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是顯密結合的一部殊勝論典,如同顯宗與密宗的橋梁。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它對如來藏光明通過隱藏、比喻等方式進行了宣說,而密宗則通過上師竅訣,使凡夫如同現見色法般清晰了認到如來藏的自性光明,因此十分殊勝。
當然,從某一角度說顯宗見解最高也未嘗不可。對這個問題,我在《藏密問答錄》中稍有提及,但不具足竅訣恐怕很難了達其中的真正含義,個別人在網絡上說:密宗見解超越顯宗這一點不能承認。如果不承認應該說出自己的理由,僅僅依靠不承認來建立宗派恐怕不太合理。
如果有時間,非常想針對這一問題跟他們好好討論一下。這不是個人問題,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密法的殊勝之處,作爲甯瑪巴的傳承弟子,如果只是說“密法殊勝”也不行,應該結合佛陀叁轉*輪詳詳細細地分析,明朗羅紮瓦說: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當中抉擇了空性見解,而在《心性休息》中對他空——叁轉*輪進行了解釋,無垢光尊者爲什麼將自空、他空都承認爲了義呢?原因就是佛陀的第二轉*輪和第叁轉*輪並不相違。以此說明,空性與光明應結合起來修持,否則僅僅修持空性,那光明這一分已經遠離了。
對于光明這一部分,有人認爲是明清的或者眼睛所見到的,其實這都是分別念的境界,真正如來藏的本體並非如此。如來藏本體並非僅是空性一分,還有不可思議的光明,世俗中,麥彭仁波切所說的色身之因、慈悲之因,都是從如來藏明分進行抉擇的。因此,從法性見來講可以說相同,但在自證見和有法見方面有很多不同特點,還是存在許多相異之處。
不過這些道理,對于連離戲大空性都不知如何抉擇的人來說,即使給他們宣說也是非常費力的,像果仁巴、宗喀巴大師,他們對中觀等佛理都已精通無礙,這樣辯論起來也很有價值,不然,跟一些所謂的“大法師”們辯論之前,先要對離戲論作一番解說,那還辯論什麼呀?白費唇舌而已。
從離戲分而言,顯密無有差別,對此應深信不疑,那是不是顯宗和密宗一模一樣,完全相同呢?也並不是這樣的。
辛二(密宗尤爲超勝之理)分二:一、以何者超勝;二、通達彼義之途徑。
壬一、以何者超勝:
爲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說大樂智,
離境有境親體驗,空樂無二之法界。
顯宗通過推理將萬法的空性進行了詳細抉擇,對離一切戲論的空性存在相當大的執著,認爲萬法就是空性的。即使顯宗自己不承認,抉擇時,口頭說起來也是離一切戲論,但凡夫心裏“不存在”的執著分別仍然相當嚴重。
密宗從抉擇離一切戲論方面確實沒有什麼差別,但爲了遣除顯宗對空性的執著,密宗宣說了大樂智慧,也即現與空無二無別、遠離一切遷變的智慧。對此大樂智慧,並不僅僅是在論典中泛泛敘述,而是通過上師竅訣,以遠離境、有境的方式親身體驗。對大圓滿稍有認知的人,知道心不僅是空性,而且是與大樂無二無別的,對此空樂無別之法界,通過遠離境和有境的方式可以親自體認,這就是密法真正的特點。顯宗雖已抉擇了離一切戲論的空性,但是否可以通過遠離境與有境的方式親自體驗這種大樂智慧呢?絕對無法做到。
此處需要提醒的是,有人認爲快快樂樂的境界即是大樂智慧,或者自相續産生極大的快樂,這就是大樂智慧。前段時間,有一位居士說自己現在修得非常好,經常處于樂空無別的境界中,我問他:“所謂樂空無別是怎樣的?”他說:“這是密宗最高的境界,最快樂的就是樂。”現在很多學密宗的人,都認爲大樂智慧就是心中特別快樂,另有些對貪愛無法對治的人,將男女之間的貪愛稱爲一種樂受,這些說法都已經完全顛倒了。密法中所謂的“大樂”以凡夫分別念根本無法诠解,分別念中的“樂”在密宗當中不是樂而將其稱爲苦,爲什麼呢?暫且不說密宗,《四百論》雲:“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所有的感受均爲無常,屬于叁苦當中的行苦。《寶性論》及果仁巴《入中論》的講義中都說:大乘認爲,一切無常法皆是苦性。不僅大乘,乃至小乘也認爲一切樂受都是苦的本性,講四法印時也說到“諸受皆苦”,只要存在一種感受,其實就是痛苦的自性,不能稱爲樂,唯有感受無有任何遷變的智慧境界,方可稱爲大樂智慧。
對大樂智慧千萬不要誤解,有些修行人說要找空行母,享受大樂智慧。那你是在故意毀壞密乘戒,密宗所謂的大樂智慧並非凡夫所想象的樂受,分別念當中的樂受全部是無常的,不離行苦,何時無常、痛苦的本性真正轉變爲一種智慧,才能將之稱爲樂,這樣的大樂智慧在《時輪金剛》、《大幻化網》中都有講述。學習密法時對某些特定名詞一定要掌握,在佛教曆史上,依此毀壞密乘戒而墮入金剛地獄、千百萬劫中受苦的公案非常多,究竟而言,密宗的真正含義必須依靠善知識才能得到。
