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而修方能真實得見。于凡夫階段,想修加行、欲成佛果等念頭非常好而且十分有必要,但真正的入定境界中,思維“此法”、“彼法”以及“我應修持”等一切想法皆成束縛之因、迷亂之因,真正最高的境界並非凡夫分別念可以思維分別,唯有舍棄一切才能夠見到真正的法性。
因此說,既沒有見到空也未能見到現,不偏墮于任何一方而見到無所見,即是殊勝之見。
在大瑜伽士的境界中雖然沒有任何可以執著之相,但並不代表萬事萬物如瓶中無水般不存在,就如啞巴吃糖,雖無法以任何言語表達卻並非沒有品嘗到糖之甜味。凡夫也是如此,通過上師竅訣如實安住時,對于明空無二的境界雖可體會卻難以言宣,若以比喻說明,也僅如啞巴吃糖一般,除此之外,以任何方法都無可表達。
瑜伽士通過安住品嘗到真實甘露美味時,根本不需觀察,此時唯以安住爲主。“並非唯由觀察生”,既是上文的總結也是與下文之聯接,也就是說,通過觀察對無我生起定解並于其中安住時,可以遣除違品從而生起真正的正行境界,而這種境界的正確與否,則可通過自相續的斷證功德進行比量推斷。
本論對抉擇正見以及如理如法的修行都極爲重要,因爲其中已經講述了中觀、因明等各方面的道理,對實修時應注意的問題也作了詳細闡述,同時,針對藏傳佛教各教派不同的觀點更是進一步辯駁分析,可以說,本論所牽涉的內容相當廣泛,有志于真實研究修行者一定要潛心思維閱讀。
四、觀察修或安置修
《定解寶燈論》第四品中主要講觀察修與安置修,這也是有關修行方面的問題,與第叁個問題——入定有無執著相大致相同,所不同之處,前一問題主要從修行有無執著的角度判斷、分析,此問題則從修行過程中需要觀察或不需觀察這一角度進行辨別;或者說,前一問題主要講修行所得之境界,于此境界中是否具有執著,而此處則講此種境界究竟依靠何種方式可以獲得。
那麼,通過觀察而安住與不觀察直接籠統而安住,這兩種方法究竟哪一種比較正確?有人說修行中始終應觀察,有人說一直都不應觀察,實際這兩種說法都有偏墮一邊的過失,不能圓滿做出解釋。按理來說,首先應該觀察,獲得定解之後再安住。不論顯宗密宗,不觀察是不合理的,依照道次第漸次修行非常關鍵。
于此需要主要說明的是,不論修學顯宗還是密宗,首先應該通過聞思生起智慧,當真正的定解智慧生起之後,不用再再觀察,應該自然安住修行。
丙四(觀察修或安置修)分叁:一、宣說他宗;二、建立自宗;叁、總攝要義。
丁一(宣說他宗)分二:一、提出問題;二、彼者之答。
戊一、提出問題:
麥彭仁波切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修行大乘見解時,觀察安住何應理?
所謂的境界,通過中觀或大圓滿之理門抉擇分析後獲得,人們即稱之爲班智達的觀察修法,也即班智達依靠廣泛聞思博通各種經論教義,之後對萬法及自心進行百般觀察,從而獲得前述之境界;或者,通過自己安住而精進修持,如大手印、禅宗等修法,以此方式獲得上述境界。欲想獲得上述所說之境界,依靠上師竅訣和自己安住兩種方式皆可獲得。
前文已對有關大乘的見解作了詳細抉擇,那麼,對顯宗、密宗之無上大乘,如大圓滿、大中觀等如此殊勝之見解進行如理抉擇修持時,究竟是通過中觀、因明等班智達方式的各種觀察方法如理修持,還是依照曆代祖師大德傳下來的禅宗方法自然安住,修行時究竟遵循哪種方法比較應理?
