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講沒有任何矛盾之處。
猶如海水飲一口,所有海水未進腹,
一切所知之自性,尚未證悟爲空性,
是故承許二無我,尚未圓滿證悟也。
正如飲用一口海水而未將所有海水吞進腹中一樣,聲聞緣覺沒有圓滿證悟一切萬法的空性,但已經證悟了人無我的空性,屬于法無我的一部分。如此宣說無有任何教證、理證之違害,而且相合于經典、論典所說教義。
麥彭仁波切于此處給諸位後學者留下了如此珍貴的如意寶,但能否運用自如或者真實運用到自相續中,就要看大家的信心是否具足了!
對于“聲緣是否證悟法無我”這一問題,有大德認爲聲聞緣覺未證悟法無我,有人認爲已完全證悟,還有些說自相續中細微的部分皆已證悟,而麥彭仁波切自宗則承許僅證悟其中的一部分,並非全部證悟。對此,其他宗派仍心存疑惑,從而引發了諸多辯論。
丁叁(以遣除疑慮宣說需證究竟法無我之理)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分二:一、提出問難;二、對此答辯。
己一、提出問難:
若問一法見空性,爲何諸法不證悟?
格魯派宗喀巴大師的《善解密意疏》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叁乘見道無異之故,已見一法之空性,何故不見萬法空性?意即聲緣已證人無我,那也應該證悟以法無我爲主的空性,因諸法空性相同之故。
他宗如此宣說有一定的依據,《楞伽經》中說:一法之空性,萬法之空性。聖天論師《四百論》中也說:“說一法見者,即一切見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根據《楞伽經》及《四百論》等經論所說教義,聲聞緣覺已證悟人無我空性,那爲何不怔悟法無我空性?應該證悟。
己二、對此答辯:
若依教理與竅訣,詳細分析作觀察,
雖然應當證空性,暫時聲聞種性者,
因唯耽著人無我,是故難以證他法。
對于他宗提出的問題,麥彭仁波切回答說:以《般若經》等教證以及離一多因等理證進行觀察,同時依靠善知識的竅訣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時,可以說一法的空性即萬法空性,證悟一法空即可證悟一切法空。比如以中觀七相推理觀察時,若對粗大之法已經證悟空性,則對無分微塵、無分刹那也應證悟爲空性。
但是,小乘聲聞行者不具足大乘教理以及大乘善知識等因緣,故而僅證悟了人無我,並未證悟一切法無我。再者,小乘行者暫時來講僅是聲聞種性,佛陀對其並未宣講大乘空性,他們具有自私自利之心,唯一希求于叁界輪回中解脫,而將五蘊觀爲空性即可從叁界輪回中獲得解脫,因而他們暫時難以證悟其他法之空性。
從一個側面雖然可以對利根者說:證悟一法之空性,萬法皆可證悟爲空性。但從聲聞緣覺的角度,由于他們自身貪執人無我空性,對法無我空性並不希求,並且佛陀也未對其宣說法無我空性,因此,他們雖已證悟人無我卻並未證悟法無我。
戊二(廣說)分叁:一、結合小乘自宗觀點闡述;二、如此則有諸宗皆成應成派之過;叁、以教理闡明此理。
己一、結合小乘自宗觀點闡述:
如雖許瓶爲假立,然許微塵爲實法,
設若證悟瓶假立,以此智慧而觀察,
微塵本應亦證悟,然而暫時未證悟。
此處麥彭仁波切結合小乘自宗見解,對上述問題進一步加以分析。小乘《俱舍論》講到,無分微塵和心識的最細微刹那屬于勝義谛,此二者實有存在,而瓶子、柱子等粗大之法爲世俗法。因對瓶等粗法進行摧毀之後,對它們的執著同時可以滅盡,所以是世俗谛;而最細微的微塵,其自本體以及衆生相續中的執著皆無法破除,故爲勝義谛。這是聲聞乘自宗所許之觀點。
他們雖承許瓶、柱等爲假立世俗法,但卻認爲無法再分的微塵非假立,實有存在。麥彭仁波切說:若依靠觀察瓶等粗大法爲假立的方法繼續深入分析,同樣可以將無分微塵抉擇爲空性。爲什麼呢?將瓶子的瓶口、瓶腹、瓶底等分開,瓶口不是瓶子、瓶腹不是瓶子、瓶底也並非瓶子……同樣,東面的一側不是瓶子,西面的一側不是瓶子,而中間也不存在瓶子,或以鐵錘將瓶子打碎後,瓶子的碎片是不是瓶子呢?也不是瓶子。此時便可省悟——真正的瓶子絲毫也不存在,完全是假立的。《入中論》中將上述觀察方法稱爲七相車法,或以離一多因、金剛屑因等也可了知瓶子爲假立。小乘雖不了知金剛屑因等推理,但通過對瓶腹、瓶口等一一分析,可以得出瓶子爲假立的結論;而所謂的“我”——頭發不是我、牙齒不是我、手腳等都不是我,如此一來,即可了知人我也是假立的。與之相同,依靠分析瓶等的推理智慧進行觀察,微塵僅于大小上稍有差別,實際同樣可以將之抉擇爲空性。雖如此,因小乘無有上師教言之故,也就無法通達這樣的推測方法。
