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P35

  ..續本文上一頁如對生死輪回的定解,對因果不虛、人身難得的定解,以及無上大圓滿覺空無二的定解,定解的種類非常多,作爲佛教徒,不能僅僅以信修學,不離定解還是十分重要的。

  定解猶如明亮燈,能滅顛倒分別念,

  于此應當恒勤修,若離複依觀察引。

  在四周充斥彌漫著外道邪教貓頭鷹之狂叫聲的五濁黑暗之時,對佛法生起的殊勝定解就如照亮一切色法的明燈一般,能夠將暗世衆生相續中的無明邪見一一遣除,比如對佛法的空性真正有所認識,則于外境或人産生的實執輕而易舉即可斬斷,因此,依靠定解光明可以無遺遣除無明愚癡之黑暗。

  定解對修行人來說非常非常重要,真正的定解生起時,哪怕成千上萬的邪道、邪師來到面前,自己也不會步入歧途;否則不要說外道,普通世間人對你說因果不存在、空樂無二的境界是虛假的,自己的見解行爲也可能馬上隨之轉變。

  依靠定解可以遣除一切執著分別念,故應努力精進地生起如此殊勝的定解,如果離開了定解,就應再叁觀察、分析,想盡一切辦法使定解生起來。在座有些人,以前定解確實非常不錯,但後來以業力現前、惡友影響等各種各樣的原因已經退失了。這些人還是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定解之根複活,不然如此殊勝的定解還未開花結果就已經奄奄一息,馬上成爲枯木朽枝,那實在太可惜了!

  辛二、以次第觀察之必要性:

  故修大乘見解時,最初觀察極重要,

  若未以妙觀察引,豈能生起妙定解?

  有些人認爲修持大乘見解時不需觀察而是直接籠統安住,這種說法明顯不合理。最初時觀察非常重要,不論修學甯瑪巴或其他教派都是如此,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中再叁說:“初學者首先需要有空的執著,否則無法得到雙運離戲的境界。”麥彭仁波切在因明論典及《觀住輪番淨心法》中都講到了觀察的重要性。

  依靠麥彭仁波切和上師如意寶的加持力,在學院的修行人修行過程中不一定會出現違緣和歧途,因爲很多人首先已經對修行中的種種歧途、障礙有所認知,不然沒有善知識引導,最初就開始安住修行,這樣危險性確實非常大。因此,不論修習大圓滿還是大中觀,最初觀察極爲重要。

  若未生起妙定解,豈能滅盡劣增益?

  不論現空無二還是因果不虛,首先應以觀察作爲前提,以此引生定解,否則定解不會在相續中無緣無故生起來。

  以世俗中“因果不虛”這一道理來講,除具足前世極其殊勝的因緣、上師攝受的個別利根者外,在如此黑暗籠罩、邪見充滿的社會環境中,未能進行如理聞思觀察的人,對因果很難真正生起信心,信心沒有生起來的話,定解如何産生呢?非常困難的。相似的定解或許有一點,但對于真正爲什麼因果不虛的道理卻很難通達。

  或者,“現空雙運”的定解若未生起,怎麼會滅盡現空雙運違品之增益?認爲“不是現”、“不是空”等邪見分別念如何能夠滅掉?不會滅盡的。相續中的定解未生起來的話,違品增益不可能滅盡。

  若未滅盡劣增益,豈能滅除惡業風?

  惡劣分別念的增益如果未能滅盡,相續中必定會蔓延無邊無際的邪見,這樣一來,世間輪回之惡業風又如何能夠停息?

  “業風”是密宗術語,顯宗稱爲業和煩惱,也即輪回之根本。此處“風”並非四大中所指的風,由于業力有動搖的本性,隨著衆生流轉不停而再再轉變,故將其動搖的一分稱之爲風。並不是外器世間的狂風,中陰身也有業風吹襲,但此處主要從動搖角度安立爲“風”,比如《句義寶藏論》中有“心騎著業風的野馬”這一說法,也即由于心動搖不定,故將其比喻爲騎著業風的野馬。

  若未滅除惡業風,豈能斷除惡輪回?

  惡劣分別念之業風若未斷除,則依此業力必定顯現輪回叁有。

  陳那論師說:除惡分別念外無有其他輪回。從因果側面來講,輪回之因當然是業和煩惱,但從本性來講,除分別念外再沒有其他的輪回。所以說沒有斷除惡業風,又怎能斷除惡輪回?

  很多人想要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真正欲求解脫必須通過觀察在自相續中生起一個善妙定解,定解如果沒有生起而一直放任自流下去,那在輪回中是沒有辦法獲得解脫的。

  若未斷除惡輪回,豈能滅盡惡痛苦?

  如果沒有斷除叁界輪回,怎能滅盡相續中形色各異的痛苦?

