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P11

  ..續本文上一頁疏》在抉擇見解時,也專門引用了水月的比喻,對此,大家應牢記于心。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勝觀部分中講解的方式與此處基本無有差別。一般來講,宗喀巴大師對中觀的抉擇采用了兩種方式,一種即是水月的方式,而另一種則是針對漸次根基者,他說:衆生的執著有叁種,即水月般的執著、月亮成實的執著、無有月亮的執著,叁者中,最後一種執著不能破,而實有的執著一定要破。

  無論如何,自宗在實修過程中亦應如此,了知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的一切法都不是正量,雖然顯現,但顯現的本體就是空性。不過,凡夫人很難通達現空雙運的甚深含義,通過水月的比喻了達自心本體,經常串習,這一點非常重要。

  己二、此以瑜伽現量可見:

  空性顯現凡夫前,雖似相違于現見,

  諸智者以奇語贊,說此雙運真奇妙!

  有人認爲:既然說現空雙運,爲什麼顯的時候空觀不起來,空的時候顯觀不起來呢?凡夫人由于不具修持,且二障未無余滅除之故,現空無二的智慧還不能現前,只能依靠教理及上師的指點了知。因此,我們現在應努力積資淨障、精進修持,使相續中的所有障礙無余消盡,這時現空無二的境界也會自然而然地顯現。

  如同水月般空即是顯、顯即是空的雙運境界,在煩惱、所知二障尚未清淨的凡夫面前似乎相違。因凡夫的相續畢竟有限——柱子顯現時,怎麼空也空不了;但以中觀理抉擇,柱子真的是空性,這時,前面的顯現又不知躲到何處去了。凡夫即是如此,顯現與空性二者很難同時在心前生起,就像質量絕佳的望遠鏡,雖然能夠顯現極遠處的山河大地,但對自己眼前的細微色法卻模糊難辨。

  這就是凡夫人的境界,在未到達一地之前,從道理上雖然可以抉擇爲空性,但真正遇到違緣時卻怎麼也空不了。根登群佩說:以理觀察時,我確實不存在,但在針刺破手指時仍然疼痛難忍,這時好像我又存在了。這種說法是針對初學者來講的,若能精進聞思修行、積累資糧、忏悔罪業,獲得一地時,現即空、空即現的境界會自然而然生起的。如此殊勝的境界凡夫雖然不能馬上生起,但若已從道理上了知萬法空性,對于壓製自相續的貪嗔癡等煩惱還是十分有幫助的。

  如此殊勝的境界,凡夫面前現似相違,于聖者前卻根本不相違,對此,自古以來的諸傳承大德們一直在齊聲贊歎,認爲這樣的現空雙運奇妙無比,異常稀有!無垢光尊者也說:無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所見到的顯而無自性真的很稀有。無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面前,雖然可以見到萬法之顯現,但顯現的同時卻無有絲毫執著,這是凡夫人無法想象、非常稀奇的。《大幻化網》說:“奇哉極爲稀有法,一切圓滿佛陀密,無生之中生一切,正值生時無有生。奇哉極爲稀有法,一切圓滿佛陀密,無滅之中滅一切,正值滅時無有滅。奇哉極爲稀有法,一切圓滿佛陀密,無住之中住一切,正值住時無有住。奇哉極爲稀有法,一切圓滿佛陀密,無緣之中緣一切,正值緣時無有緣。奇哉極爲稀有法,一切圓滿佛陀密,無來去中現來去,正值來去無來去。”其中以五種稀有句贊歎了這種境界。

  在我們仍未得地之前,真正現空無二的境界很難生起,但與其相似的現空雙運仍可顯現,比如通過中觀理的觀察可以了知萬法的確不存在,如同水月、幻影、夢境一般,這種境界也是極其稀有的。因此,應該依靠中觀的推理將萬法抉擇爲空性,爲什麼呢?《叁摩地王經》中說:“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凡夫所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若了知這一點,就不會再對其産生貪執,之後繼續修持使自己的身心得以轉變,這就是修行。

  對此現空無二的境界,諸高僧大德都異口同聲地贊歎,因爲這就是一切諸佛最甚深之秘密,若誰已經通達,誰就是真正的瑜伽士,是真正的高僧大德,是真正的修行者。

  己叁、如此承許不墮常斷之邊:

  若從空性分衡量,無有絲毫不空故,

  雖可斷定說無有,然而于無之自相,

  未曾失去之同時,不滅之中可顯現。

  未失現之自相時,安住無基大空中。

  如果從空性角度衡量,包括如來藏在內,輪涅所攝的一切萬法無有絲毫不空之故,雖然可以斷定其爲“無有”,但在“無有”之體相不舍棄的同時,不滅之中也可以顯現萬法。

  萬法皆爲空性,雖可說爲“無有”,在“無”之自體不滅的情況下也可以顯現;而正在顯現之時,不舍棄“現”之自體而安住于無基大空性當中。也就是說,從空性來講,一切萬法皆是空性,但所謂“空性”之體相不舍棄的同時可以顯現;顯現之時,“顯現”的體相不舍棄的同時安住于無基空性之中。這樣的境界,在凡夫地時欲想真正證悟有一定困難,但萬法的實相即是如此。