戊二、彼者之答:
對于這一問題,他宗出現了兩種說法,一種觀點認爲不必觀察,應該直接安置;另一種觀點則認爲修行者從始至終皆應觀察。
首先是第一種觀點。
有說不察安住修,觀察遮障本性義,
是故不經何觀察,籠統直接而安住。
“有說”指大手印安住派——噶舉派的部分修行人,以及甯瑪巴個別認爲修大圓滿時必須安住不能觀察者,還有漢地禅宗認爲直接安住不用觀察的一派。其他宗派雖然也有此種現象,但此處所指主要即是這幾個宗派。
上述宗派中的個別大德或修行人說:修行時最好不要作任何觀察,直接自然安住即可,因觀察畢竟屬于尋伺分別,以此決定會遮障本來實性,就像池中之水原本明清透徹、平穩無波,此時若以棍棒不斷攪拌,反而會使池水混濁不堪,使月影無法清晰顯現;同樣,修行過程中若不斷增加分別念,再叁觀察,則本來清淨之實相義,反而會被此無義之舉所障蔽。
因此,他們以爲觀察一定會遮障本性義,故而抉擇究竟本義而真正修持時,無需經過任何觀察,只要依照上師竅訣或佛經教義直接籠統地自然安住便可水到渠成,所謂的再次觀察完全是多此一舉,以此必定會擾亂自己的禅定,直接自然安住即是最殊勝的要點與竅訣。
很多修行人也經常說:“好好安住,不要觀察,觀察是增加分別念的,千萬不要觀察……”實際對此問題必須認真分析,最初時觀察是十分有必要的,最後自心已經清淨或已抉擇爲無我空性後,則再不用觀察。麥彭仁波切的究竟觀點即是如此,初學者最好的入門方法就是首先詳詳細細地觀察,如若最初即何者也不觀察、不分析,自然安住,則如前文所講,最初舍棄無我法門的說法實際是魔王所散布之密語,對自身修行決定有百害而無一利,故對修行過程中的逐層次第必須善加分析。
對方所說觀點,從某一角度來講確實具有一定依據,諸多佛經皆雲:分別心對本來實相有遮障。有關這方面的道理,在《等持王經》等諸多經典中都有明說,密宗有關靜修法要的論典也作了如是宣說。從最究竟觀點而言,此種說法非常合理,但暫時針對初入道者,剛剛邁入佛門就直接籠統安住就十分不合理了,對此,麥彭仁波切將于下文進行著重破斥。
有說唯一需觀察,遠離觀察之修行,
如同入眠無利故,任何時皆需觀察。
此處是第二觀點。“有說”一般指後派,即以格魯派爲主的個別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多數抱持此種觀點。此類修行人善喜辯論,經常依靠中觀、因明等種種推理多方觀察,他們認爲:任何時處皆應依靠教證、理證觀察分析,對于觀察絕對不能舍棄,遠離觀察的修行就如入于睡眠一般,對自相續增上功德、斷除障礙均無絲毫利益,故于任何時處皆需觀察。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中說:對無我的觀察絕對不可以離開,觀察得到一定境界後,于其中自然安住,若出現分別念則需再次觀察,如是反複修持,方可令分別念真正壓製進而斷根。此說法對中觀自續派根基的修行人而言,確實非常符合他們的修行次第,但針對究竟本義或最後修行階段來講,則無法合理成立。
丁二(建立自宗)分二:一、總說;二、分說。
戊一、總說:
修行不應偏執著,觀察安住之一邊。
對于修行時究竟應該觀察修或是安置修,他宗出現了兩種說法:有說任何時皆以觀察爲主,有說任何時皆以安住爲主。此二說法將觀察、安住執爲互相矛盾的對立體,根本無法圓融。
對此,麥彭仁波切抉擇說:上述兩種說法皆爲偏倚之見,實際對觀察、安住二者不應片面妄執,一概斷定,若一切時分均需觀察,始終增加分別念,則無法獲得一種清淨境界,而始終安住完全舍棄觀察,則極易步入修行歧途。
可以肯定地說,修行應根據自己的根基、境界以及自相續的貪嗔分別念等種種不同情況詳細抉擇,針對不同時間階段,爲對治不同障礙,從而做出相應的抉擇與判斷,不應一概斷定爲需觀察或者不需觀察。
對于初入門者,首先最好依靠各種各樣的方法觀察,斷除對于萬法的一切實有執著,對法無我、人無我無有絲毫懷疑,真正了知爲空性、獲得了現空無二之境界後,即于此境界中自然安住,此時再沒必要一直觀察,比如牦牛丟失後,最初應于各處反反複複地尋找,真正尋獲之後則不必再次尋覓,只需細心守護。凡夫衆生相續中從無始以來一直被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各種煩惱所覆蓋,根本無有任何境界,若想獲得真實善妙之境界就必須依靠詳細觀察,依靠觀察獲得真正的定解或境界後,于此境界中自然安住,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此,對觀察與不觀察二者切莫偏執一方、片面抉擇,應針對不同情況、階段認真細致地分析,之後再下定論。
戊二(分說)分叁:一、以大中觀方式而說;二、以大圓滿方式而說;叁、真實宣說修行次第。
己一(以大中觀方式而說)分二:一、未觀察之過;二、敘彼理由。
庚一、未觀察之過:
以下通過大中觀和大圓滿兩種方法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大中觀的分析方法主要講到未作觀察之過失,也就是說,最初未進行觀察直接安住的修行存在相當大的危險性,于對治煩惱障礙方面起不到顯著作用。
不察安住而修行,雖有成就寂止者,
然修未生定解故,舍棄解脫之正道,
唯一明目之定解,無法遣除諸障礙。
有一部分人說對于何者皆不需觀察,應該直接安住。當然,並不是說任何人均需經過觀察,根據衆生根基的不同,個別利根者直接安住也未嘗不可,修持大圓滿時,在蓮花生大士的竅訣中也講到依見了知本性和依修了知本性兩種情況。不可否認,少部分利根者最初即通過安住獲得真正修行境界的情況的確存在,但通常而言,大多數衆生無始以來相續中熏染的貪嗔癡以及執著分別念相當嚴重,因此必須依靠反反複複的觀察獲得定解,如此逐步修行才是十分穩妥的方法。
一般來講,未通過觀察直接自然安住的修行,若修行境界稍好一點,十分有可能成就世間禅定的寂止。寂止的作用僅僅是壓製煩惱,根本不能起到斷定性作用,因爲自然而然安住下來時,心較爲平靜,感覺似乎無有任何貪執等分別念,但此時並非斷除煩惱,只是沒有起現粗大明顯之分別念,已經將其壓製了。真正的煩惱分別念,必須依靠勝觀智慧分析抉擇之後方能斷除,比如以理觀察了知煩惱等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我不…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