意思就是說,密宗爲遣除對于空性的執著,已經宣說了無有遷變的大樂智慧,如此殊勝的大樂智慧,依靠上師的竅訣、通過遠離境與有境的方式自己可以親身體驗。蓮花生大士說:“遠離遷變本體空,空性自體即光明,光明大悲即不滅。”意即空性、無常均是一種苦受,不屬于大樂智慧。個別人以凡夫分別念認爲大樂智慧就是很快樂的,就像在山裏得不到蔬菜,突然找到一點時的快樂一樣,但將這一點稱爲大樂智慧的話,那牦牛也已經具足大樂智慧了,修學顯宗也不是得不到這種智慧。真正來講,通過上師竅訣將境、有境甚或自己的一切分別念無余滅盡,在遠離諸分別的過程中,獲得無有一切思所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空樂無二之法界”。
此處“樂”是遠離一切遷變的光明本性,“空”即離一切戲論的本性,此二者無二無別的境界即爲“樂空無二”。不然像有些人認爲那樣——“我非常非常快樂,這就是樂空無二”,倘若如此,樂的時候不空、空的時候不樂,又怎能稱爲樂空無二呢?真正的大樂是無有遷變的,如來藏的本來面目在顯宗無法直接享受,密宗卻並非如此,它可以直接享受到如來藏的本體空性與自性光明。
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引用諸多教證,以及釋迦牟尼佛《大鼓經》對第叁轉*輪著重贊歎的原因,就是其中所宣講的光明相當接近密宗。因此希望有智慧的人對密宗所說的“樂”能夠善加理解,也就是說,無有痛苦之故遠離無常,遠離無常的如來藏本體光明可以暫時理解爲樂。《大幻化網》將“空”稱爲本來清淨,“樂”稱爲等性,也即抉擇正見時常說的“等淨無二”。
這種境界一般顯宗很難接受,麥彭仁波切說:凡夫人依靠加行喻智慧可以認知自心本體,可稱之爲現量見到,它屬于一種喻智慧。一般真正見到心性本體需要到一地,但現在以比喻方式可以通達自心本性、萬法本性,因此稱爲喻智慧。雖然稱其爲現量見到,也只是名言說詞,真正現量見到唯到一地之後才可以。
現明覺性此叁者,即是大樂之異名。
對此,很多上師都有迥然不同的講法。上師如意寶對此解釋爲:瑪哈約嘎是現空無二、阿努約嘎是明空無二、阿底約嘎是覺空無二,實際就是大樂智慧的異名。
正如前文所講,如來藏光明無有遷變解釋爲大樂智慧的異名也可以。或者說,顯宗將如來藏本性叫做現空無二,外續及阿努約嘎以下稱爲明空無二,阿底約嘎稱爲覺空無二,實際就是密宗所說“大樂智慧”的異名。但這樣的智慧在顯宗僅以“現”來代替,明與覺並未體現,中觀經常說“現空無二”,《般若經》中只講到現,可現是怎樣現的呢?現的比喻及現的道理並未進行清晰抉擇,越來越上到瑪哈約嘎、阿努約嘎時,現空無二已經抉擇爲明空無二,至大圓滿時通過上師的竅訣已經真正覺悟了。有時名詞上的“現”、“明”、“覺”有一層層增上的不同竅訣,如若說大圓滿與顯宗竅訣完全相同肯定不行的,從顯的角度的確有天壤之別。
以此現分之色身,乃至世間依利樂,
救護一切諸有情,究竟大悲之自性。
密法抉擇光明現分的見解極其重要,其實它就是色身,也即如來藏的光明,比如離戲空性屬于法身,而現分是色身,只不過衆生未能認識,若對其有所了認,現分實際就是化身與報身,但這一點顯宗抉擇的不是很圓滿。《現觀莊嚴論》的講義中,有些上師說“佛陀的盡所有智與如所有智,顯現爲人的形象來度化衆生,這就是化身”,一般《現觀莊嚴論》中智慧與身解釋爲一味一體,並未分開,雖說是能依所依的關系,究實而言其實是一體的。因此,化身就是現分,依靠此現分,乃至世間界中一直存在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也就是究竟的大悲自性,從因地來講,大悲與空性也是無二無別的。
《劄嘎山法》中說:現空無二中,現就是大悲心的意思,所謂的現空無二也可稱爲空性大悲藏。現也即大悲,大悲之本性就是色身,色身之本性就是如來藏光明這一分。但顯宗對此並未很好地抉擇,密宗依靠上師竅訣以及各種修法可以抉擇出來,因此對這一點千萬不能輕視。如果這一點不具足,那大悲之現分能否抉擇也十分困難,對法身空性部分,依靠顯宗密宗怎樣抉擇都可以,但成佛以後,不論自己還是其他衆生,利益衆生的大悲現分這一點,現在因地時依靠何種方法進行抉擇?這一點在顯宗《般若經》中也只是說:心無有心,心之自性即光明。僅僅以隱藏方式而未明顯宣說,後學者如果不具足上師竅訣確實很難通達。
是故依照自本性,不住有寂大智慧,
于本基中如是住,修持空樂智慧道,
甚至僅于即生中,亦能現前雙運果。
每一個衆生或一切法,按大圓滿說法——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或不住輪回也不住涅槃的智慧,在每個衆生相續中圓滿具足。十分可惜的是,人們對此並未察覺,雖依靠顯宗空性法門進行抉擇,但只是對其中的一部分也即法身這一分可以抉擇,對現分的色身沒能涉及,需要通過無數劫的積累資糧才可以顯現。而密宗通過自身安住、上師竅訣等方便道,頃刻就…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