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P28

  ..續本文上一頁做到次第修行,想很短時間內達到遠離戲論的最高境界,作爲凡夫人確實很難達到。有人認爲自己能夠閉著眼睛就已達到了某種境界,做出一付“高僧大德”的假象以期混淆視聽,使別人以爲他的境界高深莫測。而實際上真正的境界遠離一切有無是非,何者也不成,如若進行偏袒執著就仍然是一種戲論。

  是故以理分析時,未見成立何生執?

  因此,通過上師教言或《般若經》、《中觀六論》等教理詳詳細細地分析時,未見到一法能夠成立,輪涅所攝萬法無有絲毫實質性,從空分來講,根本得不到任何實義。既然一切萬法均爲無有,那又怎會産生執著呢?絕對不會。如果産生執著,則很明顯不符合實際道理,已經成爲戲論,成爲此處的所破。

  從本體空性來講,心遠離一切戲論這一點通過上師竅訣可以清晰了知,自心正在起心動念、生起種種執著時也無有點滴實義,比如對心中感受的種種痛苦進行觀察,所謂的痛苦以理分析根本不存在,既不成立又如何産生執著、如何起現痛苦呢?這方面若以密宗教言分析抉擇則有十分深奧的含義,此處只是略作指點,對大圓滿有信心尤其通過大圓滿本來清淨的方法繼續衡量的話,必定會輕而易舉認知心的真實本面。

  辛二、宣說自性光明不滅:

  然離四邊戲之理,觀察而引定解生,

  自然光明之智慧,勝觀之現如明燈。

  既然說輪涅所攝萬法遠離一切戲論,無有任何執著,那是不是像阿羅漢入滅盡定一樣,或斷滅萬法而導致一切都不存在呢?

  並非如此。雖然從空分而言離一切戲論,萬法皆不存在,而從自性光明來講,密宗所謂任運自成的光明仍然不滅顯現,或勝觀明分的智慧決定不會滅盡,並非何者也不存在。因此,通過上師竅訣以及自己的智慧進行觀察時,遠離一切戲論外仍然存在一種定解,並非如同阿羅漢入定一樣什麼都不存在,而是從定解中産生自然不滅的光明智慧,它就如同明燈般自然顯現。當然,以“明燈”作爲比喻也只是從光明角度而言,並不是講到“燈”就認爲是明明亮亮的,衆生從無始以來就被無明愚癡的黑暗覆蓋著,從定解能夠遣除無明黑暗這一角度,將其比喻爲明燈,對此只有具足一定修行境界者才能真正體會得到。

  以前上師如意寶經常開玩笑說:依科上師前有一個弟子說自己已經認識了心的本性,它就像電燈泡一樣明明亮亮。可能他只是做一種比喻,從某個角度來說,如此比喻也是可以的,麥彭仁波切也說:從空分而言遠離一切戲論,從明分而言就如同明燈一樣,是自明自知的無有絲毫執著的光明智慧。真正來講,如此殊勝的光明智慧在修行境界中確實可以自然顯現。

  從密宗角度,這一偈頌可以說已經講到了任運自成方面托噶的修法;以顯宗來說,則已經講述了第叁轉*輪的教義,與龍樹菩薩《贊法界頌》或彌勒菩薩《寶性論》中所講無有二致。

  光明勝觀的智慧雖然無有任何執著,但相續中我執的無明愚癡黑暗等煩惱,依此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而一並消除。

  辛叁、對此須生定解:

  根除與彼相違背,四邊愚癡之黑暗,

  即是此一對治故,何時修當生定解。

  能夠根除與其相違背的四邊愚癡黑暗的唯一對治,即是此殊勝的勝觀智慧,無論何時修持,都必須對此生起堅固不退的定解。

  《現觀莊嚴論》中說:入定時雖然沒有執著,但出定時具有對治煩惱的一種妙力。不論何時何地修任何法,都需要一種定解,若定解不具足則很容易處于阿賴耶識的明清分或無念阿賴耶之中。

  定解總的可以分有執著、無執著兩種,有執著的定解即對無我産生執著,認爲我確實不存在;無執著的定解所引發的境界穩固而且不易退失,是明空雙運的一種智慧,但這種境界凡夫很難生起。麥彭仁波切于下文將對此進行詳細闡述。

  四邊愚癡的黑暗唯一依靠勝觀空性智慧進行對治,故而無論何時修持,相續中生起這樣的勝觀智慧非常重要。不具定解的修行將出現諸多過患,比如有人修習禅定多年,菩提心、出離心等卻完全沒有增上的征相,這就是不具足定解的原因。本論開篇就已講過無有定解的過患:“奇哉趨入深實相,猶如寶燈之定解,若無汝則于此世,愚衆困于幻網中。”無始以來的愚癡衆生由于無有定解的緣故,在虛妄迷亂之網罟中輾轉沈淪而感受無量痛苦。

  現在末法濁世的個別人認爲:不必執著,只要直接安住就可以了。尤其是自己曾經接觸過的某些漢傳佛教的修行人,他們自認爲修行境界非常不錯,但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所謂的境界很可能處于無念狀態當中。藏地這種現象也是非常多,以前第一世敦珠法王與伏藏大師列繞朗巴會面時曾說:德格、青海一帶的很多修行人都處于阿賴耶的一種境界中。因此不論修任何法,首先對無我産生定解,在此基礎上安住精進修持,才會出現遠離一切戲論的智慧。

  有些人說:有我的對治是無我,那離一切戲論的智慧是否有能力破除我執呢?絕對有這個能力,因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中必然具足無我智慧,以此決定會破除輪回之根本——我執,這一點毋庸置疑。

