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殺;武漢的一位母親爲了勸說長期沈迷網吧的兒子,以跳江尋死相谏……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的資料,目前至少有6%的網迷患有強製上網症。
據說,在網絡遊戲《傳奇》中,一個初學者若要修煉到38級(總級別是50級),花費的上網費用和遊戲點卡費用共約4000多元,這還不包括占用的大量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的隱形投入。有些玩家在辛辛苦苦升到30多級之後,被黑客用木馬軟件盜取了密碼和賬號,資金、時間和情感的投入一下子“煙消雲散”,就像世間人爲名利錢財苦苦奔忙操勞,好容易積累了一點財富和榮譽,不料卻遭到盜匪的偷竊,仇家的陷害一樣。
在眼下炙手可熱的大型網絡遊戲《魔獸世界》中,多名玩家因過分迷戀遊戲中的虛幻世界而先後意外身亡。生命的脆弱和猝然離去,給所有遊戲癡迷者敲響了警鍾,但是,在現實這個虛幻世界中,哪怕有無數人爲其粉身碎骨、肝腸寸斷,但又有多少人能夠幡然醒悟,放棄這些如幻如夢的世間安樂呢?
《普賢菩薩警衆偈》雲:“是日已過,命亦隨滅,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衆當勤精進,但念無常,如救頭燃。”如果今生不好好修行,整天在世間八法上忙忙碌碌——家裏的私事,單位的公務,有錢的人忙著怎麼花錢,沒錢的人忙著怎麼掙錢,空性境界就不可能從天而降!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幾十年的時光一晃而過,我們沒有理由不爲將來作打算。如果遇到了甚深般若法門,卻既不願聽聞,更沒有修持,則像入寶山空手而歸一樣令人惋惜。
我們應當好好地思考一下,專心修行的時刻已經到了,如果不抓緊時間,恐怕就來不及了。學佛最重要的,是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慧。 解脫不需要意氣用事,而需要長期的堅持。真正學佛的修行人,不是求佛,而是求自己,不斷地清除自己的無明習氣,時時刻刻與自己的我執作鬥爭。最後讓我們一起發願:但願依靠般若空性的加持、依靠佛陀和法王如意寶的加持,能使普天下的所有衆生都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利益!
提問與解答:
1、提問:上師,我這一生都過得十分坎坷,這是不是因爲前世造的惡業太多所導致的呢?
解答:有些人在自己的人生生涯當中,一直都一帆風順,沒有遭受過什麼風風雨雨、艱難波折,而有的人卻是命運多舛、舉步維艱,這都是前世所造業力的結果。佛經裏面也說過“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也就是說,如果想知道自己前世表現如何,看看自己今生的遭遇就可以很容易地推知;如果想知道自己來世的境遇如何,看看自己今生的舉止就可以很容易地得知。今生感覺快樂,是因爲前世積善所致;今生多行善業,來世就能更多地感受善果,就會過得很快樂。
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困難挫折,決不能因此而一蹶不振,甚至選擇自殺,佛教徒不是懦弱的,而是堅強的,對于人生的種種不幸,要有直面勇對的膽識和心力,更要有扭轉命運的勇氣和信心,一次不成功,還有下次的機會,只要不放棄,我們就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也可以知道,佛教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任何事情都會因自己的努力而改變,前世的惡報也許會因現世的某種善業而消減,我們不相信宿命論,我們只相信因果不虛。
2、提問:堪布老師,您剛才講到,如果聲音是實有的,那麼它們的性質就應當固定不變,但因爲不同的人對同一個聲音有不同的感覺,所以聲音就不是實有的。不過,事實上對所有的人來說,盡管每個人的感受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卻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大家都聽到了,或者這個桌子大家都看到了,這又應當如何解釋呢?
解答:你先不要坐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比如說,如果一個聲音被叁個人同時聽到,那麼這個聲音究竟是好聽的聲音,還是不好聽的聲音呢?如果叁個人的感覺各不相同,那豈不成了叁個聲音了,因爲一個實有的聲音不會發生本質上的變化。
好聽和不好聽,這只是態度的問題。
這不是態度的問題,而是由每個人的業力所形成的業感。就像六道衆生同時去看一碗水,有的會看成鐵水,有的會看成膿血,有的會看成住處,有的會看成甘露等等一樣,正因爲水不是實有的,才會因觀察者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如果人類一口咬定那是一碗實有的水,其他道的衆生一定會起來反駁,因爲他們明明看到的就不是水。同樣,因爲不同的人對同一個聲音有不同的感受,所以聲音也不應該是實有的。
抉擇聲音的空性,還有其他辦法,比如用時間的長短來分解等等,此處我不多說,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中觀方面的論著。
3、提問:堪布上師,有一種說法認爲,般若可以歸納爲《金剛經》,《金剛經》可以歸納爲《心經》,而《心經》又可以歸納爲一個字,那就是“空”,那麼,該如何區分世間、小乘、大乘與密乘的空性呢?
