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並依此生起信心,如此依信起修並精進行持才能真實證得。
辛叁、以邪見所攝則無法斷障:
不執一切惡見者,不成任何之實法,
定解豈能生起耶?是故無法斷障礙。
定解就像太陽與月亮,是遣除世間一切愚癡黑暗的唯一明目。如果遠離定解,守持何者也不執著之惡見,如此則于其面前無法成立任何實法,這樣一來定解怎麼會生起來呢?在此無念境界中既無有勝觀之明分,也不具足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寂止,那二者雙運的智慧又如何生起?如同無色界天人雖于八萬劫中處于無念狀態,出定後仍會墮入惡趣之中,個別人只是什麼都不執著地坐著,那與無色界或冬季叁個月安閑不動的旱獺有何差別?
有些人一直裝模作樣地閉著眼睛,擺出一副修行人的姿態,而實際卻不斷打著妄想;還有些人確實沒有執著,可世俗方面的菩提心、出離心等功德根本不會增上,勝義方面的如所有智等也未能露出一點兒蛛絲馬迹。勝義的無緣智慧以及世俗有緣的福德均無法增上,如此一來,獲得佛果的直接因和間接因也就成爲空口妄談。若僅僅爲了暫時安樂而入定的話,一直保持這種狀態似乎也未嘗不可,但作爲修行人來講,最終的目標應該是爲了獲得佛果,那始終于無念狀態中安住恐怕有違諸位的初衷。
法王如意寶曾在《直指心性注疏》中嚴厲譴責了“何者都不執著”這種觀點,因此希望大家對不執著一定要善加區分,經常以傳承上師的教言衡量自己的修行,若是錯誤的不執著確實相當危險,這種自欺欺人的愚癡行爲也唯是作繭自縛而已,一定要早日舍棄。
戊叁(辨別正修與盲修)分二:一、簡略宣說;二、廣說差別。
己一、簡略宣說:
前面已經遣除了不合理之他宗,建立了自宗的真正禅定,那真實禅定成就之後的相如何?下面主要講真假禅定之相,或者說通過何種方式了知真假禅定。
正修盲修之差別,斷證增進而了知,
猶如由從煙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
很多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修行進入盲修狀態,但由于無有善知識引導的緣故,根本不知道如何區分正修與盲修,個別修行者由此産生了諸多痛苦。麥彭仁波切于此處說二者之間的差別很容易區分,觀察自己的修行正確與否,從自己的斷證功德即可無誤推知。
“斷”即煩惱等障礙的斷除,“證”指證悟空性、菩提心、無二慧等方面的功德,佛陀的一切功德均可包括在斷圓滿、證圓滿、事業圓滿當中,作爲修學佛法之行者,相續中煩惱越來越減少、證悟智慧越來越增上,由此利益衆生的事業也愈加廣大。比如自相續煩惱原本十分深重,貪嗔癡傲慢等難以抑製,但通過入定修行後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嚴重,並且自相續對衆生的悲心、上師叁寶的信心越來越穩定增上,這就說明你的修行屬于正修的範疇,不是盲修。
這一點通過比量 可以無誤推知,如“山上有火,有煙 之故”,山中如果冒出了煙,那山下必定有火,因爲火與煙有彼彼所生的關系,同樣,相續中的斷證功德越來越增上則說明自己的修行決定是正確的。
諸傳承上師及法王如意寶也是如此宣說的,也即觀察一人修行是否進步,從他利益衆生的悲心和對上師叁寶的信心即可推知。因此沒必要對外宣揚“自己已經證悟”,如果真正已經證悟,那從悲心、信心等功德來看,必定越來越增上,不如法行爲決定日趨減少,這是不具神通的上師對弟子修行印證的一種方法。但若發現弟子相續中的智慧、悲心等不但沒有增上,貪嗔等煩惱反而變本加厲,行爲越來越不如法,那即使一天24小時入定安住也已進入盲修瞎煉的狀態了。
通過這種方法推斷自己的修行正確與否非常保險,否則有人從早到晚的入定,但對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確經常抱持懷疑態度,這時如果沒有任何理由而說正確或不正確都是不合理的。或者在攝受弟子過程中,弟子向你印證自己的修行境界時,你可以問他:“最近你對衆生的悲心如何?對上師叁寶的信心怎樣?煩惱是否仍然深重?”弟子如果說:“修行倒也精進,但煩惱似乎並未減少。”那最好讓他先不要修了,因爲煩惱仍然深重、悲心也無有進步,這樣的修行可能不是很如法。
己二(廣說差別)分二:一、盲修之相;二、正修之相。
庚一、盲修之相:
因爲盲修與瞎練,非爲斷證功德因,
反是生起功德障,故如漢茶過濾器,
滅盡教證增煩惱,尤其不信業因果。
所謂盲修瞎煉,是指沒有上師竅訣作爲引導,依靠自己的分別心盲目修習禅定、密法等。