  庚叁(聞思正見派之修法)分叁:一、須以輪番方式了知;二、如是依修之利益;叁、以邪見所攝則無法斷障。

  辛一、須以輪番方式了知:

  同時破除四邊戲,即是離意本法界,

  在同一時間中,通過上師竅訣、自己的智慧破除有無是非四邊戲論之黑暗,這就是遠離一切戲論、遠離一切思維執著的本來法界。

  但除利根及前世修法圓滿者以外,欲想同時破除四邊獲得如此善妙的境界卻也是相當困難的。

  然而薄地凡夫者,頓時現見困難故,

  輪番破除四邊戲,即是聞思之見派。

  所謂有、無、二俱、非二俱皆不成立而遠離四邊戲論的境界,對于一般的薄地凡夫來講,想要同時現見可謂難乎其難。因凡夫衆生相續中具有煩惱障與所知障,具有十分嚴重的實有執著,就像鏡子上沾有很多灰塵時無法清晰顯現外界的山河大地一樣,離一切戲論的境界極其細微,很難在凡夫具有垢染的鏡面中顯現,一旦將鏡子上的垢染擦拭幹淨則山河大地也可以無礙顯現。

  破除四邊即是真正的法界,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凡夫于短時間現見非常困難,所以,作爲凡夫人應以輪番方式破除四邊——首先想方設法破除“有”的執著,其次再斷掉“無”的執著,比如最初修學者只能將名言與勝義分開抉擇,依靠名言量觀察萬法于世俗中存在;通過勝義量了知一切法于勝義中根本不存在。或者,以名言量抉擇顯現時,空性在凡夫心相續中完全無法顯現,而對眼前所見的柱子通過勝義量衡量爲空性時,柱子的顯現已經無影無蹤。無論如何,顯現與空性二者以凡夫分別念根本無法同時抉擇,其原因就是勝義與名言的智慧未能融合爲一。因此,在這一階段必須通過輪番的方式進行修持,首先以勝義量觀察萬法,將其抉擇爲空性,再以名言量抉擇其本體的不滅顯現。

  現相、實相實際一味一體如同水月一般,但修行未到達一定層次之前,道理上雖然了知爲顯即是空、空即是顯,而實際運用到自相續時顯時空不了、空時顯不了,這就是凡夫人的特點。

  有些人說:佛陀說萬法是離一切戲論的,但爲什麼觀空時不能顯現、顯現時不能觀空?

  在沒有趨達聖者境界之前,這種現象非常正常,而且佛陀並未過分要求凡夫人一定要生起離一切戲論的境界,即便如此要求也是辦不到的。

  還有人信口胡謅:離一切戲論的境界在我相續中已經生起來了,我現在已經是叁地菩薩了……

  你如此信口胡說倒也無妨,但觀察一下自己遇到違緣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態與舉動?痛不欲絕的哭聲或許可以撼天震地,這樣恐怕有損你這個“叁地菩薩”的莊嚴吧!

  麥彭仁波切說:初學者應通過聞思的方法抉擇正見,以輪番交替的方式破除四邊。如此發人深省的語言可說是妙言要道,依靠此種漸次修行的方式,不僅穩妥可靠而且具有非常甚深的含義。

  辛二、如是依修之利益:

  于此愈來愈修習,定解愈來愈明顯,

  滅盡顛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

  凡夫人首先以輪番方式了知中觀教義非常重要,若沒有廣爲聞思相關道理,真正進行抉擇時,無論下再大功夫也無法生起殊勝的境界,這時,自己也會十分沮喪地認爲:像我這般精進用功之人,智慧也可以說是出類拔萃,爲什麼中觀離一切戲論的境界就是不能生起來?甚至對中觀甚深空性法門生起邪見,這種現象也很有可能會出現。

  要知道,聖者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能夠輕易了知的,因此首先通過聞思斷除自相續的增益分別念、生起穩固不變的定解十分關鍵。如此通過輪番方式越來越修習,自相續的定解也會越來越明顯,就如同一地到十地的菩薩所見之法界雖說都是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本體,但在其所見法界的明分上卻有愈加增上、明顯的差別。

  一般來講,道谛是無常的,而滅谛則是常有的,當道谛的對治智慧逐漸轉變爲滅谛時,圓滿明清的境界會無礙現前。比如凡夫的境與有境是分開的,勝義谛、世俗谛也是分開的,但到一地時,勝義量與世俗量會融爲一體,而境界越來越增上直到十地時,所有的境與有境將完全圓融合一,一切顯現與空性將成爲一味一體。如此善妙的境界,凡夫以語言表達時只能稱之爲不可思議。

  麥彭仁波切在《澄清寶珠論》中說:“于名言中聖者根本慧爲有境,法界爲境,依彼可說爲所知。”名言中可以說以智慧了知法界,但從真正實相而言,法界並非所知。《入中論自釋》以眼翳者的比喻說明佛陀的境界非凡夫所能了知,並且說:“如眩翳人見有毛輪等性,于無翳識不以爲害。如是乏無漏智之異生識,于無漏見亦無違害。”有垢染的心識不會染汙無有任何垢染之智慧,正如具眼翳之眼識不會損害無眼翳者之眼識一樣。修行境界逐漸增上而滅盡一切顛倒增益之後,即可真正獲得如來的盡所有智、如所有智,以及佛陀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一切功德。這一點通過凡夫智慧無法抉擇了知,只能對聖教的意義進行百般推測…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