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P27

  ..續本文上一頁種方法抉擇一切萬法爲空性,此修法是趨入解脫唯一的途徑,是無有任何錯謬的入門法要。《入中論》雲:“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首先了知輪回之根本即是我執,通過種種方法尋找“我是否存在”,若能通達“我”僅是空性假立,那你已經向解脫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對于初學者而言,首先斷除我執,繼而抉擇一切萬法爲空性,于此空性境界中自然安住,對空性的執著依靠修行力也可漸漸斷除,依照這樣的次第進行修行,不會入于任何歧途,沒有絲毫危險性,是非常殊勝的正道,對此絕對不應舍棄。

  可是末法時代的凡夫衆生,自己沒有依止過善知識,對顯密經論教典也是一知半解,每天入定修行一切萬法皆爲空性,卻于此時執著一個“我”在修行此法,在引導弟子們時也說:“不要執著,就在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中安住。”可是,他明明認爲自己存在,萬法也實有不虛,在教理及修行上都未對我及我所進行遮破,卻令自己以及他人強行觀空,這種愚癡可笑的行爲實在令人忍俊不禁!麥彭仁波切于本論中說:“假設未知此法理,認爲輪回不清淨,同時觀爲淨天尊,亦如吐物瓶塗香。”對于本來不清淨的法觀爲清淨、本來存在的法觀爲不存在,這既不符合實際道理也不符合世間規律。

  對初學者創立此種單空修法的利益非常大。麥彭仁波切于《中觀莊嚴論釋》中說:“至尊宗喀巴大師也正是爲了用慈悲之手救護不具備以理觀察的定解而一味迷失在離戲的字面上結果對實執無有任何損害導致誤入歧途的那些初學者,才暫時強調說以觀察所引發的無自性執著相極爲重要。”雖然有些人口口聲聲說遠離一切戲論,而實際連第一個有邊仍未遠離,又怎麼能趨入遠離一切戲論的中觀之道呢?當然,對相應于中觀應成派或大圓滿特別利根的修行人,無需經過此種次第,可以直接進入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對此,無論哪位智者都會欣然承許,但于此處宣講道次第時,則應以多數人之根基安立,這一點無疑是非常關鍵的。

  如果最初就舍棄修持無我,認爲沒有必要如此勞心費力地一步步抉擇,只要直接安住無有任何執著、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即可,這決定是魔王波旬所散發之魔語。魔王波旬十分有可能顯現爲善知識形象,對個別修行人說:“不用修無我,直接進入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之後你也認爲他說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依隨這種觀點進行修持,其實你已經著魔,落入了深深的迷網之中難以自拔。

  因此最初入定時,對“我如何不存在、柱子如何不存在”的道理應深深生起定解,這種空性的執著非常有必要。那入定時是否需要執著呢?最初階段需要有無我的執著。麥彭仁波切著有一部《觀住輪番淨心法》,是中觀自續派的一種修法,首先抉擇無我,之後抉擇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這是引導衆生非常方便穩妥的修行次第,大家可以參閱。

  己四(如何趨入)分叁:一、真實修行之次第;二、分別宣說;叁、聞思正見派之修法。

  庚一、真實修行之次第:

  無我執相所引發,實空勝解已生起,

  爾時無有執著相,非爲究竟實相故,

  修離叁十二增益,遠離戲論大空性。

  由無我之執著引發,實空的殊勝定解會于相續中自然生起,《入菩薩行》說:“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若能不斷修習無我空性,實有執著的習氣會斷除,實空的境界會無礙現前。但此無有的執著相並非究竟之實相,宗喀巴大師于《叁主要道論》中雲:“何時分別各執著,無欺緣起之顯現,遠離所許之空性,爾時未證佛密意。”月稱論師在《顯句論》中說:如同我不存在那樣,彼之對治的無我同樣不存在。因此,對于無我的執著相亦應滅盡,也即修持斷除叁十二增益 ,對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境界生起殊勝定解。

  徹底了悟實空後,空性顯現緣起性,

  現空何者皆不執,如同火中煉純金,

  首先對人無我進行修持,此後無我空性之執著也會自然滅盡,此時,雖是空性卻可無礙顯現,顯現之時本體即是空性,空性與顯現無離無合。在其他中觀論典中講到中觀四步境界:先觀空性;于此空性境界中依緣起可以顯現,此顯現與空性雙運;將雙運抉擇爲離戲;離戲也是一味等性。針對中觀自續派根基而言,上述四種境界是以次第方式逐次顯現的。如此殊勝的境界,就如同于火中提煉過十六次的純金般清淨無染,對顯現與空性何者也不執著,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說:“一旦無有輪番時,現見無欺之緣起,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此時已經獲得了最高的境界。

  于此必能起誠信,

  清辨論師在《中觀寶燈論》中說:“諸法本來即無生,無生之名亦無有。”意即對一切諸法先觀爲無生,最後無生之名稱也是無有的。我們首先觀空性,逐漸空性執著也會滅掉,此時對于緣起顯現何者也不執著,如同經過十六次提煉的純金一般,無有絲毫雜質、清淨無垢的境界會于自相續中自然生起,此時對緣起空性之理也會生起殊勝誠信,這是無有任何錯謬、異常殊勝之道。

