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P6

  ..續本文上一頁,任何一法都決定是空性的。

  “現即是空,空即是現”,不要說顯宗,即使密宗對這一問題也解釋得一清二楚,無垢光尊者在《上師心滴》中講到“叁種極密訣 ”,在《二者極密訣虛空廣界》中專門解釋了有關“現即是空、空即是現”的道理;堪布根華在《淺釋》中引用《般若經》的教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以此解釋了麥彭仁波切《中觀莊嚴論釋》中宣說的教言。

  凡是衆生根識面前所顯現的法,都是空性的。有沒有不空的一個法呢?大家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觀察一下,柱子、瓶子……以至六根識前所顯現的法有沒有不空之法?全部是空性的,凡是空性,必定會顯現 。

  如此一來,有人提出疑問:既然凡是空性就必定顯現,那石女兒、兔角、龜毛都應該顯現,是空性之故。

  對此前文已經提到,石女兒等是無有之法,並非自性空性之法,此二者有一定的差別。凡夫衆生對于離戲空性無法理解,于是認爲不存在即是空性,實際並非如此,佛說萬法之本性即是空性,若僅僅“不存在”就是佛所宣說的空性,任何人都可以無礙通達了,但這並不是佛陀的真正教義。

  真正的空性並非“杯中無茶”、“經堂沒人”,一般世間的稱呼與佛經論典中的名詞有很大差別,《俱舍論》講到,世間人們將顔色、形狀稱爲地水火風,比如黃色的土地、紅色的火……而論典中並不如此承許;同樣,人們認爲一個法不存在或兔子頭上沒有角就是所謂的空性,實際上,這已經與空性的真正本義背道而馳,有關這方面的道理在第一個問題中已作詳細闡釋,此處概不繁述。

  壬二、均爲觀待假立之理:

  有實無實此二者,需作空基而空故,

  顯現僅是假立已,空性亦唯心假立。

  凡夫分別念前所抉擇的法均爲心所假立,這樣一種法在究竟智慧面前完全不合理,比如柱子、瓶子等能起作用的法稱爲有實法,兔角、龜毛等不能起作用的法即爲無實法,不論有實法還是無實法,實際來講,它們都需要作爲空基而空。

  所謂的空基也僅于有法方面有所不同,比如“柱子”是有法,柱子的空性是依靠其有實法來空的;“柱子不存在”即稱爲無柱,它是觀待有柱而言的。一切有實法均爲假立顯現,而所謂的空性——柱子不存在則是心假立的,世間的一切有實無實、長短等都是觀待假立的,這一點不要說學習中觀的人,世間研究相對論的科學家也是非常清楚。愛因斯坦剛剛發明相對論 的時候,有人問他:“相對論究竟是怎樣的?所謂的相對論應該在物質的本體上存在吧?”他回答說:“並不在本體上存在,全部是相對而言的。比如你對喜歡的人說話時,會覺得時間非常短暫;若對討厭的人說話,就會感覺時間很漫長。真正意義上並不存在一個時間的長與短,但以心假立了二者之間的差別,這就是相對論。”

  細細體會的話,生活中確實也是如此,比如你在這裏住得非常快樂,十幾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如果覺得這裏很苦,即使一兩年也會認爲是很長的時間。這樣一種長、短的概念,完全是分別念面前假立的,根登群佩在中觀注疏中說:凡夫衆生的分別念就如同精神瘋狂者將牛糞當作黃金一般。意即是說,現在人們特別執著的這些法,在聖者眼中根本無有絲毫用處,比如不正常的人認爲牛糞就是黃金,到處藏匿,生怕被別人拿走,但這在精神正常者看來非常可笑,他知道牛糞根本不是黃金,沒有必要如此執著。

  一切顯現都是假立的,只是凡夫人特別執著,拼命去爭取,比如現在有些衣服賣一萬、兩萬,其實都是心的假立,真正本質上可能根本不存在這種價值;藏地人非常執著珊瑚、瑪瑙,有時候自己連糌粑都吃不到,但身上如果帶了一個珊瑚就覺得自己多麼多麼了不起,其實這也只是一塊石頭,但人們以分別心假立它非常有價值,所以才對它産生了執著。

  同理,空與不空也是由心假立的,所謂的顯現只是一種所緣,若能真正認識,逐漸就會見到它的本體,這時才會真正了知——原來所執著的僅是一種假象,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就像精神瘋狂者恢複神志以後,才知道自己原本執著的黃金只是一塊牛糞。

  佛經中說,佛在衆生面前暫時宣講了萬法空性的道理,其實空性也是不存在的。這種說法在凡夫心識前確實很難接受,但是,就像一個哭個不停的孩子,母親把空空的拳頭緊握著,對小孩說:“你不要哭,我這裏有糖。”小孩以爲真的有糖,于是不哭了,實際所謂的糖根本不存在。凡夫衆生也是如此,佛說“一切諸法都是空性的,不要執著”,他們也認爲“萬法都是空的,不用執著、不用執著……”,真正到達一定程度時即會了知,所謂的空性也是不存在的。

  壬叁、以教理抉擇:

  以理分析定解中,此二方便方便生,

  一有一無不可能,無離無合而存在。

  真正以中觀教理進行分析觀察時,可以得出一種定解,在這樣的定解當中,所謂的世俗與勝義是方便與方便生的,依靠世俗之方便可以出生勝義,《入中論》雲:“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別此二谛,由邪分別入歧途。”世俗與勝義二者不可能一者有一者無,二者應是無離無合、無二無別而存在,如同火與火的熱性,其本性一直都是如此。