麥彭仁波切在給單秋的辯論書中說:名言中應承許無分微塵存在。俄巴活佛在《四百論》的講義中說:以名言量抉擇時,無分微塵應該承認,否則將難以建立名言;勝義中若承認無分微塵則有諸多教理的違害。這一點,格魯派的夏瓦秋桑等也是承認的。而薩迦班智達在《量理寶藏論》中對此觀點進行了遮破,他說:名言中,無分微塵不必承認,但無分刹那應承許爲存在。薩迦班智達認爲名言中承認無分微塵會出現許多過失,此處不做過多敘述。
綜而言之,若小乘自宗通過觀察瓶子的方法,對微塵也如是分析同樣可以證悟它的空性,但佛陀最初未對其宣說此種空性之法,善知識也未作開示,而且他們自己唯一希求人無我的空性,因此,暫時未能將萬法圓滿抉擇爲空性。
粗大實法無分塵,表面似乎成相違,
暫無教證竅訣故,建立不違之宗派。
小乘一者無有聖教推理,因《俱舍論》自宗及其他小乘經典並未抉擇到無分微塵的空性;再者,他們不具足抉擇無分微塵爲空性的理證以及善知識的竅訣。因此,他們將粗大的五蘊抉擇爲空性,而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卻承認爲實有,此二者表面看來似乎相違,但暫時來講,小乘自宗認爲此種觀點完全不相違並依此建立宗派,且只需證悟粗大法爲空性即可獲得阿羅漢的聖者果位。
這幾個頌詞,表面似乎是針對小乘而說,實際是針對格魯派個別高僧大德而言:若一法證悟空性即萬法皆證悟,則小乘對粗大法已證悟,爲何未證悟細微法的空性呢?依照一法空則萬法空的說法,爲什麼小乘會出現如此矛盾的現象呢?從大乘角度看這一問題時雖有矛盾,但只需將粗大法證悟爲空性,即使細法未證爲空性也可以獲得阿羅漢果位,因此根本不相違。
己二、如此則有諸宗皆成應成派之過:
若仍然固執己見地認爲“證悟一法的空性即證悟萬法空性”,則小乘、唯識、中觀自續派等所有宗派皆應成爲中觀應成派,但是,藏傳佛教任何一個宗派也不會如此承許。
如是一切唯識宗,倘若無有所取境,
爲何不證能取心?自續派以勝義谛,
無有之理于名言,爲何不證無自相?
雖然經中說“一法之空性即萬法之空性”,但麥彭仁波切認爲,根據根基、障礙、上師等外緣,以及大悲心、菩提心等內緣的不同,證悟一法爲空性不一定證悟一切法爲空性。若如他宗所許,證悟一法空即必須證悟萬法爲空性則會出現很多過失。
有哪些過失呢?唯識宗的最究竟觀點是“萬法唯心造”,將所取境 抉擇爲無有,最後證悟時現前自明自知之心識。《釋量論》中也說:證悟時外境不存在。此宗承許圓成實法之心識爲勝義谛,而外境之法即使形象也不存在。若許證悟一法空即證萬法空,如此類推,則唯識宗已將所取法證悟爲空性故,他們亦應圓滿證悟能取爲空性,但唯識將能取證爲空性這一點,在藏傳佛教任何教派及經論中均未提及。
再說中觀自續派,他們認爲:一切萬法于名言中自相存在,勝義中抉擇爲大空性。根據清辨論師的教理抉擇——勝義中一切法皆爲空性,以此理對名言進行觀察,名言中爲何承許自相存在?不應如此承許。因一法空即萬法空,勝義中已證悟爲空性,名言中也同樣應該證悟爲空性,但此種觀點在中觀自續派相關論典中何處也未曾涉及。
是故依照汝觀點,一切均成應成派。
因此,小乘宗已證悟粗大法爲空性,則對細法也應證悟空性;唯識對所取已證爲空性,能取同理也應證悟空性;中觀自續派在勝義中將萬法抉擇爲空性,那名言亦應抉擇爲空性,如此一來,所有宗派皆成中觀應成派,應成派對自續派、唯識宗及有實宗所發太過也成不合理,這是一個極大的過失。
聲緣诋毀謗大乘,此類現象豈能有?
另外,既然一切宗派皆成中觀應成派,那個別具有增上慢的聲聞緣覺诋毀大乘法門、說龍樹菩薩爲魔之化身、認爲佛于靈鹫山所轉的第叁轉*輪根本是子虛烏有、般若法門實爲斷空等等,各種各樣誹謗佛法的現象也不應存在,因爲同是中觀應成派,自宗怎麼會诋毀自己的宗派呢?不應頻頻出現此種現象。而事實並非如此,佛教曆史上,自古以來就有小乘肆意诋毀大乘,這種現象至今仍然層出不窮。
雖說一法之空性即是萬法之空性,但依衆生根基的不同,阿羅漢僅證悟粗大部分爲空性,對細微部分並未證悟空性。麥彭仁波切也說:阿羅漢必須證悟心相續、五蘊聚合等爲空性,否則無法獲得聖果。因此,阿羅漢對聚合五蘊已證悟爲空性,對細微法無我並未證悟空性,麥彭仁波切于下文中說:若如此承許,則龍樹菩薩、彌勒菩薩、文殊菩薩,以及二轉、叁轉*輪等所有教言,將如糖與蜂蜜般圓融一味。
麥彭仁波切诠解經論教典的方式確實具有一種不共的特點。我們對自宗傳承上師的教言應生起堅固不退轉的信心,否則,在現今紛繁複雜的社會中,對真實佛法與相似佛法很難清晰辨別,若不具足真實的信心與定解,很容易隨外境而轉。而且,希望大家對守護密宗誓言也應倍加謹慎,有關密法中的甚深教言,如《上師心滴》等,若對不具定解者宣說,不僅無有利益反而容易依此造下惡業。人身異常難得,一方面認真地聞思,首先于自相續中産生穩固定解,之後再對密法精進修持,…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