  現在很多修行人修法不成功的原因,即在于沒有依照修行次第逐步起修,而是直接進入最高境界安住,但這樣的修行就如冰上建築,必將功虧一篑、一敗塗地。一般來講,若是中觀應成派的根基,上師講解遠離一切戲論時,其我執就會無余滅盡,但現在這種根基的衆生可以說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雖已從道理上了知,但值遇外境時,我執就會不知不覺地出現。對于這種漸次根基,首先以無我進行遮破,之後于無我空性中緣起顯現,此時即會對如水月般空而顯、顯而空的境界生起堅定不移的定解。否則,即使口頭說得天花亂墜,卻根本沒有通過修行真實了悟的話,無論如何也無法品嘗到緣起空性的甘露妙味。

  否則極爲甚深要,印藏諸大成就者,

  長久精勤所證義,奇哉愚者于瞬間,

  說是證悟起懷疑。

  應依照道次第逐步起修,漸漸悟入萬法的究竟實義,否則佛法奧義非常甚深,自古以來印藏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們,都是經過漫長時間精進不懈的苦修才得以真正證悟其甚深實相義,而末法時代的愚昧無知者,于瞬間即已完全證悟,麥彭仁波切說:如此證悟實在令人心生疑惑。

  作爲凡夫人欲想證悟佛法的真正妙義並非輕而易舉之事,而且,根據藏傳佛教曆史來看,帝洛巴、那若巴、布瑪莫紮、嘉納思紮等高僧大德,有些依止上師九年,有些依止二十一年,期間經曆了大大小小的無數苦行,如此之後,方能真正通達心之本性,達到師徒無二無別、無分無合的境界。比如全知龍欽繞降,他在依止上師革瑪燃匝時遭受過無數苦行,有一次上師灌頂時他沒有青稞等供品作爲供養,尊者擔心不讓他接受灌頂,于是想在天未亮還沒有人的時候過去,但這時上師派人告訴他,不必交納灌頂的費用,可以對他特殊開許。因前一晚上師夢到飛來一只飛禽並將佛法廣弘于十方,以此夢爲緣起,上師說你與其他弟子不同,因此特別攝受了無垢光尊者。雖然尊者當時生活艱苦,經曆了諸多苦行,但現在翻閱一下尊者的《上師心滴》、《七寶藏》等論著,其中的每個教言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尤其《竅訣寶藏論》,對各位修行者來講確確實實堪稱爲竅訣的如意寶庫。

  曆史上雖然有極其利根的,如國王恩劄布德,佛陀在給他灌頂的同時馬上證悟獲得解脫,但如此多的高僧大德顯現上確是經曆無數苦行才如實了達萬法實相之義的。可非常奇怪的是,現在末法時代中,有些修行人既沒有依照上師傳承教言圓滿修持加行法要,也不曾經曆任何苦行,卻在極其短暫的時間當中,已經無礙通達了心之本性,搖身一變成爲令人“肅然起敬”的金剛阿阇黎,這種荒唐可笑的現象實在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作爲凡夫人,有時候欺騙他人尚且可以原諒,但自己欺騙自己的人可謂是愚笨至極!先不說密法中的殊勝境界,看一看自己遇到違緣、産生煩惱時的狀態——完全不具備對治的能力,如此卻說已經大徹大悟的話,別人對你這種滑稽行止也只能抱之一笑。現在這種現象非常多,已經成爲佛教內部的一大弊病,以前上師如意寶曾經批評過某些高僧大德:對顯密教法中顯而易見的歧途都懵懵懂懂,那你是如何攝受、引導弟子的呢?此處,麥彭仁波切也對這種自欺欺人的可笑行爲嗤之以鼻,用譏笑的口吻說:印藏兩地的高僧大德們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內,經曆難以計數的苦行之後才得以證悟,而末法時代的後學者們,進入佛門不過兩叁天,沒有經曆絲毫苦行,卻一瞬間就已經開悟了,對此確實有些迷惑不解,讓人産生諸多懷疑!

  大家應該了知,堪布根華是麥彭仁波切親傳弟子,故而《定解寶燈論》所蘊含的真正密意及要訣需從其《淺釋》中細心挖掘。《淺釋》的文字雖然較略,但卻析精剖微地表述了非常甚深的內涵,若能潛心研究,就可以真正通達麥彭仁波切觀點之個中妙趣。

  庚二(分別宣說)分叁:一、抉擇本來清淨之見;二、宣說自性光明不滅;叁、對此須生定解。

  辛一、抉擇本來清淨之見:

  正行現有諸輪涅,超離有無之本義,

  有無何者皆不成,偏袒執著有戲論。

  真正正行的境界究竟怎樣呢?“現”即器世界,“有”指有情世界。情器世界或輪涅所攝的一切萬法,超離有無是非等一切偏袒執著,超離一切有無是非之相,雖然超離一切形象卻不會産生一絲執著,相反則不符合萬法之究竟實相。

  “有”、“無”二者于此境界中不能成立,莫說“有”的執著,即使“無”的執著也是一種戲論,于最究竟境界中,一切有無是非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修行次第,龍樹菩薩的《中觀無生寶》、阿底峽尊者的《修行次第論》以及蓮花戒論師《修道次第論》均不厭其詳地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論述,慈誠羅珠堪布在其《中觀根本慧論講記》中也深入淺出地闡明了其中道理,也就是說,首先要依靠次第修持中觀法門,逐漸達到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中觀修行之次第。

  如果未…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