  壬四、攝義:

  是故顯現與空性,盡管分開而認識,

  實際始終不可分,因而稱之爲雙運。

  所以,暫時將顯現與空性分開進行認識,比如第二轉*輪宣說了空性,第叁轉*輪宣說了光明。衆生體認這一道理時,也是首先抉擇了萬法的空性,之後才對如來藏的光明本體有所了認。

  《等持王經》、《無盡智慧經》中都說:最了義的即是第二轉*輪。《解深密經》駁斥這種說法:第叁轉*輪才是最了義的。實際針對衆生根基不同,第二轉*輪和第叁轉*輪都可以說爲了義,因爲二者分別著重強調了空性與光明,而空性、光明就如同火與火的熱性一樣,是不能分開的。暫時宣說時,或者說空性或者說光明,而真正認識萬法的實相本體時,空性、光明二者其實是一味一體、無離無合的。分開時僅是反體不同而已,無礙通達其本義時,二者是無別雙運的。

  自宗甯瑪巴如此承許時,既可以承許自空也可承許爲他空。麥彭仁波切在《他空承許獅吼論》中說:“若欲抉擇他空宗,首當依照怙主龍樹之論典,需要抉擇一切法無自性,若不知彼則不能抉擇世俗以自體空、勝義以他而空的道理。”如果想要抉擇他空,首先應當了知自空的究竟含義,也就是說龍猛菩薩在中觀論著中所抉擇的道理必須通達,如此則萬法是如何空的、顯現是如何抉擇的,對于這方面的道理會真實了知的。

  修習無上大圓滿時,也同樣先將本來清淨、任運自成分開認識,而實際所認識的本體無有絲毫差別,完全是圓融一味、無別雙運的。中觀乃至無上大圓滿均是如此,在認識、抉擇、宣說或者修行時,可以將其分開,“這是空性”、“這是顯現”,實際二者一味一體、無二無別,就像火的紅色與火的熱性,在宣說或抉擇時可以分開來講,但實際將火的紅色、熱性二者單獨分開能不能成立火呢?根本無法成立。這是名言當中非常簡單的一個比喻。堪布根華也說:“現空二者根本不是像黑白繩子搓在一起或者一個後面出現另一個那樣,而是如火與其熱性般無二無別。”

  顯現與空性在萬法的本體上即無別存在,于基時現空二者本體不可分,道時福德智慧不可分,最後得果時色身法身不可分,這一點無論在宣說時還是修行時都是至關重要的。

  現在很多聞思者沒有上師的傳承,不論國內國外,感覺上在研究佛經論典方面並沒有藏傳佛教那樣殊勝,甚至在臺灣,除極個別道場外,真正講經說法的也特別少。因此,大家在聞思過程中,一定要將有關二谛的問題分析清楚,互相之間應該經常探討。對二谛的問題若能透徹地分析抉擇,一定會對佛及佛的教法生起信心。佛看待、分析問題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有智慧的人通過漸次聞思,不但對自己有利益,間接也會對其他人産生利益。佛法不像世間學問,世間上的一些知識,有時不太好懂,即使懂了也沒有很大價值,並且在分析問題的方法上確實存在諸多弊病與缺陷,但佛所傳授的二谛法門沒有任何過患,學習起來也不會生起厭煩心。

  有關二谛之間的差別如果沒有分析清楚,佛教的修行境界難以辨別,因果以及空性之間的差別也很難分析。在哪些情況下空性?哪些情況下顯現?顯現的意思是什麼?空性的意思是什麼?……這些道理需要明白。

  庚二(究竟無二一體)分叁:一、以理成立;二、以次第宣說;叁、極爲必要之理。

  辛一(以理成立)分二:一、成立理由;二、分析彼理。

  壬一、成立理由:

  現見實相之定解,不墮任何一邊故。

  修行在見到實相的同時,已經獲得了一種定解,在此智慧面前不會墮入任何一邊。

  實相可分爲名言實相與勝義實相兩種,名言實相即是任何一法的實際本相,比如火的熱性即是火之實相;勝義實相則是遠離一切戲論、現空雙運的。

  此處所現見的是指勝義現空雙運的實相,于此智慧面前不會墮入任一邊。比如顯現是實有不空的、如來藏是常有不變的,諸如此類的說法皆已墮入常邊;一切萬法都是不存在的,任何法都是空性,如此則已墮入斷邊。如上所述的常、斷諸邊,在真正見到萬法實相的智慧面前不會偏墮其中,因萬法實相本來即遠離常、斷任何一邊,以語言思維無法描述。從空性而言,遠離一切戲論;從光明而言是任運自成的本相,若未對其真實體會,則會墮入邊執之中,如此則不合理。

  見到也是指現量見而非比量見,比量見到是籠統模糊的概念,所見只是一種總相;現量見到則是自相,一旦通過修行見到萬法的本性,就會産生一種智慧,于其前不會墮入一邊。

  壬二、分析彼理:

  正確觀察智慧前,顯現空性此二者,

  有與無有均同等,許一本體異反體。

  依靠中觀推理及密宗方法,以正確方式真正觀察後,最後獲得了現…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