  衆生只要在輪回中流轉不息,必定會不斷感受各種各樣的痛苦,這一點在《四百論》中講得非常清楚,即使感受少許安樂,也會馬上變成痛苦之因。因此,樂受也是苦之本性,一切法都不離行苦,對此沒有生起定解就無法從輪回中解脫,依此則會不斷在叁有中流轉,從而感受無量無邊的痛苦。

  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在生起痛苦的時候,認爲“我這個人真是命苦”,其實並不是你一個人感覺很苦,叁界輪回中有無量無邊的衆生,他們一直都在感受難忍的痛苦。當然,因業力深淺不同以及修行好壞的差別,每個人對待痛苦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些心比較堪能的人,不論遇到身體還是心裏的痛苦,都敢于面對並且會精進對治,念經修法也非常容易安住下來;有些人卻很難將各種違緣痛苦轉爲道用,遇到小小的感冒或者稍微有點不順心就垂頭喪氣,痛苦得不得了。總而言之,叁界輪回中的每個衆生都非常痛苦,只是有些人可以將它轉爲道用,所以真正想要脫離輪回苦海獲得解脫的話,一定要詳詳細細觀察,以此引生善妙的定解,否則所謂的“離苦得樂”也會如同空中鮮花般虛無缥缈。

  這部《定解寶燈論》非常殊勝,其中既講到觀察辯論的方式,也講了實修的竅訣和次第,通過聞思本論,很多人相續中真正已經生起了定解。現在漢地有些佛學院也在招生,看了他們的課程安排之後,覺得能在這裏聞思修行真的很有福報。雖然不能說學習地理、曆史、音樂等世間學問絕對無有利益,但僅以《定解寶燈論》這一部論典來說,不論對人生道理地闡述還是有關修行次第的教言,所謂的世間知識確實很難與之一較短長,這一點有智慧的人必定會對之洞如觀火,了了分明。

  上師的攝受力確實不可思議,大家對此應生起歡喜心。雖然在如此惡劣的輪回中非常痛苦,外面天氣也如是的寒冷,但內心真正對法生起定解之後,這些小小違緣很容易就會如同雨後日光驅散烏雲般漸漸銷聲匿迹,不會有什麼困難的。

  辛叁、所引定解之相:

  輪回以及涅槃法,其實無有賢與劣,

  證悟等性無賢劣,即是善妙之定解。

  真正的定解有許多層次,閱讀佛經論典時需根據不同場合來理解其不同內涵,若不分場合而作一概解釋,如盲人摸象般妄下斷言,則必定會因片面理解而導致修行慘敗的下場。

  痛苦自性的叁界輪回與清淨善妙的涅槃之法實際無有賢劣之別,密宗對此宣說得非常清楚,即使顯宗也是如此宣說的,龍樹菩薩在《中論》中說:“如來之本性,即衆生本性,如來無有性,衆生亦無性。 ”又雲:“衆生與佛陀,無有少差別。 ”萬法的真正本體遠離一切戲論,而離戲論之本體即萬法本性,如此類推時,衆生心之本性即是如來,如來于衆生前也是以大悲周遍的方式顯現。爲《現觀莊嚴論》做注疏的個別論師說:如來實際是顯現在不淨衆生前的一種相。衆生所見的佛陀僅是一種化身,釋迦牟尼佛除成所作智以外無有他者,智慧的本體實際就是我們的心,因此輪回、涅槃根本無有好壞之分,此二者是一味等性的。這種等性無二的境界,在密宗講述得非常明了,比如于地獄正感受痛苦的衆生與清淨刹土中享受安樂者無有差別、造五無間罪者與行持佛法者無有差別。而顯宗實際在究竟見解中也抉擇了等性無二,對此可以參閱《中論》、《入中論》等論典。

  善妙定解並非是,舍棄輪回成涅槃,

  表面詞句雖相違,義不相違道關鍵。

  真正善妙的定解並非舍棄惡劣輪回而獲得清淨涅槃,就像淪爲乞丐的王子終究會成爲國王一樣,心之本性于迷亂時即爲真正善妙的自性。如同眼翳者並非去除了海螺的黃色而使之變爲白色,其實黃色海螺的本體即爲白色,只是具眼翳者沒有認識而已。

  那前面不是說依靠生起殊勝定解脫離痛苦的輪回,此處又說並非舍棄輪回獲得清淨涅槃,這兩種說法難道不相違嗎?

  不相違。表面看來,佛教中有很多名詞互爲矛盾,如現不是空、空不是現,或者某些場合中說舍棄輪回現前涅槃,某些場合則說輪涅同體,無需取舍。實際完全不相違,首先通過觀察分析生起一種定解,認識輪回的惡劣本性,而真正達到此種殊勝境界時,就會了知輪回、涅槃二者完全不相違,這就是佛教的特點,也是修行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辛四、攝義:

  見行竅訣此密要,當以觀察品其味。

  歸納而言,密宗輪涅無別、一味一體的等性見解非常殊勝,由見解善妙之故,無取無舍之行爲也十分殊勝。如此殊勝善妙的見行之要,若能真正品嘗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的教言美味並親身體會的話,對滋長我們的智慧法身絕對會有極大幫助。

  現在有些人認爲:會供品中如果沒有肉類就不圓滿。這是非常大的一種邪見,實際會供時觀想肉類也是可以的,如果非要將一塊血淋淋的肉放在桌子上,雖然認爲它很不清淨,但以“諸佛菩薩非常喜歡吃肉”的分別念進行供養,這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會産生極大過患。有些續部中雖然說會供時需要肉食,但其中所蘊含的意義並非凡夫分別念中所想象那樣,當見解達到最高時,行爲可以隨順行持,這時以五肉作會供確實有功德,不然本來沒有得到無上境界,卻做一些無上的行爲,恐怕很難獲得真正的悉地。

  諸如現空雙運、等性無二等善妙見解,以及無取無舍等行爲之密要,通過觀察之後可以了知,何時應以現空無二進行抉擇,何時自己的行爲應無取無舍,對于行爲隨同見解如理抉擇的竅訣,在其他論典中少之又少,而我們現在已經遇到了如此殊勝的論典,應該運用自己的智慧細致入微地抉擇分析,靜心品味其中所蘊藏的甘露美味,這樣所生的見解堅固不會退轉,自己的一生也會具有…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