實際前年所見河流早已隨波彙入大海,今年的河流根本不是前年的河流。同樣道理,根據《寶性論》等叁轉*輪了義經論的觀點,衆生相續中具足的如來藏是從實相而言的,它雖然可以顯現,但不應將其錯認爲現相。

  對于衆生與佛陀,有人認爲二者是因、果的關系,也即以前是衆生,通過修道後成爲佛陀;以前凡夫地時一切地道皆不圓滿,最後現前正覺時所有功德全部圓滿究竟。但這僅爲小乘觀點,並非大乘所許,有關大乘觀點于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有詳細講述,續部中說:顯宗認爲衆生爲佛陀之因,密宗承許衆生即是佛陀。實際來講,衆生與佛之間有能遣、所遣的一種關系,也即遣除一切障礙後可以現前圓滿正覺佛陀,故大乘密宗承許衆生即是佛陀,但此說法僅于實相上安立,現相上不能如此宣說。

  不許實相與現相,爲一體與異體故,

  衆生是佛當顯現,正道修行無意義,

  因中有果承認等,理證妨害皆無有。

  自宗既不承認實相現相爲一體也不承認二者異體,因不論承許哪一者,均會出現前文所說各自具足的四種過失。正因爲沒有承許實相現相一體或者異體,所以衆生即是佛陀故一切功德可以現前,衆生即是佛陀故修持五道十地也非常合理。

  若承許衆生、佛陀二者爲因果關系,則會出現因中有果的過失,《入菩薩行》中說:若因中也存在果,則有食用米飯即已食用不淨糞的過失。但諸如此類的過失與妨害于自宗觀點中是否存在呢?根本不存在。自宗于實相中承許一切衆生即是佛陀,但現相上並不是佛。

  也許有人産生懷疑:既然一切衆生即是佛陀,爲何佛所具足的相好圓滿、斷證功德于凡夫衆生未能具足?

  對此應該了知,雖然實相中具足一切相好以及所有斷證功德,然于現相中,衆生以煩惱業障的遮蔽根本無法現前,如同太陽被雲層障蔽時,雖然具足萬丈光芒卻根本無法顯露。

  又有人提出疑問:既然一切衆生都是佛陀,那凡夫衆生的精進修道也無有任何必要,本來即是佛陀之故。

  這種說法也不合理。實相中雖然是佛,但此實相未現前之前必須依靠修道斷除全部障礙,否則如來之實相根本無法顯現,如同淪落爲乞丐的太子,在未能登上王位之前,根本沒有權力享用一切善妙受用,同樣,實相中衆生雖是佛陀,但于現相中必須依靠修道斷除障礙。

  上述大多是自空派對他空派的一種辯論,實際對此以實相、現相進行區分的話,絕對不會出現任何疑惑謬誤之處。解釋佛陀密意時這一點也極爲關鍵,不然對于佛陀在第叁轉*輪如《如來藏經》等經典中所說的“衆生即是佛陀”、“衆生具足一切相好”等根本無法圓融解釋。

  個別對大乘教義一無所知的人經常口出狂言:“衆生本來就是佛陀,不用修這個法、那個法,我早就是佛了。”實相上確實可以說本來就是佛,但現相上卻並非如此。對于自空與他空之間的種種辯論,大家一定要了知其中要義,否則在解釋佛陀了義經論時經常會出現相違的情況。

  自宗確實具有一種非常殊勝的特點,正如麥彭仁波切于前文所講:“是故此理若通達,龍樹觀點彌勒論,猶如蔗糖與蜂蜜,互爲圓融易消化。”二轉*輪與叁轉*輪所宣說的觀點無有絲毫矛盾之處,只是釋迦牟尼佛宣說的層面有所不同,實際都是圓融無違的。否則,對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教義分開執著,認爲一者合理一者不合理,或者將個別觀點推向外道宗派,這種做法根本不符合佛教徒的行爲。

  所以說,對衆生、佛陀等,不能不區分實相、現相而作一概承許,這一點不僅佛教當中,現在很多的物理學家、生物學家也非常清楚地了知——一切萬法都有本質與現象的區分,本質雖然如是,但現象上不一定會如是顯現,因此應該善加分別本質與現象;于佛教中稱爲實相、現相,一切衆生在實相中可以稱爲佛陀,但于現相上並不是佛,對此一定要清晰了知。

  實相雖然爲如是,然爲障蔽不顯現,

  是故應當勤修道,此乃自他所共許。

  有些人認爲密宗承許即生成佛,實際不僅密宗,如若翻開顯宗的了義經典,處處都可以見到“乃至蝼蟻以上的衆生皆是佛”等說法,從實相上講,釋迦牟尼佛與具足一切煩惱束縛的衆生無有絲毫差別,然而于現相上確實存在很大差異。

  實相上講,一切萬法是本來清淨的,一切衆生本來就是佛陀,但于現相上,以一切煩惱障、所知障遮蔽的緣故,本具的所有功德根本不能如實顯現,故而爲遣除煩惱障礙,必須精勤修道。這一點不僅甯瑪巴自宗如此宣說,一切其他宗派也應該如此承認,否則,根本不能居于佛教行列之中。

  其實顯宗《如來藏經》、《涅槃經》中都有“衆生即佛”的說法,但個別對諸多經典一知半解的人,對經中教義片面理解,認爲這樣的說法有如何如何過失,以此僅僅表明他自己根本未能區分實相、現相,只是順口胡說,對佛經教義妄加揣測而已,對于這種說法根本沒有必要加以駁斥,也不具足絲毫價值。

  戊叁(依二谛分別抉擇之理)分叁:一、真實抉擇;二、以此理宣說顯密共同要點;叁、故對名同義異者須善加辨別之理。

  己一(真實抉擇)分五:一、闡述彼之要義;二、宣說諸經論一切破立之理互不相違;叁、遣除二力同等之爭論;四、宣說分開二谛之必要;五、結彼之義。

  庚一(闡述彼之要義)分叁:一、分二谛承許故無過;二、具二取心前需承許二谛;叁、以二量分別抉擇之理。

  辛一、分二谛承許故無過:

  二谛互不相違故,有無承認怎相違?

  亦非互爲一體故,安立有無二承認。

  勝義谛也即一切萬法的真正本質,世俗谛是指未通達其本質之前的一種顯現,此二者根本不相違,名言中應承認輪回、涅槃等一切都存在;勝義當中,從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間的萬法都不存在,這一點沒有任何相違之處,麥彭仁波切說:從空性角度應說爲無遮,對此不必産生任何懷疑。

  無垢光尊者引用《中觀二谛論》的教證說:中觀自續派于名言中承認爲有,于勝義中承認爲無有。之後又引用《入中論》的教證講到了中觀應成派的觀點,因此,在宣講中觀自續派觀點時,應將二谛分開——名言中存在,勝義中不存在。

  中觀應成派自宗也分入定、後得兩種,于後得時抉擇的觀點,可以說與中觀自續派觀點完全相同。也就是說,中觀應成派有適應頓悟者和漸悟者的兩種法門,其中前者直接宣講中觀應成派自宗觀點,爲相應部分漸悟者的根基,則暫時抉擇了與自續派相同的一種觀點,即首先抉擇單空無我,之後再爲其宣講中觀究竟觀點。

  對…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