  第二轉*輪即抉擇了此種空性境界,那第叁轉*輪及密宗是否如此承許呢?也是如此承認的。這一點在《寶性論》中宣說得非常清楚,如頌雲:“心性如虛空,無緣亦無因,無聚亦無生,無滅亦無住。 ”密宗將一切萬法抉擇爲本來清淨,實際密意無有二致,《智慧漏解續》中說:“無二取憶念,無佛無衆生,無法無法性,一切皆無有。”從密宗角度來說,也是對于一切萬法無有能取所取等憶念,沒有佛和衆生、沒有法和法性,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因此,從空性角度衡量,一切輪涅萬法沒有絲毫不空,雖可以斷定其爲空性,然而此空性並非外道所說之空性,其中存在一定的界限。

  雖然承許爲無有,但卻不能將“無”的自相舍棄,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論》中說:“了知以現除有邊,以空遣除無有邊,緣起性空顯現理,不爲邊執見所奪。”在“無有”的同時,其體相不舍棄而顯現,以此可以遣除無有邊;在“顯現”之體相不舍棄的同時,其本體即爲空性,以此即可遣除有邊。堪布根華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教證也引用于此處,以此可以說明,萬法正在空的同時,顯的體相也不會舍棄,這一點通過水月的比喻說明即很容易理解,水月的本性即是空的,在“空”沒有舍棄的同時,水月也可以無誤顯現;同樣,萬事萬物可以不滅而顯現,但顯現的同時,也是安住于無基大空之中。

  這樣的境界,以凡夫分別念是否可以顯現確實很難說,但對空性有所證悟的人來講,的確是可以顯現的。全知無垢光尊者說:“現而不成就。”如水月雖然顯現,但其實體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又說:“空而不成無。”雖是空性,但也並非以空的緣故而成立無有。尊者說:“諸位當了知,一切萬法皆住于無二大自性之中。”這一點與麥彭仁波切的密意非常吻合。我們也應如是對待萬法——諸法雖然顯現,但不成立爲有,一切顯現雖是空性,但並不成立實空,均是安住于無二大自性中。

  “空時未舍棄顯現,顯時未舍棄空性”,于此觀點中已經囊括二轉、叁轉*輪的所有密意,爲什麼這樣講呢?印度月稱論師和藏地的榮索班智達,他們異口同聲地抉擇了萬法皆爲空性;印度的蓮花生大師和布瑪莫紮抉擇爲自相不滅;藏地無垢光尊者在以《七寶藏》、《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爲主的論典中抉擇爲光明。究其本質,印度與藏地諸位大德的密意與麥彭仁波切所述完全不相違,而麥彭仁波切則對如此殊勝的竅訣進行了言簡意赅的描述。

  在顯宗,只有在聞思了般若方面如《中觀六論》,以及诠釋第叁轉*輪密意的《寶性論》等論典之後,才能將二轉、叁轉*輪的密意融合爲一。但密宗當中,只需具足大圓滿的少許境界或覺受,即可輕而易舉地了知“萬法空時顯現的自相不舍棄,顯時空的自相不舍棄”,從修行境界衡量時,證知這一點非常關鍵。

  第一個問題主要抉擇見解,對此不論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都值得高度重視,我們經常說“萬法皆空、萬法皆空……”,但究竟應該如何理解,這一點很少有人清楚。這裏,麥彭仁波切通過教證、理證進行了清晰透徹的宣說。

  己四、許此境界極爲稀有:

  分類此空以此空,此現此空永不得,

  于此徹底了達時,覓義尋者未得義,

  非但不生失望心,反得快樂真稀奇!

  此處說,若誰能夠證悟如此殊勝的境界,即是非常稀有難得的。“此空”、“以此空”,以及“此現”、“此空”等分類,于究竟實相境界中永遠得不到。

  在最後境界時,“此瓶爲空性,以何者空?以實有空”,或者“如來藏本性不空,以其上的遍計法空”,這樣“此空”、“以此空”的分別根本不存在。再者,“瓶顯現,其上的成實爲空性”,諸如此類的“此現”、“此空”等見解和差別,真正來講永遠也無法得到。

  麥彭仁波切于此處講到了所抉擇的空性——萬法的本體需要空,但如何抉擇的方法並未宣講,就像指點道路一樣,應走哪一條路已經告訴我們了,但真正應該怎樣走,此處並未明確指出。爲什麼不講呢?《定解寶燈論》並不是專門宣講空性法門的論典,雖然本論中並未詳細說明,但在《中觀六論》等其他中觀論著中,已經將自空他空爲何得不到的原因講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大家應該參考相關方面的論典。

  所有的有無是非等執著,在真正通達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時,一切都得不到。一般人在得不到某種東西時可能會非常失望,但于此境界前,不論自己的心還是外界的一切事物,真正以中觀理尋找時,任何有、無、是、非都得不到,萬法根本沒有一個實質性的存在,雖于何處亦遍尋不得,可是並不會因此而傷心難過,反而會獲得無限快樂。

  通過中觀理進行抉擇之後,真正的瑜伽士已經現見了究竟實相,並非已經獲得,而是連微塵許也得不到,此時,相續中自然而然出現了智悲雙運的境界,這種境界無法以語言描述,內心充滿了快樂。

  因此,首先應該通達一切萬法的本體就是空性,但所謂空性並非凡夫分別念當中所想象得那樣,真正的空性上不會有“自空”、“他空”,或“此法不空以彼法空”等種種說法。法的本性就是空性,根本不會有“此空”、“以此空”等分類,這一點並非僅僅麥彭仁波切如是宣說,龍樹菩薩…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