最近有人問我:“你爲什麼如此反對禅定,我覺得修禅定非常好!”其實我並不是反對修禅定,但現在個別修行人的禅定確實讓人擔憂,他們既沒有上師引導也不具足清淨傳承,若對其所修禅定刨根問底,他卻不知其所以然地說:“反正就這麼坐著……”坐禅的人非常多,但修持真正禅定的人很少。我也並不是對禅定修法“恨之入骨”,甯瑪派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的密宗部分對禅定作了詳細抉擇,于《禅定休息》中更是對其進行了鞭辟入裏的分析闡述,作爲無垢光尊者的傳承弟子,絕對無有反對尊者所弘揚真實禅定之理,我們雖不具足對其教法廣作弘揚的能力,但對于虛假、負面的惡劣禅定卻應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加以製止。
許多人每天早上都堅持坐禅,而且對別人也炫耀說:“我每天早上都要坐一個小時……”以此將自己標榜爲修行人的好典範。但如果問他:“你早上坐什麼禅?你的上師是誰?修的是哪個派別的禅定?”他這時只能閃爍其辭地說:“就是自己看看書……”如此入定的後果究竟如何?希望你們細心觀察。
盲修瞎煉不是斷除煩惱障、證悟智慧功德之因,相反,依靠這樣的盲修瞎煉反而會導致相續中原本存在的少許功德日趨衰減,成爲生起功德的荊棘之障。倘若如此,則如同漢茶過濾器般將所有精華漏盡無余,僅僅留下些粗糙雜質,自相續中悲心、菩提心、信心以及清淨戒律等所有功德的善妙精華全部消失殆盡,連一絲善法也不具足,更不要說密宗的深遠境界了,反之,應該斷除的貪嗔癡嫉妒傲慢等煩惱卻在相續中肆無忌憚繁衍滋長。這就是盲修瞎煉的征相。
以前霍西的曲恰堪布特別喜歡引用這個教證,他說:現在的一些壞弟子就像漢茶過濾器一樣,把好的行爲全部舍棄,只留下了不如法的惡劣行爲。因此,不管觀察自己的修行還是上師印證弟子,從大悲菩提心以及行爲是否如法進行推測是最好的辦法,尤其因果觀念越來越淡泊減弱的話,那說明他的修行已經逐漸遠離了正道,這是相當可怕的。修習顯宗或密宗等任一法門後,對因果愈加不重視,行爲開始不如法,這就是盲修瞎煉出現的一種征相,最好還是將這一修法暫時放下來,先打好基礎再繼續修持比較好。
庚二、正修之相:
若具正見之明目,前所未有證相增,
現見空性功德力,于業因果緣起法,
無欺惑性生誠信,一切煩惱漸微薄。
若想避免步入盲修瞎煉的歧途,最關鍵就是要具足正見之明目,因具正見明目之智者的修法必定如理如法,修行如法則自相續中前所未有的功德,如慈悲心、菩提心、出離心等世俗中殊勝的功德無疑會逐漸增上,證悟空性的無二雙運光明智慧等勝義不可思議的功德也會隨之漸趨圓滿。
毫無疑問,依靠現見空性的威力以及對因果不虛之理的深信不疑,自相續的智悲等功德決定會無礙增上圓滿,這就是無欺的緣起規律。邬金蓮花生大士說:“是故見比虛空高,取舍因果較粉細。”作爲修行佛法者,見解越高則對取舍因果就會愈加小心謹慎,堪布根華仁波切也說:“由于對因果細致入微地進行取舍並具有空性大悲藏,因而慈悲菩提心也就油然而生。”
真正生起空性的證悟智慧時,相續中自然而然會對衆生生起強烈的無僞悲心,可以說,大悲心如同空性之內髒,與空性無二無別而存在,證悟空性則必定會生起大悲心,若相續中具足悲心則此人必定已經證悟空性的少分甚至全部。由于悲心與空性是一味一體、無離無合的關系,只要證悟空性就會對衆生無余生起悲心,對無欺因果也會隨之深信不疑,如此則相續中貪嗔癡等根本煩惱及二十種隨眠煩惱定會無遺滅盡。
有些人說自己已經見到了本尊,實際是否見到本尊並不重要,應觀察自相續中的大悲心、菩提心是不是生起來了?如果確實已經生起的話,說明見到本尊是正修的驗相;反之,見到本尊後對衆生的悲心及因果緣起法反而開始疑慮重重,那即使天天見到文殊菩薩、普賢如來也不見得正確,應盡快舍棄這種修行。
自古以來就有許多高僧大德通過這種方法判斷他人的修行境界。現在修學顯宗密宗的行者,修行一段時間過後卻對自己的修行開始狐疑不決,不知道如此修下去究竟是對是錯,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確實非常普遍。這時,通過上述方法對自己的修行進行細致觀察、詳加判斷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丁叁、以承上啓下而結尾:
觀察引生定解中,一緣安住之等持,
未見殊勝見之義,見義不墮于一方,
雖無任何執著相,然如啞巴品糖味,
恒修瑜伽士境界,並非唯由觀察生。
總而言之,通過觀察引生定解之後,于其中心不散亂自然安住,其間,未見到任何可以見到的,未得到任何可以得到的,這時,未見到即是最殊勝之見,未得到即是最殊勝之得到,比如見柱子時,世俗中雖然稱紅色的柱子爲所見,而真正于法界中安住時其實無有任何所見,而未見實際就是真正的所見。續部中說:于覺性法身界之中,以無思之方式來見,則無所見即爲現見法身,此稱爲智慧界。
對于智慧界和勝義方面的相關問題,以凡夫分別念根本無法接受。無有所見就是真正殊勝的見,麥彭仁波切說:“未見殊勝見之義。”但所見之義並非偏墮一方,比如心性是明明朗朗的,或者是空空洞洞的,如此偏于某一方而執著並不是真正的所見之義。華智仁波切說:若思此法是束縛因,若思此法爲某法是迷亂因,欲修持之想是愚童之心,舍棄…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