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P25

  ..續本文上一頁相,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或者這樣解釋,上師對弟子進行大圓滿或其他密法方面的引導,首先上師說:“我今天要給你們傳授一些殊勝教言,這之前需要破心房,了知心的本體,因此,希望你們先對自心作一番觀察,它是像虛空一樣何者也不存在,還是具有起心動念,可以了知形形色色之相?過幾天來回答我。”

  誰人悉皆必定說,刹那不住動搖心,

  凡爲人者均具故,即是所謂之心識。

  觀察了兩叁天之後,一般人都會對上師這樣說:“所謂的心識具足起心動念,它是刹那不住、明明清清的,此心識人人皆自具足。”

  有說非有非無心,即是光明之法身。

  這裏也可以有兩種解釋。

  還有些人說:“對于這樣的心,雖然無有顔色形狀,卻是刹那不住,具足起心動念的。”他認爲心性是非有非無的,這就是所謂的自性大圓滿。

  或者如此解釋,弟子如是對上師說:“心識是刹那不住的,非有非無的。”之後,上師非常認可弟子的這種說法:“非有非無的心刹那不停,每個衆生都具足這樣的心,其空性的側面即是法身,顯現的側面就稱之爲報身,顯現與空性無別就是大悲周遍,此即所謂的化身,這是蓮花生大士所親傳。你現在已經認識了心的本面,這就是大圓滿的自性光明法身。”上師如是對自己的弟子大加贊歎。

  彼亦自诩已證悟,聲稱雖然未多聞,

  了知其一解一切,如是說法真可笑!

  弟子也自認爲已經證悟了光明大圓滿的法身,並且對別人口口聲聲地宣稱:“廣聞多學只是增加分別念,只要了達其中一者即可通達一切。”他認爲:心的本體是空性的,自性是光明的,大悲是周遍的,如此了知一法之後,對一切法皆可無礙通達。但麥彭仁波切說:如是說法真可笑!雖已了知心本性是空性,暫時也可以洋洋得意地認爲已經證悟了空性,既不積累資糧也不對經論廣聞博思,但是厚重的煩惱烏雲沈積之時,你們師徒二人相續中“智慧”的日光可能很難顯露頭角吧!

  確實如此,諸如此類的證悟空性根本無法對治相續中的煩惱,弟子認爲證悟了空性,上師也印證他說已經證悟,但在之後的人生旅途中,僅僅遇到一點小小的違緣也根本無法承受。上師如意寶在一次極樂法會灌頂時說:諸位高僧大德能夠廣泛地弘揚佛法是十分值得贊歎的,但你們引導弟子時千萬不要過于贊歎弟子,當然確實已經真正通達的話,對其贊歎也未嘗不可,但對于尚未通達的弟子不要隨便印證,說他們已經證悟了,這種做法有百害而無一利,依照傳承上師的要求、次第循序漸進進行才比較可靠。

  在藏地這種現象非常多,只要上師灌個頂,傳個耳傳、心傳等所謂的教言,上師如此這般地對自己說一兩句悄悄話,弟子就認爲已得到殊勝竅訣,不再需要廣聞多學。從佛教自身而言,應斷除人們的邪見、邪行,使所有衆生都能夠棄惡從善,走向圓滿菩提的光明大道。但十分可惜的是,現在佛教內部互相爭論、辯駁得特別多,漢傳與藏傳、自宗與他宗、聞思者與實修者,彼此之間相互說是道非、指責過失,可是佛教內部間如此標同伐異、恨之入骨又有何必要?!真正來講,實修與廣聞博學二者需要取長補短,互相贊歎,實修應建立在廣泛聞思經論、具足定解的基礎上,而廣聞多學者也不要將所學教義停留在文字上,應精進努力地實地修持,尤其修學密法者,即使修習一刹那也能遣除多生累劫的罪障,故而聞思與實修二者應相輔相成、互助互益。

  有人認爲不必廣聞博學,只需認識心的本性,即可對一切都通達無礙、圓融一味,但麥彭仁波切說:你們所說非有非無的光明法身距離真正的自性大圓滿還有千裏之遙,因此千萬不要說已經證悟大圓滿,這實在太可笑了!

  戊二(正行)分四:一、說彼殊勝境界;二、真實抉擇;叁、彼之必要;四、如何趨入。

  己一(說彼殊勝境界)分二:一、真實宣說;二、通過對比遠離歧途。

  庚一、真實宣說:

  非有非無大圓滿,遠離一切四邊戲。

  從持明者嘎繞多吉、西日桑哈,一直傳到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的無上殊勝大圓滿,文字上雖然可以說爲非有非無,但真正從內心修證來講,並非不是有也不是無、似乎心中耿耿于懷地藏了一個東西,所謂的自認爲認識了某種境界也僅是一種尋伺分別念,根本不能稱之爲大圓滿。

  中觀認爲一切法遠離四邊戲論,大圓滿所抉擇之見解與此說法可謂異曲同工。《應成續》雲:“法身止于戲,無有執著相,無而明空性。”真正的無上大圓滿,是指法身遠離一切戲論,無有任何執著之相,具有無而光明之自性,它並不是“有”或者“無”的一種境界,心之本性不能說爲有也不能說爲無。無垢光尊者講過“叁種雲聚 ”,其中《無念虛空雲聚》中抉擇真實正見時說:“從空性而言,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縛無解,無依無處,無有輪涅,無取無舍,無空無實,無事無相,無名無字,無聲無言,無中無邊,本來無有本體,超越言思之境。從顯現而言,有覺性,有光明,有叁身,有五智,有功德,有事業,有刹土,有無量殿,有主尊眷屬,具足一切圓滿法。”真正的大圓滿,其空分是法身,明分爲報身,二者圓融一味即是大悲周遍,也即化身,如此叁身無二無別之本性承許爲大圓滿的殊勝境界,于此境界中沒有有、無、二俱、二俱非,遠離四邊之一切戲論。有關這方面,麥彭仁波切在《叁本性論》中通過辯論方式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抉擇。