解答:沒有學過佛法的世間人認爲,碗裏面一無所有,經堂裏空無一人,就是所謂的空性;小乘行人認爲,僅僅人我不存在,就是佛陀所說的空性;大乘行人認爲,一切萬法皆爲空性,雖然有如夢如幻的現象,但其本質卻根本不可能存在;密乘認爲,一切萬法都是本來清淨的大光明,當然,這種見解比較深奧,大家不一定能夠理解。在一開始,我們可以先將萬法抉擇爲中觀所說的空性,這種空性不是僅僅不存在的單空,而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無論是空、不空、亦空亦不空、非空非不空這四邊的哪一種情況,實際上都不存在。等到這種見解穩固之後,就會對佛法與上師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作爲密乘弟子,更要在穩固見解的基礎上修持五加行,在修完五加行之後,再去修持密乘,那時就會有手到擒來之感,因爲密乘的見解自然而然地就生起了。
4、提問:堪布,請講一下念佛與觀空的關系,究竟是念佛重要,還是觀空重要呢?
解答:念佛是很重要的,尤其對一些文化不高、分別念不重的老年人來說,念佛更爲重要。在念佛以後,內心可以平靜,罪障也可以消除,修持淨土的人如果能一心一意地念佛,肯定能收到殊勝的效果。
《般若心經》講的是空性,是禅宗最爲推崇的經典,但卻不是禅宗獨有的見解,任何一個大乘佛教的宗派,都應當承認並修持《心經》。
很多不明事理的人認爲,淨土宗與禅宗是互相矛盾的,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也是水火不容的,坐禅觀空的人,就不能念佛;而念佛的人,又不能觀空性。其實,所有的佛教,都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所有的佛教徒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大家不應該把界限劃得如此分明,所有的佛教都是圓融一體的。在念佛的同時,也可以觀修空性,在觀修空性的同時,也可以虔誠地念佛,這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雖然在勝義當中,念佛是空性的,但在世俗當中,念佛卻能夠積累資糧,往生淨土。
昨天我聽說,這裏的工作人員從來不排斥任何一種教法,無論是小乘佛教的比丘,還是藏傳佛教的法師,在這裏都能受到同樣的尊重,我聽了十分高興。佛經當中也說過,我的出家人再不好,但僅僅以身披袈裟的功德,也理當受到人天的禮敬,更何況依教奉行、嚴持淨戒的出家人呢?
現在很多人就有這樣的一些想法:“既然我是學禅宗的,就決不能念佛,更不能修持密宗”;或者“我是學密的,密法是最上乘的,淨土宗算什麼,禅宗也不過如此……”;或者“密宗出家人是要吃肉的,他們沒有一點菩提心,我可不屑與他們爲伍!”……總之,只要誰不能接受對方的宗派,就一定要挑出對方的毛病來批駁一番,這就是沒有領會到佛教的真正內涵所引起的。
很多人所謂的佛教徒並沒有真正地學佛,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時內,要麼睡覺、要麼玩耍,剩下的時間,也是忙于世間法,既不看佛法的經論,更不修持佛法,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收獲,在遇到一些大是大非的重大問題之際,就無法觀空,所有的執著,都一下子跑出來了。
如果我們能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來修持,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就一定會有切身的感受和體會,就能真正體會到佛法的博大精深、無所不包的寬闊境界,到那個時候,就不會有這些是是非非的分別,也不會有這些對錯好壞的取舍了。
注:本講記的內容,是由各地的《心經》開示彙集而成。聽法者先後不一,講法者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爲了讓各種根基的讀者都能從中受益,故保留了很多針對不同人的教言,若有前後矛盾處,敬請諸位諒解!
《心經》修法
之前,按照藏傳和漢傳佛教一些高僧大德的教言,我們對《心經》的內容作了字面上的簡單介紹,大家應該反複推敲思維,力爭掌握其內容。如果不懂《心經》,那麼,學習中觀或其他甚深法門,也會有一定的困難。凡是佛教徒,都應該重視這個法門。
僅僅會念誦,不懂得其意義;或僅僅懂得意義,卻不身體力行其教義也不行。
現在世間也有一部分人專門從學術的角度探討、研究《心經》,但這部分人並沒有真正領悟《心經》的含義,也可以說,他們還沒有品嘗到《心經》裏面所包含的殊勝味道。
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這種理論性的研究,就像一些西方哲學一樣,完全是紙上談兵式的探討,並不具有實際的價值。現在很多世間人對叁寶既沒有恭敬心,對佛法也沒有定解,他們學習、探索這些佛法的原因,一方面出于一種個人愛好,另一方面,可能也有想通過這種途徑而獲得名聲、地位、或是財産等目的。
佛教界也有一些辯論、研討、講說《心經》的人,但他們可能也從來沒有思維、修行過其中的真義,因此也無法領略《心經》般若空性的教義。有些出家人從出家開始,直至白發蒼蒼之前一直在辯論,但如果僅僅只是早上辯、晚上辯,每天都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卻從來不去思維爲什麼沒有,爲什麼大慈大悲的佛陀要宣說一切萬法——從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間的所有法都不存在的道理?如果從來沒有真正思維並實際修行的話,我們的心相續中就很難真正體悟到般若空性的教義。…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