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P34

  ..續本文上一頁

  癸二、應輪番修持而非取一舍一:

  是故乃至以輪番,修持二谛即妙慧,

  于此二取輪回時,心心所動不現智,

  無垢觀察二妙慧,當無取舍而受持。

  從凡夫角度而言,對于現空雙運的道理僅能通過比量或教量的方式認知,除此以外,不可能顯現。也就是說,乃至未能通達聖者根本慧定的殊勝境界之前,萬法雖然是現即空、空即現的本體,然而具有二取分別念的衆生,必須依靠輪番交替的方式如理修持,此種觀察方式可以稱之爲妙慧。

  六道輪回的衆生具有能取、所取的束縛,故而他們的相續一直都處于一種動搖不定的狀態之中,在此種障礙之前,所謂現空無二的殊勝智慧根本無法顯現。就好像動搖不定的水池中無法顯現清晰悅意的月影一般,同樣,凡夫衆生相續中的分別執著尤爲強烈,即使無色界的衆生相續中也具有非常濃厚的執著習氣,在此種執著習氣面前,現空無二的雙運智慧已經被完全遮障了,根本無法顯現。

  因此,乃至未生起無二雙運的善妙智慧之前,對于觀察勝義谛、世俗谛二者之妙慧切莫一取一舍,一旦獲得了無二雙運之智慧,顯現與空性二者不再需要通過輪番的方式修持,此時,觀察勝義、世俗二谛的妙慧已經毫無用處。但是,在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唯一依靠分別心與心所之妙慧進行觀察之前,勝義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道理應通過輪番方式進行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麥彭仁波切于《解義慧劍》中將勝義量分爲相似勝義與究竟勝義兩種,將抉擇光明的量分爲觀現世量、淨見量兩種。也就是說,在抉擇光明時,首先通過觀現世量——以眼、耳、鼻、舌等暫時決定,最後究竟時以聖者的淨見量決定;抉擇空性時,首先依靠中觀自續派的相似勝義量將一切萬法抉擇爲單空,之後以中觀應成派的究竟勝義量得出諸法遠離一切戲論的結論。所以,對觀察顯現、空性二者的量必須分析清楚,這樣一來,由二種量分別抉擇的所量也就很容易分析了。

  一者不具則不生,二慧所生雙運智,

  如同燧木與燧墊,缺少一者不生火,

  故佛傳承大德說,現空脫離非正道。

  凡夫在能取、所取未消融于法界之前,抉擇二谛的妙慧千萬不能舍棄。如果抉擇名言萬法的名言量不存在,也就根本無法生起勝義、世俗雙運的無二智慧。凡夫衆生必須通過二種觀察積累二種資糧,也即有緣的資糧是顯現的,無緣的資糧是空性的,比如作布施時,關鍵是要以悲心攝持,而此悲心不應執爲實有,需要通過叁輪體空的智慧如理攝持。如果既有悲心又有空性智慧,就會輕而易舉獲得現空無二的境界,其中一者若不具足,那麼通過勝義量、名言量如理觀察所産生的智慧就很難生起。

  古時的人們經常通過燧木、燧墊摩擦生火,如若其中一者不具足,所謂的火就根本無法生起,然而火一旦生起,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燧木、燧墊也會隨之化爲灰燼。同樣道理,凡夫地時既具有顯現的執著也具有空性的執著,必須依靠輪番的方式進行觀察,但修持到一定程度時,觀察顯現與空性二者的量也會自然而然隨之消失殆盡。就如《入菩薩行·智慧品》所講,首先需要能觀察的智慧,一段時間後,能觀察的智慧也會如同燧木、燧墊自然燒盡一般焚毀無余。麥彭仁波切在給單秋的辯論書中說:單空修持到一定程度時,即會如燧木、燧墊一樣自然滅盡,因此你究竟對單空有什麼特殊的感情,一定要對它執著不舍?

  佛陀以及曆代高僧大德都著重強調:抉擇中觀見解時,現與空二者決定不能相互脫離,現空如果脫離,則已經趨入邪道。《攝集經》中說:“如以智慧方便所攝持,無勤獲得如來智菩提。”故說顯現、空性不能脫離,如若二者未脫離,則會于無勤之中獲得正覺菩提。薩 哈巴也說:遠離悲心之空性非爲正道,唯一修習悲心而舍棄空性也無法脫離輪回。類似的教證,無垢光尊者于《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曾經引用過兩次。有關這方面的道理,在《劄嘎山法》中宣講大悲空性藏時也做過詳細講述。

  對于二谛的分析非常重要,若能通達這一道理,對一切如來教法都不會感到陌生,《中觀二谛論》中說:“通曉二谛理,于佛不陌生,彼等積資糧,趨達解脫岸。”現在很多人對勝義中如何空性、世俗中如何顯現這一道理根本不懂,對勝義、世俗二者混淆不清,由此産生許多矛盾與疑惑,實際上,佛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其實就是二谛法門,如若對此善加分析,對佛教不會産生生疏之感,而且對積累資糧、行持善法也會倍加精勤,這樣一來,必定于短暫時間內抵達解脫的彼岸。否則,對二谛的道理若未通達,會認爲佛教當中處處存在矛盾,甚至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無法圓滿解釋。

  庚四(宣說分開二谛之必要)分二:一、略說此中因果;二、廣說彼義。

  辛一、略說此中因果:

  如若離開此二因,他法不能生大智,

  如若舍棄勝義量與名言量二因,則依靠其他任何量或方法,都很難生起現空無別的中觀無二大智慧。

  當然這也是針對漸悟者而言的,一般頓悟者如國王恩劄布德等,他們根本沒有依靠種種法門進行修學;顯宗也有很多人通過方便方法,于很快時間內獲得證悟。但對于漸次者來講,必須依靠上述兩種量,否則依靠其他任何方法都不會獲得無二智慧。

  辛二(廣說彼義)分叁:一、爲得雙運智故宣說道中觀;二、以輪番方式獲得雙運之果;叁、依二谛抉擇之理。

  壬一、爲得雙運智故宣說道中觀:

  智慧自之本體者,超離言說思維故,

  唯以表示方便法,以及語句诠釋外,

  無法直接而指點,密宗稱爲句義灌,

  金剛藏續等之中,以句方便而宣說。

  真正無二智慧的本體已經遠遠超離語言、思維,故唯以相似表示方法以及語句诠釋外,根本無有其他方法可以指點。釋迦牟尼佛證悟時說:“我已經證悟了猶如甘露般的妙法,然而對誰宣說都無法了達。”意思就是說,如此殊勝的甘露妙法通過語言根本不能表達,以無法表達之故,僅可依靠某種方便法或語句等相似指點,比如指點月亮時雖通過手指進行表示,然而月亮的真正位置根本無法表達出來,同樣,所謂的指點只是一種暫時的因,實際根本沒辦法直接表達其真正內涵。

  在密宗當中,智慧的本性通過句義灌頂進行表示,比如上師讓弟子觀察自心,告知心的本性如同水晶一般,或者通過水晶球表示心的本性明明澈澈,而水晶中可以顯現形形色色的一切法,但其本體無有絲毫實質,全部是空性,于空性中可以顯現,顯現也即是空性。有關這方面的道理,由于密宗續部所抉擇的觀點比較接近實相,因此可以通過水晶球、上師竅訣等進行指點,顯宗在這方面確實很難與密宗相提並論。密宗之所以殊勝也就是這個原因,很多弟子在灌頂的同時就開悟的現象非常多,有些雖然未能真正開悟,但也會對如來藏生起真實定解,在修持過程中會獲得極大利益。

  如是出世之智慧,不依賴于其他法,

  無法認識之緣故,宣說二谛道中觀。

  如此殊勝的智慧,密宗尤其《金剛藏續》等續部中通過句義灌頂及種種方便方法得以認識,有許多高僧大德也是依靠上師的指點和表示獲得證悟的。

  此處所說智慧是出世間智慧,如果是世間智慧也是非常容易的,尤其世間一些高等學府中具有智慧的人非常多,他們依靠各式各樣的方法和儀器可以通達世間智慧。但出世智慧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遣除罪障、積累資糧,之後才能夠獲得,這樣的出世間智慧,既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第二轉*輪離戲空性方面的智慧,也可以是第叁轉*輪《如來藏經》等宣說的離一切思維言說的光明智慧,不論哪一種智慧,作爲凡夫人欲想真正衡量都非常困難,如果未依靠種種方便方法進行指點,就很難有所了認。

  因凡夫衆生能取、所取未消融于法界的緣故,僅僅依靠分別心識通達如此甚深的智慧十分困難,而釋迦牟尼佛了知一切衆生的根基,以極大的悲愍之心宣說了二谛道中觀。所謂的二谛道中觀並非究竟智慧,然而正如去往路途遙遠的他方時需要向導指引一樣,二谛道中觀就如同趣往解脫彼岸的向導,可以引領我們走向正確無誤的修行旅途。

  壬二、以輪番方式獲得雙運之果:

  以二谛理作觀察,能夠成就雙運果,

  是故抉擇二谛時,輪說現空能所破,

  彼果雙運之智慧,續部以多異名說。

  佛陀已經宣說了無誤的二谛道中觀,諸後學者依靠此種觀察——以勝義量了知一切萬法皆爲空性、以世俗量得知萬法無欺存在,如此觀察之後,即可成就現空雙運之果。

  現空雙運也可分爲暫時、究竟兩種,暫時的現空雙運是指柱子等法顯現的同時即是空性,以空性之故可以顯現,如同水月一樣;究竟的現空雙運指如來藏的本體光明與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無二無別,此即究竟勝義谛,從密宗竅訣來講,如來藏的光明即報身,空性爲法身,光明與空性無二無別、大悲周遍安立爲化身。

  以大圓滿而言,對空性與光明的诠釋可以說非常圓滿、究竟,其他教言當中,將顯現執著成一種分別念,對空、現二者始終無法圓融,而大圓滿以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等名詞圓滿表現了現空雙運的究竟含義。

  顯宗抉擇勝義谛與世俗谛時,一般來說都是依靠中觀的抉擇方法,以輪番方式使顯現與空性以能破、所破的方式出現,也即空性爲能破、顯現爲所破,以空性的能破之量來破除顯現。

  此種雙運智慧之果,在顯宗只能通過推理的方法——以緣起因、離一多因等種種勝義量如理抉擇,但密宗當中,對此雙運智慧有許多不同名稱,比如母續稱爲樂空無別、父續稱之爲明空無別、無上大圓滿續稱爲覺空無二,《時輪金剛》將其稱爲周遍虛空金剛,《密集金剛》稱爲不壞明點,大圓滿續部則有赤裸覺性等各式各樣不同的種種名詞;從教派來分,甯瑪巴將此無二智慧稱爲大圓滿,其他宗派則稱爲大中觀、大手印等;從證悟的角度,有人將其稱爲豁然開悟、明心見性、了了分明……總而言之,認知心的本體——顯現即…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