  庚二、通過對比遠離歧途:

  若詳觀察汝觀點,既不敢說存在有,

  亦不能說不存在,實則有無此二邊,

  抑或非有非無邊,無論如何不超此。

  但是,若對你等師徒二人所說的見解詳加觀察就會發現,你們所謂的光明法身大圓滿,對于心之本性既不敢說爲有,因其沒有任何顔色、形狀等等;也不能說沒有,因爲具足起心動念,恍恍然似乎又有某種東西存在。在如是一種說法當中,對于有、無二邊仍未遠離,但以有、無中的任一者也無法诠釋,因此認爲可能是“非有非無”,即有、無二者皆不存在的一個法應該存在。

  對中觀教義渾然無知者,某上師對他說:“心不是有也不是無。”之後他便懵懵懂懂地認爲:“心非有非無,有無二者也不是心,因此所謂的心應該既不是有也不是無。”就如同咽下了一個無法消化的食物一般,雖然口中既不說有也不說無,但非有非無的第叁品物體始終在心中若隱若現,無法割舍。實際此種說法根本無法與真正的大圓滿境界相提並論。

  當今佛教界中,這種現象特別多。上師根本沒有證悟,他自己也是心知肚明,卻在弟子面前僞裝成大證悟者的形象,而弟子不明就裏、隨聲附和,或者,雖然自己貪嗔癡等煩惱在衆人面前也是昭昭在目,卻也恬不知恥地說自己已經證悟。這樣的做法,對佛法以及自身都可謂百弊叢生,無有任何利益可圖。

  因此,不論上師還是弟子,在佛法面前一定要公平正直,叁界衆生未能證悟的如此之多,那你未能證悟又何必顯出忸怩之態,百般遮掩呢?我們最好還是追隨古今大德的高尚品行,他們即便已經獲得殊勝的成就,但顯現上卻仍然如是的謙虛,行爲也完全遵循釋迦牟尼佛所製定的種種戒規律條,對于因果細致入微地認真取舍,這一點只要翻閱古今高僧大德的傳記即可徹然了知。

  彼心非有非無者,心中常存此念頭,

  彼與不可思議我,僅名不同義無別。

  此處所遮破的對境是甯瑪、噶舉以及禅宗當中的部分修行人,他們表面雖然說沒有任何執著,但對真正心的本性既不能說無也不敢說有,于是對于非有非無二者聚合的, 第叁品物體一直拳拳, 在念、耿耿于懷。

  這種說法實際與外道觀點毫無二致。外道執著有一個常有自在的不可思議我,此我雖無法以語言表達,卻是一切輪涅的造作者,而你們對于心的自性雖無法言說,實際卻執著一個存在的法,只是爲其取了覺性、明心見性等動聽悅耳的名稱,真正來講與外道所謂不可思議的常我無有任何差別。上師如意寶曾經做過一篇名爲《魔王披天衣》的論作,意思就是外表披著華麗的天衣似乎是一位天人,而實際卻是真正的魔王。外道五大教派中所運用的許多名詞都是大圓滿中的術語,比如“覺性”、“心性本體”等,表面看來似乎宣講的是極其殊勝的大圓滿,若未加注意的話,一不小心即已成爲追隨外道者,卻仍然洋洋自得的認爲自己正在修持無上大圓滿。所以對此一定要倍加警惕,雖然名稱運用的是佛教名詞,究其實質卻有天壤之別,千萬不能如此承認。

  諸位修行人也應觀察自己的修行,如果認爲自心存在但卻不是常有,正如前文所講,像是無法消化的食物般梗在心頭,那這根本不是真正的修法,最好盡快放棄,否則非常的危險。

  既然如此,真正的修行境界是怎樣的呢?心與外境一切都是通徹無礙的,對此真正依靠上師的竅訣如實了達時,即已通徹心之覺性,也就是真正的修行。

  通達心與心外法,均爲無實基礎上,

  顯現緣起而現故,超越是非離言思,

  遠離四邊戲論要,無有所緣通徹性。

  除此處所講內容以外,密法中再也無有更爲殊勝的見解,故于日常修行時自己應細心體會,漸漸地,證悟的覺受會自然而然于內心中生起。

  真正的修行,應該依靠上師竅訣和教證理證通達心之本體,了知心及心外的一切法——山河大地等均爲無實空性,對此並非口頭所說而是于內心真正通達。對自心詳詳細細地觀察,其自性于裏裏外外、上上下下絲毫也不存在,它的最初生處、中間住入、最後去處也遍尋不得,同樣,對于一切器情世界乃至微塵以上均作如是觀察時,根本找不到點滴自性的存在。之後,依靠上師竅訣或自己的智慧,真實通達心及心外的一切法皆爲空性。在這一基礎上繼續修持,了知雖是空性卻可以顯現,如同水月,對此理通徹無礙,這樣的境界以語言無法表達,以凡夫分別念無法衡量。雖然不是語言、思維之行境,但正如啞巴品嘗糖味一般,于內心中可以生起真實定解,可以說…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